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部分:
Buber, M.(2004).I and Thou. In Ronald G. Smith (Trans.).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
Barthes, R.(1980).From work to text. In Josue V. Harari (Ed.). Textual Strategies: Perspectives in Post-structuralist Criticism. pp73-81. London: Methuen.
Buhle, P.(2002).Kim Stanley Robinson, Science Fiction Socialist. Monthly Review. 54:87-90.
De Kerckhove, D.(1995).The Skin of Culture: Investigating the New Electronic Reality. Toronto: Somerville.
Grassi, E.(1980). Rhetoric as philosophy: the humanist tradition. Pennsylvani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Grassi, E.(1983). Heidegger and the question of Renaissance humanism: four studies. New York: Center for Medieval & Early Renaissance Studies.
Hawking, S.(1996). ’Forward’. In Krauss, Lawrence M. The physics of Star Trek.
pp11-13. New York: HarperCollins.
Hall, S.(1997).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and Thousand Oaks, CA: Sage.
Innis, H.(1972). Empire and Communication.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Jameson, F.(1993).On ”Cultural Studies”. Social Text. 34:17-52.
Jenkins, H.(1992). ’Strangers no more, we sing’: Filking and the social constr-
uction of the science fiction fan community. In Lisa A. Lewis (Ed.). The Adoring Audience: Fan Culture and Popular Media. pp208-236.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Levinson, P.(1999).Digital Mcluhan: 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Littlejohn, S.W.(1999).Theories of Human Communication. Belmont, CA : Wadsworth.
Milner, A.(2003).Utopia and Science Fiction in Raymond Williams. Science Fiction Studies. 30:199-215.
Mendlesohn, F.(2003).Introduction: reading science fiction. In Mendlesohn, Farah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cience fiction. pp1-11. UK :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ters, J. D.(1999).Speaking into the Air: A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osengren, K. E.(2000).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Thousand Oaks, CA: Sage.
Seed, D.(1999).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Cold War: literature and fil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Silverstone, R.(1999).Why Study the Media? London and Thousand Oaks, CA: Sage.
Schramm, W.(1988).The Stor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Cave Painting to Microchip. New York: HarperCollins.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1979).vol 4. Chicago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1979).vol 17. Chicago :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van Dijk, T. A.(1979).Relevance Assignment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Discourse Processes. 2:113-126.
van Dijk, T. A.(1988).News as Discourse. Hove and London: Hillsdale.
Williams, R.(1962).Communications. London: Penguin.
Yule, G.(1996). The Study of Languag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翻譯部分:
Barker著、羅世宏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出版社。
Brockman著、唐勤、梁錦鋆譯(1998):《第三種文化:跨越科學與人文的鴻溝》。台北:天下出版社。
Brooks著、蔡承志譯(2003):《我們都是機器人:人機合體的大時代》。台北:
究竟出版社。
Eliot著、杜若洲譯(1985):《荒原•四首四重奏》。台北:志文出版社。
Foss等著、林靜伶譯(1996):《當代語藝觀點》。台北:五南出版社。
Friend著、楊士音、黃薇菁譯(2006):《動物密碼:從動物行為看動物溝通》。
台北:商周出版社。
Fukuyama著、李永熾譯(1993):《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台北:時報出版社。
Horrocks著、楊久穎譯(2001):《麥克魯漢與虛擬世界》。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Huxley著、孟祥森譯(1994):《美麗新世界》。台北:桂冠出版社。
Jameson著、卓世盟譯(1994):<科幻小說中文類方面的不連貫性:評艾迪斯的《星艦迷航記》>,《中外文學》,22卷12期,頁49-64。
Leavis著、袁偉譯(2002):《偉大的傳統》。北京:三聯出版社。
