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4: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淑婷
研究生(外文):Sui-ting Yang
論文名稱:文學傳道士—黃武忠及其作品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aiwan Literature missionary—Study of Huang, Wu-zhong and his work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9
中文關鍵詞:台灣文學黃武忠親情書寫鄉土記憶民間文化
外文關鍵詞:family writingrural memoryHuang Wu-zhongTaiwan Literaturefolk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6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黃武忠成長於鹽分地帶,具有鹽分地帶寫實主義的文學傳統,並以紀念文集來看學界的緬懷與親友的懷念。曾任幼獅文藝的編輯、文藝行政官等職,參與各類關於台灣文學的研討會、將台灣文學部分作品推向國際,成立台灣文獻資料保存中心、台灣文學館等,貢獻頗多。從散文作品來觀看黃武忠的鄉土記憶與親情書寫,時代背景為六○、七○年代社會轉型,農業社會務農的父母親與工商業社會的兒女,黃武忠對於親情之間,以及對文化傳承的隱憂,皆影響著他對兒女的教養觀。

已出版《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文藝的滋味》、《台灣作家印象記》、《小說經驗》、《親近台灣文學》,五本著作中,解析以上書籍與黃武忠文學理念的關聯性。小說部分,《蘿蔔庄傳奇》為一本民間故事為題材寫成,《小人物列傳》則以寫實主義寫成,兩本書合輯為《看天族》。本章探討小說的人物,分析庶民人物的信仰觀以及悲歡離合的情節,以「寫實主義」為主要基調,定位在文學史的座標上所座落的位置。

《洪醒夫評傳》、《桃香》兩本是晚近出版的著作。洪醒夫評論部分,則黃武忠將洪醒夫軼失的作品,作個完整收集及研究。《桃香》則是黃武忠未出版的遺物,描寫大時代政權傾軋,小人物的繫念與命運。此篇創作結構上還尚未完整,但頗具有時代意義。總結部分,歸納黃武忠執著於書寫土地情感的作家,勤寫台灣農民的小說,不難發現他始終以無限愛心、用心體會、探討鹽分地帶農民貧困的生活。從黃武忠的文章中,看見的不僅是時代的變遷、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之外,更參雜著獨特的地域性。
The thesis studies on the autobiography of Huang, Wu-zhong and his work. Huang, who was born near sea area handed down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realism. Adopt “Memories collections” to have a brief impression from academic circle, friends and relatives. Have taken a magazine editor of “Yiou-zhi Wen Yi” and taken an executive officer of council culture affairs. Participate in all kinds of seminars about Taiwan literature, push some works of Taiwan literature to world, establish the documents and engage to set up Taiwan Literature Museum and so on.

As for his prose, observe his rural momory and family writing. The background traced back Taiwan society in 60s and 70s. Parents in rural village and children in business city, Huang was a son and a father, worrying about carrying on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important issue is to know how to educate his children. Published " Intellectuals’ brief biography of Taiwan New Literature in Japan colonization” , “Flavor in Literature and Art “, “ Impression on Taiwan Authors” , “ Skills in Composing Novels”, “Get Closer to Taiwan Literature”. I analyze above five books, relating Huang’s idea to literature.

“Legend of Turnip Village” is based on folk, “Plebeian’s Biography” is written with realism. Both novels are collected into “The Farmers”. The thesis is discussed the characters and analyzes the belief from plebeian. Study on plebeian’s religion and intermingling of sorrow and joy. Marking it into the history position of Taiwan Literature is improving the importance of Huang’s achievement.“Study on Hong Xing-fu” and “Fragrance from pears” are published after 2000. Huang collected Hong’s masterpieces completely and study it well organized. “Fragrance from pears” the structure is engaged imcompletly, however, it display the past time. The novel which was found by someone published after Huang passed away. I would like to put the two books together, seeing Huang’s literary step.

