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01: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筱葳
研究生(外文):Hsiao-Wei Guo
論文名稱:文化觀光對社區永續發展的角色探討-以澎湖縣望安島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ole of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 - A case study of WanAn Island, Penghu, Taiwan.
指導教授:王逸峰王逸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Fong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台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事業管理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59
中文關鍵詞:文化觀光社區永續發展永續社區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TourismCommun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stainable Commun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8
  • 點閱點閱:21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7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1
澎湖近年來經由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各社區無不嘗試結合文化產業與觀光之間的互動關連,期許透過與在地社區生活緊密結合的小規模開發,來振興澎湖地方經濟,如此的觀光角色是否具有為澎湖社區帶來永續經營的能力?本研究以澎湖望安鄉本島為例,欲了解文化觀光對於社區永續發展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發展因應之道。
透過產、官、學以及非營利組織四方的深度訪談後,本研究結果發現多數受訪者對於文化觀光在社區永續發展的角色持正面的角色,然而望安當地雖有利於推動文化觀光之資源,卻因人口外流而缺乏當地的人才的投入。此外,公部門或當地組織亦有礙於經費拮据而無法積極投入,而產生社區欠缺自主性。
本研究建議望安當地應有效利用有限的資源,鼓勵社區居民透過在地的生活經驗,整合發展出自我的文化特色,同時也適當結合澎湖在地學校以培育社區居民投入相關的產業活動,最後公部門應注意橫向結合,善加利用觀光活動,銷售當地的文化商品,透過經濟力的注入,完整地建立起望安的文化觀光系統,以維持社區永續發展。
As part of the collective effort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Penghu, every community has attempted to combine cultural diversity with tourism to create something of interest, something unique – albeit small in scale – that may tie residents together while improving Penghu’s economy. This research took the main island of WanAn community in Penghu as a case study to explore the role cultural tourism may play in a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although cultural tourism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WanAn Township continues to suffer from population drain, in spite of the advantage of holding pertinent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addition, the lack of funding from the part of government and for local organizations, tourism plans cannot not be well implemented, this resulted in community “self-sufficiency” to be an unreachable dream.
This study suggested WanAn community to effectively use whatever limited resources it has to integrate the life-long experiences of the local residents to develop what culturally is unique of the area. The community was suggested to use local schools to train residents so they will have the know-how to run business successfully. Finally,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initiatives in the horizontal integration and to take tourism activities to help the community to market local cultural products. From the infusion of tourism income into local economy to ensure that the cultural heritage is properly conserved, which in turn may make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 reality.
目  次
摘要 iv
英文摘要 v
誌謝 vi
目次 vii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研究問題 3
1.4 研究範圍與對象 3
1.4.1 研究範圍之選取 3
1.4.2 研究對象 7
1.5 研究流程 7
1.6 研究重要性 9
1.7 研究限制 9
1.8 名詞定義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2
2.1社區發展之相關理論 12
2.1.1 社區之定義 12
2.1.2 社區發展與社區總體營造 17
2.2文化觀光之相關理論 20
2.2.1 地方文化產業 21
2.2.2 文化觀光的定義 24
2.3永續發展之相關理論 29
2.3.1 永續發展概念 30
2.3.2 永續社區之發展概念 34
2.4小結 38
第三章 研究基地概述 41
3.1自然環境 41
3.1.1 地質與地形 41
3.1.2 地區氣候 44
3.1.3 植被與生態 46
3.2發展歷程與人文環境 48
3.2.1 發展歷程 48
3.2.2 產業結構與發展 49
3.2.3 聚落的文化特色 52
3.3社區現況概述 53
3.3.1 人口結構 53
3.3.2 社區發展現況 54
3.3.3 地方特色資源 55
3.4觀光發展現況 61
3.4.1 遊程模式 62
3.4.2 對外交通系統 63
3.4.3 觀光服務設施 64
3.4.4 觀光發展課程 65
第四章 研究設計 67
4.1研究架構與方法 67
4.1.1 研究架構 67
4.1.2 研究方法 67
4.2研究設計 70
4.2.1 研究對象 70
4.2.2 研究流程 72
4.2.3 資料蒐集步驟 73
4.3資料整理與分析 74
4.3.1 訪談資料整埋 74
4.3.2 信度與效度 76
