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05: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高景宜
研究生(外文):Ching-Yi Kao
論文名稱:2001-2005年新能源媒體議題興起之研究─新能源報導內容分析與創新者對能源議題之意見
論文名稱(外文):Investigating the rise of new energy media issues(2001-2005)─the analysis of media release and innovators' opinions
指導教授:蔡美瑛蔡美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ei-Ying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廣播電視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0
中文關鍵詞:新能源媒介議題新聞框架創新者
外文關鍵詞:new energymedia issuesnews frameinnovat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6
  • 點閱點閱:14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過去國內有關「新能源」領域的研究大多傾向科技研發層面,缺乏對媒體報導的分析與社會科學取向的調查較少。因應能源危機、環保意識、新能源發展已成為21世紀重要的議題,為推廣社會科學領域的探討,本研究由世新大學蔡美瑛博士自費,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氫能源科技國際中心(UNIDO-ICHET)贊助調查,擬從傳播面向切入,探討隨著全球暖化、油價高漲、《京都議定書》規範等議題的彰顯,導致近年來新能源媒介議題的興起,媒體是如何報導新能源議題以及報導的核心框架,同時進一步探討新能源相關領域意見領袖及創新者對於媒體報導此議題的關注度及看法。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及網路問卷調查為研究方法,在內容分析部分,以《中時電子報》為主要對象,蒐集台灣2001年至2005年1,124則新能源相關新聞,再依年度分層及系統抽樣,研究樣本共計為612則新聞。在網路問卷部分,由UNIDO-ICHET提供網頁鏈結及全球新能源領域學者專家電子郵件,從2005年8月11日起至2006年1月11日止,共計五個月,總計成功回收問卷1,464份,剔除無效問卷338份,總計有效問卷1,126份。
研究發現,在媒體新能源議題內容分析部分,媒體關於新能源議題的報導是呈現由緩和成長至急速上升的趨勢,媒體報導議題框架也會隨著事件發展而有不同的變化,前期以「政府因應」為主,中期以「地方態度」及「企業投資合作」較多,後期則偏重「事件影響」,而媒體報導議題立場亦隨著事件發展而有不同的看法。且根據過去文獻研究,在新能源議題上,官方及學者專家消息來源引用比例特別偏高,將近五成左右,而一般民眾引用的比例最少,不到一成。
在新能源創新者調查資料分析部分,新能源創新者具備創新傳佈理論中人口特徵、社會參與、人格特質、傳播行為的特質,但是對「環境保護」、「節省能源」、「京都議定書」等各種不同媒介議題的關注度並非一致,而研究也發現,新能源創新者通常也是一位能將資訊快速散播的意見領袖。
Regarding the research of the fields of “new energy” in the past domestically, its aspect was mostly inclined to the R&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nalysis of media report and the inquisition of social science orientation was less. However, energy cris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and new energy development have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21st century. In order to popularize the discussion of the domain of the social science, this research was at one's own expense by Dr. Tsai MeiYing of Shih Hsin University. In addition,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Hydrogen Energy Technologies (UNIDO-ICHET) sponsored the investigation. Planning to correspond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dissemination and following the highlight of topics, such as global warming, oil price upsurge and Kyoto Protocol etc., which has caused the obviousness of the new energy media issues in recent years, we probe into how media reported the new energy issues and what the core frame of media’s report was. Simultaneously, we discuss further the concern degree and viewpoint of new energy relevant domain’s opinion leaders and innovators to this topic of media's report.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content analysis and the network questionnaire as a study method. At the part of content analysis, the China Times ePaper was main investigate object. It collected 1,124 pieces of new energy related news in Taiwan from 2001 to 2005 to systematically draw samples according to the year layering. Study sample added up to 612 pieces of news. At the part of network questionnaire, the UNIDO-ICHET provided the web page links and global new energy domain scholar's or expert's E-mail. From August 11th 2005 to January 11th 2006, it added up to five months, and succeeded in retrieving totally 1,464 questionnaires which were picked and got rid of 338 invalid questionnaires, and totaled 1,126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at the aspect of new energy issues analysis in media, the report of media at concerning new energy issues presented a trend of which is from growing up moderately to rising rapidly. The frame of media report issues would also along with event developments to have different varieties. At the earlier stage, the “government respond” is principal; at the middle stage, the “locality attitude” and the “cooperation in enterprise investment" are more; at the later stage, the "event influence" is emphasized. The standpoint of media report issues would also along with event developments to have different viewpoints. And according to the past researches, on the new energy issues, it is higher to the ratio of which authorities and scholar experts quoted news sources, having nearly 50% or so. And the ratio of which the publics quoted is the least, not to 10%.
