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Rosemarie Tong原著)。台北:文化叢書。
牛憶先(2000)。影響未成年懷孕母親生育後復學之家庭、經濟與社會規範因素。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Riessman.C.k.原著)。台北:五南。
王瑞霞(1999)。正視未婚少女懷孕問題。台灣醫學3(3):338~341。
王瑞霞(2000)。青少年性健康促進。護理雜誌47(1):26~31。王增勇(2005)。說故事,作社工。國立台北大學「敘事與社會工作研討會」。
方靜儀(1994)。女性主義在知識論上的提問暨其思考進路之分析。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石雅惠(2006)。校園未婚懷孕事件。勵馨基金會未婚懷孕防治教師研習會。
任麗華等(1999)。未成年未婚媽媽問題及福利服務提供之研究。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委託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所研究。
沈滿華(1997)。青少年未婚媽媽孕期生活經驗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棟明(1988)。台灣地區育齡有偶婦女初婚的穩定性研究。人口學刊,11:33-54。
李孟智(1998)。青少年之生育問題。中華衛誌(17):381-387。
李啟澤、李孟智(1998)。小媽媽面面觀—我國青少年生育的特性及防治。健康世界266(146):85-92。李愫平(2001)。青少年自尊與懷孕危機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家事職業學校學
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德芬(2003)。中學階段未婚青少女懷孕的學校因應措施之研究報告。教育部
訓委會委託研究。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兒童福利聯盟編譯(2000)。兩種不同的愛(出養篇)。內政部兒童局獎助。
林淑芬(1986)。未婚媽媽問題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慧生、林淑慧等(2001)。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男女學生性知識、
態度與行為現況及變遷。台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林萬億、徐震(1998)。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林麗珊(2006)。女權運動論述與困境。性別議題與執法。台北:承印實業。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林雅雯(2004)。懷孕少女生育決定歷程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青輔會(2003)。青少年性與性別。青少年政策白皮書。行政院青少年輔導委員
會。
周培萱(2000)。台北未婚媽媽之家青少女決定生育的經驗歷程。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富峰、張乃千等(2005)。高雄市未成年少女懷孕生子者之生活現況與福利需
求。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委託勵馨基金會研究。
柯澍馨(2001)。青少年懷孕問題之分析與探討。勵馨基金會「勇敢小媽咪」親
職教育種籽工作坊。
徐儷玲(2005)。青少年性別角色認同。教育社會學通訊,63:13-22。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黃增新(2004)。新竹縣國中學生家庭結構及家長社經地位對其性別角色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發展心理學。揚智文化事業。台北。
畢恆達(2004)。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1、2):117-146。
陳靜慧(2000)。蹺蹺板的兩端---家庭中的權力與決策。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琦(1997)。未婚媽媽及其子女的服務。台北:巨流。
陳綺媚(2003)。少女的充權工作。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台北:五南。
陳麗欣、魏希聖、蘇秀枝(2005)。「兩性關係及未婚懷孕諮詢專線電話」績效評估總結報告。內政部兒童局補助。
童伊迪(2003)。青少年未婚懷孕及其非婚生子女照護議題之探討。兒童福利,5:135-143。
詹惠慈(2002)。未婚青年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暴力認知之關係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梅珍(1996)。青少年產婦之產後經驗與需求。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雨龍(2003)。充權導向的個案處理手法。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台北:五南。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觀點看夫妻衝突與影響歷程。婦女與兩性學刊,10: 41-78。劉珠利(2006)。女性性別角色與社會工作。台北:雙葉書廊。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惠娟(2001)。未婚懷孕青少年進入婚姻的生活經驗。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蔡麗華(2005)。敘事研究探討。人文社會科學的邏輯。
蔡梓馨(1999)。青少女之生育結果及育兒狀況研究。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基萍(2006)。性別權力結構與社會。性別議題與執法。台北:承印實業。
謝臥龍等人(2004)。知識型態中性別與權力的思想與辯證。台北:唐山。
謝孟潔(2002)。妻子面對丈夫外遇後的心理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勵馨基金會(2001)。千禧變奏曲—少女性事知多少。勵馨基金會問卷調查報告。
蕭蕙心(2002)。國小低年級兒童對圖畫故事書中性別角色的解讀。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Byers,A.(2000)。Teen and Pregnancy: a Hot Issue.U.S.A: Enslow Publication,Inc.
Connell, R. W. (1987) Gender and Power: Society, the Person and Sexual Politics. Stanford, C.A.: Th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d,J ,J.Ed(1993)。Handbook of Adolescent Sexuality and Pregnant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Instruments。Sage Publications。USA。
Evelyn Lerman(1997)。Teen Moms: The Pain and the Promise。Buena Park,California。
Lee,M.C.,Lu,T.H.,and Chou,M.C.(1997)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 pregnancy in Taiwa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t Medicine and Health,9,213-216。
Moore. K. A..etc(1993)。Age at Firth Childbirth and Later Poverty。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3,393-422。
Musick,Judith S.(1993)。Young, Poor, and Pragnant.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