第五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78
5.1文化觀光與社區發展 78
5.1.1 文化觀光的角色 78
5.1.2 社區與文化觀光 82
5.2文化觀光發展的瓶頸 84
5.2.1 社區人口流失 84
5.2.2 文化自信心的缺乏 87
5.2.3 掠奪式觀光的衝擊 89
5.2.4 行銷的困境 93
5.3永續社區的建構 96
5.3.1 社區再造 97
5.3.2 在地經營 99
5.4 綜合分析與比較 100
5.5 小結 11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7
6.1結論 117
6.2研究建議 119
6.2.1 提供決策者之建議 120
6.2.2 後續之研究建議 121

參考文獻 122
附錄
A桂花巷拍攝地點 134
B本文引用注意事項 135
C深度訪談同意書 136
D澎湖縣風景管理處訪談稿 137
E澎湖縣政府旅遊局訪談稿 142
F澎湖縣文化局訪談稿 157
G澎湖縣農漁局訪談稿 166
H澎湖縣望安鄉公所訪談稿 173
I澎湖科技大學學者訪談稿 178
J澎湖科技大學學者訪談稿 191
K南華大學學者訪談稿 202
L馬公高中學者訪談稿 208
M澎湖采風協會訪談稿 224
N前澎湖縣社區營造中心人員訪談稿 235
O台灣花宅聚落古厝保存協會訪談稿 253
P沙港發展協會訪談稿 269
Q台灣花宅聚落古厝保存協會訪談稿 287
R隘門社區發展協會訪談稿 298
S望安民宿業者訪談稿 307
T特產行業者訪談稿 323
U快艇公司業者訪談稿 342
V渡假中心業者訪談稿 350
W夏令營活動業者訪談稿 359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等譯(2006) 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台北:遠流。
王啓東(1992) 台灣地區村里功能與角色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逸峰(2003) 世界文化遺產的觀光與教育,2003年文建會世界遺產研習營成果實錄,行政院文建會。
王逸峰(2006) 觀光行銷學,台北:偉華書局。
丘昌泰(1999)社區主義在環保政策過程中的困境與實踐,行政院國科會。
左顯能(2000)觀光地區永續發展規劃之研究-以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為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司榮信(2006) 社區居民對森林生態系經營之認知與態度,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 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文建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內政部(1995) 台灣地區社區建設與活動調查提要報告,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辛晚教(2000) 地方文化產業與國際休閒化,文化視窗期刊第26期,P.29-3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宋秉明(2000) 永續觀光發展的原則與方向,第一屆觀光、休閒、遊憩、餐旅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P.1-13,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李素馨(1996) 觀光新紀元-永續發展的選擇,戶外遊憩研究,第9卷第4期,P.1-17。
林慧雯(2003) 推展文化觀光策略之研究~以阿罩霧地區再開發為例,朝陽科大建都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宜緒(2004) 推動社區營造之主題旅遊發展分析,「休閒、文化與綠色資源」理論、政策與實務論壇,台灣大學。
林崇熙(2006) 在地觀光的文化資產保存-兼論地方文史工作室之角色,雲林科技大學文理通識學科。
林玉婷(2002) 社區營造永續觀光評估模式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濁水(2004) 文化與觀光的結合,文化視窗,第69期,P.6-7。
周慧玲(2002) 田野書寫、觀光行為與傳統再造:印尼峇里與台東布農部落文化表演的歷史過程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刊,第28期,P.77-151。
吳書萍(2001) 應用「靈敏度模型」評估社區永續性-平等里個案之探討,台灣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芝儀、李奉儒(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
吳思華(2003) 城市是土壤 創意是花,天下雜誌。
段兆麟(2005) 離島地區休閒農漁業的發展策略,農業世界雜誌263期,P.96-115。
胡寶林(1998) 都市生活的希望──人性都市與永續都市的未來,台北:臺灣書店。
范麗娟(1994) 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第7卷第2期,P.25-36。
施鴻志(2004) 地方永續發展策略綱領,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施教裕(1997) 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第129期,P.2-8。
徐震(1985) 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徐震(1983) 社區發展在歐美,台北:國立編譯館。
徐震(2001) 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唐學斌(1987) 觀光學,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叢書。
翁徐得(1993) 地域振興,文化產業研討會,P.139。
孫武彥(1993) 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莊啟川(2002) 地方居民對觀光影響的知覺與態度之研究-以山美社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莊慶達、歐慶賢、吳宗瓊(1999) 台北縣發展休閒漁業整埋資源規劃之研究,台北:台北縣政府。
陳板(2003) 社區文史:從文史工作切入社區營造,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智庫《社區總體營造》,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菊萍(2003) 地區推動永續發展行為意向之研究-以大鵬灣周邊鄉鎮為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思倫(2005) 觀光學:從供需觀點解析產業,台北:前程文化。
陳覺惠(1992) 公共建設規劃與推動過程中爭議化解模式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以超(1997) 文化與觀光,觀光教育,第15卷第1期,P.13-17。
陳欽春(1990) 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第10卷第1期,P.183-215。
陳冠位(2001) 城市競爭優勢評量系統之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墀吉(2001) 社區觀光產業發展之展望與實踐,雞籠文史協會講稿。
陳惠玲(2004) 國際郵輪代理業者在台灣之行銷組合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瓊瑩(2000) 評河川環境及社區營造,河川與社區研討會論文集,時報文化。
郭瑞坤、王春勝(2004) 地區發展相關因素整合居民結構區隔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17卷第1期,P.23-49。
