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51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蔡登進
研究生(外文):
CAI,DENG-JIN
論文名稱:
王船山音樂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劉榮賢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7
中文關鍵詞:
王船山
、
音樂思想
、
氣化
、
感應
、
天人神化
、
存神過化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
點閱:350
評分:
下載:110
書目收藏:0
論文摘要
中國古代音樂思想由關注音樂的教化功能走向音感中的心性自覺,發現了音律與心性情感幽微的互動關係。音樂以「音、調、律」等藝術形式感發「動態的」心象,形成暫時化現的心音關係,會通有無,能作為社會文化的整體象徵,也是人文與自然之間感通的媒介。儒家聖賢體驗出音樂的「中和」作用能「節宣」人的情感活動,呈現心性「美善」的內涵。秦漢以後,學者藉音樂的特性探索天人關係,沉思生命現象回歸生命本體的相關問題。
本文以王船山的氣化理論所闡發的音樂思想為研究對象,由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中的道藝關係、審美規律、美善教化與體道境界等概論為前導,以王船山《張子正蒙注》、《四書訓義》、《周易外傳》等注疏中的氣化思想為基礎,梳理王船山的音樂思想,分析音樂創發根源於人心美善的本性,創發樂象是太和生於心的現象,能以一人之心感動千萬人心,是天人神化、體用如一的境界。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提出本文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前人研究成果、論述範圍與價值。第二章「中國音樂思想中的道藝關係」,以道藝關係為主旨,概論中國傳統音樂思想中有關道藝會通、音樂審美規律、音樂美善教化、音樂契合天道等內容。第三章「王船山論天人神化之理」,論述太極本體與萬象生化、天道性情感發相應、天人神化感發藝術創作的原理。第四章「王船山論性情相應與音樂創發的根源」,論證感以性為體,推論正情復性之道與音樂創發的關係。第五章「王船山論樂象創發」,論證心物氣化感應創發樂象的關鍵在於超越生理心理的區隔障礙,氣化類應而神通於一。第六章「王船山論音樂教化與天人合一的境界」,論證審音知樂的原理,音樂創發與欣賞能體現天人神化廣大精微之境於瞬間。第七章「總論」,以「天人合一」、「存神過化」總結王船山音樂思想中的核心價值。
【關鍵字】「王船山」、「音樂思想」、「氣化」、「感應」、「天人神化」、「存神過化」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1
一、本文選題因緣 ……………………………………………………… 01
二、本文論證的學術問題 ……………………………………………… 02
(一)王船山論證文藝創發的心物感應關係如何建構 …………… 03
(二)王船山如何以氣的生化論證詩樂創發的自然屬性 ………… 04
(三)王船山如何以氣化理論闡述音樂活動中的天人關係 ……… 0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07
一、以道藝關係探究中國音樂思想的心性自覺 ……………………… 07
二、以氣化感應會通天人神化中的物理、心理與天理 ……………… 07
三、以樂本、樂象、樂用分析王船山的音樂思想 …………………… 08
第三節 前人的研究成果 …………………………………………… 09
一、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對王夫之音樂美學思想的評介 …… 09
二、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對王夫之音樂審美意識的評介 11
三、陶水平《船山詩學研究》對「詩樂一理」美學內涵的評介 …… 13
第四節 本文論述的範圍與研究價值……………………………… 17
一、以道藝合一論王船山對中國音樂思想的傳承與開創……………… 17
二、以氣化論建構王船山的音樂創發理論……………………………… 18
三、以天理流行、天人神化論證王船山的音樂思想…………………… 19
第二章 中國音樂思想中的道藝關係 ………………………… 21
第一節 儒道兩家音樂思想中道與藝 …………………………… 23
一、孔子並論道德仁藝涵養中的「游於藝」 ………………………… 23
二、荀子論「性偽合」與「天下之道」中的詩與樂…………………… 25
三、老莊音聲之辨中的道………………………………………………… 27
四、小結…………………………………………………………………… 29
第二節 音樂審美規律中的心性活動……………………………… 31
一、音樂原理與音樂創發的關係………………………………………… 31
二、嵇康論音樂與情感的關係…………………………………………… 34
三、張橫渠與朱晦菴論音樂創發中的自然韻律………………………… 37
四、小結…………………………………………………………………… 39
第三節 音樂教化美善社會人心的理論與實踐 ………………… 40
一、儒家詩樂教化的精神內涵…………………………………………… 40
二、音樂教化美善社會人心的原理……………………………………… 42
三、音樂教化與情感藝術化……………………………………………… 46
四、小結…………………………………………………………………… 48
第四節 音樂契合天道人心的實踐功夫…………………………… 50
