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11:09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蔡孟文
研究生(外文):
Meng-wen Tsai
論文名稱:
《劇場》雜誌與五、六0年代台灣現代主義思潮
論文名稱(外文):
“Theater” magazine and Taiwan modernism in 50s and 60s
指導教授:
廖瑞銘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6
中文關鍵詞:
五
、
六0年代
、
現代主義
、
《劇場》雜誌
外文關鍵詞:
Taiwan modernism
、
“Theater” magazine
相關次數:
被引用:
6
點閱:2756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7
戰後台灣現代主義的興起,對台灣文學在內容意識的奠立和形式技巧的拓展兩方面皆發揮了深刻的影響,現代主義在六0年代成為一股難以抵擋的浪潮,與五0年代以來文藝雜誌的創辦與推廣有相當的關係,而個別刊物之間則有若干思想及美學觀方面的傳承與影響。這樣一個學步西方,充滿「橫的移植」色彩的文藝思潮所呈現的則是知識份子追求新理論、新語言、新典範的美學觀。
本文將台灣現代主義思潮視為一文藝社群行動所建構之現象,綜合歸納、整理此一現象之論述形成的經過,並且由現代主義文藝社群中較少為人關注的刊物《劇場》之發展脈絡著眼,從《劇場》追隨現代主義先輩刊物之腳步,大量引進西方重要的現代戲劇經典、電影新浪潮和相關理論之面向,來肯定《劇場》諸人的實驗與嘗試。本文認為《劇場》最大的貢獻在於為六0年代台灣現代主義的發展,開啟了更為多元的表現與豐富而寬廣的視野,並且為台灣新電影和小劇場運動做了前奏式的開路工作。
本文並分析現代主義主導化過程中與反共文藝、國家機器、西化論述之間的關係,從一個較為宏觀的視角切入,透過現代主義相關刊物發展梗概、群體意識主張與當時歷史背景,說明現代主義之所以成為六0年代文藝發展的主流,並非全屬文藝美學觀點的位移與轉化,而存在著文化資本與文化優位的權力關係。
最後,本文認為,現代主義的作家、知識份子、劇場先鋒、新銳導演們雖然在作品中透露了隱微的反叛精神,卻沒有發展出真正扎根於土地的反叛性,反而將獨立思考的精神與創造性虛擲於形式主義的模仿之上,這是至為可惜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角度與研究概況.....................................................................................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資料與範圍.................................................................................3
第二章 如何現代:現代主義思潮在台灣的發展
第一節 西方現代主義..................................................................................................5
一、現代主義釋疑........................................................................................................5
二、現代主義的流派....................................................................................................7
第二節 台灣三0年代現代主義...............................................................................10
一、新感覺派...............................................................................................................10
二、超現實主義...........................................................................................................14
第三節 五、六0年代台灣現代主義.......................................................................15
一、五0年代反共文學與現代主義.........................................................................15
二、《現代文學》與六0年代現代主義...................................................................26
三、現代美術、現代畫會與現代主義.....................................................................30
第三章 也是反叛:《劇場》之創刊精神及文藝論述領域的開展
第一節 創辦理念與西方現代戲劇、電影的介紹..................................................35
一、《劇場》雜誌的誕生.............................................................................................35
二、引介現代戲劇與電影..........................................................................................39
第二節 《劇場》創作的成績....................................................................................48
一、舞台劇的創作與實踐..........................................................................................48
二、電影劇本的創作與電影發表會.........................................................................56
三、複合藝術—黃華成與大台北畫派.....................................................................62
第三節 《劇場》雜誌的分裂....................................................................................66
