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2: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標詩儀
研究生(外文):Shi-yi Biao
論文名稱:約瑟夫˙海頓《戰爭彌撒曲》 Joseph Haydn's Paukenmass之作品研究與演奏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Franz Joseph Haydn’s Work: Pauken Massand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Performance
指導教授:梁秀玲梁秀玲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erene Li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6
中文關鍵詞:海頓彌撒
外文關鍵詞:Haydnma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81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海頓晚年的音樂創作集中在聲樂部份,除了《創世紀》、《四季》這兩首神劇及第二首《感恩曲》外,最重要的就是每年為艾斯特哈基王族編寫一部彌撒曲(mass)。自1782年的《瑪莉亞祠彌撒》之後,海頓共有14年的時間不再創作彌撒曲,直到1796年,才又執筆於彌撒曲的創作。而音樂史上將1796-1802年間海頓所寫的六首彌撒曲合稱為「最後六部彌撒」,且每一首都有各自的名稱或因應時事所取的別名及獨具的特色。本論文將從彌撒曲的兩種樂章分類型式-五樂章形式及清唱劇形式分別歸類探討,再將海頓的作曲風格分為五個時期加以討論,進而歸納出海頓於1782-1796年間音樂創作風格的變化,以及兩次英倫之行對海頓創作最後六首彌撒曲的影響。最後將以「戰爭彌撒曲」作為例子,應證間隔十四年後的彌撒創作在樂團編制上、合唱與獨唱的運用上、交響曲曲式的運用上、音樂中字畫的使用上,相較於早期八首彌撒曲的不同之處,以及這些創作技巧是否影響了同期及後世的作曲家。
Most of Franz Joseph Haydn’s (1732~1809) works written in his later years were masterpieces of vocal music. Aside from two oratorios (Creation and The Seasons) and the second The Deum, the masses he composed for Esterhazy Royal each year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ones. Marizellermesse was written in 1782. It was fourteen years later (1796) that he composed mass again. His six masses are entitled “The Last Six Mass” in music history. Each mass has its own title or an alias which reflects the circumstance at that time, and has its own character.

This study, first, is going to discuss two types of movements, i.e. five movements type and cantata mass type. Secondly, Haydn’s style of composing will be explored by dividing his career into five periods, followed by inducting the changes of his style through these fourteen years (from1782 to 1796). Thirdly, the impact of Haydn’ two trips to Britain on composing The Last Six Masses will be discussed as well. Finally, Paukenmesse will be applied as an example to show the differences of his composing techniques in the ways of organizing an orchestra, applying chorus and solo, employing the symphony pattern, and using word-painting, etc., by comparing his eight masses written before 1782 and the ones written after 1796. And, it is to see whether these techniques influence the contemporary composers and those i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前言 ------------------------------------------------------------------2
第一章 1782-1796年間海頓的作曲風格
第一節 彌撒曲的形式-至海頓時期為止------------------------------------3
第二節 海頓音樂創作的五個時期------------------------------------------5
第三節 1782年之前海頓音樂創作的風格------------- ---------------------10
第四節 1782-1796年間海頓音樂風格的變化----------- -------------------13
第五節 海頓最後六首彌撒曲的風格變化 --------------- -----------------15
第二章 海頓《戰爭彌撒曲》之作品研究
第一節〈Kyrie〉-------------------------------------------------------18
第二節〈Gloria〉------------------------------------------------------21
第三節〈Credo〉-------------------------------------------------------30
第四節〈Sanctus〉-----------------------------------------------------33
第五節〈Agnus Dei〉---------------------------------------------------36
第三章 海頓《戰爭彌撒曲》之特色及演奏探討
第一節 樂團編制---------------------------------------------37
第二節 合唱與獨唱的運用-------------------------------------39
第三節 交響曲曲式的運用----------------------------------------------41
第四節 字畫的使用----------------------------------------------------43
第五節 樂曲速度變化與歌詞的關聯--------------------------------------62
結語------------------------------------------------------------------65
參考書目--------------------------------------------------------------67
(一)中文參考書目
(二)外文參考書目
附錄------------------------------------------------------------------69
(一)中文部分

