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崇雄(1979)。我國公立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升學及就業意願調查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方崇雄(1998)。科技教育師資培育的夥伴關係。中學工藝教育,31(5),8-12。
王智信(1993)。高雄市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財印(1993)。教師期望對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高市文教,47,66-70。朱文源(1998)。台北市高職汽車科應屆畢業生就業意願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朱敬先(1986)。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
江淑娟(1999)。通路夥伴關係整合模型之研究-以中小企業為實證。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江義平(1998)。臺灣中小企業策略聯盟形成因素之探討。景文技術學院學報,9,95-115。江義平(2000)。以產學合作模式發展技術人力資源之研究-台灣省職業學校產學合作實施現況分析。技術學刊,15(1),139-148。何英奇(1977)。成敗經驗對自我評價與抱負水準之影響。教育研究所集刊,19,77-162。
吳文全(2002)。我國高職控制科日間部應屆畢業生升學意願及升學途徑選擇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文侃、楊漢清(1992)。比較教育學。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清山、林天佑(2004)。教育名詞:產學合作。教育資料與研究,59,13-15。
吳清基(1995)。給技職教育一片美好的天空和尊嚴。教改通訊,6,24-25。
吳榕峰(2001)。實施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的問題探討。師友,412,56-60。
吳齊殷(譯)(1999)。R. F. Devellis著。量表的發展:理論與應用。台北:弘智。
吳劍雄(1996)。專科生職業認知、生涯自我效能和生涯決定程度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文弘(2002)。國中應屆畢業生升學意願與升學職校之相關背景因素研究-以彰化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京娜、李淑如、呂麗珍、朱淑珠(1993)。台灣區職校升學意願之調查研究。商業職業教育,52,42-50。
李秋菊(2002)。二年專科學生升學與就業意向之調查研究-以德霖技術學院二年制專科學生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文論文。
李章順(1997)。勞資雙贏-夥伴關係的建立。勞工行政,110,43-47。
李隆盛(1999)。科技與執業教育的跨越。台北:師大。
谷家恆(2000)。資源共享互交流,互利雙贏創新機。技專校院與校外學習組織建立教育夥伴關系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2。
周燦德(2004)。建構技職校院產學合作的新機制。技職簡訊,148,1。
林文雄(2004)。開啟高職學校回流教育的新頁。師友,444,22-25。 83
林文達(1983)。教育機會公平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8,87-115。
林宏熾(1986)。成人職業教育探討。就業與訓練,4(5),37-38。
林清江(1975)。建教合作理論與制度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7,113-145。
林清江(1980)。國中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影響因素。教育研究集刊,22, 129-188。
林清和(1994)。產學合作之特色。技職雙月刊,23,33-35。
林鴻儒、林益昌(2005)。技職學校教育夥伴關係之探討。南港高工學報,23,105-127。
林灯松(2001)。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現況與發產策略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4,34-40。
施溪泉(2000)。輪調式建教合作較預之績效與未來。技術及職業教育,60,15-17。柯樹青(1979)。台灣地區高工學生就業意願之研究。人與社會,7(8),59-78。洪先進(2001)。我國高職觀光科學生升學意願及態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洪先進(2001)。我國高職觀光科學生升學意願及態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智(1986)。建教合作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孫仲山、龔武雄(1999)。高職學校教育評估。高雄:復文圖書。
孫志麟(1994)。高職畢業生就業與升學狀況之分析。教育研究雙月刊。35,34-45。
孫清山、黃毅志 (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徐啟樺、楊彰寶、吳春明(1997)。南港高工夜間部電機類群學生學業成績與升學意願之關係研究。南港高工學報,15,75-104。
高玉芬、何志峰(1996)。由策略聯盟剖析建教合作。技職雙月刊,35,51-55。
康自立(1994)。技藝教育之功能與作法。技藝教育雙月刊,24,3-5。
康自立(1994)。職業訓練教材發展策略。就業與訓練雙月刊,12(2),19-25。
張天津 (2000)。北科大在建立教育夥伴關係的整體目標與策略。教育夥伴關係國際研討會報告。雲林科技大學。
張文雄(2000)。技職校院推動校外學習型組織建立伙伴關係的理念和作法。技專校院與校外學習型組織建立教育夥伴關係國際研討會論文集,33-50。
張吉成(1999)。工作本位學習理論在高職建教合作教育應用之研究。南港高工學報,17,195-216。張建成(1994)。教育擴展過程中台灣土著的教育成就。教育研究資訊,2(3),23-27。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添洲(1990)。技術職業教育發展。台北。五南。
張添洲(2000)。技藝教育學生的生涯規劃。技藝教育雙月刊,24,13-16。張紹勳(1998)。技職院校資管學生生涯發展、自我統整、工作價值觀、升學就業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人力資源學報,10,1-6。
教育部(2002)。台灣地區中等以下各級學校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調查摘要報告(89 學年度第二學期)。台中: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教育部(2004)。台灣區九十三學年度辦理實用技能班概況手冊。台中:教育部中部辦公室。 84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01)。四技二專入學進路指南暨答客問。技專校院招生策進總會編印。
