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13: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鴻鈞
研究生(外文):Hung Chun Lin
論文名稱:以織為墨,書草於衣-以書法線條運動轉化之服裝設計
論文名稱(外文):Weave As Ink,Garment As Paper ─ A Garment Creation Method Transformed from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指導教授:盧廷清盧廷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u Ting-Ch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實踐大學
系所名稱: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綜合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1
中文關鍵詞:書法線條運動服裝三維空間
外文關鍵詞:Chinese CalligraphyLine Movment3D SpaceFashion Desig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9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書法藝術為東方藝術中重要的成就之一,從最初單純作為文字記錄的工具逐漸演變發展為表現作者思想與感情的一種藝術創作形式,由鑽研筆法、章法等傳統理論到專注於線條、墨象的現代書法,書法從傳統中逐漸成為一種當代藝術。而以平面形式所呈現的書法作品之中隱含著立體空間的線條運動軌跡,藉由書法筆觸所留之墨跡中便可體認,理論中亦有「虛勢實形」之相關論述。
本創作研究嘗試以墨跡所形成之線條與書寫面之布白觀念解析書法二維空間概念。另由線條運動與筆觸所蘊含之揮運動作探討書法三維空間作為整個主體之架構,並將其結果轉化為構成元素進行創作,利用現代雕塑以及服裝設計之概念,在人體上重塑書法線條與空間。
創作研究過程以服裝創作設計觀點出發,由文獻論述中從書法的發展與理論,進而討論書體中最富線條性之草書,以及抽象化的現代書法,逐漸深入至書法藝術中線條運動與空間結構的概念,探討其相互關係。
Calligraphy ar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the Oriental art. It evolves primarily from being a tool purely for recording words to gradually becoming an art creation form that presents the thought and sensation of the author. From studying the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brush strokes and layout to modern calligraphy’s focusing on lines and ink images, calligraph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modern art from tradition. The track of 3-dimentional line movement seems to reveal from a flat-formed calligraphy piece. This can be detected from the ink traces left by the brush strokes. There are also related discussions about this in the theory of “Actual and Illusive Images”.

This creation research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two-dimensional space idea of calligraphy through lines of ink trace and the concept of layout on the written surface, and from calligraphy’s line movements and brushing movements of the strokes, to discuss calligraphy’s three-dimensional space concept and transform such main structure as it serves into comprising elements to re-create calligraphy lines and space on human body by applying modern sculpture and fashion design ideas.

The process of this creation research starts off from the concept of fashion design, calligraphy’s development and theories recorded in literature discussions to looking into the most cursive Grass Script and abstractive modern calligraphy and gradually deeper into the concepts of line movements and space structure of calligraphy art, and to discuss their interrelationships.
第一章 緒論
1.1 創作背景與動機
1.2 創作目的
1.3 創作方法與步驟
1.4 創作架構
1.5 名詞解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書法的發展
2.1.1 漢字的源起
2.1.2 漢字的發展
2.1.3 書法理論的產生
2.2 草書的發展演變
2.2.1 章草
2.2.2 今草
2.2.3 行草
2.2.4 狂草
2.3現代書法
2.3.1 現代書法的源起與發展
2.3.2 現代書法藝術理論
2.4 書法線條運動
2.5 空間構成
2.5.1 書法線條的二維空間
2.5.2 書法線條的三維空間

第三章 線條元素轉化創作
3.1 線條轉化至裝置藝術
3.2 線條轉化至攝影
3.3 線條轉化至服裝實驗

第四章 操作演練
4.1 線條轉化操作
4.1.1 線條製作與運動形式演練
4.1.2 筆法轉化操作
4.2 「紙面」轉化操作
4.2.1 以人體為紙操作試驗
4.2.2 紙張轉化操作試驗
4.3 組合操作演練
4.3.1 大幅寬線條操作
4.3.2 小幅寬線條操作
4.3.3 小結