Butterworth, Neil。《偉大作曲家群像-海頓》,賴慈芸譯。台北:智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5。
Grout, D.J.、Palisca, C.V。《西方音樂史》,汪啟璋等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Haydn,Joseph。D小調彌撒曲(Messe D-Moll: Nelson-Messe)。台北: 樂韻出版社,出版年份不詳。
Mozart,W. A.。加冕彌撒(Kroenungs-Messe: Missa Nr. 14 in C Major)。台北: 樂韻出版社,1988。
王沛論。《海頓》。台北:希望出版社,1972。
王明仁。〈宗教音樂與人類的生活〉。《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季刊》,第11期,頁29-31。1996。
吳雅婷。〈英倫之旅對海頓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的影響〉。《台南家專學報》,第14期,頁391-406。1995。
呂隆義。〈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月刊》,第125期,頁141-147。1993。
李振邦。《教會音樂》。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2002。
邵義強。《交響曲淺釋》。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8。
邵義強。《維也納古典樂曲賞析》。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徐頌仁。《歐洲樂團之形成與配器之發展》。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83。
國立編譯館。《音樂名詞》。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張己任。〈安魂曲-從古至今(1)〉。《古典音樂》,第6期,頁128-131,1992。
張成璞。《海頓尼爾遜彌撒曲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許常惠。《偉大音樂之旅》。台北:成易圖書有限公司,1992。
麥愛鄰。《教會音樂史》。台北:人光出版社,1993。
曾瀚霈。〈彌撒意義與彌撒程序〉。《社會文化學報》,第13期,頁121-154,2001。
渡邊護。《新訂標準音樂辭典》。台北:美樂出版社,1999。
葉舒林。《布魯克納第二號彌撒曲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葛守真。〈宗教音樂與宗教意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第4期,頁179-192,1995。
劉志明。《西洋音樂史與風格》。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3。
劉志明。《聖樂綜論》。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2000。
蔡秀聆。《海頓神劇「四季」之研究》。台中:捷太出版社,1989。
蔡添進。《海頓交響曲的樂器編制探討》。台北: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班演奏組示範講習會,1997。
錢仁康等。《音樂欣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
戴金泉。《宗教歌樂研究》。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藝術叢書,1971。

(二)外文部分

Haydn, Joseph. “Nelson” Mass and Mass in Time of War in Full Score.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1994.
Mozart, M. A. Missa Brevis in G f�卣 Soli, Streicher und Orgel, KV.140.
Robbins Landon, H. C. Haydn: Chronicle and works.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7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庶深(2001b)。每個學生都能成功—真正的生命教育,選擇爲生命而教育。學生輔導通訊,79,161-164。
2. 吳武雄(1999)。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10-15。
3. 張己任。〈安魂曲-從古至今(1)〉。《古典音樂》,第6期,頁128-131,1992。
4. 吳庶深(2001c)。活出生命的彩虹談—生命教育的意義。研習資訊,19(5),
5. 沈六(1999)。美國的服務學習。訓育研究,91-100。
6. 林勝義(2001)。國內志願服務教育訓練之評鑑。社區發展季刊,93,211-215。
7. 張郁芬(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探究與實施。教師之友,42(2),15-21。
8. 張振成(2001a)。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教育資料與研究,39,49-52。
9. 張淑美(2000)。生命教育與生死教育實施概況與省思-以台灣省與高雄市中等學校教師對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為例,教育研究資訊,8(3),72-90。
10. 張淑美(2001a)。國小教師對生死教育的看法與需求--以高雄市「國小生命教育研習班」為例。教育研究,85,54-65。
11. 張淑美(2001b)。國中生的生命教育--從死亡概念與態度論國中階段生死教育之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355-375。
12. 張淑美(2002)。「生死教育」就是善生善終的「生命教育」。輔導通訊,69,頁8-13。
13. 陳芳玲(1998)。生命教育課程之探究。輔導通訊,55,29-34。
14. 黃玉(2001)。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3),20-42。
15. 黃明月(1999)。服務性學習與婦女教育。成人教育,52,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