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1.Darwin, C., 1998, 物種起源,葉篤莊、周建人、方宗熙譯,臺灣商務,臺北。
2.Petroski, H., 1989, 鉛筆,楊幼蘭譯,時報文化,臺北。
3.Petroski, H., 1994, 丁佩芝、陳明霞譯,利器,時報文化,臺北。
4.Petroski, H., 2004, 小處著手-追求完美的設計,陳正芬譯,時報文化,臺北。
5.Rybczynski, W., 2000, 螺絲、起子演化史,吳光亞譯,貓頭鷹出版社,臺北。
6.于模 (2003,1月13日)。電子鍋新訴求免洗米超神奇,中國時報。
7.山下秀和、浜田浩典、平田由美子、西田隆,2004,“IH感應加熱式電鍋-可根據米質的不同,全方法針對性的加熱”,家電科技,第10期,頁47-49。
8.川喜田二郎, 1996/6,開發創造性思考,趙君民、俞軍華譯,宏觀文化,臺北。
9.尹品心,1999,”開啟電鍋新世代-認識篇”,美食天下,第90期,頁20-29。
10.日本能率協會編著,1986,KJ法應用實務,沈士涼譯,清華管理臺北圖書中心,臺北。
11.王明堂, 2003,”食具進化初探”,2003「文化創意產業」設計學術研討會, (光碟版)C004,環球科技大學,10月24日。
12.王明堂、游萬來,2004/7,”炊飯器加熱技術的演化探討”,設計研究,第4期,頁20-27。13.王明堂、游萬來,2006,”從觀察吸塵器演變推論產品演化的初探”,設計學報,第二卷,第十一期,頁1-20。14.王明堂、謝莉莉、游萬來,2006,”炊飯器造形演變觀察”,第十一屆中華民國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M13-1~M13-6,東海大學,5月27日。
15.王明德、王子輝,1989,中國古代飲食,博遠出版有限公司,臺北。
16.立石鐵臣,1986,臺灣民俗圖繪,洛陽出版社,臺北。
17.吳連富,1994/2,”由研發帶動掠奪力-松下(IH電子鍋)”,卓越雜誌,頁67-68。
18.肖育軍,2005,”電熱炊具的節能新途徑-遠紅外線塗層”,維普資訊-現代家電,第3期,頁21-22。
19.林玉周,2003,電話機的造形演變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林揚智、劉念德,2005/12,”手機造形演變語彙之研究”,設計學研究,第二期,第八卷,頁41-61。21.林榮泰,1980/6,”座車形態演進之研究”,明志工專學報,第12期,頁45-77。22.施皇旭,2005,系列車款造形風格演化之研究,臺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3.唐根泉、阮華平,2004/6,”炊具產品的發展與研究”,維普資訊-五金科技,頁3-6。
24.徐銘謙,2004,產品演化中造形因素與生態性擇相關性之研究,臺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5.徐銘謙、柯志祥,2002,”由演化生物學到設計-談美的存在與更迭”中華民國設計學會2002年設計學術研究成果研討會,頁637-642,5月4日。
26.張文智、許言,1997/12,”我國電視機造形發展研究”,設計學報,第2卷,第2期,頁55-67。27.張光遠,1994/12,”上古時代的蒸食器具”,第三屆中國飲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9-189,臺北。
28.張祥唐,2006/3,”從演進觀點發展與預測綠色產品設計之研究”,2006永續性產品與產業管理研討會,頁B2-3,成功大學,3月18日。
29.郭柏祥,許鳳火,2006,”Sony收音機形態演變研究”,第十一屆中華民國設計學術研討會,頁M-15-1~M-15-6,東海大學,5月27日。
30.陳元朋,2001,粥的歷史,三民書局,臺北。
31.陳彥堂,2003/11,炊食器具,城邦文化,臺北。
32.傅大為,2004/11/01,”家電、家用科技裡的性別政治”,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29期,頁57-58。
33.黃惇勝,1995,臺灣式KJ法原理與技術-邁向21世紀改造臺灣的思考武器,中國生產力中心,臺北。
34.黃漢華 (1999年12月16日)。糙米不用洗。聯合報,第35版 (臺北版)。
35.楊靜, 2002,”女性生活形態與電鍋使用模式之研究”,技術學刊,第十七期,第一卷,頁37-46。36.楊靜,1996,電鍋使用模式及生活型態之調查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書,雲林科技大學。
37.楊靜,2003/6,”圖像認知的選擇意向及其行為模式之研究-以大學生進行戳戳樂遊戲為例”,設計學報,第八卷,第一期,頁51-62。38.楊靜、饒海平,1994/11,”以電鍋為例探討臺灣與日本生活文化的差異”,工業設計,第23卷,第四期,頁207-220。39.詹文男,2005/10,”上班族求生錦囊四-產品生命週期”,pc office,第99期,p.104。