第五章 創作設計
5.1 創作理念
5.2 設計構成與作品呈現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6.2 建議

參考文獻
王靜芝著,《書法漫談》,台灣書店,台北,2000。
仲威著,《賞書系列–張旭、懷素》,石頭出版有限公司,台北,2004。
沈尹墨著,《書法論叢》,華正書局,台北,1987。
沈尹墨著,馬國權編,《論書叢稿》,華正書局,台北,1989。
沈尹墨等著,馬國權編,《名家談書法》,商務印書館,香港,1989。
沈偉著,《中國當代書法思潮–從現代書法到書法主義》,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杭州,2001。
李蕭錕著,《賞書系列–書法空間藝術》,石頭出版有限公司,台北,2005。
邱振中著,《書法藝術與鑑賞》,亞太圖書出版社,台北,1995。
邱振中著,《書寫與觀照:關於書法的創作、陳述與批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5。
邱振中著,《神居何所:從書法史到書法研究方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5。
徐建融著,《賞書系列–書體介紹》,石頭出版有限公司,台北,2004。
徐建融、邵捷著,《賞書系列–書法與其他藝術的關係》,石頭出版有限公司,台北,2006。
洛齊編著,《書法與當代藝術–世紀末的碰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杭州,2001。
高尚仁著,《書法藝術心理學》,遠流出版公司,台北,1993。
馬琳著,《賞書系列–書法簡史》,石頭出版有限公司,台北,2005。
章以慶著,《認識織品–市售布料實務》,台北,2004。
張建富等著,《現代書藝》,墨潮會,台北,1994。
熊秉明著,《中國書法理論體系》,雄獅圖書公司,台北,1999。
劉宗超著,《中國書法現代史–傳統的延續與現代的開拓》,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杭州,2001。
潘善助著,《賞書系列–書寫的工具》,石頭出版有限公司,台北,2005。
鄭曉華著,《書法藝術欣賞》,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台北,2002。
李孟玲,「書法造型反應初探」,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研究所,碩士,2004。
陳宏宇,「音服.衣符—由音樂符碼到服裝形構之感通轉譯」,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2005。
許玉芳,「書法線條中的情緒表現—以顏真卿、蘇東坡、徐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2002。
張景智,「以書法為空間造形探索之方法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設計運算研究所,碩士,200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紀碩鳴。「非典催化改革尋求制度創新」。亞洲週刊第17卷第22期(2003/5/26-2003/6/1):頁26-29。
2. 李谷城。「中國大陸報業改革之研究」。《亞洲研究》第48卷(2003年):頁55-121。
3. 余淑吟。「平面廣告中推薦人角色的視覺表現與互動之內容分析」。《銘傳學刊》第14卷(2005年):頁57-78。
4. 何清漣。「中國政府如何控制媒體「中國人權研究報告」(第一部份)」。《當代中國研究》第3期(2004年):頁1-21。
5. 徐蕙萍、李亞明、蔡貝侖。「從中共「解放軍報」報導內容論析共軍當前思想政治工作之趨勢」。《復興崗學報》第79期(2003年):頁153-183。
6. 徐蕙萍。「中國大陸體制下報業集團化之析探」。《復興崗學報》第82期(2004年):頁169-186。
7. 馬玲、李銘。「他從洪水中走向總理寶座」。亞洲週刊第17卷第11期(2003/3/10-2003/3/16) a:頁12-17。
8. 梁正清。「中國大陸國際宣傳策略研究:網際網路之發展與運用」。《東亞季刊》第34卷第3期 (2003年夏季):頁31-50。
9. 陳德昇。「兩岸SARS危機管理比較—政經體制面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4期(2004年10月):頁71-105。
10. 楊開煌。「台灣「中國大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東吳政治學報》第11期(2000年):頁71-105。
11. 鄭永年、黎良福。「SARS與中國政治制度的危機管理」。遠景基金會季刊第5卷第4期(2004年10月):頁3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