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15: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惠菁
研究生(外文):Hui-jing Lee
論文名稱:追獵女巫:由「倪夏畸戀」看話題女性新聞的語藝框架
論文名稱(外文):Behind the Witch-Hunt News Narrative: Probing the Rhetorical Frame for Topicalized Women
指導教授:沈錦惠沈錦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ary S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口語傳播學研究所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9
中文關鍵詞:電視社會新聞話題女性性別歧視敘事理論語藝框架
外文關鍵詞:TV social newstopic womensex discriminationnarrative theoryrhetoric fram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0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基於視聽媒體的特性,電視新聞不免擺盪在真實生活和戲劇呈現之間。透過電視呈現的社會新聞,尤其如果涉及所謂的話題女性,則新聞往往成為新聞劇。除了怪罪媒體羶色腥傾向外,耐人尋味的其實是話題女性背後的話題屬性所透露出來的根深柢固的性別歧視。這種歧視,若繼續依據「客觀再現」的新聞傳統觀點檢視其如何扭曲真相,常常有如隔靴搔癢。但若以修辭語藝的「現實呈現」觀點來加以檢視,反而有助於深層的探索和揭露。
本文以「倪夏畸戀」的新聞為文本,由修辭語藝的觀點來看這則喧騰一時的話題女性新聞的建構歷程。作者把這則新聞視同由媒體和社會所共構的新聞劇本,嘗試在其建構過程的新聞脈絡中尋找臺灣社會可藉以重塑性別價值的可能契機。本研究分為三個部份。首先作者藉由歷史的脈絡探討話題女性新聞背後的女性社會定位問題。第二部份以Chatman的符號敘事理論,剖析「倪夏畸戀」新聞如何逐漸形成一齣具有敘事特性甚至戲劇張力的新聞劇。除了找出新聞敘事本身的核心子題和衛星子題,作者還發掘潛藏其中的邊緣子題,分析新聞價值取捨與性別歧視的關係。最後則以Walter Fisher的敘事理性,經由對「倪夏畸戀」新聞劇中的人物角色、及敘事內容的梳理,檢視其敘事可能性及忠實性,藉以反省臺灣社會的性別偏見問題。
透過對「倪夏畸戀」新聞的深層語藝分析,本文企圖揭露台灣媒體的話題女性現象背後的深層社會文化原因。這則具有代表性的話題女性新聞劇本身,原就潛藏著可以繼續追蹤、發揮的邊緣子題。作者耙梳出這些邊緣子題,一則希望記者能將新聞書寫視為社會參與、價值重塑的重要機會,再則也期盼我們看待自己的社會能有更寬廣的視野,讓新聞中類似的邊緣子題能成為市民社會開展公共領域理性論述的契機。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udiovisual media, television news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real life but unavoidably resembles a drama. Social news on TV frequently becomes news drama, especially in which topicalized women are involved. Not only the intension of media sensation should be argued, the deep-rooted sex discrimination behind the topic attribution of topicalized women is also highly concerned. It can’t reach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explore how the truth distorted by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obje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However, it allows basifugal exploration and disclosure by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 “reality representation”.

This study targets the news of “Ni-Xia Affair” and explores the constructing process of the topic women news by rhetoric perspective. Regarding these pieces of news as the co-constructed news drama by the media and society, the author attempts to find out a possible moment to reconstruct the sex value in Taiwan by the constructed news contexts. The study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the author probes the social position of topic women via historical contexts. The second part is grounded by Chatman’s symbolic narrative theory and analyzes how “Ni-Xia Affair” gradually becomes a news drama with narrative features and even dramatic tension. Besides the nuclear and satellite subtopics, the author digs the margined subtopics hiding in the news narrative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s value and sex discrimination. Finally, grounded by Walter Fisher’s Narrative Rationality, the author collates the characters and narrative content in “Ni-Xia Affair” news drama to view the narrative probability and fidelity and then reflects the problem of sex biases in Taiwan.