一、文藝觀點的對立...................................................................................................66
二、陳映真與《文學季刊》......................................................................................70
第四章 《劇場》現象:一種文藝論述的建構
第一節 藝術電影之論述形構....................................................................................73
一、電影如何成為藝術/異數.....................................................................................73
二、藝術與商業的分野...............................................................................................76
第二節 作者論的影評系譜........................................................................................78
一、《劇場》與《電影筆記》.....................................................................................78
二、作者論路線的成形...............................................................................................81
第三節 前衛劇場的引進與實驗................................................................................83
一、典範的來源與輸入...............................................................................................83
二、對傳統/反傳統論述的省視..............................................................................88
三、「新」美學論述的斷裂.........................................................................................90
第五章 拒絕‧接受:《劇場》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
第一節 藝文雜誌與現代主義之間的互涉關係.......................................................95
一、文藝刊物與集團性...............................................................................................95
二、集團意識形成的改革與轉移..............................................................................96
第二節 台灣現代主義思潮的再觀察........................................................................98
一、再起與萌芽之間...................................................................................................98
二、反共的現代與反叛的現代.................................................................................103
三、轉化的文化霸權陰影.........................................................................................109
第三節 西化路線與在地性的辯證..........................................................................111
一、文化視域的固著與變異.....................................................................................112
二、被迫的現代與現代的鄉土.................................................................................113
第六章 結論............................................................................................................118
附錄
附錄一、《劇場》分類目錄.......................................................................................121
附錄二、《劇場》電影發表會簡表..........................................................................134
附錄三、《劇場》、《影響》、「電影廣場」編輯群.................................................136
參考書目...................................................................................................................137
一、期刊:
(一)雜誌
文星雜誌編輯委員會主編,《文星》全九十八期,台北:文星雜誌社,1957年11月至1965年12月。
自由中國雜誌社編,《自由中國》全二十三卷,台北:自由中國社,1949年11月20日至1960年9月1日。
紀弦主編,《現代詩》季刊全四十五期,台北:現代詩社,1953年2月至1964年2月。
現代文學社編,《現代文學》全五十一期重刊本,台北:現文出版社,1991年12月。
夏濟安主編,《文學雜誌》全八卷,台北:文學雜誌社,1956年9月至1960年8月。
劇場雜誌社編,《劇場》雜誌全九期,台北:劇場雜誌社,1965年1月至1968年1月。
(二)報紙、期刊與單篇論文
文訊雜誌社,「文學雜誌特輯」,《文訊》第二十七期,1986年12月。