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2002)。綜合高中試辦成效之檢討及發展改進方案。台北:教育部技職司。
許錦雲(1988)。家職學生教育與職業抱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生玉(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
郭為藩(1995)。技術職業教育的轉型與革新。教育部八十五學年度加強技職教育宣導參考資料,13-15。
陳建宏(1993)。我國高職工科學生升學意願及升學選擇之背景因素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瑞和、吳淑鶯(1993)。二年制工專學生升學意願與就業意願調查研究。勤益學報,189-203。
陳瑞豐(2001)。工職畢業生直接升學意願調查分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劉育(2005)。高職實用技能班電機電子類科學生升學意願與態度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台臨(1990)。人力發展理論與實施。台北:三民書局。
游景新(1997)。台灣地區商業專科學校應屆畢業生升學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子騰(1999)。高職辦理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現況與展望。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
黃秀慧(2000)。高屏地區二專日間部商應屆畢業生之升學與就業導向探討。和春學報,7,555-560。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第三版)。台北:漢文。
黃政傑(2000)。技職教育發展與前瞻。台北:師大書苑。
黃堅厚(198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黃富順(1998)。我國技職學校實施回流教育的可行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46,2-6。黃義清(2005)。高職室內空間設計科學生升學意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明恭(1999)。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技術生之工作價值觀與職業生涯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第十六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303-313。
楊國德 (2002)。成人教育在學校社區化的角色與功能。教育資料集刊,27,73-92。
楊啟棟(1990)。工職課程基本架構之研究。教育部研究計劃,13-32。
楊朝祥(1988)。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台北,行政院青輔會編印。
劉修祥、王明元(1994)。台灣地區高職觀光科應屆畢業生升學意向與態度之探討。第九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399-406。
劉修祥、黃淑貞、陳麗文(2000)。台北市高職餐飲管理科應屆畢業生升學意向與態度之探討。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3,175-187。
劉祐如(2003)。高職畢業生升學選校困擾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家娟(2002)。台灣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就業或升學意願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
85
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子安(1993)。高職資料處理科畢業生就業與升學意願影響因素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伶霞(2004)。高職美容類科學生升學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宏進(1989)。鄉村社會學。台北: 三民書局。
蔡培村(2002)。台灣回流教育政策理念及實施策略之評析。成人教育學刊,6,237-265。蔡惠華(1998)。影響高屏地區公私立高職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因素探討。技術學刊,13(2),187-196。鄭淵全(199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鄭富家(2003)。高職實用技能班機械類科學生升學意願及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增財(2000)。實用技能班學生價值觀與學習行為之分析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蕭維欽(1999)。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技術生之工作價值觀與職業生涯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蕭錫錡(1994)。我國工業教育建教合作教育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19,161-177。
蕭錫錡、陳甦彰(2000)。專科學校的教育夥伴關係之研究。教育夥伴關係國際研討會報告。雲林科技大學。
戴正雄(2003)。高職海事類科學生入學背景與升學就業意願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戴正雄、林瑞陽、徐昊杲(2001)。我國高職水產學群教師對於學生學習現況與未來規劃之探討。2001年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謝文全(1988)。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鍾瑞國(1996)。建教合作。載於江文雄主編,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
簡茂發(1984)。高級中學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集刊,26,1-97。
鐘瑞國(2004)。綜合高中學生生涯規劃與輔導之探討。師說,180,40-43。 86
二、英文部分
Bigsby, K. E. (2004). Omaha business support for work-based learning. Unpublished
Ed.D., University of Nebraska at Omaha, United States -- Nebraska.