Through the thorough rhetoric analysis of “Ni-Xia Affair”,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isclose the sociocultural element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topicalized women in Taiwan media. This news drama of a topicalzed woman is representative enough and it hides many margined subtopics to follow and develop. The author collates these subtopics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On one hand, media reporters can regard news writing a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value reconstruc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hopefully that we have a broader horizon to view our society and let the similar subtopics in news become a kairos to open up a rational discourse for civil society.
第一章 緒論 10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0
一、 新聞中女性話題人物的現象 10
二、 話題女性新聞所透露的性別價值觀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5
一、 話題女性的新聞宛如社會共構的新聞劇 15
二、 由「倪夏畸戀」新聞劇看性別價值的再製或重塑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華人社會中的婦女角色                 19
  一、從《詩經》看社會對女性的期待 21
  二、儒家關於婦女地位的觀點 24
  三、文學作品對女性的想像 26
 
 第二節 台灣社會中女性意識的覺醒 28
  一、從女性主義觀點看女巫研究 28
二、當代社會的性別觀點 32
三、傳播研究中的女性主義觀點 33
四、女性主義對傳播研究的貢獻 35
 第三節 話題女性新聞中的新聞價值問題 37
一、 變遷中的新聞觀點 37
(一) 傳統新聞觀強調中立客觀 37
(二) 新聞建構社會真實 39
1. 新聞的敘事性質 40
2. 新聞的再現與呈現之別 42
3. 新聞框架與框架化的概念 44
     (三)從語藝觀點看新聞 48
      1. 新聞的社會參與性 49
      2. 新聞的敘事框架作為一種語藝實踐 50
二、 社會新聞作為社會價值之建構 52
(一) 社會新聞的意義 52
(二) 社會新聞的演變 53
三、 女性相關的社會新聞潛含的性別價值 55
(一)女性與社會新聞的相關研究 55
(二)社會新聞中的女性處境 58
(三)女性作為「人情趣味」新聞提供著的角色 61
(四)從兩性平權看婦女權益 6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文本分析:「倪夏畸戀」的語藝框架 65
第一節 文本介紹 65
一、 資料的選取 65
二、 資料分析 67
第二節 分析方法:敘事分析的理論與實踐 67
一、 語藝批評的適當性 68
二、 敘事分析做為一種語藝批評 70
(一) 傳統的語藝觀點 70
(二) 當代的語藝觀點 73
三、敘事框架:敘事與框架的關聯 78
四、小結 80
第三節 分析步驟 81
(一) 研究個案背景簡介 82
(二) 「倪夏畸戀」新聞劇的敘事框架 82
    
第四章 「倪夏畸戀」的新聞劇本分析 85

第一節 「倪夏畸戀」的新聞劇說了什麼 85
(一)話題的產生 86
(二)話題的定調 97
(三)話題的聚焦 107
(四)話題的高潮 139
 第二節 結論 160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省思 166

第一節 「倪夏畸戀」新聞劇如何複製性別價值的框架 166
(一)標準化的故事情節再製了性別刻板印象 166
(二)「倪夏畸戀」的敘事服膺於傳統社會價值 169
    (三)小結 171

 第二節 「倪夏畸戀」重塑的契機 173
    (一)重新單純且隆重的看待兩性在公領域的各自表現 175
    (二)重新栽植私領域裡豐富的性別經驗面貌 176
    (三)是危機亦是契機:公共領域中親密關係的重建 179

參考書目 181
附錄 186
參考書目

Craig R. Smith (1977). Television News as Rhetoric. Western Journal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41(3);p. 147-159.

Chatman, Seymour Benjamin (1978).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Fuyuan S. (2004). Effects of News Frames and Schemas on Individual’s Issue interpretations and Attitude.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1, 2, 400-416.

Foss, Sonja K.(2004). Rhetoric Criticism—Exploration & Paractice.(3nd ed). Propspect Heights. ILL: Waveland Press.

Gerard A. Hauser.(2002). Introduction to Rhetorical Theory.(2nd ed.). Illinois: WavelandPress.

Hart, R. P. (1997) Modern Rhetorical Criticism. MA: Allyn & Bacon.

Johnstone, Monica (1992). A Rhetorical Approach to Journalistic Writing.
James A. Herrick (2001).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hetoric: an Introduction. (2n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Rowland, Robert. (2005).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Kuypers, Jim A. (Ed.), The Art of Rhetorical Criticism (pp. 131-161). Boston, MA: Allyn & Bacon.

Rhode Deborah(1995). Media Images, Feminist Issues. ProQuest Eduaction Journals. 20, 3. p685-710.

