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02: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詹益錦
研究生(外文):Yi-chin Chan
論文名稱:電視新聞記者間人際互動對新聞產製之影響─以彰化駐地記者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f News Production by the Human Interaction between TV Journalists─A Study of the Journalists in Chang-hwa Area
指導教授:江中信江中信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傳播研究所(含博士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新聞產製人際互動消息來源電視新聞駐地記者
外文關鍵詞:news productioninteractionnews sourceTV newslocal journalis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11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5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媒體自由化讓台灣電視新聞台如雨後春筍般的設立,其數量之多被比喻是世界奇蹟,但確實也改變了以往一言堂的言論尺度,常理而言,自由化的媒體環境理應在內容方面有多元化、多樣化之呈現才是,惟電視新聞中獨家新聞滿天飛的情況下,卻依然引來新聞同質化或一窩蜂之詬病與批評。到底何以致之?
每日電視新聞中地方新聞量佔有半數以上,本研究因此回到新聞產製之源頭,探究地方新聞產製過程中,記者在組織目標與新聞專業自主的牽制規約下,記者間為何需要維持密切的人際互動關係,同時,記者間的人際互動關係如何影響新聞的產製。
本研究選定派駐彰化縣的九名電視台駐地記者惟研究對象,先以參與觀察法深入研究駐地記者之間每天的人際互動過程,同時藉以累積研究問題後,再輔以深度訪談法,針對記者之間人際互動的心理歷程與新聞產製過程,進行深入之探究。因此本研究以組織目標和新聞專業自主之相關理論,檢視記者本身所受到的制約情形,同時以人際傳播理論、社會交換理論及人情理論,來檢視記者之間的互動過程。
研究發現,駐地記者受到新聞室控制,其內在自主性並不高;而外在自主性受到同業影響也不高。至於組織目標透過「新聞品質」與「重視利潤」的規範要求,雖達成組織目標,駐地記者卻更有理由與記者同業進行合作關係。此外,新聞訊息的交換、經驗的相互學習、分工合作的需求,都是啟動記者合作關係的動力來源。平面媒體記者間存有的合作關係模式、對立關係模式都存在於駐地記者之間,至於同化關係模式在電視台駐地記者間並不顯著。研究中也發現,合作關係下與對立關係下,記者們也衍生出不同的採訪策略,來因應組織目標的要求與自身的新聞專業自主。
其中,研究發現合作關係下的採訪策略包括有:互相代班、資源共享、降低獨家新聞殺傷力及新聞統一化。特別是記者們透過對獨家新聞發稿方式與內涵的約定,控管彼此衝突發生的可能性,維持其合作關係的基礎。此一發現說明了,獨家新聞定義被駐地記者自行定義與詮釋,而且是獨家是可以分享的,與傳統新聞學上概念有諸多相異之處。
本研究發掘潛藏於駐地記者背後不為人知的影響新聞產製之真實面貌,期待提供實務界重視駐地記者生態,從根改善遭到詬病之肇因;同時也冀望提供學術界得知在新聞表象外的產製緣由,對新聞產製之研究略有裨益。
The liberalization of mass media has made the establishment of TV news stations in Taiwan mushroomed like th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and the abundant amount is described as a world miracle. Definitely, it has also changed the range of speech in what I say goes in the past time. Generally speaking, liberalized mass media environment should present diversification and variety in content. However, in the circumstance that TV news is flooded with exclusive news, why it still brings a swarm of criticisms and censures for news assimilation. In the world, what causes it so?
In everyday news, local news accounts for more than half amount. Therefore, this study went back to the source of news production, exploring why reporters have to maintain close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 under the confinement between the goal of organization and the autonomy of news profession; meanwhil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the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 among reporters affects the production of news.
This study selected nine local journalists in Changhua County as researching subject. First of all,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was employed in investigating the interacting process between local journalists every day. At the same time, after accumulating the researching questions and with the assistant of depth interview, this study aimed at the mental process of interaction among the local journalists and the producing procedure of news. Thus, based on relative theory of the organization goal and news profession autonomy,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restricting status of local journalists themselves. Moreover, with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social exchange theory, and human sympathy theory,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interacting process between local journalists.
This study found that local journalists were controlled by newsroom, and internal autonomy was not in high level;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same trade, external autonomy was not high as well. As to organization goal which through the code of news quality and profit emphasis, it demanded local journalists to reach organization goal. Although they reached the goal, they had more grounds to cooperate with other journalists. In addition, exchange of news information, mutual learning of experience, and need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were all the causes of starting reporters' cooperating relationship. There were cooperating relation pattern and opposing relation pattern in the reporters of print media. As for assimilating relation pattern, it was not
remarkable in the journalists of TV news station. This study also indicated that under cooperating relation and opposing relation, journalists derived different interviewing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the request of organization goal and one's new profession autonomy.
In which, the study showed five interviewing strategies under cooperating relation: substitution, information sharing, diminishing lethality of exclusive news and news unification. Especially, the reporters restrained the possibility of occurring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and maintained the basis of cooperating relationship by promising the way of distributing exclusive news dispatches and the content. This finding explained that the definition of exclusive news was defined and interpreted voluntarily by local journalists, and exclusive news can be shared, which included lots of different concepts from traditional journalism.
This study revealed the real situation of news production hid behind the local journalists and unknown by the public, looking forward to providing mass media chance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local journalists' environment and to improve the reasons of being criticized fundamentally. Simultaneously this study expects to provide academic circles the subjects of production besides the surface of news and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research of news production.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人際傳播理論………………………………………………………17
一﹒人際需求理論 ……………………………………………………17
二﹒社會交換理論 ……………………………………………………18
三•人情理論 …………………………………………………………23
第二節 新聞專業自主與組織目標…………………………………………23
一﹒新聞專業自主 ……………………………………………………23
二﹒媒體組織目標 ……………………………………………………27
第三節 電視新聞產製模式及消息來源……………………………………36
一﹒電視地方新聞產製模式 …………………………………………36
二﹒駐地記者新聞產製模式 …………………………………………41
三﹒消息來源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參與觀察法 ………………………………………………………47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 ………………………………………………………4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訪談大綱 ……………………………………………49
第四節 研究架構……………………………………………………………51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研究發現 ……………………………………53
第一節 參與觀察法之研究發現……………………………………………53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之資料分析與研究發現………………………………56
一﹒新聞專業自主與組織目標影響記者間的人際互動方式 ………56
二﹒記者間人際互動的需求與目的 …………………………………78
三﹒記者間人際互動過程的影響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125
第二節 研究價值……………………………………………………………135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36
一﹒研究限制 …………………………………………………………136
二﹒後續研究之建議 …………………………………………………137


