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0: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忠民
研究生(外文):Shuy,Chung Min
論文名稱:台灣公共建設閒置之成因與解決之道
指導教授:魯俊孟魯俊孟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08
中文關鍵詞:政治行為公共建設公民參與鄰趨情節代議失靈公共選擇理論公民資格民主行政參與式民主競租資訊公開
外文關鍵詞:Political BehaviorPublic ConstructionCitizen ParticipationNICHE SyndromeRepresentation FailurePublic Choice TheoryCitizen Competence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Participatory DemocracyRent-SeekingFreedom of Inform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8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近年來公共建設的浮濫浪費情形遍佈全台,而國家公共建設舉債持續增加,藉由擴大內需的計畫經濟更顯政府失靈,國內處處可見的公共建設閒置浪費,從總體經濟觀點或許只是凱因斯計畫經濟實證的失敗,但是深入探討公共建設的政策過程,發現這些閒置浪費建設的興建大多是基於政治上的考量而非經濟上的衡酌。從政治經濟學的觀點,浪費建設的成因中政府扮演公共建設獨占市場的供給者,必然須負完全責任;然而,扮演需求者的居民竟也配合消費,促成了公共建設閒置浪費的供需市場。本研究從文獻分析及邏輯推論中發現「鄰趨情結」是需求面的始作俑者,透過問卷實證分析驗證鄰趨情結的存在及其內涵,建構了公共建設閒置浪費現象問題認定的新方向。並以此發展出政治行為下公共建設的背景理論與診治理論,建設構了政治行為下公共建設投資形成模型與公民參與整合模型架構。最後,本研究根據診治理論提出公共建設過程行政行為的公民參與策略,期望除了在實然面建構公共建設閒置浪費形成模型的中階理論,還能在應然面提出符合現有環境系絡的診治策略,作為政府針砭政治行為下公共建設的藥帖。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方法 3
一、 研究流程 3
二、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研究概念架構 6
第五節、 研究困難與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概念分析 11
第一節、 公共建設概論 11
一、 公共建設的意涵與範疇 11
二、 公共建設的政策目標 16
三、 公共建設的效用 18
四、 國內公共建設發展的歷程 21
五、 國內公共建設制度與組織探討 24
六、 公共建設的需求管理 29
七、 國內公共建設的監督評估機制 33
八、 公共建設投資的政治影響 35
第二節、 政治行為下的公共建設概念界說 37
一、 媒體觀點下公共建設的浮濫浪費 37
二、 政治行為的意涵與類型 43
三、 媒體觀點下公共建設的政治動機與目的 52
四、 政治行為下的公共建設涵義與範疇 59
五、 政治行為下公共建設的類型 60
第三節、 政治行為下公共建設的背景理論 62
一、 公共選擇理論 62
二、 代議制度 75
三、 官僚性政府 83
四、 理論整合架構 90
第四節、 政治行為下公共建設的診治理論 97
一、 參與式民主的制度設計 99
二、 公民資格的培養 101
三、 民主行政的治理 105
四、 診治理論整合架構 109
第三章、 我國政治行為下的公共建設模型建立 112
第一節、 台灣歷史發展的背景環境 112
一、 台灣臣屬型政治文化的根源 112
二、 台灣政治民主化的過程 118
三、 台灣官僚制度的沿革 120
四、 台灣經濟發展的歷程 129
第二節、 實證地方公共建設閒置的需求面肇因 138
一、 實證研究摘要 138
二、 實證研究前言 138
三、 概述公共建設意涵與我國閒置現況 140
四、 公共建設失落的生命週期 144
五、 實證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148
六、 實證研究分析 154
七、 實證結論 164
第三節、 公共建設閒置肇因的供給面作用因子 166
一、 選舉症候群的成因與作用 166
二、 競租的成因與作用 178
第四節、 公共選擇理論觀點的模型檢視與分析 185
一、 模型所處的環境系絡 185
二、 檢視模型的觀點 186
三、 模型中行為者的檢視與分析 187
四、 模型中建設形成階段的檢視與分析 189
五、 模型周而復始的關鍵-資訊不對稱 195
第四章、 實踐三個診治理論的策略 212
第一節、 政治行為下的公共建設與公民參與整合架構 212
一、 整合架構的內涵與動態過程 212
二、 公民參與的概述與策略 215
第二節、 公共建設問題認定與需求確認階段的診治策略 226
一、 資訊公開的環境 226
二、 公民參與的策略 228
第三節、 公共建設方案擬定階段的診治策略 230
一、 資訊公開的環境 230
二、 公民參與的策略 232
第四節、 公共建設方案合法化階段的診治策略 233
一、 資訊公開的環境 234
二、 公民參與的策略 235
第五節、 公共建設方案執行階段的診治策略 236
一、 資訊公開的環境 238
二、 公民參與的策略 239
第六節、 公共建設方案評估階段的診治策略 240
一、 資訊公開的環境 241
二、 公民參與的策略 242
第七節、 政治行為的公民參與策略 244
一、 投票行為的診治策略 245
二、 製造聲明的診治策略 246
三、 遊說的診治策略 246
四、 示威抗議的診治策略 246
五、 集會活動的診治策略 2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48
第一節、 結論 248
第二節、 建議 254
參考文獻 258
附錄一、賴士葆新聞參考稿 280
附錄二、訪談記錄 288
附錄三、組織政治行為的定義彙整表 293
附錄四、研究調查問卷題組 294
附錄五、葛特曼量表製作與計算範例 297
附錄六、全民監督公共工程實施方案 302
附錄七、全民監督公共工程實施方案考核作業規定 305

圖目錄
圖1-1、研究流程及研究方法 9
圖1-2、政治行為下的公共建設投資研究概念架構 10
圖2-1、公共建設計畫擬定及經費編審體系 28
圖2-2、媒體觀點下公共建設閒置浪費的成因魚骨圖 58
圖2-3、政治行為下的公共建設投資形成理論整合架構 96
圖2-4、政治行為下公共建設診治理論整合架構 111
圖3-1、公共政策研究架構 153
圖3-2、政治系統 153
圖3-3、公共建設閒置形成的分析架構 154
圖3-4、居民對公共建設主觀偏好統計圖表 157
圖3-5、我國政治行為下公共建設形成模型 194
圖4-1、政治行為下的公共建設與公民參與整合架構 225

表目錄
表2-1、國內中程經濟計畫與公共建設發展的歷程 23
表2-2、政治人物從事政治行為的類型 51
表2-3、政治行為下的公共建設分類表 61
表2-4、民主行政的政策過程行政官僚與公民參與扮演的角色關係 109
表3-1、台灣歷年經濟發展相關數據統計 137
表3-2、複製係數公式 152
表3-3、居民對住居環境所偏好建設的單一構面分析 158