At the aspect of new energy innovator’s investigative data analysis, new energy innovators have the speciality of the innovation dissemination theories including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 society participatio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and dissemination behavior. However, a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nomical energy”, and “Kyoto Protocol” etc., the concern degree of various media issues is also not consistent. And research also finds that the new energy innovator is usually also an opinion leader who can spread information fast.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3
第三節 概念界定………………………………………………………………………4
第四節 研究範圍………………………………………………………………………7
第五節 研究步驟流程…………………………………………………………………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新能源發展……………………………………………………………………9
第二節 框架理論………………………………………………………………………28
第三節 創新傳佈理論…………………………………………………………………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50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50
第二節 網路問卷調查…………………………………………………………………74
第四章 資料分析……………………………………………………………………………84
第一節 媒體新能源議題分析結果 ………………………………………………… 84
第二節 新能源創新者問卷調查研究結果……………………………………………110
第三節 綜合分析………………………………………………………………………14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52
第一節 研究發現………………………………………………………………………152
第二節 研究限制………………………………………………………………………154
第三節 研究建議………………………………………………………………………155
參考文獻…………………………………………………………………………………… 157
中文部分…………………………………………………………………………………… 157
英文部分…………………………………………………………………………………… 171
附件一:內容分析編碼表………………………………………………………………… 174
附件二:網路調查問卷…………………………………………………………………… 188
中文部分
一、書籍:
王石番(199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王貳瑞(2003)。《學術論文寫作》。台北:東華書局。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傳播研究》,台北:亞太圖書出版。(原書Wimmer, R.D., & Dominick, J.R. [1995].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
李金銓(1998)。《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茂政(1987)。《當代新聞學》。台北:正中書局。
李茂政(2005)。《新聞學新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林東泰(2002)。《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翁秀琪(200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袁 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正中書局。
許志義、陳澤義(1993)。《能源經濟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 軍、袁華堂(2004)。《新能源材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秋玲譯(2005)。《能源停看聽》,台中:鄉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書Michel, F. [2003]. L`'energie a` Petits Pas. )
陳景堂(2004)。《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 入門與應用》。台北:儒林圖書公司。
陳維新(2004)。《能源概念》。台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黃振家等譯(2003)。《大眾媒體研究》,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書Wimmer, R.D., & Dominick, J.R. [2000].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6E. )
楊孝嶸(1995)。《傳播社會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楊孝嶸(1996)。《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楊志弘、周金福譯(2001)。《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發展與未來》,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原書Baran, S.J., & Davis, D.K. [2000].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2E. )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書局。
潘明宏、陳志瑋譯(2003)。《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原書Nachmias, C.F., & Nachmias, D. [2003].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
蕭秋梅譯(1999)。《生態經濟革命》,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書Brown, L.R. [1999]. How Environmental Trends Are 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y. )
鍾蔚文(1992)。《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台北:正中書局。
羅文輝(1991)。《精確新聞報導》。台北:正中書局。
二、期刊:
王道還(2005/10)。〈擁擠的地球〉,《科學人》,38-45。(原著Cohen, J.E. [2005].)
宋宜真(2005/10)。〈人類,抉擇的時刻〉,《科學人》,34-37。(原著Musser, G. [2005].)
姚若潔譯(2004/4)。〈拆除全球暖化定時炸彈〉,《科學人》,60-69。(原著Hansen, J. [2004].)
柯賢文(2006)。〈未來的氫能經濟〉,《科學發展》,399:68-75。
徐美苓(1999)。〈愛滋病報導的議題與消息來源設定〉,《新聞學研究》,58:171-199。
馬丁.沃夫(2006/7/17)。〈降低全球能源需求難如登天〉,《商業週刊》,18-22。
馬丁.沃夫(2006/7/24)。〈未來商業能源煤礦挑大樑〉,《商業週刊》,20-24。
馬丁.沃夫(2006/8/28)。〈新能源商機遠勝傳統能源數倍〉,《商業週刊》,64-65。
馬丁.沃夫(2006/9/11)。〈溫室氣體效應不是「狼來了」〉,《商業週刊》,20-24。
高涌泉譯(2005/10)。〈燒錢不如省能源〉,《科學人》,64-73。(原著Lovins, A.B. [2005].)