參考書目 …………………………………………………………138

附錄…………………………………………………………………137
附錄一 訪談大綱與問題……………………………………………………144
附錄二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表………………………………………………147


圖表目錄……………………………………………………………
圖1-3-1:記者間人際互動時受制約過程 ………………………………13
表3-3-1:訪談對象基本資料與代號 ……………………………………50
圖3-4-1:研究架構圖 ……………………………………………………52
圖4-1-1:駐地記者新聞產製與人際互動流程圖 ………………………54
表5-1-1:駐地記者每日新聞量與每週獨家量之規範 …………………133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部(1993)。《社會學》。台北:錦繡出版社。
天下雜誌社(2002)。〈看電視後焦慮心煩沒前途〉。《天下雜誌》。251:144-146。
文崇一(1993)。《社會與行為學研究方法》。台北:東華書局。
王宜敏(2001)。《影響資訊人員知識分享之因素—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來探討》。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戎撫天(1999)。〈惡性競爭扼殺新聞自律〉。《目擊者》11:32-33。
江中信(2002)。《人際傳播學增訂版》。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江中信(2006)。《人際溝通:人際傳播學》。台北:米羅文化有限公司。
江聰明(2002)。〈轉來轉去地方新聞怎麼都一樣〉。《聯合報》。2002年11月5日,26版。
李天任、藍莘(1995)。《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李亦園(1989)。〈自然觀察研究〉。《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李岳勳(2001)。《台灣地區報社結構與組織目標之關係》。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銓(1990)。《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美華等譯(1999)。《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雅倫(1995)。《電腦化對報業的影響—一個報紙的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廉(2004)。《地方記者聯誼會功能之探析─以台中市各路線記者聯誼會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淳華(1995)。《新聞記者自主權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雪影譯(1994)。《製作新聞》。台北:遠流出版社。
姚介修(2006)。〈無言抗議 機場記者封口〉。《自由時報》。2006年2月21日,7版。
翁秀琪(2001)。《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馬勝榮、薛群(2004)。〈描述世界—國際新聞採訪與寫作〉。《新華出版社》。11章
張依雯(1999)。〈三立家族之經營策略初探〉。《新聞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179-219。
強強滾(2005)。〈你是下三濫記者〉。《桃園新聞網》。2005年5月25日。網址:http://tnews.cc/03/newscon1.asp?number=28568。上網時間:2006年6月29日。
陳世敏(1988)。《制定新聞記者法可行性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陳秉章(1985)。《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
陳順孝 康永欽(1997) 。〈記者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傳播者與社會情境互動的本土分析〉。《傳播論文選集》。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陳嘉寧、李順德(2006)。〈中正機場管制區 下月起禁採訪〉。《聯合報》。2006年2月21日,5版。
喻靖媛(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聯性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文正(2004)。〈台灣觀眾語言使用習慣與電視收視行為〉。《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站》。網址:http://www.hakka.gov.tw。上網時間:2006年79月8日。
彭家發(1995)。《世界傳播媒介白皮書1995》。台北:遠流出版社。
華英惠(1992)。《台灣地區新聞從業員工作滿意程度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國(1988)。〈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中國人的心理》。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新生(1996)。〈電視新聞分析方法之研究—參與觀察法〉。《廣播與電視》。49:50。
黃義書(2004)。《新聞產製場域中的攝影記者—認知、角色、專業權力及生存心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新浪網(2003)。〈紐約時報執行總編和總編因假新聞事件辭職〉。《新浪網傳媒觀察》。網址:http://www.sina.cn/me/。上網時間:2006年7月4日。
楊志弘(1992)。《台灣地區報社總編輯的職業角色》。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順美(2002)。《市場導向與媒體組織結構因素下的新聞專業—以台灣無線三台晚間娛樂新聞為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意菁、陳芸芸譯(2001)。〈媒體原理與塑造〉。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臧國仁(1995)。〈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互動〉。臧國仁(編)《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臧國仁(1998)。〈消息來源組織與媒介真實之建構:組織文化與組織框架的觀點〉。《廣告學研究》。11:69-116。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書局。
