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四海譯,William Hawes著(1996)。《電視新聞和資訊節目》。台北:廣電基金。
邱紫穎譯,Marilyn J. Matelski著(1997)。《日間電視節目的編排》。台北:廣電基金。
林志明譯,Bourdieu P.著(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台北:麥田。
郝明義、朱衣譯,Adler M. J.、Van Doren C.著(2003)。《如何閱讀一本書》。台北:臺灣商務。
葉淑燕譯,Robert Escarpit著(1990)。《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
陳芸芸譯,McQuail D.著(2001)。《最新大眾傳播理論(上、下冊)》。台北:韋伯文化。
陳芸芸譯,Abercrombie N.著(2004)。《電視的社會學分析》。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楊意菁、陳芸芸譯,Grossberg L.、Warella E.、Whitney D. C.著(2001)。《媒體原理與塑造》。台北:韋伯文化。
戴育賢譯,Gallagher M.著(1994)。《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台北:遠流。
工商時報(2006年5月8日)。〈九歌+聯邦快遞+金石堂 合辦快樂閱讀日〉,B7版。
中央日報(1973年5月6日)。〈中視今播出出版與讀書〉,第6版。
中央日報(1982年7月10日)。〈教育部新聞局將協調傳播界 製作特定教育文化節目〉,第9版。
中央日報(1993年10月3日)。〈社教節目面臨最寒冷的冬天〉,第12版。
中央日報(1990年8月7日)。〈多年良好藝人形象 比不上一紙學歷〉,第13版。
中國時報(2006年4月21日)。〈《生活情報》全國閱讀運動〉,C3版。
中華民國無線電視年鑑(1976)。《中華民國電視年鑑:民國五十年至六十四年》。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無線電視年鑑(1978)。《中華民國電視年鑑:民國六十五年至六十六年》。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王雨晴(2006年5月15日)。〈綜藝缺創意 復古?抄襲?一窩蜂!〉,《中國時報》,D5版。
王心怡(1998年8月22日)。〈賴國洲書房明詩卡傳情〉,《中央日報》,第10版。
王祖壽(1992年12月2日)。〈「淨化綜藝」漸成主流派 靜態歌唱節目翻身、書香布景增添氣質 如何「曲高」不「和寡」是新挑戰〉,《民生報》,第12版。
王介中(1990年5月4日)。〈電視節目製作 可望鬆綁〉,《民生報》,第10版。
王超群(2004年6月14日)。〈世新媒體風雲榜 報紙閱讀率 中時51.6%居冠〉,《中國時報》,A10版。
王瑩(1997)。〈體檢台灣價值觀──「人與書的對話」錄〉,《光華(中英文國內版)》,第22卷7期:134-139。王鼎鈞(1974),《文藝與傳播》。台北:三民。
王文興(1988)。《書和影》。台北:聯合文學。
王世正(1981)。〈第五章 多彩多姿的電視節目〉,頁68-86,《中華民國電視事業的回顧與前瞻》。台北:中國電視公司。
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頁97-115,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文訊雜誌(2000)。〈創作者與作者互動的時代來臨了 「一九九九十大讀書新聞」發表座談會〉, 174:83-87。
文從道(1988年3月16日)。〈公視節目的成績與侷限〉,《民生報》,第9版。
文壽(1973年7月1日)。〈出版與讀書〉,《中央日報》,第9版。
方艾鈞(2004)。〈電子媒體高度競爭 節目產製虛耗〉,《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 121:34。
毛羽(1995年9月17日)。〈Discovery「世紀書坊」升空閱讀台灣〉,《聯合報》,第42版。
白佩玉(2006年4月9日)。〈閱讀如何成為流行〉,《中國時報》,A15版。
田毓華、劉雁濱(1991)。〈走向成熟──電視節目專欄論〉,中央電視台編,《全國電視社教節目論文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