黃惠萍(2003)。〈媒介框架之預設判準效應與閱聽人的政策評估-以核四案為例〉,《新聞學研究》,77:68-73。
臧國仁、鍾蔚文(1997)。〈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有關運用媒介框架的探析〉,《廣告學研究》,9:99-130。
蔡美瑛(1995)。〈議題設定理論之發展-從領域遷徙、理論延展到理論整合〉,《新聞學研究》,50:97-124。
蘇 蘅、吳淑俊(1997)。〈電腦網路問卷調查可行性及回覆者特質的研究〉,《新聞學研究》,54:75-100。
三、研究論文與報告:
王正傑(2003)。《大學生採用行動遊戲服務影響因素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佩卿(2004)。《新興傳染性疾病健康議題在原住民地區傳佈過程-以嚴重呼吸道症候群(SARS)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明妤(2000)。《新產品開發流程中功能性價值之選擇研究-以數位電視機與經營資訊服務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博士論文。
王俊雄(1998)。《科層組織結構與農業創新研究之關聯:以台灣省農業試驗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博士論文。
王國源(2003)。《台灣地區數位有線電視早期使用者創新傳佈特質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所碩士論文。
王興田(2000)。《政府危機傳播之研究-以八掌溪事件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向志華(2004)。《報紙編輯在創新傳佈中受到的影響:以中國時報編務電腦化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春梅(2002)。《從創新傳佈看健康議題宣導之效果-以肝基會推廣肝病防治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宏洋(1995)。《有線電視購物頻道消費者決策模式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偉凱(2003)。《從環保角度對太陽能源發展替代污染性能源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吳芳如(2002)。《消息來源、新聞框架與媒介真實之建構:以政黨輪替後之核四爭議案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長熾(2004)。《兩岸報紙對「2003年美伊戰爭」議題報導之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人民日報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玟玲(2005)。《災難新聞之新聞處理研究-以「南亞大海嘯」報導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立軒(2005)。《網誌的使用者與使用行為之研究》。私立元智大學資訊傳播所碩士論文。
林昱廷(2004)。《「非常報導」光碟議題建構與新聞框架分析-以中時、自由、聯合報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琡苓(2004)。《空難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一個危機處理的觀點》。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遠謙(2003)。《利用地理資訊系統評估台灣風能潛力之研究》。私立立德管理學院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志華(2004)。《2003美伊戰爭「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軍事新聞報導內容取向之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宛瑜(2002)。《由框架理論探討非營利組織之社會行銷訊息策略-以報紙對台灣世界展望會「饑餓三十」活動報導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秋康(2003)。《分析美國菁英媒體對「911恐怖攻擊事件」的新聞報導-以紐約時報與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為例》。私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張景福(2004)。《台灣再生能源需求-以太陽能熱水系統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聖懿(2004)。《太陽能光電系統結合發光二極體之規劃設置研究-以立德管理學院景觀照明設施為例》。私立立德管理學院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 強(1998)。《吸收能力,網路關係與企業創新之關聯》。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許宏敏(1997)。《二氧化碳排放減量措施對台灣產業經濟之影響-模糊多目標規劃分析》。私立東吳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傳陽(1992)。《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運動:一個議題傳散模式的初探-以宜蘭反六輕設廠運動之新聞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陳上智(1994)。《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運動:消息來源和議題傳散模式的探究》。私立銘傳管理學院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瓊(2002)。《電子報新聞工作者勞動過程的研究以「中時電子報」個案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成(2001)。《國際體制形成之探討:以京都議定書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信吉(2002)。《大陽能發電數位監控系統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陳俊銘(2004)。《太陽能發電系統保護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陳郁芬(2005)。《政黨輪替後兩岸政治新聞報導之框架研究-以中國時報、人民日報為例》。私立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清暉(2000)。《影響網路問卷表現與紙筆問卷表現差異因素之探討》。私立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
