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6 15: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孫莉琳
研究生(外文):Li-Lin Sun
論文名稱:花蓮縣國中輔導工作運用社會資源之經驗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to Guidance Services ofJunior High School in Hualien County
指導教授:許智香許智香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Shaing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慈濟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6
中文關鍵詞:國中輔導工作社會資源國中輔導人員社會資源提供者
外文關鍵詞:junior high school counselorSocial Resources Suppliersguid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5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一)國中輔導人員對於社會資源的認知及態度
(二)國中輔導人員運用社會資源的方式(三)社會資源提供者對國中輔導
工作的看法(四)國中輔導人員與社會資源提供者的工作成效及困難。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並以訪談法蒐集資料,訪談的對象包括國中輔導主
任、組長共13 人以及校外的資源提供者共12 人,輔導人員來自小型、中型、
大型等學校,提供者則包括與前述輔導人員有工作上往來者,和沒有工作往
來者,由於研究對象來自校內與校外,可以了解雙方在合作上的經驗與困難。
經過資料整理與分析得到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輔導人員對於社會資源的認知及態度
輔導人員對於社會資源的功能、種類、豐富性都有充分的認識及了解,
在態度上也都有引進資源的意願。
二、國中輔導人員運用社會資源的方式
運用的方式可從聯繫方式、活動時間、及合作內容來說明。以聯繫方式
來區分,有提供者主動與學校聯繫、學校主動與提供者聯繫、及由中介機構
聯繫等。以活動時間來區分,有突發狀況的資源合作、短時間的資源合作、
長時間的資源合作。以合作的內容區分,有引進資源、計畫合作、學生安置
等方式。
三、社會資源提供者對國中輔導工作的看法
社會資源提供者的看法包括,輔導人員的位階似乎比其他行政人員小,
協調上會有阻力,其次是輔導人員並沒有將提供者視為重要的工作夥伴。
四、國中輔導人員與社會資源提供者的工作成效及困難
IV
(一)成效方面
輔導人員認為社會資源在中輟生協尋及輔導、心理師與社工師提供的輔
導及諮詢上有明顯的效果,提供者則以警方介入輔導非行少年及醫師的心理
衛生宣導有明顯效果,但整體而言雙方都認為社會資源協助輔導工作的效果
不算顯著,且短期看不到效果,需要長期投入。
(二)困難方面
輔導人員覺得提供者在合作過程中無法配合學校的需要、拒絕或無法提
供資源、彼此時間難以配合。資源提供者方面為:學校沒有提供相關的協助、
提供者本身也有資源不足的困難、彼此時間難以配合、訓練背景認知不同等。
研究者提出的建議包括在學校行政方面,輔導人員需要對校內做社會資
源的宣導,讓校內教師對社會資源有所認識及了解並建立經驗傳承的制度,
資源提供者方面則是需要提供長期合作機會及建立溝通管道,教育行政機關
方面可以多辦理介紹社會資源的研習及建立資源網絡供學校教師查詢及運
用,以上建議提供給未來學校與社會資源提供者在合作上的參考。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explore (1)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counselors’ attitude and cognition for the social resources application (2) the
modes that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ounselors apply the social resources (3)
social resources suppliers’ opinions for the guidance service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4) the effects and difficulty of counselors in school and social resources
suppliers of social resources application.
This study adap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ollected data by interviewing
objectives which include counselor supervisors, team leader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13 people in total) and 12 resources suppliers outside of the schools.
Theses counselors work in small, medium and large sized schools, and suppliers
who work or not related with the above mentioned counselors. Due to the
research targets come from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the schools, we can
investigate the experiences and difficulties that may occur in the cooperation.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re following.
1. The counselors have sufficient cognition for the function, categories and
richness of the available social resources, and have a positive attitude to get
resources.
2. The method of cooperation can be explained by three parts below:
(1) Ways of contacting: Suppliers could voluntarily contact with the school
staffs, and so could school staffs, or keep in touch through intermediary
institutions.
(2) Term of the cooperation: there are cooperation for occasional events,
VI
short term and long term cooperation projects.
(3) The modes of cooperation: Bringing in resources outside the schools,
cooperation project and ensconced arrangement for special students are
usual modes.