民生報(1989年1月5日)。〈午夜書香 精細雅致 空中圖書館 再推出〉,第11版。
民生報(1993年10月9日)。〈「歡樂方程式」贈千元好書〉,第12版。
民生報(1988年9月28日)。〈丁乃竺 才華再發揮 將主持「台視文化廣場」〉,第10版。
民生報(1989年3月1日)。〈「文化廣場」午后「約談」周治平〉,第12版。
民生報(1989年5月6日)。〈「出版紀事」讀者作家面對面〉,第14版。
民生報(1999年1月3日)。〈賴國洲書房設計年曆 邀名家開拓宏觀閱讀〉,第19版。
民生報(1996年9月2日)。〈另類八點檔 觸電王打頭陣〉,第13版。
民生報(1999年12月6日)。〈賴國洲書房推出新世紀閱讀通行證〉,第4版。
民生報(1996年9月2日)。〈另類八點檔 觸電王打頭陣〉,第13版。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數位化時代無線電視之定位與發展》。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行政院新聞局(1997)。《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廣播電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3)。《二○○三年廣播電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4)。《中華民國92年圖書出版產業調查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5)。《2004年圖書出版產業研究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主計處(2005)。《中華民國統計月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文建會(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2000)台灣圖書雜誌出版市場研究報告》。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新聞局(1997)。《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廣播電視白皮書》。台北: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3)。《二○○三年廣播電視白皮書》。台北:新聞局。
朱婉清(1985)。《電視聯播時代──內容與分析》。台北:幼獅。
朱梅芳(2005年7月16日)。〈「影響100」和「中天書坊」改版〉,《中國時報》,D2版。
朱梅芳(2006年3月25日)。〈中天書坊、影響100入選優良節目〉,《中國時報》,D2版。
朱梅芳(2006年7月7日)。〈媒體觀察基金會推薦青少年節目 水果冰淇淋、運書機13號5顆星〉,《中國時報》,D2版。
任中理(1994年7月6日)。〈花旗贊助「縱橫書海」製作經費〉,《中國時報》,第18版。
江聰明(2000年10月26日)。〈明年電視金鐘獎更多〉,《聯合報》,第28版。
江聰明(1995年9月20日)。〈洋頻道 加土味〉,《聯合報》,第22版。
杜十三(1994年6月30日)。〈系列報導1「新閱讀時代」你不能缺席〉,《聯合報》,第41版。
李金蓮(1991年9月20日)。〈《當代書房》TV亮相〉,《中國時報》,第38版。
李十光(1993年2月12日)。〈張大春卯力製作、主持「談笑書聲」〉,《中國時報》,第31版。
李十光(1992年12月25日)。〈「歡樂方程式」開播!〉,《中國時報》, 29版。
李籓(1981年5月22日)。〈社教節目不賺錢〉,《聯合報》,第8版。
李令儀(2002年1月20日)。〈廣播談書、說書很流行〉,《聯合報》,第14版。
李韶明(1993年3月8日)。〈螢幕添書香 大家一起來〉,《民生報》,第12版。
李怡芸(2005年1月15日)。〈蔡康永掛保證 書就大賣 推薦效果一級棒 宛如台灣歐普拉〉,《星報》,B1版。
李牧(1993年3月21日)。〈「電視書評」或「書的墳場」?─「談笑書聲」的另類思考〉,《自立早報》,第10版。
李牧(1993年4月4日)。〈餘音「鳥鳥」,書影「幢幢」─「談笑書聲」搞啥名堂?〉,《自立早報》,第10版。
李淑寧(1993年4月16日)。〈好書也有合上的時候,也有打開的時候 柏納畢佛 書香再飄法國螢幕〉,《民生報》,第26版。
李秀美(2001)。《我們在玩蹺蹺板:電視兒童節目實務與理論》。台北:三民。