傅朝卿譯(2002) 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張耿介、陳文長(2004) 休閒社會學,台北:新文京開發。
張珩、刑志航(2004) 「生態社區理念」於社區環境落實之研究-以台南縣鄉村社區為例,建築與規劃學報,第5卷第1期, P.20-47。
黃世輝序(2005) 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台北:品度出版社。
黃世輝(2002) 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黃世輝研究論文集,台北:建築情報季刊。
黃世輝(2003) 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智庫《社區總體營造》,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P.40-45。
黃仁峰(2003) 老榮民鄰里社會網絡支持、社區意識與台灣地區意識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麗玲(1995) 新國家建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社區共同體的論述分析,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衍明(2004) 營造永續發展的社區,生命之重,雲林縣社區希望聯盟協進會,P.62-79。
黃國超(2003) 原住民觀光與社區自主權-泰雅族鎮西堡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原住民教育月季刊,第31期,P.27-44。
彭靜文(2000)社區倘賣唔?-觀光型社區之消費者需求分析,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楊敏芝(2002) 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經濟部中小企業部(2005) 2005中小企業白皮書,台北:行政院經濟部。
臺北市文化局(2004)臺北市九十二文化指標調查,台北:臺北市文化局。
澎湖縣政府(2006) 花宅聚落保存基礎調查及社區營造先期規劃,澎湖: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政府(2004) 澎湖縣綜合發展計畫-望安鄉發展網要計畫,澎湖: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政府(2004) 澎湖縣政府90年觀光遊憩部門發展計畫,澎湖: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政府(1997) 澎湖縣綜合發展計畫-望安鄉發展網要計畫,澎湖: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政府(1982) 澎湖望安七美觀光發展細部計劃規劃報告,澎湖:澎湖縣政府。
澎湖縣政府(1981) 澎湖,澎湖:澎湖縣政府。
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1992) 望安休閒渡假區細部規劃,交通部觀光局。
歐聖榮、蕭芸殷(1998) 生態旅遊遊客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11卷第3期,P.35-58。
劉瑞卿(2003) 居民社區意識與社區觀光發展認知之研究-以名間鄉新民社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劉大和(2001) 觀光與文化慶典──當前台灣觀光發展重點,APEC議題研究精選系列2:觀光、文化節慶,台灣經濟研究所。
劉大和(2003) 文化創意產業定義及意義,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6卷第5期,115-122。
劉大和、黃富娟(2003) 國際文化觀光趨勢之探討,知識台灣電子報。
劉大和(2005) 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台北:魔豆創意。
劉虹彤(2004) 永續海岸觀光資源系統評估架構之設計,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維公(2004) 地方永續發展策略綱領,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劉仲冬(1996) 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121-140,台北:巨流。
慕思勉(1996) 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踐,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47期,P.4-8。
鄧景衡(1993) 從地方性的回歸探討重塑台灣都市城鎮風格的可能性,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21期。
潘淑滿(2003)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宏進(2003) 台灣新鄉村社會學,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蔡宏進(1996) 社區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蔡宏進(1989) 鄉村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蔡珮琳(2001) 望安的酸瓜仔,八十九年度文化資產義工第三期、第四期研習營田野調查望安、將軍專輯,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賴春櫻(2006) 從權益關係人觀點探討原住民社區永續發展的推動機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論,未出版,台中。
盧誌銘、黃啓峰(1995) 全球永續發展的緣起與發展,工業污染防治,第56期,P.1-23。
龍冠海(1987) 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羅秀芝譯(2003) 文化新形象,台北:五觀。
蘇明如(2001) 九○年代台灣文化產業生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論,未出版,嘉義。
蘇進長(2005) 遊客對文化觀光認知之研究-以台南孔廟文化園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碩論,未出版,嘉義。

網站資料:
澎湖縣政府(2006) http://www.penghu.gov.tw/
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7) http://www.penghu-nsa.gov.tw/
澎湖縣文化局(2007) http://www.phhcc.gov.tw/
澎湖縣旅遊局(2007) http://www.penghu.gov.tw/organize/tourism/
澎湖縣農漁局(2007) http://www.phhg.gov.tw/CHINESE/DEPART/FARM/
澎湖公共車船管理處(2007) http://www.phhg.gov.tw/chinese/depart/traffic/
澎湖縣望安鄉鄉公所(2007) http://www.wangan.gov.tw/
澎湖縣望安鄉戶政事務所(2006) http://www.phhg.gov.tw/wangan/

英文部份:
Boo, E.(1991)Making Ecotourism Sustainable: Recommendations for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Nature Tourism Managing for the Environment, Island Express. 187-199.