Bishop, J. H., Mane, F., Stull, W. J., & Sanders, N. M. (2003). The impacts of
school-business partnerships on the early labor-market success of students. In
the school-to-work movement: Origins and destinations (pp. 189-202): Westport,
Conn. and London: Greenwood, Praeger.
Brown, B. L., (2001). Mentoring and work-based learning. Trends and Issues Alert, 29, p4.
Byrd, S. J. (2004).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perceptions and beliefs
of vocational coordinators, employers, and students regard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work-based learning. Unpublished Ed.D., Union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
Tennessee.
Coffield, F., & Williamson, B. (1997). Repositioning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Covington, M. V. (1984). The self-worth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5, 5-20.
David, J. (2000). The sue of learning theories in the design of a work-based learning
course at masters level.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
37(2), 129-134.
David, J. (2001). The opportunities, benefits and barriers to the introduction of
work-bas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38(4), 364-369.
DeVellis, R.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Evans, R.W. (1979). Founda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umbus, OH: Merril.
Eysenck, H. J., Arnold, W., & Meili, R. (1972). Encyclopedia of pschology. New York: Continuum.
Frederichson, R. H., & Fonda, L. T. (1971). College admmission assistace by secondary school counselor.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49(5), 186-203.
Gordon T.R. (1984). Longma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Longman Inc.
Hearn, J. C. (1984). The relative roles of academic, ascribed, and socioecomic
characteristics in college destination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7(1), 22-30.
Hearn, J. C. (1991). Academic and nonacademic influences on the college
destinations of 1980 high school graduate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4(3),
158-171.
Herriott, R. E. (1963). Som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educational aspiratio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2(2), 157-177.
Hollender, J. W. (1971).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decisionsduring adolesce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8 (3), 244-248.
Hollingshead, A. B. (1957). 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Haven.
Horan, P. M., & Hargis, P. G. (1991). Children's work and schooling in the late
nineteenth-century family econom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5),
p583.
Imel, S. (1999). School-to-work. myths and realities No. 4, 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 Career,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umbus, OH.
Kahl, J. A. (1953). 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of “common man” boy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s, 23, 186-203.
87
Kandel, D. B. (1981). Peer influences in adolescence. Boston.
Kemple, J. J., & Snipes, J. C. (2000). Career academies: impacts on students'
engagement and performance in high school. New York, Manpower
Demonstration Research Corp.
Lair, J. (1984). Change induction groups, group psychothrapy, integrity groups,peer counseling.In R.J.Corsini.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1(2), 493-494.
Lewin, K., Dembo, T., Festinger, L., Sears, P. S. (1944). Level of aspiration, in personality and the behavior disorders. New York: The Ronald Press Company Press.
Lillard, D., & Gerner, J. (1999). Getting to the ivy league: How family composition
affects college choic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70(6), 706-730.
Linda, C. (2006). Improving patient care through work-based learning. Nursing Standard, 20(41), 41-45.
Lokan, J. J., & Biggs, J. B. (1982).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ational and
process factors in relation to styles of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1(1), 1-11.
Loots, C., Osborne, M., & Seagraves, L. (1998). Learning at work: Work-based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46(1), 16-30.
Marjoribanks, K. (1985). Ecological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s' aspirations:
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4),
329-341.
Marzano, R. J., Kendall, J. S., Cicchinelli, L. F. (1998) What americans believe Students should know: A survey of U.S. adults. Washingt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Matsui, T., & Onglatco, M. L. (1992). Carrer orientedness of motivation to enter the university among japanese school girls: A path analyai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0, 351-363.
Newman, B. M., & Newman, P. R. (198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Columbus: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OECD. (1973). Recurrent education: A strategy for life-long learning. Pasis: OECD.
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1995). Learning to work: Making the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work. Washington, DC: Author.
Pintrich, P. R., & Smith, D. A. F. (1993). Reliability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53(3), 801-813.
Purkey, P. A. (1970). Self-concept and school achievement. NJ: Prentice-Hall.
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 103 U.S.C. §23 (1994).
Shona, M. M. (2006). Assessing the value; Work-based learning placements for post-graduat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tudents?.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30(9), 735-738.
