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6: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漢龍
研究生(外文):Lin Han Long
論文名稱:傳統-創新.空間飾材的形塑與運用
論文名稱(外文):Tradition---Innovation, Frame and Application of Spatial Materials
指導教授:盧圓華盧圓華引用關係朱元祥朱元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an-Hua LUYuan-Hsiang C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樹德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設計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綜合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7
中文關鍵詞:飾材裝飾空間形式美學設計操作
外文關鍵詞:furnishingmaterialsornamentspatial form of esthetic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9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空間設計藝術的複雜性與困難度,在於其本質上﹕集形象藝術、社會藝術、環境藝術於一體,使其結構性的實踐過程不同於一般雕塑、繪畫等藝術創作,單由創作者個人可以完全掌控;但這並不因此而削減其創作性,反使其創作意義更具挑戰性。 在其實踐結構中,由於時至今日,人類社會整體環境氛圍,已進入一個時間、空間、資訊共融的年代,知識成為現代人融入社會必需具備的基本素養,居此時代背景,在空間設計專業養成過程中,依上所述:理論上空間設計原屬於一種藝術與技術全領域的綜合表現。在設計實踐上除了持續學習,瞭解新技術之外,更需要不斷地累積專業知能,使之可以在設計創作之實踐操作上加以應用,展現在創作成果上,將可讓這整個過程與創作營造物或成果,成為日後可被檢視的對象,或值得被檢討的依據。

而空間設計從人類原始棲居行為至今,早已超越“純生活”需要的考量;人類營造空間的行為中,裝飾與工藝兩者一直是如影隨形的。回顧歷史,工藝一直伴隨著人們的勞動與加工的意圖而存在,裝飾從不缺席的;裝飾(ornament)可視為人類賦予空間意義的一種手段,空間風格、特性、意義都是由裝飾引伸出來的,裝飾的需求和象徵意義,東西方傳統建築皆然;在整個人類歷史中,裝飾不只表現傳統,它更能讓傳統蛻變,裝飾性的存在不應只限於物理或美學範疇的討論,更應包含了文化意識的傳達;因此本研究基於上述背景,在針對傳統-創新之間,就研究目的而言,可綜合下列三點分述如下:

1、 從裝飾之於空間的意義探討創作中的裝飾(材料),在東西方空間中產生何種問題與詮釋。

2、現有市面上流通飾材-「形質轉化」應用的設計意涵與其在空間塑形上的運用。

3、從空間飾材涵容於設計創作和隱藏在形式背後的知識理論,以及加工技術中之技術理性,檢討實存於當下被空間創作者知覺及合理知能化的問題,將對空間營造之整體產生何種影響。
On the basic to the complexity and difficulty of the art of spatial design, it combines visual art, social art and environmental art, which is different to paintings and other creative works because whos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It is controlled by the creator but without cutting back creation, it even makes the meaning of creation more challenging. In nowadays, atmosphere of environment to human society has already entered in a temporal, spatial and knowledgeable generation and knowledge is the basic equipment that people need to get with the society. To live with this background of the generation, as what it says upon, design of spatial is belong to a comprehensive appearance of artistic and skillful field academically. In design practice, in addition to keep learning, do justice to new skills, we need to improve ou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use what we have learned on design practice, which performance could be a survey or authority in the future.

However, spatial design has begun since human life started, and has outdone what “life” was considered. When people construct spatial form, ornament and craft can’t be inseparable. Trace back to the history, ornament and craft should be both existed at the same time. And ornament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method that people give it a meaning to spatial form; so do spatial styles, characters and meanings are extended by it. Moreover, the requirement of ornament and the meaning of symbol were existed in eastern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buildings. In human history, ornament was not only preformed traditional style but made it changed. Ornamental existence is not only limited of discussion of physics and esthetics but include a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consciousness that this study is aimed between tradition and creation, and started on any problems that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spatial forms of ornament (materials).
As it says on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there are three points as below:

1、 Individually to step in esthetics and semiotics, talks about some problems of design operations and skills of materials.
2、 In existence ornamental materials--- the meaning of applied design to shape and design and operations on its spatial creation.
3、 To make spatial materials subsumed into design creation, the basic theory which hide behind it, and axiom of process technology, that we do survey or authority at present. To make sure whether it is created by the spatial creator sensational and knowledgeable or not, and what affection it would bring to the whole spatial creation.
目錄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
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2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1-2 研究範圍與內容 3
1-3 研究方法與步驟 4


