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于泳泓,(2004),企業因應勞退新制整體規劃指南(上),會計研究月刊,229,68-90。
王芳明,(2005),人力資源管理活動對中小企業組織績效之影響,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王雅俞,(2005),員工福利、內部服務品質與組織承諾關連性研究-以高雄國際觀光旅館附設餐廳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王儷玲,(2002),從美國企業退休金制度發展趨勢看台灣勞工退休金之改制,保險實務與制度,1,31-33。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2004),勞退新制對台灣總體經濟之影響評估。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2006),觀光旅館業基本資料。
交通部觀光局,觀光旅館房間數及家數總表,(2007),上網瀏覽日期5月10日,2007,網址:http://202.39.225.136/indexc.asp。
成之約,(1999),淺論「非典型僱用關係」工作型態的發展與影響,勞工行政,139期,11-18。行政院主計處,(2001),中華民國行業分類標準,第7次修訂。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4),勞退新制通過後產生現象類型及因應報告。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5),勞工保險局,勞工退休金業務手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9),國民年金制度規劃簡報,台北:經建會。
何明禮,(2002),工作保障量表之建立及工作滿足、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余雪明,(2001),比較退休基金法,台北:元照。
吳志松,(2005),民營機構購買商業年金保險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灣中部地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吳武忠,(1994),餐飲業員工離職問題之探討,美食世界,30,115-120。吳武忠,(1995),旅館從業人員對薪資與福利之滿意度研究,第十屆全國技術及職業教育研討會,商業類,85-94。
吳勉勤,(2000),旅館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李君如、黃麗分,(2004),台灣地區旅館研究的回顧與前瞻,靜宜管理年報,4,37-58。
李毓祥,(2002),部分工時人力運用與組織績效之實證研究─以量販店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李誠、辛炳隆、成之約,(2000),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非典型僱用,台北:行政院勞委會。
沈新添,(2005),我國勞工退休新制之研究—從事業單位的觀點出發,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辛炳隆、張玉燕、潘世偉、王方,(2002),勞工政策與勞工行政,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周明智,(2005),論旅遊產業特性及發展策略,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6,26-34。周福星,(2002),非典型工作者與全時正職工作者之工作價值觀比較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林玥秀、劉元安、孫瑜華、李一民、林連聰,(2003),餐館與旅館管理第二版,台北:品度。
林昭吟,(2003),人力資源彈性運用策略與工作者反應之探討-以不同僱傭關係專業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林炫秋,(2001),台灣德國與美國企業退休給付法治之比較研究,95-100。
林莉莉,(2005),航空公司全職、部分工時人員角色認知對工作特性與工作表現關係之中介作用,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北。林菊芬,(2003),勞工退休金制度與年金保險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林鉦棽,(2004),工作生活品質對服務品質與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東吳經濟商學學報,46,1-30。
林燕翎,(2005a),徵才可載明提撥勞退金,經濟日報,3月16日。
林燕翎,(2005b),飯店業擬提撥勞退金,不保勞保,經濟日報,3月16日。
邵小娟,(2000),旅館業、餐旅業及航空業員工社會化與離職傾向關係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柯木興,(2001),淺談社會保險年金與退休金的一些概念,退休基金季刊,2(4),26。段裕斌,(2005),組織支持、領導─成員交換關係對組織公民行為與組織承諾之影響─全職、部分工時餐飲服務人員做比較,世新大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洪啟方,(2003),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翁崇雄,(1991),提昇服務品質策略之研究,台大管理論叢,2(1),53-74。
郝充仁,(1999),退休金制度與企業發展,勞工行政期刊,139,27-36。
國賓大飯店2004年營運統計年報,(2005),上網瀏覽日期05月14日,2007,網址:http ://newmops.tse.com.tw。
張文上,(2005),論勞工退休金條例兼探討中高齡勞工認知與選擇,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張榮利,(2000),中鋼與其協力廠商人力彈性運用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張熒真,(2001),我國勞工退休金制度變革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張麗英,(2003),旅館暨餐旅業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
