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22: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淳仁
研究生(外文):Chun-Jen Hsiao
論文名稱:三立電視公司新聞數位化製播導入之創新擴散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novative Diffusion Study for the SET TV's Digital News Editing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指導教授:張裕幸張裕幸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h-shihng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傳播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4
中文關鍵詞:數位化製播創新擴散新聞數位化有線電視電視台
外文關鍵詞:digital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inginnovation diffusiondigital newscable TVTV st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6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配合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數位台灣計畫」,無線電視與有線電視都必須面對數位化科技時代的挑戰。數位科技的特性在於訊號傳輸由類比式轉為數位式,傳輸量大幅增加,有機會呈現更多元的節目內容。有線電視方面,由於可以用數位機上盒來將訊號數位化,未來寬頻發展到每家每戶後,有線電視數位化將會水到渠成。
電視製播流程可以分成五大階段:拍攝、剪接、編輯、播出、儲存。拍攝後的素材經過影像剪接、文字編寫後,安排播出順序,依照控制的時間播出去,最後存下來作為新聞檔案。要成為一個「數位化」的電視台,另一個定義是流程數位化,整個流程都在一個可以共通操作的平臺上解決。這些轉變對每家電視台來說都是一個創新的挑戰。
縱觀過去數位化的研究多是對整體數位環境做大方向的探討,較無專門對電視台本身對數位化製播這項創新概念在公司內部擴散的情況。因此本研究希望以傳播學者Rogers所提出的創新擴散理論,探討對於電視台組織、以及個人對數位化製播這項「創新」的接受過程,了解新聞製播部門在數位化議題設定、合理化、界定及常規化的演進,同時深入訪問個人於新聞數位化認知、決策態度以及接受創新思維與作業模式的決策過程。以作為電視台日後在數位化製播系統導入之推行參考。
In compliance with the “E-Taiwan program” within the “Challenge 2008: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 of the Executive Yuan, al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and cable TV operators will have to face the challenges of the digital technology. The featur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s signals are transmitted digitally instead of in analogue. The transmitting traffic load can be reduced that giving opportunities for more diversified program contents. In terms of cable TV, since digital set top boxes may be used to digitize signals, once broadband networks are extended into every household, the digital cable TV will naturally become available.
TV program produ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major stages: filming, cutting, editing, broadcasting and storage. Raw pictures from filming are cut with text editing before being placed into broadcasting sequence for airing at the scheduled time, and finally stored as a digital news file. For TV stations, the news digitalized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ing, its process has to be performed on a common platform of digital signals, and this conversion into digital signal will be an innovative challenge for every TV station.
Looking back to the past, most of the research articles on digitalization mainly focuse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broad digital environment. The innovative diffusion of digital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ing of TV stations, has never been explored in the academic thesis or articles. This study is hoping to adopt the innovative diffusion theory proposed by media communications scholar Rogers to investigate the acceptance process of this “innovation” in digital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ing by the TV station and individuals within. It will enable understanding in progression of setting of digital topics, rationalization, definition and normalization within news production department, via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individuals to find out their understanding on digitized news, decision making attitudes and the decision process for accepting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operation models. This study may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ing systems at TV stations.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v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研究流程 8
第二章、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數位電視與新聞數位化製播 10
第二節、創新擴散理論 27
第三章、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文獻分析法 34
第二節、個案研究法 34
第三節、參與觀察法 36
第四節、研究架構 36
第四章、個案研究分析 38
第一節、三立個案敘述 38
第二節、創新擴散分析 42
第三節、研究結果討論 55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60
第一節、研究結論 61
第二節、後續研究建議 62
參考文獻 63
附錄、訪談題綱及內容 67
一、中文書目
IBM(2006)。媒體資產管理系統。上網日期:95年4月26日,檢自: http://www-900.ibm.com/cn/smb/industries/media/jiecheng.shtml
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組織(2005)。建構優質傳播環境,推動廣電產業數位化。上網日期 95年5月24日,檢自
http://www.cci.org.tw/portal/column/detail.asp?sno=1487