表3-4、居民對住居附近建設不符需求或成本效益仍要興建的態度統計表 160
表3-5、居民鄰趨情節與政治支持相關性分析表 16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黃葳威譯,Harrison, Lawerence E.著,1993,《強國之路:文化因素對政治、經濟的影響》,台北:正中書局出版,台初版三印。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丘昌泰、朱志宏,1995,《政策規劃》,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任德厚,1999,《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江宜樺,2003,《民族主義與民主政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1957,《中央行政改革建議案》,台北:委員會自印。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1996,《政府資訊公開制度之研究》,初版。
吳定,2001,《公共政策(全)》,台北: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2000,《行政學(二)》,台北:空大。
吳定,1999,《公共行政論叢》,台北:天一圖書公司。
巫和懋、霍德明、熊秉元、胡春田,2000,《經濟學 2000-跨世紀新趨勢(上冊)》,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劉軍寧譯,杭廷頓著, 1994,《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
林水波、張世賢,1991,《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嘉誠、朱浤源,2001,《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1987,《資訊立法之研究》,初版。
施鸿志、周士雄,1996,《都市計畫》,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佛,1998,《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書局。
徐仁輝、陳敦源、黃光雄譯,Gordon Tullock,Arthur Seldon, Gordon L.Brady原著,2005,《政府失靈--公共選擇的初探》,台北:智勝。
翁岳生編、葉百修,2000,《行政法(下冊)(修訂二版)》,台北:翁岳生、黃錦堂、陳秀清、法治斌、林明鏘等十九位。
高安邦,2002,《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
國家發展會議秘書處,1996a,《經濟發展議題總結報告》,台北:國家發展會議秘書處。
國家發展會議秘書處,1996b,《憲政體制與政黨政治議題總結報告》,台北:國家發展會議秘書處。
國家發展會議實錄編輯委員會,1997,《國家發展會議實錄》,台北:國家發展會議秘書處。
密爾著、郭志嵩譯,1966,《論自由及論代議政治》,台北:拹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呉聰敏,2000,《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上冊)》,台北: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張潤書,2001,《行政學(修訂二版三刷)》,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曹金增,2004,《解析公民投票》,台北:五南出版。
許新枝,1977,《行政學與行政問題》,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
陳義彦,1979,《臺灣地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臺北:德成書店。
彭懷恩,1992,《中國政治文化的轉型──台灣政治心理取向》,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1995,《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
項靖,2005,《數位化治理與資訊政策》,台北:秀威。
黃季陸,1986,《黃季陸先生論學論政文集》,台北:國史館。
董翔飛,2005,《中國憲法與政府》,台北:三民書局出版。
齊光裕,1996,《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民國三八年以來的變遷》,台北:揚智文化。
劉純之、游慧光、林恭正譯,Robert S. Pindick 和 Daniel L. Rubinfeld 著,1999,《個體經濟學》,台北:華泰文化。
鄭為元,1990,《高度成長下台灣人民的經濟態度》,台北:巨流。
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1958,《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總報告》,台北:委員會自印。
顧肅譯,James M.Buchanan原著,2002,《自由的界線—在無政府與利維坦之間》,台北:聯經。
(二)、期刊
王明德、邱必洙,2005,「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政策績效評估制度之研議」,《營建管理季刊》,第64期,頁39-49。
王慶輝,2002,「公共選擇理論」,《空大學訊》,第288期,頁107-112。
丘昌泰,1999,「破解選票政治、回饋情結與公共政策的三角難題:以環保基層建設為觀察焦點」,《法商學報》,第35期,頁15-42。
丘昌泰,2002,「從『鄰避情結』到『迎臂效應』--臺灣環保抗爭的問題與出路」,《政治科學論叢》,第17期,頁33-56。
丘昌泰,2004,「公共設施中鄰避情結的成因與因應:以民營電廠為例」,《政治學報》,第37期,頁37-110。
石晉方、蕭炎泉、陳尚桓,2005,「現有專案營建管理廠商在統包公共工程中權責之探討」,《現代營建》,第306期,頁66-75。
江丙坤,2004,「提昇國家競爭力 揚棄即興式公共建設投資」,《中國通財經月刊》,2月號,頁88-92。
池文海、王曉明、傅秋海,2006,「運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影響國內公共工程品質相關因素」,《顧客滿意學刊》,第2卷第1期,頁1-25。
何文榮,2004,「公共建設專案融資風險評估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第13卷第3期,頁139-160。
何道明,2002,「致力於推動台中為國際城市與台中新市長進行獨家專訪」,《康百視雜誌》,第9期,頁2-5。
余文恭,2005,「追求正義的工程契約 起而行—從德國法學方法理論的變遷談起」,《營建知訊》,第275期,頁73-80。