陳渝升(2004)。《「林毅夫申請返台事件」之報紙報導內容分析及閱聽人收訊分析》。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韻如(1993)。《新聞事件的意義建構與受眾認知關係之研究-從受眾推論看新聞框架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有望(2000)。《網路資訊統計與設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
馮志豪(2005)。《兼顧溫室氣體減量與機經濟發展之再生能源電力供給規劃研究》。國立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欣惠(2004)。《能源部門二氧化碳排放基線資料庫之建立與以再生能源進行排放減量之潛力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
黃昭謀(1998)。《網路色情與網路族群性態度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教育學類碩士。
黃添進(1999)。《網路問卷調查可行性評估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
黃智強(2000)。《影響採用網路購物因素之研究-以網路書店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新(2002)。《爭議性議題之新聞框架分析:以「農漁會信用部分級管理」議題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秉峰(2004)。《通路成員新產品接受度對新產品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貞(2002)。《創新特質與網路購物採用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楊錦雀(2001)。《公民參與我國節約能源政策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俊宏(2004)。《再生綠色燃料(生化柴油)的合成與製造:高速均質對生化柴油合成的影響》。國立中興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論文。
劉蕙苓(1989)。《報紙消息來源人物之背景與被處理方式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吟(2004)。《國內三大報對「台灣霹靂火」一劇之議題建構過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卓芳(2004)。《台灣新聞網站市場範圍與市場競爭初探-以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東森新聞報三大新聞網站為例分析》。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孟涵(2005)。《中共領導人之媒體形象研究(2001-2001):以中國時報與人民日報為例》。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文化教育組)論文。
盧盟晃(2004)。《以創新傳佈理論探討電子書閱讀器導入電子書包市場之經營策略研究-以「Easy read蒼頡電子書」為例》。私立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旻禎(2004)。《從環境政治觀點論地球暖化現象之防制-以1997年京都議定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駱璟樺(2004)。《我國電力部門再生能源發展之經濟與環境效益評估》。國立台北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紫煌(2003)。《小型風力發電系統與地區產業用電結合之設置技術評估》。私立立德管理學院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煜琦(2004)。《節約能源及再生能源推廣之知識管理架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佳安(2000)。《從1973-1991年美國石油安全問題看經濟安全概念》。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
鍾瑞芳(2004)。《從創新傳佈理論探討寬頻網路使用者特質及行為之研究》。私立元智大學資傳所碩士論文。
韓享良(2002)。《國內報紙內容對失業議題之報導框架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智先(2000)。《網路討論區的議題設定效果研究:以中華民國八十九年總統大選為例》。私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
羅世宏(1994)。《後蔣經國時代的國家、主流報業與反對運動:國家認同議題的媒介框架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湘琦(1994)。《媒介對不同政策性議題建構的理論初探-以「彰濱工業區開發」和「黑名單開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登呼(2000)。《政府官僚組織內部創新傳佈之研究:以台北市戶政事務所與高雄市衛生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政府資料及出版品:
何佩芬(2004/12)。〈高能源價格時代來臨-節約能源勢在必行〉,《能源報導》,經濟部,29-31。
何佩芬(2006/3)。〈「環保車」三部曲〉,《能源報導》,經濟部,11-13。
吳 晟(2004/2)。〈明日綠色能源之星-氫能源〉,《能源報導》,經濟部,33-36。
吳福成(2005/1)。〈俄羅斯臨門一腳,「京都議定書」生效〉,《能源報導》,經濟部,5-7。
徐守正(2005/1)。〈具體行動的開始-京都議定書的精神與內容〉,《能源報導》,經濟部,8-10。
張四立(2005/1)。〈分散油源與能源供應安全〉,《能源報導》,經濟部,32-34。
許世盟(2006/3)。〈後京都時代的能源契機〉,《能源報導》,經濟部,14-16。
陳 芃(2004/12)。〈科學與報導之間-真實看見再生能源的腳步〉,《能源報導》,經濟部,35。
楊鏡堂、李志杰(2005/7)。〈能源、幸福、未來〉,《能源報導》,經濟部,14-16。
鄭一青編譯(2006/3)。〈柯林頓:承諾一個乾淨能源的未來〉,《能源報導》,經濟部,17-20。
蕭再安(2006/3)。〈綠色運輸我國可因應之策略〉,《能源報導》,經濟部,5-10。
蕭慕俊(2004/4)。〈今日、明日-石油工業與未來發展〉,《能源報導》,經濟部,25-27。
謝惠子(2005/1)。〈新尖兵概念-淺談氫氣〉,《能源報導》,經濟部,35-37。
謝惠子(2005/3)。〈減溫最前線-各國因應京都議定書之作法〉,《能源報導》,經濟部,14-16。
簡慧貞(2006/1)。〈後京都時期國際趨勢及我國因應策略〉,《能源報導》,經濟部,5-7。
譚 商(2005/11)。〈能源短缺起因及美國因應之道〉,《能源報導》,經濟部,14-16。
編輯室(2004/4)。〈下一個冰河期?氣候變遷談異〉,《能源報導》,經濟部,37。
編輯室(2005/1)。〈明天過後-京都議定書生效〉,《能源報導》,經濟部,4。
李堅明(2002)。〈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我國能源政策之研究〉,經濟部能源委源會委託報告。
