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9: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家玄
研究生(外文):Chia-Shan Chen
論文名稱:智能障礙者之就業服務接受狀況與就業穩定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Hiring Steady and Serving Status of Employment for Mental Retardation
指導教授:許素彬許素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 Su-P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智能障礙者庇護性就業服務支持性就業服務就業穩定
外文關鍵詞:The Shelter FactoriesPeople of Mental RetardationHiring SteadyThe Supported Employment Servi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20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4
由於生心理上的缺陷,智能障礙者極易於社會和職場中處於弱勢,所以重點在於社會是否給予這群智障者機會及適當之服務,進而導引其進入就業市場並達成穩定就業之關鍵。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1.探討智能障礙福利機構執行就業服務政策狀況。2.探究智能障礙者就業服務之運作與連結狀況,對其就業穩定的影響。3.瞭解智能障礙者之就業服務接受歷程,對其就業穩定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半結構式訪談,受訪對象包含智能障礙者、家長、就業服務員與職場雇主,以蒐集就業服務各面向中對智障者就業穩定之影響。
依據資料之分析與整理,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與發現:
一、就業服務之政策訂定與執行現況比較分析
(一)職業輔導評量政策之執行─大部分智障者由學校畢業前,
會接受職業輔導評量,但在就業服務流程中,卻鮮少運用該
服務。
(二)庇護性就業服務政策之執行─庇護性就業服務是支持性就
業服務的前一段過程,也是智障者就業失敗時之中繼站。
(三)支持性就業服務政策之執行─就服員為達成法規規定之案
量標準,其工作壓力相當沉重;此外,進用政策的推動,
具體提升雇主雇用智障員工的意願。
二、機構就業服務之運作與連結
(一)接案與就業能力評量階段可能遭遇之困境─由學校轉銜至
機構之服務接受者,其就業能力往往是嚴重不足的,其就
業能力評估資料亦嚴重不足。
(二)庇護性就業服務階段可能遭遇之困境─智障者之訓用難以
合一,且庇護性就業服務方案有其營運壓力,智障者常在
訓練不足情況下即轉介就業。
(三)支持性就業服務階段可能遭遇之困境─職場開拓有限、職
種愈顯枯燥單一,且工作媒合的適合度難掌握,加上與相關
他人溝通認知難以一致及缺乏追蹤管理狀況,均阻礙智障者
達成就業穩定之機會。
三、智能障礙者接受就業服務歷程與狀況
(一)智障者個人特質,包含工作能力、工作人格與社會技巧,
對其就業穩定狀況影響甚深。
(二)不同的職場特性,需要智障者加以適應。
(三)機構、家長與雇主的就業支持,可輔助智障者於職場中達
成就業穩定目標。
依據上述之結論與發現,本研究針對政策面與實務面提出建議,以供政策制定單位、服務執行單位、家長與雇主規劃及參與就業服務時之參考。
People of mental retardation often turned into disadvantaged minority on the employable positio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wing to their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defects. So giving the people a chance and some appropriate service are very important.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point out following goals. First, to explore the situations that welfare organizations for people of mental retardation carry out the policy of environment service. Second, to explore the performing and connecting conditions of environment service for people of mental retardation about their hiring steady. Third, understanding people of mental retardation’s career service course.

This research make use of qualitative approach and us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the people of mental retardation, parent, employment service staff, employer, to search and find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service to people of mental retardation.

Based to analyze and arrange,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situations that welfare organizations carry out the policy of environment service:
(1)Executing of the employment evaluation: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people of mental retardation would accept the employment evaluation, but in environment service later, they couldn’t participate in employment evaluation again.
(2)Executing of the shelter factories: The shelter factories were the preceding course of the supported employment service, and also the continue role when people of mental retardation quitted from their job.
(3)Executing of the supported employment service: The employment service staff were very stress to reach the standard. The regulation of employment promotion promote the employer hired.
2. The performing and connecting conditions of environment service:
(1)Accepting case and employing evaluation: When people of mental retardation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Between whose occupational abilities and evaluative data were weak.
(2)The shelter factories: People of mental retardation’s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obtaining employment were hard to operate in coordination. And the people’s vocational training were not enough.
(3)The supported employment service: There were not many voc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kinds. Furthermore, to harmony with job and ability, connect with other related people, execute to follow the employment trail, would take some influences to hire steady.
3. People of mental retardation’s career service course:
(1)The people of mental retardation’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vocational personality, social skills, would take some influences to their hire steady.
(2)The different vocation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needed the people of mental retardation to get with it.
(3)Welfare organizations for people of mental retardation, parent, employer, could assist people of mental retardation to reach the goal of hiring steady in the vocational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and findings, this research would make the suggests in policy and field of practice for government, welfare organizations, parent, and employer.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定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身心障礙者就業福利理念與政策推展……………… 8
第二節 智能障礙者就業服務方案之運作策略與內涵………16
第三節 智能障礙者個人就業特質與影響就業之因素………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方法……………………………40
第二節 研究工具………………………………………………42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44
第四節 研究程序………………………………………………50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信效度檢驗………………………………53