任卓宣,〈文藝政策論〉,《文壇》季刊第四期,1959年5月。
江宜樺,〈自由主義哲學傳統之回顧〉,《當代》第一二七期,1998年3月1日。
李道明、許碩舜,〈雷驤 現實景況之間的轉換〉,《電影欣賞》六十五期,1993年9月。
李道明、許碩舜,〈莊靈 新聞性的手法〉,《電影欣賞》六十五期,1993年9月。
李道明、許碩舜,〈黃華成 這就是原創〉,《電影欣賞》六十五期,1993年9月。
李道明、許碩舜,〈張照堂 做了一些事〉,《電影欣賞》六十五期,1993年9月。
吳東權,〈從反共文藝到文藝反共〉,《國魂》三九八期,1979年1月。
吳魯芹,〈瑣憶「文學雜誌」的創刊和夭折〉,《傳記文學》第三十卷第六期,1977年6月。
沈謙,〈懷念文學雜誌〉,《青溪》第四十六期,1971年4月。
周棄子,〈腳踏實地說老實話:讀「文學雜誌」創刊號〉,《自由中國》第十五卷第七期,1956年10月。
邱貴芬,〈「在地性」的生成:從台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中外文學》,第三十四卷,第十期,2006年3月。
林亨泰,〈現代派運動與我〉,《現代詩》復刊第二十期,1993年7月。
林淑貞,〈覃子豪在台之詩論及其實踐活動探究〉,《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四期,1991年11月。
林佩芬,〈永不停息的風車:訪楊熾昌先生〉,《文訊》第九期,1984年3月。
洛夫,〈詩壇春秋三十年〉,《中外文學》第一百二十期,1982年5月,
貢敏,〈泛談幾種曾具影響力的影劇雜誌〉,《文訊》三十二期,1987年10月。
馬森,〈台灣現代戲劇五十年〉,《聯合文學》十一卷十二期,1995年10月。
許碩舜,〈疏‧離 邱剛健談《劇場》時代及短片〉,《電影欣賞》七十二期,1994年10月。
許碩舜,〈陳耀圻 走到生活裡找主題〉,《電影欣賞》六十五期,1993年9月。
張誦聖著,應鳳凰譯〈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及本土抗爭〉,《台灣文學評論》,第三卷第三期,2003年7月。
張錦忠,《現代主義與六十年代台灣文學複系統》,《中外文學》,第三十卷第三期,2001年8月。
張堃,〈從橫的移植到大植物園主義:專訪美西半島居老詩人紀弦〉,《創世紀》一二二期,2000年3月。
張玉法,〈二十世紀中國的自由主義〉,《近代史學會通訊》第五期,1997年6月。
張恆春,〈風雨行程:論早期台灣「創世紀」詩社的發展〉,《創世紀》一○五期,1995年12月。
張素貞,〈五○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一期,1985年6月。
張素貞,〈五十年代小說管窺〉,《文訊》第九期,1984年3月。
張道藩,〈論當前自由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文藝創作》二十一期,1953年1月。
莊喆,〈我的山水自有我的意思〉,《當代台灣繪畫文選》,台北:雄獅出版,1991年。
徐復觀,〈現代藝術的歸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台北:雄獅出版,1991年。
彭歌,〈當前文藝發展方向的檢討〉,《文藝創作》二十二期,1953年2月。
陳玉玲,〈紀弦與「現代詩」詩刊之研究〉,《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四期,民國1991年11月。
陳芳明,〈五○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二00期,2001年6月。
陳芳明,〈六0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二0八期,2002年2月。
陳芳明,〈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二0七期,2002年1月。
陳芳明,〈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二0二期,2001年8月。
陳芳明,〈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一九九期,2001年5月。
陳明台,〈論戰後台灣現代詩所受日本前衛詩潮的影響:以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為中心來探討〉,《笠》詩刊二○○期,1997年8月。
陳映真,〈回憶《劇場》雜誌〉,《幼獅文藝》七十一卷五期,1990年5月。
陳紀瀅,〈論小說創作〉,《文藝創作》創刊號,1951年5月4日。
游勝冠,〈揭開「現代主義」、「前衛性」的神秘化面紗—論外文系出身的戰後移民學者反本土論述的意識型態位置〉,《現代學術研究》十一期,2001年12月。
楚戈,〈論現代中國繪畫〉,《當代台灣繪畫文選》,台北:雄獅出版,1991年。
褚昱志,〈五○年代的「文學雜誌」與夏濟安〉,《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四期,1991年11月。
薛茂松,〈五十年代文學雜誌〉,《文訊》第九期,1984年3月。
劉正忠,〈主知‧超現實‧現代派運動:台灣,1956-1969〉。《台灣詩學學刊》,第二期,2003年11月。
劉紀蕙,〈壓抑與復返:精神分析論述與台灣現代主義的關連〉,「現代主義與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政治大學中文系主辦,2002年6月2日至6月3日。
劉川鄂,〈周作人與中國自由主義文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9月。
劉川鄂,〈胡適與中國自由主義文學〉,《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8年8月。
劉若緹、趙書琴,〈試論「文星」雜誌〉,《聯合學報》第十五期,1997年11月。
劉心皇,〈自由中國五十年代的散文〉,《文訊》第九期,1984年3月。
劉國松,〈為什麼把現代藝術劃給敵人?—向徐復觀先生請教〉,收錄於《中國現代畫的路》,台北:文星出版,1969年。
賴瑛瑛,〈復合美術訪談錄〉,連載於《現代美術》五十三、五十五、五十七、五十九、六十一、六十二期,1994年4月至民國1995年10月。
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與五十年代台灣文學史〉,《文學台灣》第二十六期,1998年4月。
應鳳凰,〈十五年來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再評價〉,《文學台灣》二十一期,1997年1月。
應鳳凰,〈劉守宜與「明華書局」‧「文學雜誌」〉,《文訊》第二十、二十一期,1985年10月、12月。
〈現代詩展〉,《幼獅文藝》第24卷第4期,1966年4月。
Neale, Steve, “Art cinema as institution”, Screen, 1981, Vol.22, No.1, p29-30.