文建會(2004)。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180-182。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第七版)。臺北:五南書局。
台灣數位電視委員會(2006)。認識無線數位電視。台北:台灣數位電視委員會。
吳思賢(2006)。數位電視調諧器架構技術分析。SoC Technical Journal。
李秀珠(2000)。有線電視數位化之後提供雙向互動服務之因應策略與市場需求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研究協進會委託研究計畫。
李長龍(1998,2月)。電視機的第三波-DTV數位電視。高傳真視聽雜誌。
李彥甫(2002)。數位資產管理為大勢所趨。通訊雜誌,71-75。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佳弘(2001)。電信與有線電視產業整合之管制機制研究-以歐盟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南宏(2000)。我要我的電視網。廣告雜誌,117期,86-87。
洪永華(2001)。數位視訊地面廣播ATSC解調解碼技術。工業技術與資訊,115期,11-12。
徐宗國譯(1998)。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圖書。
翁秀琪(200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張馨文(1993)。國內電視台節目行銷策略之分析。廣播與電視,第一卷,2,122-136。
曹佳媚(1997)。新聞自動化系統與電視新聞部門組織溝通之研究—以民間全民電視台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梁丹青、陳郁芬(2004)。數位時代電信業跨足視訊市場之競爭力分析-以中華電信推展多媒體隨選視訊服務(M.O.D)為例。2004四年銘傳大學數位媒體的發展與再造研討會論文。
陳百齡主持(2002)。資訊社會之傳播政策分析。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2-194。
陳信重、蔡佩芳、方之光 (2004)。數位化對台灣無線電視台節目製播結構之衝擊。銘傳大學數位媒體的發展與再造研討會。
陳品玲(1996)。護理研究導論。台北:華杏書局。
陳姿伶(2003)。個案研究法:台灣農業推廣學會。
陳炳宏,王泰俐(2003)。媒介內容產製與流程管理。彭芸,關尚仁(編)。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台北:雙葉書屋,57-111。
陳清河(2002)。數位媒介產製之創新與傳佈意函─以台灣推動電視產業數位化為例。中華傳播協會2002論文。
陳雪玉(1987)。個案法之研究。教育研究法之介紹。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p.30。
彭馨儀等(1998)。電腦自動化對電視新聞編採製作過程之影響。新聞鏡週刊,51期,34-40。
程宗明(2003)。批判台灣的電視政策,2000-2002:無線電視台公共化與數位化之思辯。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程宗明(2005)。華視公共化價值在於資產與通路,而非金錢。檢自:媒體改造學社電子報--008期。
嚴劍琴(2005)。應協同軟硬體能力及地方文化進行發展。台灣IT產業的新商業模式研討會。上網日期:95年12月21日,檢自:http://app.digitimes.com.tw/ShowNews.aspx?zCatId=B18&zNotesDocId=37F9F15FEF51124A482570C9004AD768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遠流書局。
黃新生(1995)。電視媒介管理。台北,廣電基金。
楊志弘、莫季雍譯(1996)。傳播模式。台北:正中書局。
經濟部(2002)。加強數位內容產業發展推動方案。台北市:經濟部。
鉅亨網(2006)。數位影音市場興起。鉅亨網。上網日期95年6月1日。檢自:http://stock.yam.com/rsh/article.php/381859
廖慧君(2001)。中視數位化原則是先人才,後器材。上網日期95年10月26日。檢自:iThome網址http://reading.ithome.com.tw/daily/20011019/2048.html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宜秀(2005)。台灣數位無線電視產業價值鏈發展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蔡念中(2003)。數位寬頻傳播產業研究。臺北:揚智書局。
蔡念中主持(2000)。有線電視與電信固網之跨媒體經營:規範競合與產業生態研究。台北: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55。
鄭自隆(2005)。電視數位化的思考與因應:日、韓經驗的借鏡。銘傳大學傳播學院,2005傳播管理研討會。
鄭景熒(2001)。內容提供者加值策略類型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謝宏暉(2003年9月)。由模組化生產建構體育頻道的數位平台。中華傳播研究新視野研討會。
謝宏暉(2004)。由模組化生產建構體育頻道的數位平台─以緯來體育台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Choi, S. Y., Stahi, D. O. and Whinston, A. B. (1997). The Economic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Macmillan Technical Publishing. Indiana.
Gragg, C.I. (1954). Because wisdom can't be told. In M.P. McNair(ed.)The case method at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pp.6-14) NewYork:McGraw-Hill.
Greenberg, J. (2002). “Metadata and the World Wide Web”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V.72, p. 245. Gill, T.Metadata and the World Wide Web. In M. Baca (Ed.), Introduction to metadata: Pathways to digital informaiton. Los Angeles, CA: Getty Information Institute.
Hassinger, Edward (1959) Stages in the Adoption Process. Rural Sociology 24:52-53.
James O. Prochaska, JC Norcross(2001) Stages of Change.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Vol 38, pages 443-448
Kitchell, S. (1997). CEO characteristics and technological novativeness:A Canadian perspective.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14(2),111-125.
Lacy, S., & Simon, T.F. (1992). The economics and regulation of United States newspapers. Norwood, NJ:Ablex.
Lofland, J. (1971).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Thomas Herzog(2000).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中文:朱柔若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揚智文化。
Pavlik. (1998). New media technology:Cultural and commerical perspectives (2nd ed.). USA: Viacom.
Ronstadt, R. (1980). The art of case analysis. Dober, MA:Lord.
Williams, Raymond (1992) . Television :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rom. Lodon : Routeledge.
Wimmer, R. D. D., J.R. (1997). Mass ma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5th ed.). Belmont, Calif: Wadsworth.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