第四章 資料結果與討論…………………………………………… 58
第一節 就業服務之政策訂定與執行現況比較分析…………58
第二節 機構就業服務之運作與連結…………………………72
第三節 智能障礙者接受就業服務歷程與狀況………………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8
第二節 研究結論探討……………………………………… 126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3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37

參考文獻…………………………………………………………… 137
中文部分……………………………………………………… 137
英文部分……………………………………………………… 140

附錄

附錄一 智能障礙者訪談大綱…………………………………143
附錄二 支持性就業方案就業服務員訪談大綱………………144
附錄三 智能障礙者家長訪談大綱……………………………145
附錄四 支持性就業場域雇主訪談大綱………………………146
附錄五 職場工作行為檢核紀錄(阿勇)………………………147
附錄六 職場工作行為檢核紀錄(阿雄)………………………149
附錄七 職場工作行為檢核紀錄(小美)………………………151
附錄八 職場工作行為檢核紀錄(小明)………………………153

表目次

表3-3-1 個案就業經歷表………………………………………48
表3-4-1 研究對象訪談時間一覽表……………………………51
表3-4-1 研究對象訪談時間一覽表(續)………………………52
表3-5-1 原始資料引用編號方式之說明………………………54
表3-5-2 資料分析編碼範例……………………………………55
表4-3-1 就業條件分析表…………………………………… 116