吳政勳,2006,「從促進民間參與缺水下水道建設推動方案之財務機制比較『民間參與』和『政府自辦』之優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9卷第1期,頁114-120。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第2卷第3期,頁1-4。
吳浚郁、林美杏,2005「擴大公共建設投資計畫特別預算籌編及審議情形」,《主計月刊》,第590期,頁6-13。
吳澤成、謝定亞、劉馨隆,1998,「台灣地區都市公共工程建設計畫評估之探討」,《工程:中國工程師學會會刊》,第71卷第7期,頁23-37。
李文,1998,「公共工程管理資訊系統簡介」,《研考雙月刊》,第22卷第1期,頁68-71。
李正彬、李振榮,2001,「整合性公共工程資訊管系統」,《營建管理季刊》,第46期,頁1-5。
李永展、林啟賢,1998,「鄰避型公共設施之環境態度與更新接受意願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都市與計畫》,第25卷第2期,頁133-153。
李政憲,2005,「用續設計與綠色建築量化規範LEED®--生活用水淨水廠公共工程實例」,《永續產業發展》,第23期,頁98-103。
李榮謙,1983,「公共投資與排擠效果---台灣實證分析」,《中央銀行季刊》,第5卷第4期,頁39-75。
周冠印,2003,「四千億公共工程釋出無限商機—阿扁一句話營造業嗅到春的氣息」,《MY MONEY》,第5期,頁36-37。
房性中,2005,「淺談三級品保管理制度之推展」,《現代營建》,第312期,頁47-52。
林月珠,1994,「組織政治與組織發展:一個政治性觀點對中立性觀點的探索」,《東吳政治學報》,第3期,頁279-313。
林水波、石振國,2003,「以直接民主改革閒接民主的論述與評估」,《立法院院聞》,第27卷第3期,頁33-44。
林玉峰、江文卿、許華杞,2001,「地方公共工程品質之探討」,《大漢學報》,第16期,頁67-77。
林孜俞,2006,「總價契約下實作數量增減之爭議」,《營建知訊》,第276期,頁66-72。
林明鏘,1993,公務機密與行政資訊公開,《臺大法學論叢》,第23卷1期,頁17-25。
林建地,2005,「直接民權與代議政體整合之研究」,《師大政治論叢》,第4期,頁79-111。
林素鳳,2000,「日本的政府資訊公開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62期,頁61-66。
邱昌泰,2000,「後現代社會公共管理理論的變遷:從『新公共管理』到『新公民統理』」,《中國行政評論》,第10卷第1期,頁1-32。
洪鴻智,2005,「科技鄰避設施風險知覺之形成與投影:核二廠」,《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7卷第1期,頁33-70。
范光群主持、周馥儀記錄整理,2000,「黑金命脈剖析-公共工程」,《司法改革雜誌》,第27期,頁24-30。
韋端、林共進、邱瀞玉、鄧哲偉、黃怡靜,2003,「關於舉債做建設」,《國家政策論壇》,季刊:冬季號,頁95-106。
徐子光,1999,「當前國內公共投資的問題與對策」,《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五卷第一期,頁111-124。
翁丁煌、黃慶隆,1999,「地方公共工程之評估研究—評鑑常見之缺失及改進措施」,《營建管理季刊》,第38期,頁66-68
袁頌西,1976,「兒童與政治」,《政治學報》,第1期,頁18-26。
張文富,1998,「修正管理制度提升公共工程品質」,《研考雙月刊》,第22卷第1期,頁72。
張倩瑜,2005,「檢視執行脫軌的促參政策」,《營建知訊》,第187期,頁9-13。
張瓊玲,2001,「科層組織的反功能現象與問題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報》,第3期,頁111-130。
梁長祥,2004,「非工程專責機關運用工程查核提昇工程施工品質之研究」,《中華道路》,第43卷第4期,頁35-50。
許仁華,2003,「從政府審計觀點探討地方公共工程之採購管理」,《審計季刊》,第23卷第3期,頁33-44。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的理論論述與『公民性政府』的行成」,《公共行政學報》,第4期,頁65-97。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的理論論述與『公民性政府』的形成」,《公共行政學報》,第四期,頁 65-97。
許世雨,2001,「公共選擇理論反思:『理性』與『自利』之迷思」,《人事月刊》,第33卷第1期,頁17-26。
郭金茂,2006,「世界各國推動BOT之效益探討」,《鋼鐵資訊》,第187期,頁9-13。
郭清江,2002,「公共工程計畫及標案網路化管理」,《研考雙月刊》,第26卷第4期,頁43-54。
郭祥瑞,2005,「公共使用公物『先啟用後驗收』政策與法律問題評析—以捷運公共工程為例」,《軍法專刊》,第51卷第8期,頁13-21。
陳幼華,1997,「設計階段之品質保證」,《中華技術》,第33期,頁27-41。
陳明吉、蘇培魁、羅容恆,2004,「BOT計畫投資時點選擇之價值評估—以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為例」,《中山管理評論》,第12卷第4期,頁825-853。
陳彥甫、蕭炎泉,2003,「淺談公共建設用地取得之瓶頸及其應對措施」,《現代營建》,第24卷第8期,頁65-69。
陳春榮,2003,「我國公共建設計畫預算編審之研究」,《今日會計》,第93期,頁1-17。
陳淳斌,2003,「從官僚壟斷模型評析風芒市政府預算執行問題:民意機關的觀點」,《嘉義大學學報》,第75期,頁129-155。
陳淳斌,2004,「官僚預算決策行為的理論性探討:適用與限制」,《公共事務評論》,第5卷第2期,頁51-74。
陳敦源,2005,「為公共選擇辯護:論公共選擇理論與『公共性』議題在行政學中的相容性」,《行政暨政策學報》,第40期,頁1-36。
彭懷恩,1987,「四十年來曲折多變的台灣反對運動」,《當代》,第9期,頁266-277。
湯京平、陳金哲,2005,「新公共管理與鄰避政治:以嘉義縣市跨域合作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23期,頁101-132。
黃文吉、林茂成,2004,「國內大型公共建設之特質與現況(上)」,《現代營建》,第298期,頁66-74。
黃文吉、林茂成,2004,「國內大型公共建設之特質與現況(中)」,《現代營建》,第299期,頁69-77。
黃文吉、林茂成,2004,「國內大型公共建設之特質與現況(下)」,《現代營建》,第300期,頁68-78。
黃文吉、林茂成,2005,「我國大型公共建設在計畫審議階段之問題探討」,《經社法制論叢》,第36期,頁243-293。
黃世傑,1997,「公共工程品質低下的治本問題」,《營建知訊》,第170期,頁6-14。
黃正翰、洪志岳,2005,「政府需要建立公共建設需求調查與管理制度」,《營建管理季刊》,第65期,頁21-28。
黃白雪,2000,「養樁腳文化造成公共工程品質低落」,《新新聞》,第689期,頁88-90。
黃政翰,2003,「公共建設需求管理制度模式之建立」,《營建管理季刊》,第55期,頁7-14。
黃英,2001,「當前公共工程建設計畫之績效評估」,《研考雙月刊》,第25卷第4期,頁39-45。
楊明祥,1998,「建立自償性公共建設預算制度推動方案之論析」,《主計月報》,第86卷第4期,頁64-72。