李雪莉(2003)。〈全民閱讀大調查 台灣的閱讀危機〉,頁234-243,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等著,《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台北:天下雜誌。李金銓(2005)。《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
邱婷(1994年7月4日)。〈花旗銀行掏腰包 縱橫書海有下文〉,《民生報》,第15版。
阮愛惠(1997年1月23日)。〈現代來電讀書法〉,《中國時報》,第38版。
何吉森(2005)。〈數位時代有線電視內容規範政策──規範過程模式觀點〉,頁131-160,劉幼俐(編),《數位時代的有線電視經營與管理》。台北縣新店市:正中。
何貽謀(2002)。《臺灣電視風雲錄》。台北:臺灣商務。
沙永玲(1994)。〈最後的霞光 電視讀書媒體與文字閱讀的生與死〉,《文訊月刊》,第108期,頁28。吳東權(1981)。〈第十章 電視營運的趨勢〉,頁170-192,《中華民國電視事業的回顧與前瞻》。台北:中國電視公司。
吳翠珍(1997)。《電視節目製作前置研究之設計與執行:以讀書節目規劃為例》。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吳聲品(2002)。《現代電子媒介──廣播與電視析論》。台北:中視文化。
吳瑞淑(2005)。〈從暢銷書排行榜談圖書消費之終極與閱讀之起始〉,《全國新書資訊月刊》,81:21-25。
吳翠松(2004)。《文字時代的口語人:文化工具箱觀點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論文。吳萬萊(1997),《台灣電視節目製作業之政治經濟分析》。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巫維珍(2002)。《台灣書評發展史:1972─2000》。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孟昭晉(1994)。《書評概論》。南京大學出版社。
林悅倫(2001)。《臺灣公共電視台文化性節目之規劃策略分析》。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美璱(1992)。〈推廣書香節目面世 中視今起推出「歡樂方程式」〉,《中國時報》,第53版。
林美璱(1993年9月19日)。〈五個節目搶一組ENG 中視內製製作人氣短〉,《中國時報》,第46版。
林深靖(1993年3月21日)。〈(專輯)「電視讀書秀」,秀什麼?光環與陰影─「猛浪譚」給了台灣什麼啟示?〉,《自立早報》,第10版。
林怡君(2005年1月13日)。〈「歐普拉讀書俱樂部」威力無邊 「理查和茱蒂」成功,BBC起而效尤〉,《自由時報》,第47版。
林俊平(2000)。〈聯合報讀書人周報書評選書觀察〉,《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19:3-6。林佩蓉演講,李秀美整理(2001)。〈幼兒發展特質在雜誌型節目製作上之應用〉,《我們在玩蹺蹺板:電視兒童節目實務與理論》。台北:三民。
林美真演講,李秀美整理(2001)。〈兒童圖像閱讀特質在讀書節目製作上之應用〉,《我們在玩蹺蹺板:電視兒童節目實務與理論》。台北:三民。
林文瑛、郭志強演講,李秀美整理(2001)。〈兒童節目主持人應具備的特質〉,《我們在玩蹺蹺板:電視兒童節目實務與理論》。台北:三民。
金惠敏(2005)。《媒介的後果:文學終結點上的批判理論》。台北:臺灣商務。
屈振鵬(1981年11月23日)。〈電視社教節目枯燥無味 經年累月播出成效甚微〉,《中央日報》,第9版。
尚孝芬(1996年4月23日)。〈趙樹海「避嫌」 兒子難「歡樂」〉,《民生報》,第13版。
尚孝芬(1993年2月26日)。〈書香成雙 幕後各有佳趣 「談笑書聲」活道具一一入鏡 「歡樂方程式」褡拆布景工程浩大〉,《民生報》,第12版。
尚孝芬(1994年6月27日)。〈文化性節目「預告尖兵」卡斯強 電視台預告播出次數少 時間晚 效果並未完全發揮〉,《民生報》,第12版。
尚孝芬(1990年10月13日)。〈「台視文化廣場」與法務部合作 次長林錫湖 現身說法〉,《民生報》,第10版。
郎亞玲(1995年9月25日)。〈Discovery明晚9點 世紀書坊 推介名著〉,《聯合晚報》,第10版。
洪縉曾(1981)。〈第十三章 社會責任的建立〉,頁227-247,《中華民國電視事業的回顧與前瞻》。台北:中國電視公司。
洪平峰(1983)。《電視事業經營管理概論》。台北:華視。