一、音樂在莊子體道功夫中的過渡性…………………………………… 50
二、從音樂現象回歸生命本體…………………………………………… 53
三、王陽明論音樂「中和」心性的修養功夫…………………………… 56
四、小結…………………………………………………………………… 58
第三章 王船山論天人神化之理 ………………………………… 61
第一節 太極本體與萬象生化的體用關係 ……………………… 63
一、太極本體以二氣相感相盪生化萬物萬象…………………………… 63
二、萬物萬象虛實動靜顯現太和本體…………………………………… 66
三、天道與萬物萬象體用無礙…………………………………………… 68
四、小結…………………………………………………………………… 71
第二節 天道性情的體用關係 ……………………………………… 72
一、氣化感應是天道人心相通的根源 ………………………………… 72
二、人心自覺天道存在的契機 ………………………………………… 74
三、心性覺察自顯天道流行的狀態 …………………………………… 76
四、無形無聲的太和神化之境 ………………………………………… 79
五、小結 ………………………………………………………………… 81
第三節 天人神化感發藝術創作的原理………………………… 82
一、天人神化和諧相應中的才與性 …………………………………… 82
二、心物和合相應的創發活動 ………………………………………… 85
三、聲律相應神人以和的藝術心靈 …………………………………… 87
四、小結 ………………………………………………………………… 90
第四章 王船山論性情相應與音樂創發的根源 ………… 91
第一節 感以性為體…………………………………………………… 93
一、天性健順合用中陰陽動靜相感 …………………………………… 93
二、陰陽交感中性發為情………………………………………………… 96
三、聖人不以意為成心…………………………………………………… 99
四、人心能盡性體道的關鍵在於感之正………………………………… 101
五、小結…………………………………………………………………… 104
第二節 正情復性與音樂創發 ……………………………………… 105
一、 正情復性與音樂創發的關係 …………………………………… 105
二、心象類應創發音樂的過程 ………………………………………… 108
三、同聲同氣的心音作用 ……………………………………………… 111
四、小結 ………………………………………………………………… 113
第三節 心音旋律化的創發過程 ………………………………… 114
一、心音類化創發的瞬間感應 ……………………………………… 114
二、心音聲律化的原則………………………………………………… 116
三、音樂節宣美化情感內涵…………………………………………… 118
四、小結………………………………………………………………… 121
第五章 王船山論樂象創發 ……………………………………… 123
第一節 心物氣化感應樂象創發 ………………………………… 124
一、血氣心知與情識神遇的互動關係 ………………………………… 124
二、良能感物,萬象神通於一 ………………………………………… 128
三、情深文明,樂不容為偽 …………………………………………… 130
四、小結 ………………………………………………………………… 133
第二節 樂象中的律呂度數 ……………………………………… 134
一、樂象創發與律呂度數的關係 …………………………………… 134
二、樂象與中道思想 …………………………………………………… 136
三、樂象樂律通於易理………………………………………………… 138
四、小結………………………………………………………………… 141
第三節 音樂文采感通幽明………………………………………… 142
一、樂象體現天地運行的秩序與美感 ……………………………… 142
二、樂象體現禮樂合德有序 …………………………………………… 145
三、樂象文理通達幽明 ……………………………………………… 148
四、小結 ……………………………………………………………… 151
第六章 王船山論音樂教化與天人合一的境界…………… 153
第一節 審音知樂洞察通變的樂用理論 ………………………… 154
一、審音知樂的立論根據………………………………………………… 155
二、樂音類應人心,通變可審…………………………………………… 157
三、審音知樂洞察治亂得失……………………………………………… 160
四、小結…………………………………………………………………… 163
第二節 禮樂並施風俗淳良的精神內涵…………………………… 164
一、振興禮樂體現天地之和……………………………………………… 164
二、禮義樂文美化社會群倫……………………………………………… 166
三、禮樂和心,移風易俗………………………………………………… 170
四、禮樂情理感動親敬之心 …………………………………………… 173
五、小結…………………………………………………………………… 175
第三節 音樂體現天人合一廣大精微之境於瞬間……………… 176
一、音樂中天地和氣相應感通人情物理………………………………… 176
二、音樂感通神明之德…………………………………………………… 179
三、音韻中誠莊存神之心以至善合於天………………………………… 183
四、小結…………………………………………………………………… 186
第七章 結論……………………………………………………………… 187
一、王船山以太和氣化闡發音樂創發的原理…………………………… 187
二、王船山以太和神化論樂象的藝術特性……………………………… 188
三、王船山論天人神化的教化功能……………………………………… 188
四、本文論證的局限與展望……………………………………………… 190