葉(作者隱其名),1999,「透視日本擴大公共建設的浮濫與惡果」,《中興工程》,第64期,頁135-137。
葉堂宇,1998,「公共工程的問題與檢討」,《政策月刊》,第34期,頁24-25。
廖肇昌、李慶豐、鄭清傳,2005,「公共工程契約管理與執行」,《營造天下》,第118期,頁10-14。
廖肇昌、黃一平,2005,「公共工程契約爭議類型之探討」,《營建管理季刊》,第64期,頁63-72。
劉佐國,2005,「如何加強政府機關工程採購契約發生爭議以仲裁方式解決研究報告」,《仲裁》,第76期,頁69-74。
劉長萱,2001,「心理學研究的計量基礎」,《中華心理學刊》,第43期,頁1-9。
劉榮超、周濟,1984,「公共投資對民間部門之影響」,《經濟專論》,第51期。
劉福勳、曾仁杰、王世旭、蕭文魁,2005,「公共建設與國家永續發展關聯性之探討」,《營建管理季刊》,第62期,頁1-6。
歐晉德,1998,「公共建設在台灣之回顧與前瞻」,《營造天下》,一月號,頁4-12。
蔡吉源,2005,「台灣的競租社會與地方財政惡化」,《中國地方自治》,第58卷第10期,頁3-15。
蔡宗秀,2004,「鄰避情結之衝突協商」,《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8卷第1期,頁67-84。
蔡增家,2004,「全球化與日本經濟衰退之政治經濟分析:從財政赤字及公共工程建設的角度觀察」,《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頁63-82。
鄭明德,2004,「論代議制度:盧梭與密爾觀點之探討」,《國立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頁129-137。
鄭金川,1998,「公共工程計畫不要一暴十寒」,《商業周刊》,第566期,頁96-97。
蕭新祿、謝瓊儀,2004,「工程品質稽核的落實--工務行政查核施行的成效與展望」,《水利》,第14期,頁39-44。
賴宗裕,1998,「民眾參與都市建設事務之意義與限制」,《人與地》,第173卷,頁21-31。
魏炯彰,2000,「公共工程在規劃時就應有責任行政的觀念」,《營建管理季刊》,第45期,頁71-72。
黄崇哲、鄭人豪,2006,「開展促參新時代—我國推動促參案件對總體經濟效益之影響評估」,《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9卷第2期,頁121-128。
(三)、專書論文
張佑宗譯,Linz, Juan J. & Alfred Stepan 著, 1997,「邁向鞏固的民主體制」,田弘茂、朱雲漢主編,《鞏固第三波民主》,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65-96。
張炎憲,1995,「台灣政治運動史」,《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彭懷恩,1986,「中國政治文化的轉型──訪裴魯恂教授」,錄於高立夫等著:《Ralph Clough , et . al .》,劉壽琦等譯:《外國人看台灣政治》,台北:洞察。
黃秀端,1996,「台灣政治文化變遷與政治民主化」,錄於陳文俊主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與展望》,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楊國樞,1991,「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第三黨』」,林和主編:《民主的重創與重創》,台北:允晨。
(四)、研討會論文
紀俊臣,2005,「社會科學的研究新趨勢-都市治理」,發表於《東海大學2005都市及區域治理:台灣經驗》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都市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辦,11月4日,台中。
胡佛,1993,《選舉行為、憲政秩序與政變遷》,台灣大學政治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蔡吉源,2000,「落實地方財政自我負責精神強化開源節流機制」,財政部《當前財政問題研討會實錄》,頁295-333,12月,台北。
蕭全政,1998,「台灣在內外政經變遷中的行政組織調整」,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主辦,《行政現代化》兩岸學術研討會,12月15日,台北。
(五)、研究計畫
中華經濟研究院,1990,國內未來十年公共建設需求與供給之調查評估,中華經濟研究院自行研究計畫。
吳英明、曾憲郎,1994,都市發展與市民參與-高雄市為例,高雄市政府研考會專題研究報告。
林志棟,2001,地方政府民生工程管理制度與作業手冊建立之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計畫。
莊奕琦、王雅楓,1999,我國未來公共建設投資推估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計畫。
曾惠斌,2002,建立公共建設需求調查與管理之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計畫。
(六)、學位論文
吳敏華,2002,台灣產業空間在地條件之研究--以科學園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李柏泉,2003,黃信介與台灣民主運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悅肇,1994,台灣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研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莅蒂,2004,立法院議事資訊公開之研究--以黨團協商機制法制化實施前後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林仲修,2002,台灣政治轉型中國家蛻變之內環境因素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林逸峰,2004,組織政治知覺、組織公平、組織次文化、組織承諾、組織政治行為工作投入與工作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南縣基層農會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邵慶平,1998,從代理理論檢視我國創投產業的發展-政策、法令與契約,國立台灣大學法研所碩士學位論文。
邱俊銘,1999,民間參與投資體育館建築模式之研究-以「台南市綜合體育館興建工程」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學位論文。
邱映慈,1999,整合行銷傳播在選舉行銷上之運用:以1998台北市長選舉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學位論文。