Stage, F. K., & Hossler, D. (1988). Differences in family influences on college
attendance plans for male and female ninth graders. ASHE 1988 Annual
Meeting Paper.
Stewart, F., & Malcolm P. (2003). Developing added value skills within an academic programme through work-bas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 24(1), 48-62.
Tompinks, J. (1995). The genesis enterprise. New York: McGraw-Hill.
Wonacott, M. E. (2002). The impact of work-based learning on students. ERIC digest.
Wong, R. S.K. (1998). Multidimensional influences of family environment in 88
education: The case of socialist czechoslovaki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1(1),
1-22.
Young, R. A. (1994). Helping adolescents with career development: The active role
of parents.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2(3), 195-.203
Yung, C.-S. K. (1978). Predicting satisfaction in post-secondary study from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sonal and programmatic characteristics. Unpublished Ph.D.,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 Pennsylvania.
89
三、網路資源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2000). Retrieved May 13, 2006, from http://webserver3.ascd.org/handbook/demo/careertech/overview.html
National Assess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2002). Final report to congress, Retrieved April 8, 2006, from http://www.ed.gov/rschstat/eval/sectech/nave/index.html
王福胜(2002)。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模式的構建。2006年6月1日,取自於http://202.121.15.143:84/ 12。
教育部技職司資訊傳播網(無日期)。技職教育發展之路。2006年5月5日,取自於 http://www.tve.edu.tw/new/history.htm
教育部技職司資訊傳播網(2000)。建教合作實施辦法。2006年5月6日,取自於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2.asp?no=H004
教育部技職司資訊傳播網(2006)。高職類科群科手冊。2006年5月5日,取自於
http://www.tve.edu.tw/video/presentation6.html
教育部(2005)。職業學校電機與電子群課程暫綱暨設備標準(草案)。2006年5月6日,取自於 http://140.122.120.235/download/%E8%AA%B2%E7%A8%8B%E7%B6%B1%E8%A6%81/web/main1/news.asp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4a)。國中技藝教育業務。2006年9月10日,取自於
http://www.tpde.edu.tw/item/3-20.htm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4b)。臺閩地區公私立高中高職畢業生升學就業調查報告。2006年12月1日,取自於
http://www.tpde.edu.tw/compile/94book/93畢業生調查報告目錄.htm
教育部(1933)。專科學校細則。2006年11月10日,取自於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sp?B2=%AAu%A1@%A1@%AD%B2&FNAME=H0040002
教育部(1994b)。專科學校法。2006年11月10日,取自於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40001
教育部(1994c)。大學法。2006年11月10日,取自於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2.asp?no=H004
教育部(1994a)。職業學校法。2006年11月10日,取自於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40006
教育部(1996)。大學法施行細則。2006年11月10日,取自於
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H0030028
教育部(2004)。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法。2006年5月4日,取自於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40017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4)。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實施作業規範。2006年5月4日,取自於
http://www.tpde.edu.tw/web/law/320.htm
教育部統計處(2006)。教育統計摘要(95年版)。2006年5月1日,取自於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ebooks/edusta/32-41.XLS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5)。國立暨台灣省私立高級中等學校辦理94學年度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科班人數核定表。2006年6月1日,取自於http://tpde.tchcvs.tc.edu.tw/case.aspx?FileMode=FileDown&DownLoadFileId=49
90
8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6)。國立暨台灣省私立高級中等學校辦理95學年度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科班人數核定表。2006年6月1日,取自於http://www.wyjh.mlc.edu.tw/modules.php?name=IndyNews&MediaOp=show&idMediaAss=s1002&MediaName=095530D0010451-01.jpg&MediaNum=1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1997)。中華民國技職教育與執業教育訓練網站。2006年11月10日,取自於http://www.yuntech.edu.tw/tve/tve.htm
瑞芳高工(2003)。92技職教育暨四技二專多元入學方案簡報。2006年11月8日,取自於
http://www.jfvs.tpc.edu.tw/jfvs701/註冊組/91/多元入學資料/htm
蘇珊(2003)。我的未來由我做主——升學志願填報調查。2006年11月10日,取自於http://61.129.65.8:82/gate/big5/study1.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95/1/class009500006/hwz616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