參考文獻…………………………………………………………………… 191
參考文獻
一、船山原典部分(以本論文引用參考為主)
1.《船山全書》第一冊《周易內傳》 嶽麓出版社,1996年2月
2.《船山全書》第一冊《周易外傳》 嶽麓出版社,1996年2月
3.《船山全書》第二冊《尚書引義》 嶽麓出版社,1996年2月
4.《船山全書》第三冊《詩廣傳》 嶽麓出版社,1996年2月
5.《船山全書》第四冊《禮記章句》 嶽麓出版社,1996年2月
6.《船山全書》第六冊《讀四書大全說》 嶽麓出版社,1996年2月
7.《船山全書》第七冊《四書訓義上》 嶽麓出版社,1996年2月
8.《船山全書》第十二冊《張子正蒙注》 嶽麓出版社,1996年2月
9.《船山全書》第十三冊《莊子解》 嶽麓出版社,1996年2月
10《船山全書》第十四冊《明詩評選》 嶽麓出版社,1996年2月
二、經典注疏部分
1.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12月
2.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12月
3.《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 (台北)廣文印書館 1985年12月
4. (宋)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 大安出版社 1986年4月
5.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 北京中華書局 1990年3月
6.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1988年9月
7. 王先謙《荀子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 1988年9月
8. 朱謙之《老子校釋》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5年10月
9. 郭慶藩《莊子集釋》 (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2月
10. 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4月
11. 何寧《淮南子集釋》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10月
12.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 宏業書局 1980年8月
13.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新興書局 1963年2月
14.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
15.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 里仁書局 民國73年5月
16. (宋)張載《張載集》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3年9月
17. (宋)黎靖德《朱子語類》 (北京)中華書局 1994年3月
18. 繆天綬選《宋元學案》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8年8月
19. 葉鈞點注《傳習錄》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4年
三、後人研究船山學術專書
1. 王孝魚《船山學譜》 廣文書局 1975年4月
2.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 遠景出版公司 1996年5月
3. 張立文《船山哲學》 七略出版社 2000年12月
4. 戴景賢《王船山之道器論》 遠景出版公司 1996年5月
5. 汪學群《王夫之易學》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年5.月
6. 陳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 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11月
7. 陶水平《船山詩學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年6月
8. 蕭馳《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王夫之詩學發微》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6月版
9. 楊松年《王夫之詩論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 1986年10.月
10. 鄧輝《王船山歷史哲學研究》 嶽麓書社 2004年5.月
11. 林安梧《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 東大圖書公司 1991年2月
12. 蕭萐父 許蘇民《王夫之評傳》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4月
13. 劉榮賢《王船山張子正蒙注研究》 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3年12月
四、其他專書部分