二、專書:
文訊雜誌社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尹雪曼編,《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1975。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白先勇,《樹猶如此》,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2月。
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出版社,1995。
白先勇,《驀然回首》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
丘為君、陳連順編,《中國現代文學的回顧》,台北:龍田出版社,1978。
石元康,《當代自由主義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
史華慈等著,周陽山等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自由主義》台北:時報出版社,1982。
巫永福著,沈萌華編,《巫永福全集》,台北:傳神福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出版社,1995。
何欣,《現代歐美文學概述:象徵主義至二次大戰》,台北:書林出版社,1996。
何欣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台北:天視出版社,1979。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李歐梵編選,《新感覺派小說選》,台北:允晨出版社,1988。
李幼蒸,《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台北:時報出版,1991年。
阿爾多著,桂裕芳譯,《殘酷戲劇—戲劇及其重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年。
邵玉銘等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柏楊編,《對話戰場》,台北:林白出版社,1990年。
紀弦,《紀弦回憶錄》(全三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紀弦,《千金之旅:紀弦半島文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林亨泰,《找尋現代詩的原點》,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
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3。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出版社,1997。
泰瑞‧伊果頓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1993年4月。
馬丁‧艾斯林著,華明譯,《荒誕派戲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馬森,《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宜蘭:佛光大學出版部,2002。
馬森,《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
馬‧布雷德伯里、詹‧麥克法蘭編,《現代主義》,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康來新編,《王文興的心靈世界》,台北:雅歌出版社,1990。
夏志清,《文學的前途》,北京:三聯書局,2002。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9。
夏志清,《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8。
夏濟安,《夏濟安選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
現代文學社編,《現文因緣》,台北:現代文學社,1991。
尉天聰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78年。
張詩源,《出版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警察雜誌社,1954。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
張道藩,《張道藩先生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
張寶琴等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張恆豪編,《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陳國富,《片面之言CD陳國富電影文集》,台北:電影圖書館,1985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
陳芳明,《左翼台灣》,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
陳映真,《反對言偽而辯》,台北:人間,2002年8月。
單德興,《對話與交流:當代中外作家訪談錄》,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
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1991。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出版社,1993。
葉龍彥,《影響的影響:七0年代台灣電影史 1970~1979》,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2。
楊熾昌,《水蔭萍作品集》,台南:南市文化,1995年。
楊宗翰,《臺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出版社,2002。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
詹明信著,王逢振主編,《現代性、後現代性和全球化》(詹姆遜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雷蒙•威廉斯著,劉建基譯,《關鍵詞》,台北:巨流,2003年10月。
雷蒙•威廉斯著,閻嘉譯,《現代主義的政治》,北京:商務2002年8月。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2003。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台北:東大圖書,1991。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出版社,1992。
趙遐秋等著,《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
鄭振鐸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台北:業強出版社,1990。
劉心皇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台北:天視出版公司,1981。
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1。
劉象愚、楊恆達、曾豔兵編,《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薛化元,《「自由中國」全二十三卷總目錄暨索引》,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
薛月順等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台北:國史館印行,2000。
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1998年。
聶華苓,《愛荷華札記:三十年後》,香港:三聯書店,1981年。
鍾明德,《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書林出版社,1996。
鍾明德,《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台灣當代文化》,台北:書林出版社,1995。
應鳳凰,《台灣文學出版現象》,台北:行政院文建會出版,1996。
三、學位論文:
于善祿,《變與不變:一九七0年代台灣現代戲劇研究》,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1992年6月。
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0、六0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發展之關係》,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沈靜嵐,《當西風走過:六○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述與考察》,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吳嘉成,《「荒謬」鏡詮—論貝克特、尤涅斯科與惹內的劇場鏡像學》,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阮美慧,《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6月。
邱茂生,《中國新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6月。
林積萍,《「現代文學」研究:文學雜誌的向量新探索》,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1月。
李皇良,《李曼瑰和台灣戲劇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1月。
徐筱薇,《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郭淑雅,《「自由中國」與聶華苓文學》,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黃玉蘭,《台灣五0年代長篇小說的禁制與想像—以文化清潔運動與禁書為探討主軸》,台北師範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黃建銘,《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研究》,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陳正然,《台灣五○年代知識份子的文化運動:以「文星」為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陳美美,《台灣現代主義的萌芽與再起》,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陳全得,《台灣「現代詩」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6月。
張世倫,《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盧佳慧,《暴力、破壞與拼貼:當代小劇場語言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韓維君,《等待果陀及其他:從劇場雜誌談一九六0年代現代主義在台灣之發展》,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理論組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
2.