To sum up, Huang is a writer who had passion on his hometown and literature. He was just like a missionary to deliver his idea to others. Taking care of farmers in Taiwan, I found he donate his love and consideration not only to literature but also plebeian. The great achievement of Huang is delivering the human emotions and unique regional writing.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討論範圍………………………………………………2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研究架構………………………………………………6

第二章 黃武忠的生平及其文學活動歷程
第一節 生平事蹟……………………………………………………………9
第二節 文學活動歷程………………………………………………………12
第三節 文壇記事:學界與親友師生懷念…………………………………16
第四節 小結…………………………………………………………………23

第三章 散文:鄉土記憶與親情書寫
第一節 時代背景:六○、七○年代社會轉型……………………………26
第二節 鄉土記憶與親情書寫………………………………………………27
第三節 手足、妻子與親子之間……………………………………………32
第四節 小結 ………………………………………………………………36

第四章 評論著作與文學理念
第一節 傳記文學 …………………………………………………………39
第二節 文藝甘苦談 ………………………………………………………45
第三節 小說創作的鑰匙……………………………………………………55
第四節 與文學接近…………………………………………………………64
第五節 小結 ………………………………………………………………66

第五章 小說:民間文化與庶民圖像
第一節 文學史上的座標 ……………………………………………………68
第二節 「地理」與「空間」…………………………………………………70
第三節 民間文化 ……………………………………………………………72
第四節 庶民圖像 ……………………………………………………………77
第五節 小結 …………………………………………………………………88

第六章 初啼到餘韻
第一節 餘音﹖初啼﹖看《桃香》……………………………………………91
第二節 再看《洪醒夫評傳》…………………………………………………94
第三節 小結 ………………………………………………………………101

第七章 總結…………………………………………………………………103

附錄一:黃武忠年表………………………………………………………………109
附錄二:《看天族》人物圖象分析…………………………………………………128
附錄三:《台灣作家印象記》作家生平表格化整理………………………………133
附錄四:參考書目…………………………………………………………………150
附錄四:參考書目

一、研究文本(按出版順序排列)
黃武忠,《小說家談寫作技巧》,台北:學人文化,1979。
黃武忠,《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1980。
聯合報編輯部編,《寶刀集:光復前台灣作家作品集》,台北:聯合報出版,1981。
黃武忠,《文藝的滋味》,台北:自立文庫,1983。
黃武忠,《四十九個夕陽》,台北:學英,1984。
黃武忠,《蘿蔔庄傳奇》,台北:眾文,1984。
黃武忠,《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出版,1984.5。
黃武忠,《經驗人生》,台北:號角出版,1985。
黃武忠,《永遠》,台北:文經,1986。
黃武忠,《美人心事》,台北:號角出版,1987。
黃武忠,《小說經驗》,台北縣:富春文化,1990。
黃武忠,《小人物列傳》,台北:遠流, 1992。
黃武忠,《做人難》,台北:聯合文學,1995。
黃武忠,《親近台灣文學》,台北:九歌,1995.3.10。
黃武忠,《人間有味是清歡》,台北:九歌,1998。
黃武忠,《文學動念轉不停》,台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1999。
黃武忠、阮美合編,《洪醒夫全集:小說卷》,彰化縣文化局,2001。
黃武忠、阮美合編,《洪醒夫全集:書簡卷》,彰化縣文化局,2001。
黃武忠、阮美合編,《洪醒夫全集:散文卷》,彰化縣文化局,2001。
黃武忠、阮美合編,《洪醒夫全集:新詩卷》,彰化縣文化局,2001。
黃武忠,《洪醒夫評傳:洪醒夫文學觀與人物圖像之研究》,台北:聯合文學,2003。
黃武忠,《看天族》,台北:聯合文學,2003。
黃武忠,《我願為她繫鞋帶》,台北:九歌,2004。
路寒袖主編,《黃武忠紀念文集》,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7。
黃武忠,《桃香》,台北:聯合文學, 2006。