圖目次

圖2-3-1 智能障礙理論模式……………………………………27
圖2-3-2 智能障礙支持模式……………………………………29
圖4-1-1 勞委會職訓局職業重建服務流程圖(摘錄)………… 59
圖4-1-2 機構辦理之職業重建服務流程圖…………………… 71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01)。中華民國九十二年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
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尤舜仁(2002)。身心障礙者職業現況介紹。就業安全,1(1),76-
81。
王方(2002)。身心障礙勞工之福利與就業問題。社區發展季刊,
97,218-226。
王保進(2004)。多變量分析:套裝程式與資料分析。台北:高等教
育文化。
王欣宜(1998)。智能障礙者的工作社會技能與工作適應。特殊教育
季刊,69,17-28。
王育瑜(2004)。障礙者與社區照顧:議題與觀點。社區發展季刊,
106,230-236。
王國羽(2002)。我國身心障礙福利政策與體制: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的分析。社區發展季刊,97,115-127。
王國羽(2004)。從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探討其就業現況。就業安
全,3(1),4-9。
王馨梓(1993)。去機構化運動與精神病患社區復健─分析台灣地區
精神病患社區復健工作。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
義:濤石。(Anselm,S.,& Juliet,C.,1998)
吳明宜(2003)。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方法。載於行政院勞工委
員會職業訓練局(主編),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工作手冊
(14-23頁)。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方韻珠(1998)。智能障礙者職業轉銜問題面面觀。特教園丁,3,
28-32。
方韻珠(1999)。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機構之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的
現況與困難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
石真瑛(1994)。我國殘障者就業問題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勞
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甘炳光、莫慶聯(1996)。社區工作的定義與目標。載於甘炳光等主
編,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1-31頁)。台北:五南。
江明曄(1996)。中重度智能障礙者之支持性就業。12(1),18-23。
江明志(2004)。台北市身心障礙者支持性就業服務方案成本效益分
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0)。台灣地區企業雇用(雇用原住民、身心障
礙者專家調查)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4)。九十三年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
調查。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2006)。九十五年身心障礙等級公告。線上檢索日
期:2006年9月23日。網址:
http://www.doh.gov.tw/ufile/doc/95年身心障礙等級公告
版.doc
余玉眉、田聖芳、蔣欣欣(1999)。質性研究:田野研究法於護理學
之應用。台北:巨流。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
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
李慧文(2004)。影響身心障礙者勞動參與相關因素探討。就業安
全,3(1),25-32。
李正雄(2002)。開拓身心障礙者就業市場實務手冊。台北:伊甸基
金會。
李保興(2000)。破繭:身心障礙者飛躍新世紀的希望工程。台北:
貞彥。
李崇信(2000)。心智障礙者理想就業模式之探討─以台灣為例。推
波引水,27,3-6。
李崇信(2004)。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轉銜暨職業重建服務之發展。
就業安全,3(1),10-15。
李基甸(2000)。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場經營概要。台北:中華民國智
障者家長總會。
吳永怡(2002)。智能障礙新解。台東特教,16,12-14。
吳劍雄(2002)。身心障礙者就業對策之探討。勞工之友,597,17-
19。
邱滿艷(2004)。以身心障礙者為本位的職務再設計。就業安全,3
(1),20-24。
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
究。台北:五南。
周月清(2000)。障礙福利與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周月清(2004)。障礙者獨立生活運動緣起與意涵─美加英文現探
討。社區發展季刊,106,331-344。
林幸台(1996)。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
林昭文、朱貽莊(2002)。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整合之芻議。社
區發展季刊,97,49-59。
林千惠、徐享良、張勝成、林宏熾(1996)。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
就業能力與意願之調查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林千惠(1998)。影響智能障礙者就業適應相關因素之探討。社會福
利,135,46-54。
林慶仁(2003)。由美國庇護工場的發展看台灣推動的願景。就業安
全,2(1),83-90。
林宏熾(2002)。轉銜計畫在身心障礙福利服務的運用與發展。社區
發展季刊,97,60-79。
林宏熾(2003a)。美國身心障礙者自我決策與轉銜實務。特殊教育季
刊,88,1-15。
林宏熾(2003b)。身心障礙者生涯發展理論與生涯轉銜服務。特教園
丁,19(1),1-17。
林宏熾(2003c)。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轉銜教育。台北:五南。
胡幼慧(200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
北:巨流。
徐宗國譯(1998)。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Anselm,S.,&
Juliet.C.,1990)
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啟智記憶訓練中心(2003)。智能障礙者就業服
務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勞公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高馨玲(2004)。智能障礙者維持就業階段工作適應之探討─以三位
智能障礙女性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張大同(2000)。淺談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及就業安置。就業與訓
練,18(2),18-24。
張秀玉(2002)。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處遇策略之探討:社會工作增
強權能取向。社區發展季刊,98,217-228。
張淑燕(1997)。轉銜接段障礙青少年之父母應扮演的角色。特殊教
育季刊,64,17-20。
陳玫玲(2004)。社區障礙者的社區照顧─社區支持性就業服務之困
境與建議。社區發展季刊,106,245-259。
陳飛燕(2000)。智能障礙者的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之探討。就業與
訓練,18(2),14-17。
陳靜江(2002)。支持性就業成果分析與自然支持之應用。高雄: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陳靜江(2003)。智能障礙者之就業特性。載於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
啟智技藝訓練中心主編,智能障礙者就業服務工作手冊(3-23
頁)。台北: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
康淳惠(2004)。應用「自然環境教學法」增進接受融合教育的多重
障礙學生之溝通能力。特教園丁,20(1),9-20。
鈕文英、陳靜江(2002)。智能障礙就業青年工作社會技能訓練方案
之發展與成效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199-228。
鈕文英(2003)。美國智能障礙協會2002年定義的內容與意涵。特殊
教育季刊,86,10-15。
黃英忠、陳儀蓉(2002)。身心障礙福利政策在教育、就業及醫療層
面之執行現況及未來改進之策略。社區發展季刊,97,168-
177。
黃湘儀、林宏熾(2004)。融合教育環境之重度障礙學生有效教學策
略。特教園丁,20(1),1-5。
黃源協(2003)。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趨勢與內涵─國際觀點的分
析。社區發展季刊,104,342-359。
黃源協(2004)。身心障礙福利的發展與績效檢視─英美的經驗、台
灣的借鏡。社區發展季刊,105,324-341。
黃慶鑽(2001)。身心障礙的成因與特性。載於江亮演等主編,老人
與殘障福利(179-223頁)。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馮淑慧(1999)。運用認知策略教導智能障礙者工作社會技能。特殊
教育季刊,72,31-36。
萬育維(2002)。身心障礙福利政策的新思維:突破困境、發展資
源、充權自立。社區發展季刊,97,29-38。
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2003)。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台北:
五南。
楊秀雁(2004)。台灣社區精神醫療體系與就業服務。就業安全,3
(2),85-91。
廖俊松(1997)。殘障者職業復建體系現況分析與政策建議。社區發
展季刊,78,166-174。
廖志松(2003)。從政府執行論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之評估。理論與政
策,17,59-82。
劉弘煌(2003)。社會統計學─理論與應用。台北:雙葉。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宏昭(1990)。殘障職訓機構的角色、難題與突破。特殊教育季
刊,35,17-21。
蕭玉煌(2002)。偕同跨越障礙,促進權益福祉─身心障礙福利政策
省思與前瞻。社區發展季刊,97,4-15。
蕭新煌、孫志慧(2000)。198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福利運動的發展:
演變與傳承。載於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
(33-70頁)。台北:巨流
盧琬貞(2002)。肢體障礙高職畢業生職業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
賴兩陽(2002)。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台北:洪葉。
賴美智(2002)。對於政府推展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的芻議,就業安
全,1(2),99-101。
戴鈴容(2002)。身心障礙者就業過程中就業服務員所面臨的困境和
因應之道─以台北市身心障礙者社區化支持性就業為例。國立
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關婉珍、陳靜江(2001)。支持策略在支持性就業中之應用情形與成
效分析。特殊教育學報,15,21-48。