唐潤洋,2001,非營利組織參與開發經營公共建設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徐隆盛,2003,高雄市選民投票行為和候選人選舉策略之分析研究─以高雄市第六屆議員選舉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裕榮,2001,論資訊公開與個人資料保護之界線~以少年非行資料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許辰舟,1999,行政決策中的人民參與-參與模型的建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文瑛,2004,我國政府公報發行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公報個案分析,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陳桂香,1996,公共政策與民眾參與:環境影響評估過桯中民眾參與制度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耀森,2001,關務資訊公開法制問題之研究,中原大學財法所碩士學位論文。
曾義誠,2001,公共工程施工品質管理制度問題與對策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馮智捷,2000,台灣公共投資對私部門經濟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劉馨隆,2000,公共工程建設計畫時序性組合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鍾宜家,2002,國會預算審查權限之研究-由肉桶立法等相關法制以論,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七)、報紙
丁萬鳴、謝梅芬、林保光,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五:經貿計畫的空想 高雄3園區 200億買個口號(聯合報,2005. 8. 15,A3版,焦點)。
工商時報,受薪階級的重擔與悲哀(工商時報,2003.11.30,工商社論)。
中央日報,亂給糖的下場(中央日報,2006.07.23,社論)。
中國時報,體檢公共建設專題系列六:觀念激盪篇 執政論述-許陽明:建設非罪惡是製造幸福 也坦承因選舉濫開支票 造成建設閒置浪費 但應積極從錯中學習(中國時報,2004.8.13)。
王良新、魯永明、蔡維斌,焚化爐弊案 張榮味判14年(聯合報,2005.10.29,A10版,社會)。
王聖藜,台糖任內涉弊 龔照勝求刑7年(聯合報,2006.09.01,A4版,要聞)。
包希勝、邱英明,口號•建設•幻景系列六:促銷預算急就章 永安醫療大樓 沒醫生沒病人(聯合報,2005. 8. 17,A5版,話題)。
朱淑娟,郝龍斌轟張國龍:政務官濫權「開放坪林專用道 翡翠將成石門第二」 前環保署長批現任 要求負起政治責任(聯合報,2005. 9. 21,6版,生活)。
江健男,建設•幻景?後備軍人中心 淪為停車場停舟處(聯合報,2005. 8. 30,C1版,彰化文教)。
牟玉珮,圖利鄉代 貢寮鄉長判5年2月(聯合報,2006.10.03,C4版,台北綜合新聞)。
自由時報電子新聞,選舉支票空頭運動(自由時報電子新聞,2003.07.20,鏗鏘集,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jul/20/today-f1.htm)。
何祥裕,二高排水工程弊案涉詐工程款 黃忠信十人被訴(聯合報,2006.06.02,C4版,台北綜合新聞)
何祥裕、彭淵燦,涉圖利廠商 縣府環保局長起訴(聯合報,2005.09.24,C2版,新竹縣市新聞)
何榮幸,鹿港鎮長任內 與包商勾結涉索工程回扣 黃正隆求刑18年(聯合報,2006.07.15,C2版,彰化縣新聞)。
何榮幸,體檢公共建設專題系列一:閒置浪費篇(上)揮霍公帑孵巨蛋 落成養蚊誰心痛/寫在新十大之前(中國時報,2004. 8 .8,時報)
何榮幸,體檢公共建設專題系列二:閒置浪費篇(下)鄉鎮處處奇觀 百億付諸流水 公有停車場 到處唱空城(中國時報,2004. 8 . 9,專題)。
何榮幸、黎珍珍、蕭旭岑,體檢公共建設專題系列四:客家建設篇 羅文嘉:政府不能只生小孩卻不管死活(中國時報,2004. 8. 11,專題)。
何烱榮,涉貪汙 員林鎮長求處無期刑(聯合報,2005.12.21,C4版,中部綜合新聞)。
吳明良,南市徵地弊案(聯合晚報,2001.06.14,4版,話題新聞)。
吳政修、丁萬鳴,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五:經貿計畫的空想 台南液晶區 空殼快壓垮財政(聯合報,2005. 8. 15,A3版,焦點)。
吳政修、鄭惠仁,前東山鄉長林桂芳 涉貪汙送辦(聯合報,2006.08.16,C2版,台南縣新聞)
吳錦發,競選支票西部偏見(台灣日報,2003.08.01)。
宋耀光,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二:憂鬱的藍色公路 五里亭機場 為落山風憔悴(聯合報,2005. 8. 9,A3版,焦點)。
李光展、凌珮君、林偉民、林建農、蔡宗明,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二:憂鬱的藍色公路 安平港17億破網 再砸91億補洞?(聯合報,2005. 8. 9,A3版,焦點)。
李順德,郭瑤琪:依難易度活化 以促參創商機(聯合報,2005.8.18,A5版,話題)。
沈娟娟、陳崑福、胡清暉,口號•建設•幻景系列四:失當的停車場 停車場 當年當寶 現在長草(聯合報,2005. 8. 12,A5版,話題)。
周文郁,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二:憂鬱的藍色公路 中正國內航廈 淪為停機場(聯合報,2005. 8. 9,A3版,焦點)。
東森新聞報,百里侯/澎縣/謝揆允20億更新台華輪 藍營支持但質疑(東森新聞報,2005.11.23,http://www.ettoday.com/2005/11/23/11375-1872931.htm)。
東森新聞報,選後政局/向扁政府要錢?胡志強:台中選舉支票應兌現(東森新聞報,2005.12.12,http://www.ettoday.com/2005/12/12/11380-1880917.htm)。
林政忠,4300億蚊子 立委批管家:內政部最懒 故宮最烏龜(聯合晚報,2005.9.4,4版,話題新聞)。
林昭彰、雷鳴,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一:閒置的美麗城堡 「北縣世貿」淪為一元賣場(聯合報,2005. 8. 8,A3版,焦點)。
林貞平,搓圓仔湯 楊國寬起訴(聯合報,2006.09.16,C2版,雲林縣新聞)。
林重瑩,建設•幻景?霧峰體健中心 高養蚊館(聯合報,2005. 8. 30,C1版,中縣文教)。
林重瑩,建設閒置 至少浪費150億(蘋果日報,2005. 8. 18,第10版,頭條要聞)。
邱英明、阮正霖,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一:閒置的美麗城堡 旗山農民中心 1.4億的鬼屋(聯合報,2005. 8. 8,A3版,焦點)。
胡宗鳳、楊德宜、林重縈,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一:閒置的美麗城堡 台灣蚊物館 美麗擺著爛(聯合報,2005. 8. 8,A3版,焦點)。