第二章 裝飾的傳統.文明的印記-裝飾之於空間的意義 6


2—0 關於「裝飾」一詞 8
2-1 裝飾與空間的本體 10
2-2 裝飾與文化意識範疇 11
2-3 裝飾與社會涵構關係 13
2-4 裝飾與技術形式發展 15
2-5 小結 17


第三章 創造性應用—飾材的歷史回顧和操作技術 20


3-1 歷史中的實例回顧 22
3-1.1 東西方古典時期裝飾實例回顧 22
3-1.2 「裝飾」觀念在現代主義時期的轉變 26
3-2 飾材設計與現代技術 35
3—2‧1 新材料—新工法—新美學.關於「飾材」隱藏在形式
背後美感經驗的累積 35
3-3 符號學機制-從形分到形轉 38
3-4 小結 42


第四章 摹形-創形.飾材-「形質轉化」應用的設計意涵 44
---------------------------------------------------------------------

4-1 飾材-形式(form)設計與元素(element)本質 46
4-1.1 設計-構思與元素 47
4-2 設計-元素與形轉 49
4-2.1 構成形式擷取元素分析 49
4-3 飾材在空間塑形上的運用 52
4-3.1 浮彫壁板在空間設計的運用實例﹙1﹚ 54
4-3.2 浮彫壁板在空間設計的運用實例﹙2﹚ 57
4-3.3 浮彫壁板在空間設計的運用實例﹙3﹚ 58
4-4 小結 59


第五章 —結論 60

1、 飾材應用真實性 63
2、 飾材產品應用性 68
3、 飾材美感構成術 74



參考文獻 118



作者簡歷 126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 王世仁,1990,《理性與浪漫的交織》,台北,淑馨出版社。

2、 王受之,1997,《世界現代設計》,臺北,藝術家出版 。

3、 尹國均,2000,《國外後現代建築》,江蘇美術出版社。

4、 李清志 ,2001,《機械建築-機械美學與建築形式》,創興出版社 。

5、 李衣雲/林文凱/郭玉群譯,Barry Smart,1997,《後現代性》(Postmodernity),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6、 何曉佑,2001,《未來風格設計》江蘇美術出版社。

7、 周劍雲、唐孝祥、侯雅娟 譯,(英)凱瑟琳.迪伊 編著,2004,

《景觀建築形式與紋理》,浙江,浙江科學藝術出版社。

8、 吳玉成 譯 Henry Focillon 著 ,2001,《造形的生命》,台北,田園文化事業 。

9、 郭英釗 譯 Donlyn Lyndon &Charles W.Moore著,2000,《透視空間奧祕》,

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

10、林會承 ,1995, 《傳統建築手冊 形式與作品篇》,藝術家出版社。

11、林志銘 ,2000, 《中介中界 遊戲於開放與隱蔽之間》,台北,田園文化事業 。

12、吳介禎譯,Charles Jencks, 1998,《後現代建築語言》,台北,田園文化事業 。

13、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14、吳煥加 ,1988,《20th世紀西方建築發展史》,台北,田園文化事業 。

15、林會承 ,1989 《傳統建築手冊 形式與作法篇》藝術家出版社。

16、孫全文,1987,《中國建築空間與形式之符號意義》,台北,:明文書局。

17、陸建初 ,1993, 《智巧與美的形觀》,臺北斯坦出版有限公司。

18、唐开军,2004,《家具裝飾圖案與風格》,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張世豪,1988,《後現代主義建築探微》,行政院文建會出版。

20、張春旺譯,BY PETER BLAKE,1999,《萊特與凡得羅》,台北,台隆書店。

21、劉志琴、吳廷嘉著,1994,《中國文化史概論》。

22、曾梓峰 ,2002,《科比意建築中的矛盾與複雜》,建築情報叢刊 。

23、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 Design. Sign.Communication》 ,
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24、楊裕富 ,1997,《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台北,田園文化事業 。

25、康鍩錫,2004,《台灣廟宇圖鑑》貓頭鷹出版。

26、楊惠君、陳美芳、郭苑玲、林妙香、汪若蘭,Patrick Nuttgens ,2001《建築的故事》, 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7、趙夢琳 譯 Stanley Adercrombie 著 ,1999,《室內設計哲學》,建築情報雜誌社。

28、樓慶西,2000,《中國建築的門文化》,臺北,藝術家出版。

29、樓慶西,1999,《中國建築形態與文化》,臺北:藝術家出版。

30、蔡毓芬 譯 ,原著:Kenneth Frampton,《現代建築史》
Modern Architecture-a Critical History。

31、葉庭芬 譯,作者:羅伯 范裘利 Robert Venturi 《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
尚林出版社 。

32、劉育東,1996《建築的意涵 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e in the Computer Era》,
台北,胡氏圖書出版社。