二、研究報章雜誌及期刊(按出版順序排列)
黃武忠,〈王禎和談小說的場景描述〉,《台灣時報》,1978.06.16,九版。
黃武忠,〈社會結構變遷中的疏離感-王禎和「來春姨悲秋」與林佩芬「一九七八年春」之比較〉。《台灣日報》,1978.8.6~7。
黃武忠,〈李喬的小說寫作觀〉,《中華日報》,1978,p.26-27。
黃武忠,〈日據時代台灣作家小傳:出身書香門第的黃得時〉(上下)刊於《自立晚報.自立副刊》,1978。後收於《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文化,1980.08.10。
黃武忠,〈鄉間的小角色--黃春明與宋澤萊小說人物之比較〉,《民眾日報》,1980.10.18。
黃武忠,〈北港地帶的代表人物—蔡秋桐〉,原載於1980.8,時報文化《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作家小傳》,收錄於前衛版《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1991.2.1初版。
黃武忠,〈潛研中日文學的黃得時〉,《台灣日報》1981.07.31。後收入黃武忠《台灣作家印象記》,台北:眾文,1984.05。
黃武忠,〈社會轉型中的女性—李昂印象〉,《台灣日報》副刊,1982.07.18。
黃武忠,〈市井人物的擁抱者—洪醒夫印象記〉,《聯合報》副刊,1982.08.09。
黃武忠,〈小說方言的使用、兼談楊青矗「工廠人」、王禎和「嫁妝一牛車」、黃
春明「莎唷娜啦,再見」用語之比較〉,《書評書目》,第七十二期,1979.4。
黃武忠整理,〈美人心事—「文人與藝妲」座談會〉,《聯合文學》第三期,1985,
p.64-70。
黃武忠,〈小立花間唱妙詞—文人和藝妲唱和詩小輯〉,《聯合文學》第三期,1985,
p.80-87。
黃武忠,〈期待文化新風景〉,《台北畫刊》,1998.12,p.33-34。
黃武忠,〈經驗人生兩則〉,《明道文藝》,1999.05,p.148-151。
黃武忠,〈「洪醒夫」編纂計畫〉,《彰化藝文》,2000.01,p.20-22。
黃武忠,〈文學五月天—國立台灣文學籌備處發起文學史料捐贈〉,《文化視窗》,
2001.05,p.4。
黃武忠,〈寫在「台灣文學史料專輯」之前〉,《文學台灣》,第40期,2001。
黃武忠,〈戰後「台語詩」的寫作意義與台語運用分析—以林宗源、向陽為例說
明〉,《台灣史料》,2004.08第23期,p.91-107。

三、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丁興祥等譯,《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台北:遠流,2002。
王夢鷗,《文藝美學》,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
白沙編著,《文學批評研究》,台北:巨人出版社,1970。
古遠清,《台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4。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89。
古繼堂,《簡明台灣文學史》,台北:人間,2003。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時報文化,1986。
羊子喬、黃勁連,《鹽分地帶:文學選集(一)》,台北:自立晚報,1988。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1996。
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當代台灣小說論述》,台北:前衛,2006。
林鎮山,《台灣小說與敘事學》,台北:前衛,2002。
何欣,《中國現代小說主潮》,台北:遠景出版公司,1979。
沈謙,《代待批評時代的來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9。
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香,1990。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2。
呂正惠,《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台北:九歌出版社,1995。
何欣,《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沈謙,《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
周慶華,《當代台灣文學理論》,台北:揚智,1996。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大出版社,2004。
封祖盛,《台灣小說主要流派初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洪醒夫、林雙不編,《大家文學選小說選》,台北:名光出版社,1981。
侯東成,《巨變時代的親職關係》,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出版,2001。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7。
施翠峰,《台灣民譚探源》,台北:漢光文化,1988。
陳其南,《婚姻家族與社會》,台北:允晨,1986。
陳世敏,《大眾傳播與社會變遷》,台北:三民,1990。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
陳義芝,《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出版,1998。
陳昭瑛,《台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台北:正中書局,1998。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
曹莉,《史碧娃克》,台北:生智,1999。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9。
彭歌等著,《當前文學問題總批評》,台北:中國青溪新文藝學會,1977。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2003。
彭瑞金,《台灣文學史論集》,高雄:春暉,2006。
彭瑞金,《台灣文學運動四十年》,春暉出版社,1997。
葉石濤,《小說筆記》,台北:前衛出版社,1983。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出版社,1992。
葉石濤,《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台北:前衛,1996。
楊耐冬,《現代文學的默想》,台北:大林書店,1972。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1992。
黎湘萍,《文學台灣—台灣知識者的文學敘述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
趙天儀,《台灣文學的周邊:台灣文學與台灣現代詩的對流》, 台北縣:富春文
化公司,2000。
鄭清文,《台灣文學的基點:鄭清文文學評論》,高雄:派色文化,1992。
鄭清文,《小國家大文學》,台北:玉山社,2000。
鄭尊仁,《台灣當代傳記文學研究》,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3。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87。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1988。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1989。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
薛元化主編,《台灣歷史年表》終戰篇(1945-65),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台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1991。
劉登翰,《台灣文學隔海觀》,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5。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2001。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台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顏元叔,《文學經驗》,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
顏元叔,《何謂文學》,台北:學生書局,1976。
顏元叔,《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