真如(1994年3月10日)。〈讀來讀往的眼睛─訪楊照〉,《聯合報》,第38版。
郝肇嘉(1994年4月8日)。〈政令宣導與社教節目〉,《民生報》,第2版。
徐紀琤(1995年2月26日)。〈三台的娛樂節目出色╱社教節目不佳╱兒童節目全槓龜 華視入圍23項金鐘提名最風光〉,《中國時報》,第22版。
徐紀琤(2000年6月17日)。〈賴國洲與書對話四年來賠了四千萬以上 製作用心不變〉,《中國時報》,第26版。
徐紀琤(1994年3月31日)。〈張大春又下海了 新節目「縱橫書海」7日推出〉,《中國時報》,第21版。
徐鉅昌(2001)。《電視理論與實務》。台北:亞太圖書。
徐德仁、施天權(1990)。《時代的明星──漫談電視節目主持人》。復旦大學出版社。
徐佳士(1988)。〈不是「公」眾「共」享的電視〉,頁175-177,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編),《媒介批評》。台北:臺灣商務。
華昌明譯,Bernard Pivot著(1993)。《讀書,這一行:書、作家與電視節目》。台北:月旦。
翁翠萍(2004年3月17日)。〈未來電子媒體須提供時段頻道播終身學習節目〉,《大紀元》。
郭志成(1997年10月27日)。〈下月登場 第一個帶狀書香節目 大地藏無盡 藝文界期許無限〉,《民生報》,第12版。
郭士榛(1997年11月4日)。〈賴國洲書房 高雄開講 讀書會巡迴座談 分享閱讀經驗〉,《中央日報》,第16版。
郭力昕(1990)。《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台北:時報。
郭強生(2000)。《閱讀文化流行閱讀》。台北:九歌。
郭強生(2002)。《在文學徬徨的年代》。台北縣:立緒文化。
陳希林(1998年1月7日)。〈文建會邀民眾周休二日文化游 將提播經費在電視台製播文化節目〉,《中國時報》,第23版。
陳昌祁(1991年12月10日)。〈介紹好書 忽略「時效」〉,《民生報》,第12版。
陳長華(1978年7月25日)。〈電視聯播社教劇 專家認為不必要〉,《聯合報》,第7版。
陳秀卿(1996年11月2日)。〈璩美鳳 溫柔女超人 問政 主持 全年無休 樂在其中〉,《民生報》,第14版。
陳民峰(1993年3月24日)。〈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建議電視金鐘 改由民間團體主辦〉,《民生報》,第10版。
陳民峰(1996年12月26日)。〈無線電視節目 類別比例鬆綁〉,《民生報》,第12版。
陳妙鈴(1997)。〈體檢台灣價值觀(2)──「人與書的對話」點出現代思考〉,《光華(中英文國內版)》,第22卷9期:128-132。陳小外(1991)。〈電視與語言〉,中央電視台編,《全國電視社教節目論文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陳介英(2005)。〈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頁117-127,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東園、周芊、郭文耀編著(2003)。《傳播媒介與生活》。台北縣:空大。
陳延昇(2000)。《台灣宗教衛星頻道經營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粘嫦鈺(1994年1月6日)。〈文化頑童告別談笑書聲〉,《聯合報》,第22版。
黃文君(1996年11月13日)。〈歐普拉開卷 有益書暢銷〉,《中國時報》,第23版。
黃裕美(1996年12月26日)。〈書香家庭 電視節目拯救書市〉,《聯合報》,第33版。
黃瑜琪(1998年2月23日)。〈大地藏無盡 帶你逛書店〉,《聯合晚報》,第10版。
黃碧端(1987年7月19日)。〈西灣隨筆 書的節目〉,《聯合報》,第8版。
黃北朗(1976年12月10日)。〈社教節目乏氣力 萬象傳真謝幕了〉,《聯合報》,第9版。
黃北朗(1975年11月6日)。〈所謂增加社教節目 只不過是搬來搬去〉,《聯合報》,第9版。
黃北朗(1976年10月18日)。〈電視文化橋節目 面臨夭折的命運〉,《聯合報》,第9版。
黃秀慧(1997年2月26日)。〈歐普拉•溫佛瑞 賣書威力驚人〉,《聯合報》,第37版。
黃瑜琪(1998年7月11日)。〈財經有影書 介紹好書邀訪名人談成功觀念〉,《聯合晚報》,第11版。
黃志豪(2003年11月26日)。〈蔡詩萍 為蕭薔破例 邀美女打書 大談保養經〉,《星報》,第2版。
黃新生著(1995)。《電視媒介管理》。台北:廣電基金。