貳、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2002). Mental
retardation: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ystem of
supports(10th ed.). Washington, Dc: The Author.
Cooney,B.F.(2002). Exploring perspective on transition of
youth with disabilities: Voice of young adults,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 Mental Retardation,42
(6),425-435.
Gaffaney,T.J.(2000). Freedom for the Poor: Welfare and the
Foundations of Democratic Citizenship. Colorado and
Oxford: Westview Press.
Giddens,A.(1998).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rewal,I.,Joy,S.,Lewis,J.,Swales,K.& Woodfield,K.(2002).’
Disabled for life?’attitudes towards, and experiences
of, disability in britain. Norwich: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Hershenson,D.B.(1981). Work adjustment, disability, and
the three R’s of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Aconceptual model.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25,91-97.
Hershenson,D.B.(1996). A system reformation of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work adjustment.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40,2-10.
Lehmann,J.P.,& Roberto,K.A.(1996). Comparis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others’perceptions about the futures of
their adolescent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Mental Retardation,34,27-38.
Lippert,T.(1987). The case management team: Building
community connection. St. Paul: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Program of the Metropolitan Council.
Lofland,J.(1971).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Belmont, CA:
Wadsworth.
Neuman,W.L.(2003).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Boston: Allyn and Bacon.
Nirje,B.(1969). The normalization principle and its human
management implications.Changing patters in
residential services for the mental retarded.
Washington, DC: President’s Committee on Mental
Retardation.
Patton,M.Q.(2002).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eck,J.(2001). Workfare State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Quaid,M.(2002). Workfare: Why Good Social Policy Ideas Go
Bad.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United Nations.(1993). Standard rules for the equalization
of opportunitie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dopted by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in
resolution 48/96 of Dec. 1993.
United Nations.(2002a). The United Nations and Disabled
Persons – The First 50Years, United Nations/Division
for Social Policy and Development.
United Nations.(2002b). Towards a society for all : Long-
term strategy to implement the World Programme of
Acting concerning Disabled Persons to the 2000 and
Beyond. United Nations/Division for Social Policy and
Development.
Udall,E.T.,& Corbett,J.A.(1979). Non-hospital residential
care for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n J. K. Wine
& R. Olsen (Eds.), Community care for the mentally
disabled (pp.132-15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lfensberger,W.(1980).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principle
of normalization. In R. J. Flynn & K. E. Nietsch
(Eds.), Normaliz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and
community service. Baltimore, MD: University Park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