胡蓬生、謝玲玉,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七:觀光設施快關光 2濱海休閒區 休閒至今(聯合報,2005. 8. 18,A5版,話題)。
范振和、劉明岩,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五:經貿計畫的空想 花蓮環保園區 遠得沒人想去(聯合報,2005. 8. 15,A3版,焦點)。
范榮達,涉索賄廠商 黃宏昌求刑12年(聯合報,2006.09.26,C4版,桃竹苗綜合新聞)。
高有智,體檢公共建設專題系列三:原住民建設篇「我們不要在鳥籠中辦豐年祭!」(中國時報,2004. 8. 10,專題)。
張明慧,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七:觀光設施快關光 運動館 一天開放2小時(聯合報,2005. 8. 18,A5版,話題)。
張柏東,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七:觀光設施快關光 運動公園 蓋在治溪線白搭(聯合報,2005. 8. 18,A5版,話題)。
張家樂,國姓新風貌工程 彭百顯否認圍標(聯合報,2002.01.09,18版,南投縣新聞)。
張麗伽,5000億列車鳴笛 扁游下鄉送禮 藍軍乾瞪眼(中時晚報,2003.11.11,政治新聞)。
曹敏吉,涉嫌貪汙 徐志明陳福進起訴(聯合報,2006.05.02,C2版,高雄縣新聞)。
曹敏吉、包喬晉,高捷六大缺失 送高檢偵辦(聯合報,2006.10.21,A13版,綜合)。
曹敏吉、包喬晉,高捷案大突破 2評委承認收賄(聯合報,2006.09.27,A3版,焦點)
郭穗,「虛榮過後高雄要繁榮」國民黨民代昨猛批謝長廷騙人(自立晚報,2005.04.08,焦點新聞)。
陳崑福,倒扁、挺扁都有表達意見自由 過程平和相當難得 石塊攻擊紅衫軍車隊應受譴責(聯合報,2006.10.05,C2版)。
陳景寶、宋耀光、謝龍田、吳淑君、姜炫煥、胡清暉、沈旭凱、蔡政欣,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二:憂鬱的藍色公路 兩條藍色公路只見海市蜃樓(聯合報,2005. 8. 9,A3版,焦點)。
游文寶,口號•建設•幻景系列四:失當的停車場 9000萬蓋 73萬拆了(聯合報,2005. 8. 12,A5版,話題)。
游文寶,建設•幻景?中壢停四停車塔 空6年(聯合報,2005. 8. 30,C1版,桃園文教)。
無言,國庫之鼠 隨時隨地橫行(中國時報,2004.8.11,時報廣場)。
黃煌權,建設•幻景? 嘉市公有市場大樓 養蚊子(聯合報,2005. 8. 30,C1版,嘉義文教)。
黃瑞典,前銅鑼鄉長 招標改比價圖利廠商 張正秋 涉貪汙罪起訴(聯合報,2006.01.13,C2版,苗栗縣新聞)。
黃瑞典,涉收建商賄款鄭永金被起訴(經濟日報,2006.08.10,A10版,綜合新聞)。
楊冬青、苗君平,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二:憂鬱的藍色公路 清泉崗航站 半套西裝難見人(聯合報,2005. 8. 9,A3版,焦點)。
楊迪文、吳淑君、鄭毅,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一:閒置的美麗城堡 六年50座原住民館•••展空氣(聯合報,2005. 8. 8,A3版,焦點)。
楊湘鈞,觀點麥克風 葉耀鵬:政治對立掩蓋施政弊病(聯合報,2005.8.15,A10版,綜合)。
經濟日報,公務人員加薪是否理直氣壯?(經濟日報,2004.8.13,A2版,經濟要聞)。
經濟日報,學者應鼓舞全民監督政治人物散財(經濟日報,2003. 7. 25,第2版,經濟要聞,社論)。
經濟日報,嚴控台灣經濟復甦的長期成本(經濟日報,2003.10.04,社論)。
葉昱呈,審計制度 變相鼓勵浪費(中國時報,2004.8.11,時報廣場)。
董介白,許富男 求處無期刑(聯合晚報,2006.06.12,1版,要聞)。
趙揚清,「五年五千億建設應有之評估」(聯合報,2003. 10. 9,民意論壇)。
劉明岩,口號•建設•幻景系列四:失當的停車場 斥資一億二 設施偷竊一空(聯合報,2005. 8. 12,A5版,話題)。
潘欣中,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五:經貿計畫的空想 桃園航空城 漂亮門面沒水電(聯合報,2005. 8. 15,A3版,焦點)。
蔡維斌,涉2弊案 水林鄉長被求處重刑(聯合報,2006.09.05,C4版,雲嘉南綜合新聞)。
蔡維斌、蕭白雪,本報系列報導獲回應 蚊物館 碰壁橋 法部要全面查辦(聯合報,2005.10.7,A3版,焦點)。
鄭文正,口號•建設•幻景系列一:閒置的美麗城堡 多功能展覽館 駐過都嚇跑(聯合報,2005. 8. 8,A3版,焦點)。
鄭惠仁,前安定鄉長 王文東涉貪汙起訴(聯合報,2006.09.13,C2版,台南縣新聞)。
鄭惠仁、周宗禎、鄭光隆,涉弊案 南縣市議長遭求刑(聯合報,2005.08.27,A8版,社會)
魯永明,淪為垃圾車專用道 提報法務部查弊(聯合報,2005. 8. 6,C1版,文教)。
戴永華、莊芳銘、陳紹聖、羅緗綸,口號•建設•幻景系列六:促銷預算急就章 5大產業中心 4座開不了門(聯合報,2005. 8. 17,A5版,話題)。
戴永華、廖雅欣、林貞平、范振和、邱瑞杰,口號•建設•幻景系列八:無料可燒的焚化爐 宜蘭 烏日 基市到處找垃圾 利澤焚化爐 明年開張 兩次招標沒人問(聯合報,2005. 8. 19,A3版,焦點)。
聯合報,「蘇花高」一場鬧劇(聯合晚報,2003.12.12,社論)。
聯合報,水林鄉所主秘 涉弊交保(聯合報,2006.08.04,C3版,雲嘉南綜合)。
聯合報,每項荒唐建設都源自一個偉大的口號(聯合報,2005.8.15,A2版,焦點)。
聯合報,貪汙罪被訴 前頭城鎮長判刑14年(聯合報,2005.10.06,C4版,宜花東綜合新聞)
聯合報,朝野應以競爭政經政策作為選戰主軸(聯合報,2003.08.29,社論)。
聯合報,誰應負責:是總統的人馬還是院長的人馬?(聯合報,2005.8.16,A2版,焦點)。
聯合報,選舉的小販思維糟蹋了公共建設(聯合報,2002. 1. 6,2版,要聞,社論)。
謝玲玉,建設•幻景 署新北門分院 每天門診不到10人(聯合報,2005. 8. 30,C1版,南縣文教)。
羅紹平,岩灣新村大樓 完工4年難進駐(聯合報,2006.09.07,C1版,台東文教)。
羅紹平,涉貪汙 金峰鄉長被求處重刑(聯合報,2005.12.07,C4版,宜花東綜合新聞)。
羅紹平、劉金清,口號•建設•幻景系列八:無料可燒的焚化爐 台東焚化爐 燒錢不燒垃圾(聯合報,2005. 8. 19,A3版,焦點)。
(八)、網路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 / 訊息公告 / 院會決議網頁,2005. 11. 4,http://www.ey.gov.tw/web92/wc4a04ab5e9633.htm。
世界銀行網頁,2005. 11. 21,http://www.worldbank.org/。