黃葳威(2005)。〈消費者對電子化政府非商業頻道之需求〉,頁487-519,劉幼琍(編),《數位時代的有線電視經營與管理》。台北:正中。
曹競元(1996年7月3日)。〈另類的文化節目沒人做了〉,《中國時報》,第22版。
曹競元、黃秀慧(1995年3月19日)。〈孩童的沉默 不代表沒意見〉,《中國時報》,第22版。
葉至誠、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
彭姿穎(2003年6月17日)。〈中天書坊開張 林書煒導讀 有老公撐腰〉,《中華日報》,第20版。
彭淮棟(2006年1月10日)。〈狂賣二百萬本 歐普拉推薦 紐時暢銷自傳 捏造的?〉,《聯合晚報》,第8版。
彭瑞惠(1999)。〈文建會的教育文化節目推動計劃〉,《社教雙月刊》,第91期,頁8-9。曾意芳(1999年2月4日)。〈百萬圖書贈賴國洲書房〉,《中央日報》,第10版。
曾意芳(2000年1月12日)。〈賴國洲書房祈福券義賣〉,《中央日報》,第20版。
曾麗芳(2006年4月30日)。〈《城市閱讀〈書香之旅〉》家庭閱讀當推手 台中飄滿書香〉,《工商時報》,B6版。
曾繁潛(1994年10月)。〈文字與影像的融合〉,《文訊月刊》,第108期,頁24。湯芝瑄(1995年7月19日)。〈電子媒體說書大觀〉,《中央日報:讀書周刊》,第21版。
馮建三(1995年6月3日)。〈站在巨人肩上系列2 看電視、唱文化高調,很有必要〉,《聯合報》,第37版。
馮建三(1993年3月18日)。〈書輸給了電視?〉,《聯合報》,第31版。
唐孝民(2002年10月1日)。〈佛光衛視更名人間衛視〉,《聯合晚報》,第18版。
許俊偉(2006年5月19日)。〈「名人說故事」 傅娟母女樟小獻聲〉,《中國時報》,C3版。
張夢瑞(1989年3月10日)。〈靚女沒人追?吳惠芳靜待有緣人〉,《民生報》,第16版。
張依依(2004年9月18日)。〈美國閱讀危機〉,《經濟日報》,D4版。
張娟芬(1993年10月22日)。〈鏡頭伸向墨西哥 《談笑書聲》拓寬視野〉,《中國時報》,第48版。
張殿(1994年3月10日)。〈(大家來讀書)系列報導4:他們在製作影像閱讀 掃瞄台灣電視讀書節目 從「談笑書聲」到「縱橫書海」〉,《聯合報》,第38版。
張佑生(2003年6月21日)。〈伊甸園東排行緊追哈利波特脫口秀節目女王促成閱讀潮〉,《民生報》,A13版。
張文輝(1995年3月24日)。〈何謂教育文化節目?新聞綜藝中間帶 將比較像的歸類〉,《聯合報》,第22版。
張文輝(2002年6月12日)。〈蔡康永勾引不讀書的人 公視另類讀書節目 憲憲、小S要開講〉,《聯合報》,第26版。
張文輝(1999年2月1日)。〈南瓜圖書館今天開張 小朋友讀書沒煩惱了!〉,《聯合報》,第28版。
張時健(2005)。《台灣節目製作業的商品化歷程分析:一個批判政治經濟學的考察》。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須文蔚(2005年4月)。〈台灣數位文學守門人角色與理念初探〉,《當代詩學》, 1:142-180。楊錦郁(1995年3月2日)。〈文化人新空間 從平面到立體之路 知識份子新訴求〉,《聯合報》,第41版。
楊起鳳(1996年6月5日)。〈觸電王R級話題 「同志」注意〉,《民生報》,第12版。
楊曉雯(2000)。〈在世紀末閱讀─論台灣閱讀新趨勢〉,《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9期,頁7-9。楊孝濴(1978)。《電視與電視問題》。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研究中心。
詹宏志(1995年9月21日)。〈當科學怪人遇見多媒體〉,《聯合報》,第42版。
褚姵君(2002年8月22日)。〈蔡康永 書人不輸八卦陣 周二不讀書 來讀自殺書 離婚書〉,《民生報》,C7版。
維明(1978)。〈啟發性節目的貢獻〉,頁11-13,中華民國電視學會(編),《電視從業人員的話》。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鄭士榮(1993年12月19日)。〈愛心書房搬進牢房 「歡樂方程式」募得萬本書 新竹少年監獄受惠〉,《民生報》,第12版。
鄭士榮(1992年12月14日)。〈「歡樂方程式」知識世界快樂行 謝佳勳 邀愛書人尋寶〉,《民生報》,第11版。
鄭士榮(1991年12月31日)。〈電視廣播 應製播優良文化節目〉,《民生報》,第10版。
鄭麗園(1998年7月25日)。〈休閒向外看,閱讀新浪潮 讀書俱樂部 挑戰權威暢快發聲〉,《聯合報》,第42版。