當西風走過--六O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述與考察
3.
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
4.
台灣《現代詩》研究
5.
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
6.
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
7.
李曼瑰和台灣戲劇發展之研究
8.
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萌芽與再起
9.
台灣五○年代知識份子的文化運動--以「文星」為例
10.
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
11.
日治時期楊熾昌及其文學研究
12.
中國新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研究
13.
台灣五○年代長篇小說的禁制與想像—以文化清潔運動與禁書為探討主軸
14.
等待果陀及其他--從[劇場]雜誌談1960年代現代主義在台灣之發展
15.
變與不變:一九七○年代台灣現代戲劇研究
1.
張新仁(1993)。 教學心理學的發展趨勢。教育研究雙月刊,34,7-9。
2.
周仲島(1998)。臺灣梅雨期之豪雨。地球科學園地,6,22-33。
3.
吳明進(1998)。淺談夏季季風。地球科學園地,5,32-43。
4.
許民陽(1997)。國小學童對天氣變化概念發展之研究(Ⅱ)。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57-84。
5.
郭重吉(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1-379
6.
郭重吉、江武雄和謝志仁(1992)。國中學生化學變化相關概念另有架構之探究。中華民國第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409-437。
7.
陳來發、鄭師中(2000)。臺灣梅雨季降雨氣候分析。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2(8),163-178
8.
楊文金(1993)。多重現象與電學概念理解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135-160。
9.
楊明達、王靜如(2000)。兒童雲和雨概念。課程與教學季刊,3(3),137-154。
10.
董正玲、郭重吉(1992)。利用晤談方式探究國小兒童運動與力概念的的另有架構。科學教育,3,92-123。
11.
劉宏文(1996)。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以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193,8-26。
12.
鍾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2(3),89-110。
13.
蘇育任(1999)。職前與在職國民小學教師的天氣概念極其相關迷思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2),157-176。
14.
江宜樺,〈自由主義哲學傳統之回顧〉,《當代》第一二七期,1998年3月1日。
15.
吳東權,〈從反共文藝到文藝反共〉,《國魂》三九八期,1979年1月。
1.
等待果陀及其他--從[劇場]雜誌談1960年代現代主義在台灣之發展
2.
黃華成(1935-1996)創作研究
3.
變與不變:一九七○年代台灣現代戲劇研究
4.
李曼瑰和台灣戲劇發展之研究
5.
台灣小劇場論述研究──翻譯現代與想像國族
6.
被壓抑的台灣現代性:六O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對現代性的追求與反思
7.
臺灣新戲劇研究(1965~1980)
8.
河出伏流:解嚴前發聲的1980年代實驗劇展
9.
1950-1960年代臺灣話劇的導表演與舞台
10.
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
11.
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
12.
論臺灣實驗劇場中的烏托邦理念及其實踐(1970-1989)
13.
臺北「小劇場文化」發展脈絡研究
14.
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
15.
當西風走過--六O年代《現代文學》派的論述與考察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