Bourdieu, P.(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uj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gmann, J.(1997) Is there a method in our measurement? The use of indicators in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Local Environment, 2(1):pp.59-72.
Cloke, P. and Perkins, H.(2002) Commodification and Adventure in New Zealand Tourism,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5(6): pp.521-549.
Sills D.(1968)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Macmillan Co..
Suzanne, K.(2003) Community: pursuing the dream, living the realit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Kvale, S.(1996) InterView: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Thousands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
Maser, C.(1997)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Delray Beach, FL., St. Lucie Press.
Mckercker, B. Ho,. P & Cros, H.(2005).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evidence form Hong Kong. Tourism Management, (26), 539-548.
McCool, S. F.(1995)Linking Tourism, the Environmental, and Concepts of Sustainability: Setting the Stage. In McCool S. F.& Watson A. E..(Eds.). Linking tourism, the environmental, and sustainability. UT: USDA, Forest Service, Intermountain Research Station.
Mckenzie, R. D.(1925)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he Human Communit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unasinghe(1993)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shington,D.D., World Bank.
MOI(1968) Statement by minister of interior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renc of Ministers Responsible for Social Social Welfare. ROC.
Noorman, K. J., Biesiot W., and A. J.. M. Schoot Uiterkanmp(1998) Household Metabolism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Green Households? Domestic Consumer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 London: Earthscan:pp.7-34.
Nuryanti, w.(1996) Heritage and postmoder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2):pp.249-260.
Pezzy, J.(199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s—An Economic Analysis.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MacDonald, R. and Jolliffe L.(2003) CULTURAL RURAL TOURISM Evidence from Canad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0(2):pp.307-322.
Scott, C.(1996) Green Cities, Growing Cities, Just Citi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tradica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62(3):pp.296-312.
Timothy, D.J.(1999) Participatory planning: A view of tourism in Indonesi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2):pp.371-391.
Teo, P. & Yeoh, B.S.A.(1997) Remaking local heritage for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4(1):pp.192-213.
Weaver, James H., Michael T. Rock, and Kenneth Kusterer(1997)Achieving Broad-Bas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overnance, Environment, and Growth with Equity. West Hartford, Connecticut: Kumarian Press.
Wight, P(1998) Tools for sustainability analysis in planning and managing tourism and recreation in the destination. Sustainable Tourism: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United Kingdom: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WTO(The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1998)Guide for Local Authorities on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Tourism. Madrid, Spain: WTO.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鄧景衡(1993) 從地方性的回歸探討重塑台灣都市城鎮風格的可能性,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21期。
2. 慕思勉(1996) 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踐,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47期,P.4-8。
3. 劉大和(2003) 文化創意產業定義及意義,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6卷第5期,115-122。
4. 歐聖榮、蕭芸殷(1998) 生態旅遊遊客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11卷第3期,P.35-58。
5. 郭瑞坤、王春勝(2004) 地區發展相關因素整合居民結構區隔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17卷第1期,P.23-49。
6. 陳欽春(1990) 社區主義在當代治理模式的定位與展望,中國行政評論,第10卷第1期,P.183-215。
7. 陳以超(1997) 文化與觀光,觀光教育,第15卷第1期,P.13-17。
8. 施教裕(1997) 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第129期,P.2-8。
9. 范麗娟(1994) 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第7卷第2期,P.25-36。
10. 段兆麟(2005) 離島地區休閒農漁業的發展策略,農業世界雜誌263期,P.96-115。
11. 林濁水(2004) 文化與觀光的結合,文化視窗,第69期,P.6-7。
12. 李素馨(1996) 觀光新紀元-永續發展的選擇,戶外遊憩研究,第9卷第4期,P.1-17。
13. 辛晚教(2000) 地方文化產業與國際休閒化,文化視窗期刊第26期,P.29-3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
14. [27] 許舜欽, 陳志昌, 李天佑, (1999). 網路應用於電腦象棋學習系統之設計與製作, 高速計算世界, 第七卷, 第四期, pp.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