3. Social resources suppliers’ opinions for the guidance service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Social resources suppliers generally think the counselors in schools
have less power than the other school staffs and have more difficult in
negotiating with the others. Especially, the counselors in schools don’t really
regard social resources suppliers as the partners at work.
4. The effects and difficulty of counselors and social resources suppliers of social
resources application
(1) The effects: The counselors in schools think there are obvious effects both in
helping find and counseling the students who drop out and psychologists’
providing suggestions and guidance. And social resources suppliers of social
resources application such as the police give guidance to the delinquency or
mental hygiene education from the doctors have obvious effects. But both of
them think the effects aren’t enough, and need to invest much more time.
(2) Difficulties: The counselors in schools think the suppliers could not
accommodate with school’s needs, even refuse or could not provide
resources and could not accommodate each other’s time. In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esources suppliers, school could not provide related
assistance. And suppliers have trouble in provide enough resources or
difficult to accommodate each other’s time, even having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r conflicts because of the training background etc.
VII
Finally, the researcher wanted to propose suggestions to educational
authority, school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and resource suppliers:
(1) The counselors in schools need to do more dissemination to all the staffs to
let teachers have enough understanding for resources suppliers of social
resources application and set up the system to transfer experience.
(2) Social resources suppliers of social resources application have to provide
long term cooperation projects and good communicating ways between
schools and them.
(3)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of education may hold more courses to
introduce the social resources application or set up the internet resource to let
teachers inquiry and apply.
The researcher wants these suggestions could be helpful for both schools
and social resources suppliers in their cooperation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中輔導工作的內涵…………………………………………………7
第二節 社會資源的意涵及理論……………………………………………..22
第三節 社會資源運用於國中輔導工作之相關研究………………………..5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取向……………………………………………………………..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65
第三節 研究工具……………………………………………………………..70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2
第五節 研究程序……………………………………………………………..73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國中輔導人員對於社會資源的認知與運用態度…………………..75
第二節 國中輔導人員運用社會資源的現況………………………………..86
第三節 社會資源提供者協助國中輔導工作的看法……...….……………128
X
第四節 國中輔導人員與社會資源提供者的工作成效與困難……………142
第五節 討論…...…………………………………………………………….162
第六節 研究省思…...……………………………………………………….1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77
第二節 建議…………………………………………………………………18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83
英文部分………………………………………………………………………189
XI
表 次
表2-1 輔導室組織及人員編制法令..…………………………………………14
表2-2 新舊體制輔導室的工作執掌..…………………………………………18
表2-3 花蓮縣整體教育環境分析…..………………………………………….50
表2-4 花蓮縣國中輔導工作SWOT 分析……………………………………….51
表2-5 花蓮縣輔導人力調查表………………………………………………...52
表2-6 花蓮縣社區輔導網絡…………………………………………………...53
表2-7 花蓮縣國中運用校外人力協助輔導工作情形一覽表………………...54
表2-8 相關研究彙整表………………………………………………………...55
表3-1 三種學校規模在各區的分布數量表…………………………………...66
表3-2 受訪的國中輔導人員背景資料………………………………………...68
表3-3 受訪的資源提供者背景資料…………………………………………...69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1993)。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少年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
政部。
王仁宏(2005)。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
的合作。台北市:五南。
王麗容(2004)。社會資源的結合及運用。社會福利類志工成長訓練教材。
台北市:內政部。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作
者。
朱保福(2003)。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岷欽(1995)。組織分析。台北市:五南。
余德慧(1995)。學校輔導工作。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1994)。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復
文圖書。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謝麗紅(2000)。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
彰化:品高圖書。
李再長(譯)(2003)。R.L. Daft 著。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市:華泰文化。
李宗派(2003)。現代社會工作-一門助人之專業。台北市:合記。
