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
《三國志》,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魏書》,北齊•魏收撰(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晉書斠注》,清•吳士鑑、劉承幹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世說新語校箋》,劉義慶撰,楊勇校箋(台北:正文,1988年)
《顏氏家訓集解》,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二、近人著作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6年7月初版)
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台北:文津,1991年初版)
李紀祥,《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收錄於《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杜維運發行,三民總經銷,1999年9月十三版)
周樑楷,《歷史學的思維》(台北:正中,1993年)
金發根,《永嘉亂後北方的豪族》(台北:商務,1964年9月)
柏楊,《柏楊版資治通鑑——八王之亂》(台北:遠流,2001年5月二版)
郭泮溪,《中國民間遊戲與競技》(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1月)
姚嘉文,《白版戶》(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
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張其昀等編,《中國歷史地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1984)
張廣智,《影視史學》(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10月)
逯耀東,《勒馬長城》(台北:時報,1978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台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2000年初版)
黃進興,《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台北:三民,2006年)
康樂、彭明輝主編,《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1995年初版)
趙毅衡,《苦惱的敘述者——中國小說的敘事形式與中國文化》(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3月)
董鑒泓等編,《中國城市建設發展史》(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再版)
劉昶,《人心中的歷史——當代西方歷史理論述評》(台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1月一版)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劉煒主編,《圖錄三國的時代——人物、戰爭、都城遺跡》(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
蔡豐明,《遊戲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11月)
錢鍾書,《管錐篇》冊一(台北:蘭馨室書齋翻印)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第一冊 (台北:三民,1966年)
薩孟武,《魏晉南北朝的貴族政治》(台大法學院,社會科學論叢,第一輯,1950年)羅宏曾,《荊棘銅駝:西晉八王之亂》(北京市:三聯書店,1997年)
蘇同炳撰,《歷史廣角鏡》(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4月)
王永平,〈論陸機陸雲兄弟之死〉,《南京曉庄學報》,第18卷第3期(2002年),頁18-26。
王永平,〈陸機入洛之遭遇及其死因考析〉,《東南文化》,2000年第3期,頁85-87。
田昌五、馬志冰,〈論十六國時代塢堡壘壁組織的構成〉,《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頁132-141。
李紀祥,〈趙氏孤兒的「史」與「劇」:文述與演述〉,《漢學研究》,第18卷1期(2000年6月),頁209-236。江天健,〈電腦光碟軟體與歷史學習環境—以美國發展經驗為例〉(CD-ROM and History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 in the U.S.A.),《教學科技與媒體》,第44期(1999年4月),頁36-46。江天健,〈歷史教學與電腦模擬遊戲〉,《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育學報」》,第1期(1998年),頁53-72。江文瑜,〈口述史法〉,收錄於游鑑明,《傾聽她們的聲音》(台北:左岸文化,2002年),頁111-134。
杜正勝,〈從歷史到歷史劇—電視劇「孔子的故事」的分析〉,《歷史月刊》,第97期(1996年2月),頁88-98。何啟民,〈東晉時代的南北族群問題〉,《歷史月刊》94期(1995年11月),頁31-36。吳正嵐,〈論孫吳士風的變遷對陸機出處的影響〉,《蘇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4期,頁108-113。
林慈淑,〈歷史與歷史教育的目的——試析倫敦大學兩位學者的爭議〉,《東吳歷史學報》,第5期(1999年3月),頁179-204。林淑薰〈真實與藝術之間——試析郭沫若的歷史劇創作〉,《中國文化月刊》,第222期(1988年9月),頁76-94。周孟玲,〈知識與實際:英國歷史教學改革的成果與問題淺析〉,《清華歷史教學》,第5期(1996年8月),頁50-58。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台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年6月),頁445-469。
周樑楷,〈影視史學:課程的主題、內容與教材〉,張哲郎主編,《歷史學系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系,1993年),頁149-162。
周樑楷,〈影視史學與歷史思維:以「青少年次文化中的歷史圖像」為教學實例〉,《當代》,第118期(1996年2月),頁8-21。周樑楷,〈歷史敘述與近代英國史學傳統的轉變(1880—1930)〉,《興大歷史學報》,第8期(1998年6月),頁271-285。具聖姬,〈漢晉的塢壁〉(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姜劍雲,〈陸機入洛疑案新斷〉,《洛陽大學學報》,第18卷第1期,頁14-16。
唐長孺,〈士族的形成與升降〉,收錄於《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台北:帛書出版社),頁53-64。