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協會(2002)。〈再生能源與其相關產業之發展策略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1、2-15、8-1。
經濟市場組(2006/4)。〈世界石油掃描〉,《石油通訊》,656:44-47。
五、報紙:
丁萬鳴(2006/2/6)。〈經部替代能源方案推動不易〉,《聯合報》,A9版。
朱淑娟(2006/2/6)。〈溫室氣體減量環署促及早因應〉,《聯合報》,A9版。
呂雪慧(2006/9/20)。〈政院今將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新投資案一倂納入控管CO2 排放 配額制壓頂〉,《工商時報》,A4版。
李亮萱(2006/9/18)。〈英國經驗 台灣機會 碳減量 提供龐大商機就業〉,《中國時報》,B2版。
林倖妃(2006/9/21)。〈沒有基準年 也無目標值 應付國際質疑 大打模糊仗〉,《中國時報》,A9版。
林倖妃、蔡慧貞(2006/9/21)。〈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通過 經濟、交通受衝擊 產業CO2排放採配額、交易制〉,《中國時報》,A9版。
許昌平(2003/1/6)。〈擁抱氫能源生活將有巨變〉,《民生報》,A2版。
華 健(2006/2/2)。〈氫•未來的能源希望〉,《聯合報》,A15版。
蔣國屏(2006/9/19)。〈「綠能投資席捲全球」德盛安聯全球「綠能」趨勢基金「當紅」〉,《工商時報》,A11版。
《人民網-東方早報》(2006/2/27)。〈地球人口突破65億大關 全球每秒新生4.1人〉。
http://news.sina.com.cn/w/2006-02-27/01468307519s.shtml
《人民網-環球時報》(2006/2/28)。〈65億人口考驗世界全球每年增加近8000萬人〉。
http://news.sina.com.cn/w/2006-02-28/10219222558.shtml
《人民網-環球時報》(2006/3/2)。〈65億人口考驗世界〉。
http://world.people.com.cn/BIG5/4157055.html
《中央社》(2006/1/21)。〈國際因素促使油價逼近69美元衝擊美股崩盤〉。
《中央社》(2006/1/24)。〈美林證券:今年國際油價將接近去年水準〉。
《中央社》(2006/1/31)。〈聯合國:2005年全球天災增加近兩成〉。
《中央社》(2006/2/2)。〈OPEC:美減少石油依賴將衝擊中東對石油投資〉。
《中央社》(2006/4/20)。〈紐約原油再創新高市場預期可能衝上80美元〉。
《法新社》(2006/1/21)。〈油國組織:全球原油需求將昇高百分之1.9〉。
《法新社》(2006/1/26)。〈美太空總署表示:去年是19世紀末以來最熱年度〉。
《法新社》(2006/1/27)。〈伊朗若減產油國組織將會增加市場供油量〉。
《法新社》(2006/1/30)。〈石油輸出國組織會議前夕國際油價往上漲〉。
《法新社》(2006/1/31)。〈聯合國報告:去年天災造成九萬餘人喪生〉。
《法新社》(2006/2/1)。〈布希國情咨文宣示發展新科技取代石油〉。
《法新社》(2006/2/1)。〈布希國情咨文演說要求減少依賴中東石油〉。
《法新社》(2006/4/18)。〈OPEC:去年全球石油需求約增加每日百萬桶〉。
《法新社》(2006/4/18)。〈伊朗情勢緊繃油價飆至歷史新高72美元〉。
《法新社》(2006/4/18)。〈伊朗緊張情勢升高國際油價逼近歷史高點〉。
《法新社》(2006/4/20)。〈油價狂飆倫敦原油一度上探七四點二二美元〉。
《法新社》(2006/4/20)。〈油價再創新高紐約原油期貨每桶逾72美元〉。
《法新社》(2006/4/20)。〈國際油價再創新高〉。
《法新社》(2006/4/22)。〈G7財長:高油價和人民幣匯率妨礙世界經濟〉。
六、網路:
李欣哲(2006/01/24)。〈2006前瞻:能源發展-油價飆漲下的新能源契機〉,環境資訊電子報。
http://e-info.org.tw/node/2393
陳楊文(2006/5/2)。〈用市場機制拯救氣候-台達環境趨勢報告(2006)〉,《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http://www.delta-foundation.org.tw/publication_article.asp?act=bf&aid=51&sid=5&tid=2
靖心慈(2006/1/10)。〈2005年12月世界人口總數突破65億,平均每天21萬人〉,
《全球台商e焦點電子報》,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http://twbusiness.nat.gov.tw/paper/y06/01/43-331.htm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http://www.cefs.ac.cn
台灣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資訊網:http://www.tri.org.tw/unfccc/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http://www.epa.gov.tw/main/index.asp
能源政策白皮書(2005):http://www.moeaec.gov.tw/policy/EnergyWhitePaper/94/main/main.html
能源教育資訊網:http://energy.ie.ntnu.edu.tw/
國際能源總署(IEA):http://www.iea.org/
經濟部能源局:http://www.moeaec.gov.tw/
數博網(2001/2/21):http://www.superpoll.net/
聯合國新聞(2003/12/9):http://www.un.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683
EERE:http://www.eere.energy.gov/
UNIDO:http://www.unido.org/en/doc/3474
UNIDO-ICHET:http://www.unido-ichet.org/ichet.org/ichet.php

英文部分
Angelo, P.D. (2002). News Framing as a Multiparadigmatic Research Program: A Response to Entm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2(4): 870-888.
Brewer, M., & McCombs, M.(1996). Setting the Community Agenda.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3(1): 7-16.
Carragee, K.M., & Roefs, W.(2004). The Neglect of Power in Recent Framing Resear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4(2): 214-233.
Chyi, H.I., & McCombs, M.(2004). Media Salience and the Process of Framing: Coverage of the Columbine School Shooting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1(1): 22-35.