郭春敏、梁進平,(2003),中美日國際觀光旅館之經營管理之比較,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3(下),163-175。陳正良,(1994),派遣業勞工之僱傭關係與勞動條件,勞資關係月刊,12,(12),6-15。陳志輝,(2004),員工對購併公司契合度認知、工作保障與購併相關態度之關聯探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基隆。陳怡君、黃仁謙、王慧馨、陳慧敏,(2005),百貨飯店業 因應勞退新制,彈性運用人力,經濟日報,5月9日。
陳怡婷,(1998),台灣社會福利服務業社會工作員工作保障機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陳亮良,(2005),台灣工作權保障制度之研究─以SARS疫情衝擊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陳國鈞,(1986),我國勞工新課題,勞資關係叢書之14,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會。
陳堯帝、黃薇莉,(2003),國際觀光旅館人力資源部門在不景氣時策略之研究,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3(下),73-84。陳錦慧,(2002),非典型聘僱的決定因素及績效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陳璧瑜,(2004),年金保險,台北:華立圖書公司,第1版。
傅敬一,(1990),行業展望─旅館業,上網瀏覽日期01月14日,2006。http://www.evta.gov.tw/employee/emp/001/009/a031/index.htm。
掌慶琳、牛涵錚,(2002),國際觀光旅館員工代言人、廣告訴求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再創觀光新巔峰(觀光Double)學術研討會,銘傳大學,53-54。
曾倩玉,(1995),國際觀光旅館員工工作滿足、工作績效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游良仁、游淑貞、李慕娟,(2000),休閒度假旅館損益平衡點的實證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0,210-228。
游旻義,(2003),國際觀光旅館內部行銷做為與員工工作滿足及離職傾向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游倬奇,(2005),內部行銷、顧客導向、組織組織承諾、工作滿足相關研究─以典型、非典型聘僱餐飲服務員為例。世新大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發展觀光條例,(2003),中華民國發展觀光條例。
黃仁謙,(2004),勞退新制,飯店業怕怕,經濟日報,12月16日。
黃秀惠,(2005),勞退新制對人力派遣產業影響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黃柏棟,(2005),企業使用非典型工作型態僱傭人員對正職人員產生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黃國柱,(2002),非典型僱用對退休及相關福利保障制度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嘉義。黃瑞彩,(2005),國際觀光旅館非典型僱用人力運用探討,世新大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楊香容,(2000),企業訓練與組織績效關係之探討—以製造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楊朝安,成之約,簡健忠,邱祈豪,楊通軒,鄭津津,陳力銘,黃惠玲,張嘉惠,(2004),人力派遣大革命,台北:才庫人力資源事業群。
楊麗華,(2000),員工工作生活品質滿意度與個人工作績效關係之探討-以台北凱悅大飯店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溫梏榆,(2005),勞退金改制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措施之影響─以台北旅館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勞工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葉靜輝,(1998),勞基法對觀光旅館業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詹益政,(1992),論現代旅館人才的培育,觀光管理,2,88-92。詹益政,(1999),旅館經營實務(增訂21版),台北:三民。
趙翠意,(2006),勞退制度政策轉換對企業經營與勞工權益影響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劉怡君、楊皓鈞、廖小蘭、賴盈羽,(2007),旅館業人力派遣運用之初探,2007餐旅管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輔仁大學,279-281。
劉桂芬,(1999),旅館人力資源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劉逸文,(1990),台灣地區觀光人力資源及教育訓練現況分析,觀光資料,257,。
鄭建瑋、范世平、彭冠錦,(2006),國際觀光旅館餐飲部業務外包合作機制之研究,提昇觀光餐旅休憩人力及行銷競爭力國際學術研討會,銘傳大學,123-138。
鄭津津,(1999),美國派遣法制之研究,勞動派遣理論與實務對話研討會,78-92
鄭津津,(2006),勞動派遣工作角色與功能探討─以派遣勞工行使集體勞動權為中心,勞動派遣理論與實務對話研討會,台灣師範大學,84。
鄧桂涓,(2004),流通業人力彈性運用之探討 以百貨公司-量販店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賴佩均,(2006),派遣機構角色與功能探討─以英國旅館人力派遣公司為例,勞動派遣理論與實務對話研討會,台灣師範大學,1-32。
應建民,(2006),使用非正職人員的程度對正職人員的勞資關係品質與工作保障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謝黔、吳健祥,(1999),旅館管理學,台北:眾文。
魏吉民,(2005),新制勞工退休金條例與中高年齡就業之探討─以台中縣(市)中小型企業主之觀點,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嚴長壽,(1997),總裁獅子心,台北:平安。
貳、西文部分
Allen, E. T., Joseph, J. M., Jerry, S. R. & Jack, L. V. (1998). Pension planning pension:Profit sharing and other deferred compensation plans, Homewood, Illinois:DowJones-Irwin..