四、報紙雜誌、期刊及其他(依出版順序排列)
沈謙,〈西北雨短評〉,《台灣時報》,1980.8.28,卷12。
康原,〈相傳的薪火—小論《蘿蔔庄傳奇》〉,《自立晚報》,1982.02.19卷10。
郭明福,〈給你一點鄉情—黃武忠《蘿蔔庄傳奇》讀後〉,《中華日報》,1982.02.22卷10。
仲正,〈抓住讀者心理—析「守夜」〉,《台灣日報》,1982.03.16,卷8。
張效鷗,〈悲情—簡評短篇小說《踢墓》〉,《中華日報》,1982.04.02卷10。
荻宜,〈親切的故事看《蘿蔔庄傳奇》〉,《台灣日報》,1982.04.09卷8。
方梓,〈黃武忠評而優則作〉,《中華日報》,1984.08.06卷9。
王鼎鈞,〈書房隨筆〉,《聯合報》,1990.7.25卷29。
履彊,〈原鄉背情的召喚〈小人物列傳〉〉讀後有感,《台灣新生報》,1993.02.18。
沈怡,〈貼身、親近兩本新書大人小孩皆宜〉,《聯合報》,1995.03.16,卷35。
陳希林,〈黃武忠歌頌《看天族》〉,《中國時報》,2003.10.15,D8。
王蘭芬,〈鄉下故事快被時間長河帶走—寫小人物黃武忠舊著新書出版〉,《民生報》,2003.10.15,A13。
鄭雨芙,〈台灣文學百年顯影〉,《中央日報》,2004.03.08,卷17。