1.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 友聯出版社 1980年11月
2. 王長華《詩論語子論》 學苑出版社 2001年6月
3. 曹利華《中華傳統美學體系探源》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年1月
4.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 文津出版社 2000年5月
5.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 聯經出版社 2004年4月
6.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 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1994年
7.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 正中書局 1996年2月
8.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 正中書局 2002年8月
9.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 正中書局 1996年4月
10.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 漢興圖書有限公司 1994年5月
11. 金尚理《禮宜樂和的文化理想》 巴蜀書社 2002年9月
12.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 台灣學生書局 1998年12月
13.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 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2月
14. 張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8月
15. 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 (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2年5月
16. 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年4月
17. 蔡仲德《樂記》《聲無哀樂論》注釋與研究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1997年5月
18. 龔道運《先秦儒家美學論集》 文史哲出版社 1993年2月
19. 張立文《中國哲學精粹叢書》(三)《天》 七略出版社 1996年11月
20. 蒙培元《心靈超越與境界》 人民出版社 1998年12月
21. 吳中杰《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8月
22. 張世英《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 人民出版社 1995年5月
23. 羅安憲《虛靜與消遙――道家心性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24. 張晶《審美之思――理的審美化存在》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200年1月
25. 曾振宇《中國氣論哲學研究》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1年10月
26. 居閱時、瞿明安《中國象徵文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27. 丁為祥《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年12月
28.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
五南圖書公司 2000年11月
五、期刊論文
1. 董金裕 <王船山與張橫渠思想之異同> 哲學與文化 第二十卷第九期
(1993年9月)
2. 杜保 <從氣論進路說船山的人道論思想> 哲學與文化 第二十卷第九期
(1993年9月)
3. 杜松柏 <王船山詩論中的情景說探微> 興大中文學報第五期
(1992年1月)
4. 陳贇 <幽明之故與天人之際――從船山易學的視域看> (山東大學)
周易研究 2004年第5 期
5. 陳贇 <王船山理氣之辨的哲學闡釋> 漢學研究 第20卷第2期
(2002年12月)
6. 陳祺助 <王船山論情、才的意義及其善惡問題之研究> 鵝湖月刊
第二八卷第一期(2002年7月)
7. 張立文 <王船山的體認論> 哲學與文化 廿五卷第十期 (1998年10月)
8. 陳祺助 <王船山論惡的問題――以情才為中心的分析> 鵝湖月刊
第二八卷第三期(2002年9月)
9. 鄧輝 <王船山的宇宙本體觀> 鵝湖月刊 第二八卷第八期(2003年2月)
10. 陳章錫 <王船山《詩廣傳》論禮樂詩> 鵝湖月刊 第十一卷第九期
(1986年3月)
11. 曾昭旭 <述王船山對佛老莊之批判 > 孔孟學報 第三十八期
(1979年9月)
12. 曾昭旭 <論王船山之即氣言體> 鵝湖月刊 第一卷第十、十一期
(1976年4,5月)
13. 陳忠成 <王船山論習與性> 孔孟學報 第三十二期(1976年9)
14. 李國英 <王船山學說> 孔孟學報 第十二期(1966年9月)