Tuchman, Gaye. “The Symbolic Annihilation of Women by the Mass Media” in Gaye Tuchman, A. K. Daniels & J. Benet(eds.) Hearth and Home: Images of Women in the Mass Media(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3-38。

Tuchman Gay(1981). The Symbolic Annihilation of Women by the Mass Media, in Cohen, S & Young, J.(eds.)The Manufacture of News. Beverly Hills: Sage.

Van Zoonen, L.(1994). Feminist media studi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A. R. Radcliffe Brown(民88)。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潘蛟等譯)。北京市:中英民族大學(原著出版年﹕1999年)。
Denis McQuail(2001)。最新大眾傳播理論。(陳芸芸譯)。台北市:韋伯(原著出版年:2000)。

Lawrence Grossberg, Ellen Wartella, D. Charles Whitney(2001)。媒體原理與塑造。(楊意菁、陳芸芸譯)。台北市:韋伯(原著出版年:1998)。
Beanvoir, Simone de(1994)。第二性。(歐陽子等譯)。台北市:志文出版(原著出版年:1949)。

李丁讚、吳乃德、吳介民、陳弱水、夏春祥、錢永祥、顧忠華(合著)(民93)。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縣:桂冠圖書。

李小江(主編)(民91)。歷史、史學與性別。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李山(民86)。詩經的文化精神。北京市:東方出版社。

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合輯)(民86)。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

杜芳琴(1988)。女性觀念的衍變。河南省:河南人民出版社。

紀登思(2005)。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初版)(周素鳯譯)。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1年)

郭立誠(民78)。中國婦女生活史話。台北市:漢光文化事業公司。


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市:女書。

王雅各(1999a)。台灣婦女運動解放史。台北市:巨流。

王雅各(1999b)。性屬關係。台北市:心理。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市:巨流。

徐光正、蕭新煌(主編)1995。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市:東大。

張錦華(主編)(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台北市:碩人。

張錦華(民83)。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市:正中。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

彭家發(民83)。新聞客觀性原理。台北市:三民出局。

翁秀琪(民87)。大眾傳播實證與理論。台北市:三民出版。

翁秀琪、許傳陽、蘇湘琦、楊韶彧、葉瓊瑜(民86)。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市:三民。

翁秀琪(1994)。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和社會真實。新聞學研究,48:192-236。

鍾慧玲(民83)。《詩經》中女性角色期待的探討,中國文化月刊。172,頁88-109。

黃慧英(民81)。儒家關於婦女地位的觀點。鵝湖月刊。208,頁28-30。

邱瓊玉(民93)。《列女傳》的婦女形象。新北大.史學。2,頁141-150。

胡錦媛(1993)。女子無容便是德:《水滸傳》中的兩性關係。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頁82-92。

羅燦煐(1997)。性(別)規範的論述抗爭:A片事件的新聞論述分析。台灣社會學季刊,第25期,頁169-208。

蔣安國(民84)。鄧如雯事件新聞報導中女性主義之研究。台大新聞論譠,第1卷第3期,頁72-92。

蔡琰、臧國仁 (1999)。「新聞敘事結構:再現故事的理論分析」,《新聞學研究》,第58期,頁1-28。

蔡琰(民89)。電視劇:戲劇傳播的敘事理論。台北市:三民。

王孝勇(2003)。呂秀蓮副總統言論中的「自我」:女性主義觀點的敘事批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王雅菁(2004)。新聞論述建構之女性軍人語藝視野-以中國時報、聯合報、青年日報為研究對象。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張正杰(2003)。危機情境、危機反應策略及策略效果─以台北市政府「捷運掀頭皮事件」及「邱小妹醫療人球事件」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敏(民77)。社會新聞的趨向:新聞現實與社會現實之間。新聞學研究。40,頁141-165。

荊溪人(民66)。社會新聞的檢討。報學。第5卷第8期,頁70-74。

張宗棟(民66)。社會新聞之檢討與改進。報學。第5卷第9期,頁23-31。

馬星野(民72)。論社會新聞之多元化。新聞學研究。32,頁249-253。

蔡念中(民88)。提昇電視新聞節目品質--電視社會新聞羶色腥現象之探討。廣播與電視。14,頁167-187。

張大裕、陳宏達、馮建三(民92)。社會新聞報導的檢視。當代。70,頁4-8。

王泰琍(民93)。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之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81,頁1-41。

沈錦惠(2005)。社群之知 vs.客觀之知:從電子口語看電子新聞。新聞學研究,82,1-40。

當代語藝觀點(林靜伶譯)(民85)。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85,1991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