Claes H. de Vreese. (2004). The Effects of Frames in Political Television News on Issue Interpretation and Frame Salince.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1(1): 36-52.
Endres, K.L. (2004). 〝Help-Wanted Female〞: Editor & Publisher Frames a Civil Rights Issue.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1(1): 7-21.
Holbert, R.L., Tschida, D.A., Dixon, M., Kristin., Cherry, K., Steuber, K. & Airne, D.(2005). The West Wing and Depictions of the American Presidency: Expanding the Domains of Framing i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53(4): 505-522.
Johnson, T.J., Wanta, W., Boudreau, T., Libra, J. B., Schaffer, K., & Turner, S. (1996). Influence Dealers: A Path Analysis Model of Agenda Building During Richard Nixon,s War on Drug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3(1): 181-194.
Kensicki, L.J. (2004). No Cure for What Ails Us: The Media-Constructed Disconnect between Societal Problem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1(1): 53-73.
Kiousis, S. (2004). Eexplicating Media Salience: A Factor Analysis of News York Time Issue Coverage During the 2000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4(1): 71-87.
Leung, L., & Wei, R.(1998).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Interactive TV in Hong Kong.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8(2): 124-147.
Li, S.S. (2000).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mardet competition: A niche analysis on Internet shopping, cable TV shopping, catalog shopping, and store shopping.
Liebler, C.M., & Bendix, J. (1996). Old-Growth Forests on Network News News Sources and the Framing of an Environmental Controversy.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3(1): 53-65.
Lin, C.A.(1998). Exploring Personal Computer Adoption Dynamic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42: 95-112.
Pfau, M., Michel, H., Gettle, M., Donnelly, G., Scott, D., Warr, D., & Wittenberg, E(2004). Embedding Journalists in Military Combat Units: Impact on Newspaper Story Frames and Tone.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spring, 81(1): 74-86.
Robert, E.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 51-58.
Rogers, E.M. (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3th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gers, E.M. (1986).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 The new media in socie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gers, E.M.(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gers, E.M. (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awin, J.L. (2004). Mainstreaming Renewable Energy in the 21st Century. Worldwatch Paper 169: 1-73.
Shen, F. (2004). Chronic Accessibility and Individual Cognition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Message Frames in Political Advertisemen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4(1): 123-137.
Shen, F.(2004). Effects of News Frames and Schemas on Individuals’Issue Interpretations and Attitude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1(2): 401-416.
Tuchman, G.(1993). Realism and Romance: The Study of Media Effec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 36-41.
Zillmann, D., Gibson, R., Sundar, S.S., & Perkins, J.W.Jr. (1996). Effects of Exemplification in News Reports on the Perception of Social Issue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3(2): 427-44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