陳啟能,〈從「敘事史的復興」看當代西方史學思想的困惑〉,收錄於《當代西方史學思想的困惑》(史學理論叢書編輯部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1月),頁31-52。
陳新,〈論二十世紀西方歷史敘述研究的兩個階段〉,《思與言》第37卷第1期(1999年3月),頁1-27。黃琇苓,〈談歷史教學中的「神入(empathy)」概念〉,《清華歷史教學》,第17期(2006年5月),頁101-122。黃寬重,〈從塢壁到山水寨—地方自衛武力〉,收錄於杜正勝編,《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台北:聯經,1982年11月),頁227-280。
游鑑明,〈口述歷史與台灣婦女史研究〉,收錄於《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台北:左岸文化,2002年),頁51-82。
劉靜貞,〈歷史書寫的可能途徑——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人物表現〉,《史學與文獻(一)》(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頁27-56。
劉靜貞,〈說一個「人」的故事〉,收錄於《東吳大學共通教育歷史科教學成果發表會》,頁8-20。
蔡蔚群,〈沒有學生的歷史課〉,《聯合新聞網》(2004年12月13日)
韓昇,〈魏晉隋唐的塢壁和村〉,《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2期,頁99-105。
龔鵬程,〈歷史小說的歷史與身份(上)〉,《歷史月刊》,第119期(1997年12月),頁90-97。龔鵬程,〈歷史小說的歷史與身份(下)〉,《歷史月刊》,第120期(1998年1月),頁94-106。〈歪曲、荒謬的電視歷史劇〉專輯,《中國論壇》317期(1988年12月),頁30-39。
〈影視•史學╱人類學〉專輯,〈美國版「太平洋世紀」VS.台灣華視版「太平洋風雲」〉,《當代》,第88期(1993年8月),頁19-43。
〈歷史劇的社會功能座談會〉,《國魂》485期(1986年3月),頁47-59。
Aristotle(亞里斯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3年8月)
Eric R. Wolf(艾立克•沃爾夫)著,賈士蘅譯,《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3初版)
Georg G. Iggers著,楊豫譯,《二十世紀的史學》(台北:昭明出版社,2003年5月一版)
Hayden White(海登•懷特)著,劉世安譯,《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Metahistory: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台北:麥田出版,1999年)
Hayden White(海登•懷特)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6月)
J.E. Johnson等著,郭靜晃譯,《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1992年初版)
Johan Huizinga(約翰•赫伊津哈)著,舒煒等多人譯,《遊戲的人:關於文化的遊戲成份的研究》(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 第1版)
Joyce Appleby, Lynn Hunt, Margaret Jacob(喬伊絲•艾坡比、琳•亨特、瑪格麗特•傑考)著,薛絢譯,《歷史的真相》(台北:正中書局,2000年10月四版)
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台北:麥田,1988年)
Niall Ferguson(尼爾•弗格森)編著,楊豫譯,《虛擬歷史—論歷史的混沌理論》(台北:昭明出版社,2002年2月一版)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著,李幼蒸譯,《歷史的話語》,收錄於《現代西方歷史哲學譯文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Rusel DeMaria、Johnny L. Wilson著,蔣靜明、李宜安校譯,《圖解電子遊戲史》(台北市:電腦家庭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初版)
Bruce Mazlish著,林素芬,貝克定合譯,〈《胡若望的疑問》的疑問〉,收錄於《歷史:理論與批評》(台北:人文書會出版,1993年3月)第1期,頁153-168。
Hayden White(海登•懷特)著,王宇根譯,〈當代歷史理論中的敘事問題〉收錄於《歷史:理論與批評》(台北:人文書會出版,1993年3月)第1期,頁41-92。
Hayden White.”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93, No.5 (December 1988 ),周樑楷譯,〈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第88期(1993年8月),頁10-17。Lawrence Stone(勞倫斯•史東)著,古偉瀛譯,〈歷史敘述的復興:對一種新的老歷史的反省〉,收錄於《歷史:理論與批評》(台北:人文書會出版,2001年5月)第2期,頁19-46。
Peter Lee著,周孟玲譯,〈為什麼學習歷史?Why Learn History?〉,《清華歷史教學》,第8期(1997年9月),頁4-25。
Siegfried Quandt,“Historic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Didactics of History”in Historical Culture—Historical Communication :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Karl Pellens eds. (Frankfurt: Verlag Moritz Diesterweg, 1994) ,謝惠英譯,〈歷史傳承和歷史教學法〉,《當代》,第118期(1996年2月),頁30-37。
永松英吉,《遊戲概論》(東京:現代書館,1967年12月)
Chris Crawford, “The Art of Computer Game Design”,(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online book)
James B.M. Schick, “Teaching History with a Computer—A Complete Guide for College Professors”, (Chicago: Lycem, 1990)
James B.M. Schick ,” The Decision to Use a Computer Simulation”, The History Teacher ,27:1 ,(November 1993)
Martin C. Campion, ”A Historian and His Games”, Simulation & Gaming , 26:2 , (1995). p16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