黃振華,中華百科全書 / 哲學 / 先驗哲學,2006. 9. 22,http://living.pccu.edu.tw/chinese/data.asp?id=496&htm=03-281-1517先驗哲學.htm&lpage=1&cpage=1。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 主計處統計專區 / 國民所得及經濟成長 / 統計表 / 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93SNA),2006.10.20,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4616&CtNode=3564。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網站/組織再造/政府再造列車 / 政府改造了什麼?,2006.10.18,http://reform.rdec.gov.tw/ct.asp?xItem=80&ctNode=8。
中央銀行網站 / 統計資料 / 歷史資料,2006.10.20,http://www.cbc.gov.tw/economic/statistics/key/others-y.xls。
全民監督公共工程網路通報系統,2006.11.15,http://210.69.177.25/cpnt.html。
二、英文部分
Almond, Gabriel A. and Sidney Verba, 1965, The Civic Culture: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Arnstein, Sherry 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 Planning Association, Vol.35(4), July, pp.216-224.
Aschauer, A., 1989, ”Doer Public Capital Crowd Out Private Capetal?”, Journal of Monetary Ecomonics, Vol.24, pp171-188.
Barber, B., 1984, Strong Democracy: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 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wler, Shaun. and David M. Farrell, 1992, Electoral strategies and political marketing., N.Y.:St. Martin’s Press.
Brush, T. H. and K. W. Artz, 1999, ”Toward a Contingent Resource-Based Theory: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the Value of Capabilities in Veterinary Medicin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0, pp223-250.
Buchanan, James M. and Gordon Tullock, 1962, The Calculus of Consent?,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ichigan.
Buchanan, James M., 1984, Politics without Romance:A Sketch of Positive Public Choice Theory and Its Normative Implications, In J.M.Buchanan, R.D.Tollison(eds.),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II.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p.11-22., 1980, 「Rent Seeking and Profit Seeking」, In J.M. Buchanan, R.D.Tollison(eds.), Toward a Theory of the Rent Seeking Society, College Station:Texas A & M University Press., pp.3-15.
Chandler, R. C. & Plano, Jack C., 1988,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ctionary, 2nd ed., Abc-Clio Inc.
Compell.A., G. Gurin and W.E. Miller, 1954, The Voter Decides,Evanston, Illinois:Row Peterson.
Cooper, T.L., 1984, ”Citizenship and Professionalism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44, pp.143-149.
Darby, Michael R. and Edi Karni, 1973, ”Free Competition and The Optimal Amount of Fraud”,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16, pp 67-86.
David Alan Aschauer., 1989,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monics, Vol.23, pp177-200.
David Easton, 1965,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Dawson, Paul A. and James E. Zinser, 1976, Characteristics of campaign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e 1972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in changing campaign techniques:elections and values in contemporary democracies.(ed.), Louis Maisel.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pp96-103.
Denhardt, Robert B., 1993, Theories of Public Organization. Monterey, C.A.: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Down, Anthony, 1957,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Harper and Row, New York.
Down, Anthony, 1967, Inside Bureaucracy, Little,Brown and CO., Boston.
Dubrin Andrew J., 1992, Human Relations:A Job Oriented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Inc., pp303-305.
