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IBM(2006)。媒體資產管理系統。上網日期:95年4月26日,檢自: http://www-900.ibm.com/cn/smb/industries/media/jiecheng.shtml
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組織(2005)。建構優質傳播環境,推動廣電產業數位化。上網日期 95年5月24日,檢自
http://www.cci.org.tw/portal/column/detail.asp?sno=1487
文建會(2004)。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180-182。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第七版)。臺北:五南書局。
台灣數位電視委員會(2006)。認識無線數位電視。台北:台灣數位電視委員會。
吳思賢(2006)。數位電視調諧器架構技術分析。SoC Technical Journal。
李秀珠(2000)。有線電視數位化之後提供雙向互動服務之因應策略與市場需求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研究協進會委託研究計畫。
李長龍(1998,2月)。電視機的第三波-DTV數位電視。高傳真視聽雜誌。
李彥甫(2002)。數位資產管理為大勢所趨。通訊雜誌,71-75。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佳弘(2001)。電信與有線電視產業整合之管制機制研究-以歐盟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南宏(2000)。我要我的電視網。廣告雜誌,117期,86-87。
洪永華(2001)。數位視訊地面廣播ATSC解調解碼技術。工業技術與資訊,115期,11-12。
徐宗國譯(1998)。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圖書。
翁秀琪(200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張馨文(1993)。國內電視台節目行銷策略之分析。廣播與電視,第一卷,2,122-136。
曹佳媚(1997)。新聞自動化系統與電視新聞部門組織溝通之研究—以民間全民電視台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梁丹青、陳郁芬(2004)。數位時代電信業跨足視訊市場之競爭力分析-以中華電信推展多媒體隨選視訊服務(M.O.D)為例。2004四年銘傳大學數位媒體的發展與再造研討會論文。
陳百齡主持(2002)。資訊社會之傳播政策分析。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2-194。
陳信重、蔡佩芳、方之光 (2004)。數位化對台灣無線電視台節目製播結構之衝擊。銘傳大學數位媒體的發展與再造研討會。
陳品玲(1996)。護理研究導論。台北:華杏書局。
陳姿伶(2003)。個案研究法:台灣農業推廣學會。
陳炳宏,王泰俐(2003)。媒介內容產製與流程管理。彭芸,關尚仁(編)。新世紀媒體經營管理。台北:雙葉書屋,57-111。
陳清河(2002)。數位媒介產製之創新與傳佈意函─以台灣推動電視產業數位化為例。中華傳播協會2002論文。
陳雪玉(1987)。個案法之研究。教育研究法之介紹。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p.30。
彭馨儀等(1998)。電腦自動化對電視新聞編採製作過程之影響。新聞鏡週刊,51期,34-40。
程宗明(2003)。批判台灣的電視政策,2000-2002:無線電視台公共化與數位化之思辯。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程宗明(2005)。華視公共化價值在於資產與通路,而非金錢。檢自:媒體改造學社電子報--008期。
嚴劍琴(2005)。應協同軟硬體能力及地方文化進行發展。台灣IT產業的新商業模式研討會。上網日期:95年12月21日,檢自:http://app.digitimes.com.tw/ShowNews.aspx?zCatId=B18&zNotesDocId=37F9F15FEF51124A482570C9004AD768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遠流書局。
黃新生(1995)。電視媒介管理。台北,廣電基金。
楊志弘、莫季雍譯(1996)。傳播模式。台北:正中書局。
經濟部(2002)。加強數位內容產業發展推動方案。台北市:經濟部。
鉅亨網(2006)。數位影音市場興起。鉅亨網。上網日期95年6月1日。檢自:http://stock.yam.com/rsh/article.php/381859
廖慧君(2001)。中視數位化原則是先人才,後器材。上網日期95年10月26日。檢自:iThome網址http://reading.ithome.com.tw/daily/20011019/2048.html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宜秀(2005)。台灣數位無線電視產業價值鏈發展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蔡念中(2003)。數位寬頻傳播產業研究。臺北:揚智書局。
蔡念中主持(2000)。有線電視與電信固網之跨媒體經營:規範競合與產業生態研究。台北: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55。
鄭自隆(2005)。電視數位化的思考與因應:日、韓經驗的借鏡。銘傳大學傳播學院,2005傳播管理研討會。
鄭景熒(2001)。內容提供者加值策略類型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謝宏暉(2003年9月)。由模組化生產建構體育頻道的數位平台。中華傳播研究新視野研討會。謝宏暉(2004)。由模組化生產建構體育頻道的數位平台─以緯來體育台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Choi, S. Y., Stahi, D. O. and Whinston, A. B. (1997). The Economic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Macmillan Technical Publishing. Indiana.
Gragg, C.I. (1954). Because wisdom can't be told. In M.P. McNair(ed.)The case method at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pp.6-14) NewYork:McGraw-Hill.
Greenberg, J. (2002). “Metadata and the World Wide Web”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V.72, p. 245. Gill, T.Metadata and the World Wide Web. In M. Baca (Ed.), Introduction to metadata: Pathways to digital informaiton. Los Angeles, CA: Getty Information Institute.
Hassinger, Edward (1959) Stages in the Adoption Process. Rural Sociology 24:52-53.
James O. Prochaska, JC Norcross(2001) Stages of Change.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Vol 38, pages 443-448
Kitchell, S. (1997). CEO characteristics and technological novativeness:A Canadian perspective. Canadian Journal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 14(2),111-125.
Lacy, S., & Simon, T.F. (1992). The economics and regulation of United States newspapers. Norwood, NJ:Ablex.
Lofland, J. (1971).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Thomas Herzog(2000).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中文:朱柔若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揚智文化。
Pavlik. (1998). New media technology:Cultural and commerical perspectives (2nd ed.). USA: Viacom.
Ronstadt, R. (1980). The art of case analysis. Dober, MA:Lord.
Williams, Raymond (1992) . Television :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rom. Lodon : Routeledge.
Wimmer, R. D. D., J.R. (1997). Mass ma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5th ed.). Belmont, Calif: Wads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