鄭瑞信(1994)。〈我對電視製作書香節目的小建議〉,《文訊月刊》, 108:31。鄭瑞城(1988)。《透視傳播媒介》。台北:經濟與生活出版。
潘美貞(1995年7月8日)。〈「新聞與生活」今登場 「歡樂方程式」新單元 賴國洲現身說法〉,《民生報》,第12版。
監察院(2000)。《電視社教節目製播內容及績效之探討》。台北: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
劉光能(1988年3月4日)。〈電視像書店 法國談書的電視節目「見談」魅力驚人〉,《聯合報》,第23版。
劉光能(1988年3月8日)。〈電視像書店〉,《聯合報》,第23版。
劉幼琍(1994)。《好節目的認定及電視時段的分配研究報告》。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劉維公(2004)。〈民眾購書行為分析〉,頁10-1~10-6,行政院新聞局(編),《中華民國92年圖書出版產業調查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劉振勛、高殿華、王建成(1991)。〈社教節目在電視文化中的意義〉,中央電視台編,《全國電視社教節目論文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劉幼琍(1994),《好節目的認定及電視時段的分配研究報告》。台北:文化總會電研會。
劉信吾著(1996)。《電視教育節目的企劃與製播》。台北:黎明。
劉新白、陳清河、沈文英編著(2003)。《電視節目概論》。台北縣:空大。
劉嘉皓(2005)。《從有線電視到數位寬頻──台灣有線電視數位化的競爭力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國洲書房製作,吳晶晶整理(2000年6月6日)。〈古典詩詞與現代人生〉,《中央日報》第22版。
聯合報(1973年5月4日)。〈螢幕前後 凡偉趁機吃蛋 謝雷學會粵謠〉,第9版。
聯合報(1973年11月7日)。〈新聞局設置金鐘獎 獎勵優良電視廣播節目〉,第9版。
聯合報(1975年7月15日)。〈廣播電視法草案 立院完成審查〉,第8版。
聯合報(1975年6月17日)。〈消弭社會暴戾風氣 立委主張提高電視文教節目比例〉,第8版。
聯合報(1975年7月15日)。〈三電視台從善如流 積極淨化節目內容〉,第8版。
聯合報(1975年10月21日)。〈增闢社教節目 華視獲嘉勉〉,第9版。
聯合報(1976年9月7日)。〈改善電視節目內容 三台分別提出方案〉,第9版。
聯合報(1976年9月10日)。〈華視明播出文化橋節目〉,第9版。
聯合報(1979年6月25日)。〈中視下月份起 節目全面革新〉,第7版。
聯合報(1995年10月27日)。〈提升電視文化有捷徑──徐鉅昌:修訂文教節目比例〉,第22版。
聯合報(1990年5月4日)。〈電視節目限制大幅放寬〉,第33版。
戴淑芳(2000年1月17日)。〈傳訊電視 改頭換面〉,《中華日報》,第15版。
曠湘霞(1986),《電視與觀眾》。台北:三民。
蘇偉貞(1995年6月1日)。〈強勢閱聽時代 知識份子傳媒熱〉,《聯合報》,第41版。
蘇嫻雅(1992年11月7日)。〈好節目好報導將可獲文建會獎勵〉,《中國時報》,第30版。
蘇精(2001)。〈書評媒體的變與不變〉,《文訊月刊》, 189:8-9。龔賓四(1995年1月13日)。〈扶不起的社教節目〉,《聯合晚報》,第15版。
萬麗慧(2005)。〈暢銷書排行榜的利與弊〉,《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80期,頁31-35。
萬道清(1982)。《電視節目製作與導播》。台北:水牛圖書。
編輯部(1994)。〈「談笑書聲」目錄(82年2月14日~83年9月11日)〉,《文訊月刊》, 108:9-47。
編輯部(1994)。〈「縱橫書海」目錄(83年4月7日~83年9月8日)〉,《文訊月刊》, 108:47-48。
趙莒玲(1994)。〈電視媒體與書香社會〉,《文訊月刊》, 108:37-38。趙莒玲(1994)。〈法國「猛浪譚」書評節目的省思──專訪新聞局董竹英科長〉,《文訊月刊》, 108:36。
蔡禹信(2006)。〈「讀書36計」都是為女人〉,《公視之友》,95:6。
蔡念中、張宏源(2005)。《匯流中的傳播媒介─以美國與臺灣為例》。台北:亞太圖書。
蔡念中(1996)。《傳播媒介經營與管理》。台北:亞太圖書。