33、劉其偉 編譯 ,1976,《近代建築藝術源流》,六和出版社 。

34,盧旳偉、苗苗、劉靜波譯,Hugh Aldersey-Williams,2004,《當代仿生建築》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35、濮安國,1988,《中國鳳紋圖集》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36、盧圓華,2003.12.19~12.20,<台灣當代社區建築運動中的設計實在論>,2003城市論壇-社區建築國際研討會,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37、盧圓華,2001,<漢文化「實踐美學」與現代「設計傳統」─ 一個跨文化結構的「設計知識論」報告>,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三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高雄.正修技術學院。

38、盧圓華、朱元祥,2001,<台灣當代設計現象中的反動力量與進化思潮-邊緣的設計知識能力之理論分析>,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六屆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燕巢.樹德科技大學,2001.06.16~06.17。

39、盧圓華,2000,<2000年台灣、室內設計-「知識、教育與專業」序言>,第二屆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IV~V。

40、盧圓華、朱元祥,2000.12/23~24,<內.外之間的顯題與隱題思維-空間設計的認識論基礎>,第二屆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學術研討會,燕巢.樹德科技大學,P.P.141~148。

41、盧圓華、陳逸杰,2000,05.14,<台灣當代實質環境建設中-設計『對象』和空間『現象』的『設計應用性』理論研究>,第五屆全國設計學術成果暨實務講習研討會,彰化.大葉大學,C-05 P.P. 231~236。

42、陳逸杰、盧圓華,2000,05.14,<設計生產的技術疑旨>,第五屆全國設計學術成果暨實務講習研討會,彰化.大葉大學,H-02 P.P. 685~690。

43、盧圓華,1997,<民居建築「工藝化」中的主與匠之研究>,海峽兩岸傳統民居理論青年專家學術研討會,雲南.昆明。

44、盧圓華、孫全文,1997,<台灣現代建築中的古典性傳統>,全國第八屆中國民居學術會議-中國傳統民居和現代建築文化,香港建築署及香港大學建築系,香港。

45、盧圓華、孫全文,1997,<「主.匠興造論」的歷史與社會現實之關係> 第一屆民族建築國際會議-「民居建築」,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築園林研究會、日中建築技術交流會,北京。

46、盧圓華、孫全文,1997,<從主.匠興造的『作者觀』通往民居建築的表象與實在 之覺識>,海峽兩岸傳統民居建築保存維護觀摩研討會,內政部、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台北,1997.4.21~29,P.P.26-1~26-10。





















外文文獻


1、Publishers Praeger ,Book by Reyner Banham;, 1960, Ch.7: Adolf Loos and the problem of ornament http://www.questia.com/PageManagerNoAppletMediator.qst?action=readCheckedResults
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 Machine Age 。

2、Architecture and Modernity , 1999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is book was set in Univers by Graphic Composition, Inc。
3、And was printed and bound in the USA.
Writed by hilde Heyney。
4、Joedicke Jurgen ,A 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Frederick A. Praeger, Publisher, New York 。
5、F. Jameson ,Russian Formalism (Princeton 1972) , The Prison-House of Language: a critical account of structuralism and。
6、Jean-Marie Perouse De Montvlos,1997,《CHATEAUX OF THE LOIRE VALLEY》
KONEMANN。
7、Norberg-Schulz Christian,1986,《Baroque Architecture》History of Word Architecture。
8、Murray Peter,1985,《Renaissance Architecture》History of Word Architecture。
9、Ango Cyril,1985,《Byzantine Architecture》History of Word Architecture。
10、Adrian Forty,2004,《Words and Buildings A Vocabulary of Moderm Architecture》
Thames & Hudson。
11、Edited by Ben Farmer and Hentie Louw,1993,《COMPANION TO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THOUGHT》LONDON and NEW YORK。
12、Joy Monice Malnar Frank Vodvarka ,1992,《The Interior Dimension》 VAN NOSTRAND REINGOLD NEW YORK。


網站

中文網站
1、http://mail.ad.ntust.edu.tw/mediawiki/index.php/關於Frank_Gehry法蘭克蓋瑞
2、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lpos/lec015.html 楊裕富
3、http://home.pchome.com.tw/art/lingyf/po/top1.html 楊裕富
4、http:// www.cyut.edu.tw/~hctung/lecture2-2-4.htm 董皇志


外文網站

1、http://www.questia.com/PageManagerNoAppletMediator.qstaction=readCheckedResults﹚
2、
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ff/gra017.html
3、
http://web2.ntit.edu.tw/~s14938001/work3.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