40.詹孟芬,1997/09,”打不死的品牌”,統領雜誌,第146期,頁48-49。41.路巧雲,2005/8,”臺灣好米,大放異彩”,美食天下,第164期,頁12-13。
42.趙榮光,1998,中國古代庶民飲食生活,臺灣商務,臺北。
43.劉文三,1982,臺灣早期民藝,雄師圖書出版社,臺北。
44.霑惠,1994/4/1,日本電鍋的成長歲月,日本文摘,pp.115-116。
45.簡榮聰,1992,臺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南投。
46.龔莉、李若松 (2005年1月20日)。臺灣杜邦:不報備因為沒要求,全氟辛酸銨在美仍是「未列管物質」是否對人體有害還要研究。聯合報,第A3版。
日文部份:
1.庄司歌江,1995/9/26,電気がもの戦後史,家電製品にみる暮らしの戦後史,久保允誉編,株式会社ミリオソ書房,東京。
2.日本イソダストリアルデザイナ,六耀社,1983,精緻の構造,東京, 株式会社六耀社。
3.白石光昭, 2006, “以人體工學觀點看日本戰後事務用椅子的變遷”, ヂザイン学BULLETIN OF JSSD, Vol.52, No.5, pp.7-14.
4.白石光昭,2005,“從製品特性看日本戰後事務用椅子的變遷”,ヂザイン学BULLETIN OF JSSD,Vol.52,No.4,pp.7-14。
5.澤田敦、上田正巳、關田勳,1989,”IHジャー 炊飯器”,Design News,No.205。
西文部分:
1.Wang, M.T. and You, M., 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analogy for product ecology, Monash University, 11/18-11/19.
2.Tribeni Das, R. Subramanian and A. Chakkaravarthi, 2005/4, Energy conservation in domestic rice cooking,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網站部分:
1.Imperial Kamado。2005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imperialkamado.com/i_history.htm
2.大同家電。2005年11月9日,取自http://www.tatung.com/
3.大紀元文化網。2006年4月1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gb/3/4/15/c12261.htm
4.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05年11月13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mp.asp?mp=4
5.日本東芝 (Toshiba) 家電科學博物館。2005年11月9日,取自http://kagakukan.toshiba.co.jp/en/history/index.html
6.王作榮。戰後臺灣的經濟發展。2007年3月7日,取自http://www.japanresearch.org.tw/economy-01.asp
7.常見大陸地區語詞對照表。2005年11月20日,取自http://sir.cyivs.cy.edu.tw/~hchung/cross-straits.htm
8.張華麟。鐵氧體。2007年5月7日,取自http://163.24.155.45/newlib/cpedia/Content.asp?ID=47401
9.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8。教育部國語辭典。2005年11月20日,取自http://140.111.34.46/dict/
10.陳芃,2003年2。大同電鍋的啟示─消費習慣與節約能源。能源報導,頁40。2005年11月20日,取自http://www.tier.org.tw/energymonthly/outdatecontent.asp?ReportIssue=9202&Page=40
11.維基百科-突變。2007年5月13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A%81%E8%AE%8A&variant=zh-tw#.E5.8F.82.E8.80.83.E6.96.87.E7.8C.AE
12.鞍山檔案訊息網。2006年4月2日,取自http://www.asarchives.net/as21cn/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