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1993)。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少年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市:內
政部。
王仁宏(2005)。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
的合作。台北市:五南。
王麗容(2004)。社會資源的結合及運用。社會福利類志工成長訓練教材。
台北市:內政部。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作
者。
朱保福(2003)。高雄市高中職社區化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岷欽(1995)。組織分析。台北市:五南。
余德慧(1995)。學校輔導工作。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1994)。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高雄:復
文圖書。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謝麗紅(2000)。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施。
彰化:品高圖書。
李再長(譯)(2003)。R.L. Daft 著。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市:華泰文化。
李宗派(2003)。現代社會工作-一門助人之專業。台北市:合記。
184
李建興(1984)。運用社會資源協助社區發展可行途徑之研究。社區發展季
刊,28,104-117。
邱瑜瑾(2000)。台中市非營利組織資源網絡連結分析---社會網絡。載於
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台北市﹕亞太圖書。
吳武典(1995)。輔導原理。臺北市:心理。
吳武典(1999)。社會變遷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吳英璋、徐堅璽(2003)。校園中輔導專業人員之角色功能-淺談國中輔導教
師、心理師與社工師在教改潮流下之合作基礎。學生輔導,85,8-21。
吳美慧、吳春勇、吳信賢(1995)。義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心理。
林文正(2000)。高雄縣偏遠地區學校教育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
林吉郎(2003)。非營利組織開發與整合:理論與實踐。嘉義市:中華非營
利組織管理學會。
林建平(2001)。兒童輔導與諮商。臺北市:五南。
林建平(1993)。輔導原理與技術。臺北市:五南。
林家興(2002)。中學輔導教師與專業輔導人員工作內容的時間分析。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3(2):23-40。
林家興(1997)。學校輔導工作的四個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50,112-115。
185
林勝義(1996)。社輔資源在學校社會工作之運用。學生輔導,43,40-45。
林勝義(2003)。社會工作概論。臺北市:五南。
花蓮縣政府(2005)。九十四年度花蓮縣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人員研
習訓練手冊。花蓮市:花蓮縣政府。
花蓮縣教育局(2002)。花蓮縣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訓輔三合一教師輔導
工作手冊。花蓮市:花蓮縣教育局。
柯禧慧(1999)。從教訓輔三合一新體制所面臨的困境談輔導處的具體作法。台灣教育,548,6-10。
施文玲(2006)。社會交換理論之評析。2006 年4 月25 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2-15.htm
徐佑琪(2000)。博物館「館際合作策略」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思源(2001)。由社會交換理論探討資訊委外合夥關係之影響因素。國立
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榮富(1997)。國民小學認輔制度的探討---以三位實際工作者為例。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武雄(2004)。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美琳(2002)。運用志工從事學童認輔工作之調查-以台北縣市國小為例。彰化
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186
陳淑華(2002)。國民中小學輔導教師運用社區輔導資源之研究-以花蓮縣為
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陳義霖(2003)。社區教育機構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2005)。教育部電子報,近十年來國中、國小師生比及平均班及
學生人數。132。2005 年9 月10 日,取自http://epaper.edu.tw/132
許文忠(2002)。台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社區資源運用之研究。致遠管理學
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貞(2001)。大直社區終身學習資源整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慧玲(2001)。非營利組織與大學服務性社團推展社會服務合作模式之探
討。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北市。
黃河川(2002)。企業工作委外程度之影響因素分析-以國內生物科技廠商為
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曾兆興(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木榮(2002) 。國民小學認輔教師輔導困境及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英陣(2004)。志工團隊的統合及協調。社會福利類志工成長訓練教材。
台北市﹕內政部。
張苙雲(1990)。組織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張新松(1983)。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的途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187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顥恩、張志明(2005)。地方教育輔導工作回顧與展望,臺北市: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
馮觀富(1992)。國中、小學輔導與諮商理論•實務。台北市:馮觀富發行。
馮觀富(1996)。輔導行政。桃園縣:馮觀富。
彭朱如(1988)。醫療產業中跨組織合作類型與管理機制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柏芬(1995)。嘉義地區成人教育資源整合可行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
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嘉義縣。
齊力(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大林鎮:南華大學教社所。
楊仁壽(譯)(2002)。G.R. Jones 著。組織理論與管理:理論與個案。台
北市:雙葉書廊。
楊國賜(1994)。教育專業。載於教育概論(頁435-436)。台北市:師大
書苑。
萬育維(1997)。從資源整合和依存的觀點論祥和計畫的未來。社區發展季
刊,78,19-27。
賴兩陽(2002)。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台北市:紅葉文化。
賴保楨、周文欽、張德聰(1993)。輔導原理與實務。台北縣:國立空中
大學。
鄭杰榆(2003)。建構非營利組織間夥伴關係-以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
188
會攜手計畫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鄭崇趁(2000)。教訓輔三合一的主要精神與實施策略。學生輔導,66,14-25。
劉麗雯(2004)。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台北市:雙葉
書廊。
蔡文輝(1989)。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蔡文輝(2002)。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蔡銘津(2000)。社區輔導資源的認識與應用。諮商與輔導,180,2-5。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龍玉琴(2002)。國小認輔志工參與認輔方案經驗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文全(2002)。學校行政。台北市:五南。
蘇啟昌(2003)。澎湖縣國民小學教育資源整合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189
二、英文部份
Mcleod, J.(1998). An introduction to counselling . Philadelphia,PA:Open
University Press.
Pfeffer, J.,&Salancik, G. R.(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
Schmidt, J. J.(1996). Counseling in school :Essential service and comprehensive
programs. Ames,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Sederholm, G. H.(2003). Counselling young people in school. London: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