趙慶河,〈談黃武忠的《蘿蔔庄傳奇》〉,《北市青年》,1982.9第156期。
杜文靖,〈為鄉閭塑傳奇—序黃武忠著《蘿蔔庄傳奇》〉,《蘿蔔庄傳奇》,台北:蓬萊出版社,1982.12,p.7-10。
杜文靖,〈伴爾飲水知冷暖—文藝的滋味後記〉,《文藝的滋味》,台北:自立文庫,1983.10,p.239-241。
趙雅婷,〈讀台灣作家印象記〉,《師友》,1984.7第205期,p.31-32。
沈謙,〈荒礫中的一塊金石—黃武忠作品討論〉,《文訊》,1984.10第14期,p.220-229。
沈謙,〈傳奇的藝術〉,《詩的傳奇》,台北:號角,1983.8,p.7-11。
李宗慈,〈鍥而不捨的黃武忠〉,《經驗人生》,台北:號角,1985.03,p.163.172。
王璇,〈澗水如藍—黃武忠和他的散文〉,《永遠》,台北:文經,1986.4,p.2-5。
游喚,〈評「四十九個夕陽」〉,《文學批評的實踐與反見》,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6,p.223-227。
游喚,〈析介「蘿蔔庄傳奇」〉,《文學批評的實踐與反見》,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6,p.228-234。
沈謙,〈珍惜與感恩:黃武忠《小腳新娘》序〉,《明道文藝》,1994.03第216期,p.72-75。
江碧絹,〈一股汨汨流長的清泉〉,《做人難》,台北:號角,1995.04,p.226-229。
許建崑,〈出陳佈新的消息〉,《做人難》,台北:號角,1995.04,p.230-234。
曾小英,〈語意變碼的經驗人生〉,《做人難》,台北:號角,1995.04,p.235-237。
廖玉蕙,《虛構與真實—談散文創作與閱讀的弔詭》,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二期,1997,p.95-116。
楊婷媜,〈一枝草,一點露,黃武忠《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清貧哲學〉,《九歌雜誌》,台北:九歌,1998.2.10,203期3版。
范杞,〈平實、短潔的經驗人生〉,《經驗人生》,台北:宇河,1999,p.10-14。
阿盛,〈樸實真醇的本色〉,《街頭傳燈》,台北:宇河,1999.9,p.10-14。
南方朔、吳樹民、黃武忠,〈代待新世紀文化局文化政策〉,《台北畫刊》,1999.12,
p.11。
廖炳惠,〈再現庶民風格的記憶〉,《看天族》,台北:聯合文學,2003.9,p.5-12。
彭瑞金、施懿琳、中島利郎、下村作次郎、黃英哲、黃武忠、應鳳凰編著,《台
灣文學百年顯影》,台北:玉山社,2003.10。
龔顯宗,〈平淡而永恆的友誼:懷念黃武忠〉,《鹽分地帶文學》,2005.12,p.58-59。
吳穎萍,〈黃武忠著作評論資料目錄〉,《文訊》,2005.06,p.149-152。
楊婷媜,〈永遠的科長黃武忠〉,《文訊》,2005.06,p.147-148。
吳晟,〈謙和的文學推手〉,《文訊》,2005.06,p.143-146。
陳其南、黃婉婷、羊子喬,〈台灣在地文化的傳教士:黃武忠〉,《文化視窗》,
2005.05,p.8-13。
張葦菱,〈歡心、向著陽光走:黃武忠紀念追思會〉,《文化視窗》,2005.07,p.62-66。
羊子喬,〈大器晚成入殿堂:淺談黃武忠的文學創作和研究〉,《台灣文學館通訊》,2005.08,p.54-57。
杜文靖,〈功在鹽分的黃武忠〉,《鹽分地帶文學》,2005.12,p.60-61。
林佛兒,〈兩個遺憾〉,《鹽分地帶文學》,2005.12,p.62-65。
林文義,〈文壇掌故—作家系列永別:黃國峻、袁哲生、黃武忠、郭松棻〉,《聯合文學》,2006.04,p.112.115。
彭瑞金,〈是餘音,還是初啼?--黃武忠的《桃香》〉,《文學台灣》,2006.07,p.20-23。

五、學位論文(依出版順序排列)
周永芳,《七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2.6。
劉湘梅,《阿盛散文鄉野人物風情研究—1977-1991》,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12。
陳錦玉,《紮根泥土的青年作家—洪醒夫及其文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1996.6。
阮美慧,《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論,2002.6。
李佩芬,《洪醒夫的鄉土人物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2.6。
王菁琰,《洪醒夫及其小說人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論,2003.9。
邱珮萱,《戰後台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3.6。
陳忠偉,《洪醒夫小說作品中的原鄉意識》,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2004。
戴春足,《七○、八○年代洪醒夫、林雙不、宋澤萊農民小說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2004。

六、外文書籍
韋勒克等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76。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4。
H.F.H. 布烈莎特著,林湘譯,《文學批評與鑑賞》,台北:源成文化圖書公司,
1977。
霍爾,《隱藏的空間 —人類的領域行為》,關紹箕譯,台北,三山出版社,1978。
Crang, Mike,1998 “Literary Landscapes:writing and geography” in Cultural Geography,London:Routledge 。
Terry Engleton,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Literary Theory),台北,書林出版社,2002。
Tim Cresswell,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