Bredgaard, T., Larsen, F. & Madsen, P. K. (2005). The flexible Danish labour market - a review' CARMA Research Paper No. 1. Aalborg: Centre for Labour Market Research (CARMA). University of Aalborg.
Bronstein, A. S. (1991). Temporary work in western europe: Threat of complement to permanent employment?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130(3), 291-310.
Chattopadhyay, P., & George, E. 2001.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work externaliz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781-788.
Davis-Blake, A. & Uzzi, B. (1993). Determinants of employment externalization: A study of temporary workers and independent contractor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8, 195-223.
Davis-Blake, A., Broschak, J. P., & George, E. (2003). Happy together? How using nonstandard workers affects exit, voice, and loyalty among standard employe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6, 475-485.
Early, A. F. (1996). The new job security model: From employment to employability. Executive Speeches, 11, 13-18.
Espino-Rodríguez, T. F. & Padrón-Robaina, V. (2005). A resource view of outsourc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the hotel sector. Tourism Management, 26, 707–721.
France, B. (1986). Hotel and food service marketing. London: Cassell Education Ltd. 13.
George, E. (2003). External solutions and internal problems: the effects of employment externalization on internal workers’ attitudes. Organization Science, 14, 386-402.
Givord, P. & Maurin, E. (2004). Changes in job security and their caus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for France, 1982-2002.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8(3), 595-615.
Hale, Noreen. (1990). The Older Worker: Effective Startegies for Management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
Houseman, S. N. (2001). Why employers use flexible staffing arrangements: Evidence from an establishment survey.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55(1), 149-170.
Jay M. Shafritz. (1980). Dictionary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 Labor Relations: Moore Publishing Company. INC.
Kalleberg, A. L. (2000). Non-standard employment relations: Part-time, temporary, and contract work.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 341-365.
Kammeyer-Mueller, J. D. & Wanberg, C. R. (2003). Unwrapping the organizational entry process: Disentangling multiple antecedents and their pathways to adjust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 173-183.
Kraimer, M. L , Wayne, S. J, Liden, R.C.& Sparrowe, R. T. (2005). The role of job security i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s' perceptions of temporary workers and employees'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sychology,90(2), 389.
Locke, R., Kochan, T., & Piore, M. (1995). Employment relations in a changing World Economy.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Oldhem, G., C. Kulik, M. Ambrosc, L. & Stepina. J. Brand (1986). Relations between job fact comparisons and employee reactions. Organ.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38, 28-47.
Pearce, J. L. (1993). Toward a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f contract laborers: their 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 and effects on co-work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6,1082-1096.
Pfeffer, J. (1994).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eopl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6(2), 9-28.
Polivka, A. E., & Nardone, T. (1989). On the defination of contingent work, Monthly Labor Review, 112(12), 9-16.
Probst, T. M. (2003).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Job Security Index and the Job Security Satisfaction Scale: A classical test theory and IRT approac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Riley, M. (1991).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guide to personnel practice in the hotel and catering industry.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Ltd.
Roberts, H. (1986). Roberts Dictionary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the Bureau of National Affairs Inc.
Sasser, W. E., Olsen, R. P., & Wyckoff, D. D.(1978). Management of service perations. Boston, MA: Allyn &Bacon.
Shetty, Y. K., & Rose, J. E. (1985). Quality and its management in service business, Industry Management, 12, 7-12.
Vosko, L. F. (1998). Regulating precariousness? The temporary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under the NAFTA and the EC treaty. Relations Industrielles/Industrial Relations, 5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