Lorenz著、游復熙、季光容譯(2006):《所羅門王的指環》。台北:天下文化。
Mirzoeff著、陳芸芸譯(2004):《視覺文化導論》。台北:韋伯文化。
Moylan著、劉思潔譯(1994):<一九八O年以降的科幻小說:烏扥邦、反面烏扥邦、電腦叛客及最新發展>,《中外文學》,22卷12期,頁156-173。
Moravec著、韓定中譯(2004):《機器人:由機器邁向超越人類心智之路》。台
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McLuhan著、汪 益譯(1999):《預知傳播紀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Postman著、吳韻儀譯(2000):《通往未來的過去:十八世紀接軌的一座新橋》。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Schwab著、曹乃云譯(1998):《希臘古典神話》。南京:譯林出版社。
Snow著、林志成、劉藍玉譯(2000):《兩種文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Wilson著、楊玉齡譯(1997):《大自然的獵人》。台北:天下出版社。
Wilson著、梁錦鋆譯(2001):《知識大融通》。台北:天下文化。
山野浩一著、古佳艷譯(1994):<日本科幻小說:起源與方向(1969)>,《中外文學》,22卷12期,頁84-101。林 鬱編(2001):《愛因斯坦的智慧:愛因斯坦語錄錄》。台北:新潮社。
中文部分:
白瑞梅、劉人鵬(2004):<「妳的失敗,就是我的快樂」─暴力,監控,真相與洪凌科幻小說>,《科幻研究學術論文集》,頁81-113。新竹:交大。
吳 岩、呂應鐘(2001):<西方科幻小說發展的四個階段>,《科幻文學概論》,頁101-128。台北:五南。
李有成(1994):<異形反撲>,《中外文學》,22卷12期,頁186-195。李 昉編(1995):《太平廣記》。台北:中華出版社。
林宙晴、黃涵薇(2005):<心電感應可能嗎?─人腦電腦介面>,《科學發展》,387期,頁58-61。
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集,頁141-166。夏春祥(2004):<傳播觀念:擴散研究在台灣>,淡江大學「知識、創新、傳播」研討會論文。
夏春祥(2006):<傳播:概念的區辨>,未出版文稿。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台
北:韋伯文化。
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
莊 周著、郭慶藩輯(1997):《莊子集釋》。台北:華正出版社。
陳文屏(2004):<月球、火星、人>,《科幻研究學術論文集》,頁147-158。新竹:交大。
陳世敏、夏春祥(1998):<向文化轉>,《傳播研究簡訊》,頁1-3。陳必祥(1991):《通俗文學概論》。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游梓翔、夏春祥(2003):<傳播學門的再思考:口傳與大傳的分立史與整合路>,《中華傳播學刊》,第4期,頁109-143。張系國(1985):<科幻之旅-張系國與王建元談科幻小說>,《夜曲》,頁121-144。台北:知識系統出版社。
張系國(1977):<奇幻之旅─科幻電影縱橫談>,《天城之旅》,頁27-35。台北:洪範出版社。
張國慶(1994):<資本主義與「他人」的概念:當代科幻電影的社會意涵>,《中外文學》,22卷12期,頁196-206。傅吉毅(2001):《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黃 海(1986):<兒童科幻小說的寫作>,《文訊月刊》,23期,頁159-165。
葉李華(1998):<開宗明義論科幻>,《科學月刊》,29卷2期,頁99-100。葉李華(2004):<科幻大廈與科幻天地>,《科技時代》,48期,頁 71-73。葉李華(2004):<代序:科幻究竟有什麼用?>,《科幻研究學術論文集》,頁1-5。新竹:交大。
廖咸浩(1994):<《科幻》專號序>,《中外文學》,22卷12期,頁6-7。
蔣淑貞(2003):<存在的意義與歷史的必然:正/誤讀張系國的後現代性>,
2003科幻研究學術會議。新竹:交大。
蔣淑貞(2004):<科幻、創意與大學教育:兼論張系國的人文價值>,《科幻研究學術論文集》,頁59-79。新竹:交大。
墨 翟著、周才珠、齊瑞端譯注(1995):《墨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鮑家慶(1998):《科學想像與科學傳播:Michael Crichton的科幻故事》,國立清
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部分:
小知堂先讀網─大師群像館:柏納韋伯專區。http://www.wisknow.com/version/ad/lm016_author.html
本田公司台灣區官方網站:http://www.honda-taiwan.com.tw/asimo/index.html
北方網科技新聞報導<「大腦之門」開啟思想控制機器的時代>。2006年8月
10日。http://tech.big5.enorth.com.cn/system/2006/08/10/001380660.shtml
法國《十字架日報》(La Croix)專訪<The imaginary one of Bernard Werber>。2003年8月25日。
http://www.bernardwerber.com/unpeuplus/interviews/LaCroix_Aout2003.html
林文剛(2003):<媒介生態學在北美之學術起源簡史>,中國新聞研究中心。
http://cddc.net/shownews.asp?newsid=5103
金多誠(2000):<寧為科幻探險家─科學博士葉李華的另類抉擇>,《中國時報》
浮世繪版,2000年7月9日。參見http://sf.nctu.edu.tw/yeh/yeh_intro_2.htm
柏納韋伯網路自傳:http://www.bernardwerber.com/bio/biographie_plus.html
美國電影協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AFI官方網站。http://www.afi.com/tvevents/100years/movies.aspx
美國廣播公司(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 ABC)報導<Mental typewriter reads minds>。2006年3月11日。
http://www.abc.net.au/news/newsitems/200603/s1589427.htm
葉永烈(2004):<紀念中國科幻小說百年>,《中華讀書報》,2004年9月17日。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RS/662353.htm
維基網路百科「Bernard Werber」。更新日期:2006年10月28日。http://en.wikipedia.org/wiki/Bernard_Werber
維基網路百科「科幻小說」章節─<20世紀初葉:空間劇與雜誌興起>。更新日期:2006年10月26日。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5%B9%BB%E5%B0%8F%E8%AF%B4
分析作品:
Werber著、蔡孟貞譯(1997):《螞蟻》。台北:小知堂出版社。
Werber著、袁 晶、韓 佳、王姝男合譯(2000):《螞蟻時代》。台北:小知堂出版社。
Werber著、武崢灝、刁卿雅合譯(2000):《螞蟻革命》。台北:小知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