184
李建興(1984)。運用社會資源協助社區發展可行途徑之研究。社區發展季
刊,28,104-117。
邱瑜瑾(2000)。台中市非營利組織資源網絡連結分析---社會網絡。載於
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台北市﹕亞太圖書。
吳武典(1995)。輔導原理。臺北市:心理。
吳武典(1999)。社會變遷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吳英璋、徐堅璽(2003)。校園中輔導專業人員之角色功能-淺談國中輔導教
師、心理師與社工師在教改潮流下之合作基礎。學生輔導,85,8-21。
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賢(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心理。
林文正(2000)。高雄縣偏遠地區學校教育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
林吉郎(2003)。非營利組織開發與整合:理論與實踐。嘉義市:中華非營
利組織管理學會。
林建平(2001)。兒童輔導與諮商。臺北市:五南。
林建平(1993)。輔導原理與技術。臺北市:五南。
林家興(2002)。中學輔導教師與專業輔導人員工作內容的時間分析。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3(2):23-40。
林家興(1997)。學校輔導工作的四個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50,112-115。
185
林勝義(1996)。社輔資源在學校社會工作之運用。學生輔導,43,40-45。
林勝義(2003)。社會工作概論。臺北市:五南。
花蓮縣政府(2005)。九十四年度花蓮縣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人員研
習訓練手冊。花蓮市:花蓮縣政府。
花蓮縣教育局(2002)。花蓮縣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訓輔三合一教師輔導
工作手冊。花蓮市:花蓮縣教育局。
柯禧慧(1999)。從教訓輔三合一新體制所面臨的困境談輔導處的具體作法。
台灣教育,548,6-10。
施文玲(2006)。社會交換理論之評析。2006 年4 月25 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2-15.htm
徐佑琪(2000)。博物館「館際合作策略」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思源(2001)。由社會交換理論探討資訊委外合夥關係之影響因素。國立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榮富(1997)。國民小學認輔制度的探討---以三位實際工作者為例。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美琳(2002)。運用志工從事學童認輔工作之調查-以台北縣市國小為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186
陳淑華(2002)。國民中小學輔導教師運用社區輔導資源之研究-以花蓮縣為
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義霖(2003)。社區教育機構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
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2005)。教育部電子報,近十年來國中、國小師生比及平均班及
學生人數。132。2005 年9 月10 日,取自http://epaper.edu.tw/132
許文忠(2002)。台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社區資源運用之研究。致遠管理學
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貞(2001)。大直社區終身學習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
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慧玲(2001)。非營利組織與大學服務性社團推展社會服務合作模式之探
討。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黃河川(2002)。企業工作委外程度之影響因素分析-以國內生物科技廠商為
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曾兆興(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木榮(2002) 。國民小學認輔教師輔導困境及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英陣(2004)。志工團隊的統合及協調。社會福利類志工成長訓練教材。
台北市﹕內政部。
張苙雲(1990)。組織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張新松(1983)。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的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187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顥恩、張志明(2005)。地方教育輔導工作回顧與展望,臺北市: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
馮觀富(1992)。國中、小學輔導與諮商理論•實務。台北市:馮觀富發行。
馮觀富(1996)。輔導行政。桃園縣:馮觀富。
彭朱如(1988)。醫療產業中跨組織合作類型與管理機制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柏芬(1995)。嘉義地區成人教育資源整合可行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
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嘉義縣。
齊力(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社所。
楊仁壽(譯)(2002)。G.R. Jones 著。組織理論與管理:理論與個案。台
北市:雙葉書廊。
楊國賜(1994)。教育專業。載於教育概論(頁435-436)。台北市:師大
書苑。
萬育維(1997)。從資源整合和依存的觀點論祥和計畫的未來。社區發展季
刊,78,19-27。
賴兩陽(2002)。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台北市:紅葉文化。
賴保楨、周文欽、張德聰(1993)。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縣:國立空中
大學。
鄭杰榆(2003)。建構非營利組織間夥伴關係-以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
188
會攜手計畫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鄭崇趁(2000)。教訓輔三合一的主要精神與實施策略。學生輔導,66,
14-25。
劉麗雯(2004)。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台北市:雙葉
書廊。
蔡文輝(1989)。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蔡文輝(2002)。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蔡銘津(2000)。社區輔導資源的認識與應用。諮商與輔導,180,2-5。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龍玉琴(2002)。國小認輔志工參與認輔方案經驗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文全(2002)。學校行政。台北市:五南。
蘇啟昌(2003)。澎湖縣國民小學教育資源整合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189
二、英文部份
Mcleod, J.(1998). An introduction to counselling . Philadelphia,PA:Open
University Press.
Pfeffer, J.,&Salancik, G. R.(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
Schmidt, J. J.(1996). Counseling in school :Essential service and comprehensive
programs. Ames,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Sederholm, G. H.(2003). Counselling young people in school. London: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