臧國仁主編(1995)《新聞「學」與「術」的對話三: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廣電基金會(2006)。〈獨家新聞大公開—年代最愛許純美〉。《廣電基金會網站》。網址:http://www.bdf.org.tw/index.php。上網時間:2006年9月6日。
蔡文輝(1989)。《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蔡佩蓉(1995)。《報社編輯選擇新聞與版面編排之研究—以大台北新聞版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安翔(2001)。《有線電視體育新聞內容與產製分析》。淡江大學碩士論文。
鄭佩芬(2003)。《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揚智文化公司。
鄭貞銘(2004)。〈質疑支票新聞學〉。《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04年8月13日。
鄭瑞城(1991)。〈從消息來源途徑詮釋媒介近用權〉。《新聞學研究》。45:39-55。
賴淑惠(2002)。《電視娛樂新聞之產製與表現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富山(2003)。《地方記者人際傳播之研究—以台中縣黨政新聞路線記者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起惠(1998)。〈新聞產製市場理論的檢視:「京華城觀光休閒購物中心」動土事件之個案分析〉。中華傳播學會1998論文研討會論文。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顏章聖(2003)。《從新聞產製之觀點探討影響台灣電視地方新聞產製之因素》。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1995)。《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台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蘇蘅、牛隆光、黃美燕、趙曉南(1999)。〈台灣報紙轉型的問題與挑戰:提供讀者更好的選擇?〉。中華傳播學會一九九九年研討會論文。
蘇鑰機(1997)。〈完全市場導向新聞學:蘋果日報個案研究〉。《大眾傳播與市場經濟》。香港:鑪峰學會出版。215-232。

















二、英文部分:

Blau, P.M.(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Breed, W.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Social Force, 33:323-325.
Emerson, R.M.(1972). Exchange Theory. Anderson,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Gans, H.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Y:Free Press.
Hirsh, P.M.,Peter N. miller & Gerald, K.F. (1977). Strategies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Beverly Hill:Sage.
Homans, G.C.(1958). Socaial Behavior as Exchange, The Amer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pp.599-605.
Johnstone, J.W.C., Slawski, E. J.,& Bowman, W. W.(1976). The news people :A sociological portrait of American journalists and their work. Urbana:University of Illnois Press.
Koch, T. (1991). Journalism for the 21 centery:Onl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database and the news. NY: Prager.
Mcmanus, J. H. (1992b).What kind of Commodity is News ?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 788-801.
Mcmanus, J. H. (1994). Market-based Journalism: The Citizen Beware ? Thousands Osk, C.A: Sage .
Mcmanus, J. H. (1995). A market-based model of news produc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No5.
McQuail, D(2000).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Sage.
Nayman, O.B. (1973).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s of Journalists: An Introduction
Resse, S.(1994). The structure of news sources on televis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Roshco , B.(1975). Making New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hoemaker, P.J.& Reese,S.D.(1991). Mediating the Ma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 NY:Longman.
Sigelman, Lee.(1973).Repotering the News : 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132-151.
Thibaut, J.W. and H. Kelly.(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News York: Wiley.
to Communicator Analysis Studies. Gazette,19:195-212.
Tunstall, J.(1971). Journalist at Work. Beverly hills,CA:Sage.
White, D. M. (1950). The Gatekeeper: A Case Study in the Selection of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 27:383-38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