Dunsire, A., 1987, Testing theories:The Contribution of Bureaumetrics, In Lane, J.E.(ed.), Bureaucracy and Public Choice, London:Sage.
Elster, J., 1986, ”Introduction”, In J.Elster(ed.), Rational Choice, pp.1-33, New York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Ely, John Hart, 1980, Democracy and Distrus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arson, G.D. & Williams, J.D., 1982, Public Administration:Concept, Reading, Skill, Boston, Massachusetts, Aliny and Sacon, Inc.
Glass, James J., 1979,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The Pelationship Between objectives and techniques”, Journal of APA, April, pp.180-189.
Gouldner, Alvin, 1958, Patterns of Industrial Bureaucracy., New York:The Free Press.
Guba, Egon G. & Lincoln, Yvonne 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Hoy, Wayne K. & Mikel, Cecil G., 1987,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ew York:Random House.
Kacmar K.M. & Baron R. A., 1999, ”Oranizational Politics: The State of Field, Links to Related Process, and an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Vol. 17, pp.1-39.
King, C.S.、K.M Feltey & B.O. Susel, 1998, ”The Question of Participation:Toward Authentic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Adminstration “,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58, pp.317-326.
Klein, L. R., 1998,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of Interactive Media Through a New Lens: Search Versus Experience Good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41, pp195-203.
Levine, C.H., 1984, ”Citizenship and Service Delivery:The Promise of Coproduc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44, pp.178-187.
Mayes, B. T. & Allen, R. W., Madison, D. L., Porter, L. W., Renwick, P. A., 1979,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Tactics and Charactoristics of its actor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 22, pp.77-83.
McChesney, F.S. and W.F. Shughart II, 1995,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ntitrust:The Public Choice Perspective.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erton, R.K., 1940, “Bureaucratic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Social Forces, Vol.17, pp.560-568.
Munger, M.C., 2000, ”Five Questions:An Integrated Research Agenda for Public Choice”, Public Choice, Vol. 103, pp.1-12.
Nelson, P., 1970, ”Inform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78 (2), pp311-329.
Niskanen, William A, Jr., 1971, 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Aldine, Chicago.
Ostrom, Vincent, 1989, Intellcentual Crisis in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2nd ed.). Tuscaloosa, AL: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Parsons, Wayne, 1995, Public Policy, Great Britain: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Porter, M,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Free Press.
Rawls, J.,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ice , Stuart A., 1928,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Politics, New York:Knopf。
Riker, W.H., 1983, Liberalism Against Populism, San Francisco:W.H.Freeman.
Rouban, L.(ed.), 1999, Citizen and New Governance:Beyond New Public Management., Amsterdam:IOS Press.
Rowley, K Charles and Elgin Robert, 1988, Government and Its Bureaucracy:A Bilateral Bargaining versus A Principal-Agent Approach., in Charles K. Rowley, Robert Tollison, Gordon Tullock(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nt-Seeking.,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Simon, H., 1956, “Rational choice and structure of the environ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73, pp. 129-138.
Taylor, C., 1992, “Atomism”, In Avineri, S. and A.de-Shalit(eds.), Communitarianism and Individuali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ullock, G, 1967, ”Welfare Costs of Tariffs , Monopolies and Theft”, Western Economic Journal, Vol.3 , pp224-32.
Tullock, Gordon, 1965, The Politics of Bureaucracy?, Public Affairs Press, Washington, D. C.
Waldo, Dwight, 1981, The Enterpris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ovato, CA:Chandler and Sharp.
Wilson, Richard, 1968, ”A Comparison of Political Attitude of Taiwanese Children and Mainland Children on Taiwan ”, Asian Survey , Vol .8.(Nov.), pp145-159.
Zeithaml, Valarie A., 1981, How Consumer Evaluation Processes Differ Between Goods and Services, in Marketing of Services, J. H. Donnelly and W.R. George(ed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pp186-19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4. 葉一豐、陳鍾珮(2002),「管理期貨」,期貨人季刊,總號第003期,5-10頁。
2. 魏炯彰,2000,「公共工程在規劃時就應有責任行政的觀念」,《營建管理季刊》,第45期,頁71-72。
3. 賴宗裕,1998,「民眾參與都市建設事務之意義與限制」,《人與地》,第173卷,頁21-31。
4. 蕭新祿、謝瓊儀,2004,「工程品質稽核的落實--工務行政查核施行的成效與展望」,《水利》,第14期,頁39-44。
5. 鄭金川,1998,「公共工程計畫不要一暴十寒」,《商業周刊》,第566期,頁96-97。
6. 蔡增家,2004,「全球化與日本經濟衰退之政治經濟分析:從財政赤字及公共工程建設的角度觀察」,《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頁63-82。
7. 蔡宗秀,2004,「鄰避情結之衝突協商」,《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8卷第1期,頁67-84。
8. 歐晉德,1998,「公共建設在台灣之回顧與前瞻」,《營造天下》,一月號,頁4-12。
9. 劉福勳、曾仁杰、王世旭、蕭文魁,2005,「公共建設與國家永續發展關聯性之探討」,《營建管理季刊》,第62期,頁1-6。
10. 劉長萱,2001,「心理學研究的計量基礎」,《中華心理學刊》,第43期,頁1-9。
11. 劉佐國,2005,「如何加強政府機關工程採購契約發生爭議以仲裁方式解決研究報告」,《仲裁》,第76期,頁69-74。
12. 廖肇昌、黃一平,2005,「公共工程契約爭議類型之探討」,《營建管理季刊》,第64期,頁63-72。
13. 廖肇昌、李慶豐、鄭清傳,2005,「公共工程契約管理與執行」,《營造天下》,第118期,頁10-14。
14. 葉堂宇,1998,「公共工程的問題與檢討」,《政策月刊》,第34期,頁24-25。
15. 楊明祥,1998,「建立自償性公共建設預算制度推動方案之論析」,《主計月報》,第86卷第4期,頁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