15. 陳立驤 <王船山天道論性格之衡定> 鵝湖月刊 第二八卷第四期
(2002年10月)
16. 田兆元 <天人合一與古代美學> 中國文化月刊 第170期
(1993年12月月)
17. 楊海文 <先秦禮樂文明與孔孟道德理想主義> 孔孟月刊 第三十七卷
第二期(1998年10月)
18. 陳章錫 <儒家音樂思想探源> 鵝湖月刊 第二三卷第七期
(1998年2月)
19. 張蕙慧 <孔子樂教探究> 孔孟學報 第五十一期(1986年4月)
20. 林耀潾 <孔子「興觀群怨」之詩教> 孔孟學報 第五十期(1985年9月)
21. 蘇嫈雰 <荀子禮樂教育思想之研究> 哲學與文化 第二九卷第七期
(2002年7月)
22. 奚敏芳 <荀子文學觀試析> 孔孟學報 孔孟月刊 第十九卷第七期
(1981年3月)
23. 趙雅博 <中國古代的音樂思想> 中國國學 第二十四期(1996年10月)
24. 林月惠 <荀子《樂論》美學思想的衡定> 嘉義師院學報 第四期
(1990年11月)
25. 王菡 <《禮記˙樂記》是神秘主義嗎?> 鵝湖月刊 第二六卷第五期
(2000年11月)
26 關國康 <從《論語》看孔子的情感世界> 鵝湖月刊 第二二卷第一二期
(1997年6月)
27. 劉千美 <藝術與美感經驗的超越向度> 哲學與文化 第廿五卷第三期
(l998年3月)
28. 曾春海 <從儒道樂論析論嵇康的「聲無哀樂論」> 輔仁學誌 第十八期
(1989年6月)
29. 張少康 <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及其在中國文藝思想史上的意義>
外文學 第二十卷第一期(1991年6月)
30. 李美燕 <從《聲無哀樂論》探析嵇康的「和聲」義> 鵝湖月刊 第二六卷
第九期(2001年3月)
31. 戴璉璋 <玄學中的音樂思想>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十期第
(1997年3月)
32. 李鴻儒 <論《周易》的「感應」與「共性」思維> 東吳中文研究集刊
第九期(2002年9月)
33. 張靜二 <朱熹的理氣論與詩文觀> 中外文學 第二十二卷第四期
(1993年9月)
34. 張靖亞 <墨荀的樂論及其中所描述的人之存在狀態> 鵝湖月刊
第二四卷第四期(1998年10月)
35. 陳玲珠 <伊川『中和』理論分析> 中國國學 第24期 (1996年10月)
36. 古清美 <明代前半期理學的變化與發展> 《明代理學論文集》
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
37. 王豐年 <初探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 文化與哲學 二十五卷第一期
(1998年.1月)
38. 蒙培元 <情感與理性> 哲學與文化 第廿八卷第十一期 (2001年11月)
39. 譚家哲 <尤拉˙居萊之鋼琴藝術>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輯利 第八集
(2001年6月)
40. 鄭琳 <從中庸之誠談內外交融與心物合一> 孔孟學報 第四十七期
(1984年4月)
41. 魏元珪<從當代《系統論》、《信息論》、《協同論》看易學原理>
東海哲學研究集刊 第七輯(2000年6月)
42. 王可平 <「天人合一」對文藝的影響> 中華文化月刊 第145期
(1991年11月)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王船山張子正蒙注研究
1.
13. 陳忠成 <王船山論習與性> 孔孟學報 第三十二期(1976年9)
2.
22. 奚敏芳 <荀子文學觀試析> 孔孟學報 孔孟月刊 第十九卷第七期
3.
21. 蘇嫈雰 <荀子禮樂教育思想之研究> 哲學與文化 第二九卷第七期
4.
20. 林耀潾 <孔子「興觀群怨」之詩教> 孔孟學報 第五十期(1985年9月)
5.
19. 張蕙慧 <孔子樂教探究> 孔孟學報 第五十一期(1986年4月)
6.
18. 陳章錫 <儒家音樂思想探源> 鵝湖月刊 第二三卷第七期
7.
12. 曾昭旭 <論王船山之即氣言體> 鵝湖月刊 第一卷第十、十一期
8.
25. 王菡 <《禮記˙樂記》是神秘主義嗎?> 鵝湖月刊 第二六卷第五期
9.
24. 林月惠 <荀子《樂論》美學思想的衡定> 嘉義師院學報 第四期
10.
23. 趙雅博 <中國古代的音樂思想> 中國國學 第二十四期(1996年10月)
11.
9. 鄧輝 <王船山的宇宙本體觀> 鵝湖月刊 第二八卷第八期(2003年2月)
12.
8. 陳祺助 <王船山論惡的問題――以情才為中心的分析> 鵝湖月刊
13.
7. 張立文 <王船山的體認論> 哲學與文化 廿五卷第十期 (1998年10月)
14.
6. 陳祺助 <王船山論情、才的意義及其善惡問題之研究> 鵝湖月刊
15.
5. 陳贇 <王船山理氣之辨的哲學闡釋> 漢學研究 第20卷第2期
1.
王船山莊子學研究-論「神」的意義
2.
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研究──由心性論到知人之學
3.
王船山生死觀與其義理體系研究
4.
王船山「合中有分,由分歸合」的變動天人觀
5.
王船山選評三李詩研究
6.
王船山歷史哲學研究
7.
王船山詩學理論新探
8.
王船山氣論下的人性觀與身心思維
9.
王船山《尚書引義》政治實踐問題之研究
10.
王船山「時中」觀研究
11.
王船山《四書》詮釋之研究─以內聖外王開展之
12.
王船山乾坤並建理論研究
13.
王船山禮學研究--以兩端一致論為研究進路
14.
王船山老莊學天道論、修養論、境界論研究
15.
論唐君毅對王船山的解釋──以「天道論」為中心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