蔡麗鶖(2004)。《文化中介者與閱讀主權:以讀書會與讀書俱樂部為例》。國立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蔣虹譯,瑪格麗特•莫斯著(2000)。〈電視新聞人物和可信度──對轉換中新聞的反思〉,《電視與權力》,王逢振等編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盧非易(1995)。《有線(限)電視•無限(線)文化》。台北:幼獅。
鮑芷(1978)。〈電視連續劇的社會價值〉,《電視從業人員的話》。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謝章富(1984)。《電視節目設計研究》。台北:國立藝專廣播電視學會。
謝章富(1988)。《電視節目主持研究》。台北:合記圖書。
謝鵬雄(1999年1月20日)。〈社教節目不社教〉,《民生報》,第15版。
應天常(2001)。《節目主持語用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鍾起惠(2003)。《節目品質與優質電視──兼論當前台灣電視節目產製的困境及出路》。台北:廣電基金。
韓培爾(200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Q&A》。台北:風雲論壇。
關蕾(1991)。〈架橋的人──小議社會教育節目主持人〉,中央電視台編,《全國電視社教節目論文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關尚仁(2000)。〈華語廣播電視文化性節目產製研究──以台灣地區為例──〉,《2000國際華語廣播電視文化性節目觀摩與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系。
英文部份
Tolson, A. (2001). Television talk shows: discourse, performance, spectacle. New Jersey: Lawrence.
Petrozzello, D. (1998). Book’em, C-SPAN 2, Cable channel launches weekend reading block. Broadcasting & Cable, 128:37, 49.
Jeremy Tunstall (1993), Television producers. London: Routledge.
Peck, J. (2000), Literacy, Seriousness, and the Oprah Winfrey Book Club. In Colin, S. (Eds.) Tabloid tales: global debates over media standards.
Guinn, J. (1998). With ‘Book TV,’ C-SPAN2 devotes weekends to literary pursuits. Fort Worth Star-Telegram.
Dowell, W. (1987).The Carson of the Literary Set:France’s hottest talk-show host specializes in, yes, books.Time.
Lannon, L. (1998). C-SPAN2’s ‘Book TV’: all books, all weekend. Detroit Free Press.
Butler R. J. & Cowan B. W. & Sebastian Nilsson, S. (2005) From Obscurity to Bestseller: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Oprah’s Book Club Selections.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Winter, 20:4, 23-34.
Munson, W. (1993). All talk: the talk show in media culture. United States: Temple University.
網路資料
政大科管所電子報2004年12月號:http://tim.nccu.edu.tw/epaper/200412epaper.htm
丁文玲(2004)。〈台讀書俱樂部跨業聯盟求發展〉,《出版參考》。
http://www.publishing.com.hk/qushi/qsdetail.asp?textid=B000000200409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