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005:376a:2d98:48cd)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9: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敏真
研究生(外文):Ming-Jan Young
論文名稱:一場生死的談判:器官勸募作為一個死亡說服的場域
論文名稱(外文):A Negotiation of Death:Organ Procurement as a Field of Death
指導教授:朱元鴻朱元鴻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an-Homg C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中文關鍵詞:器官勸募死亡教育語藝學說服社工員
外文關鍵詞:Organ ProcurementDeath EducationRhetoricPersuas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15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國人「保留全屍」的觀念,一直是器官捐贈在推行時所遇到的問題之一,因此在器官勸募的場域當中,社工員也必須突破國人對於死亡的避諱,進而向家屬進行勸募的工作,然而社工員到底運用什麼樣的策略來向家屬進行說服的工作?
本文主要探討社工員如何運用哪些說服技巧向家屬進行勸募,這個場域當中,要說服家屬的不只是接受器官捐贈,同時也要說服家屬「接受死亡」,不過社工員本身對於死亡的認知、以及對於死亡知識的學習,也影響他們說服的方法以及運用的策略。筆者以語藝學當中的「說服」來進行社工勸募分析,發現社工員必須要隱藏自己勸募的身分,以避免引來家屬的不快,透過一種迂迴的方式,讓家屬說出對於死亡的想法,以推敲家屬是否願意器捐,或是策略性的選擇適合家屬的說服說詞向家屬勸募。筆者將呈顯社工員如何運用論述的轉折,以及內涵的權力關係,引導家屬以自己的理由來說服他們自己。
“Keeping all corpse” in Taiwan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n organ procurement. Social workers have to break through fear of death, and to convince family. However, what strategies do social workers to operate.

This article is how social workers to use strategy to convince to make Organ donation. They don’t only to convince family to receive organ donation, but also to receive the death. The opinion of Social workers about death, and How they to learn knowledge of death, it influence the way of persuasion. I will analyze how do social workers to convince by “persuasion” of rhetoric.

This research, through interview with 15 social workers. To discover they have to hide their identity, their job. To conduct family to speak out their opinion of death in circuitous way. Social worker can make a conjecture to family’s mind, and choosing strategic words can persuade them. This article will assert how social workers using transition of discourse, power relationship. To conduct family to convince their-self in their own reason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緣起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與理論概念 .............................5
(一) 文獻探討部份 .................................5
(二) 理論概念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6
(一) 田野觀察..................................... 16
(二) 訪談 ........................................17

第二章 社工說服的籌碼――死亡教育........................19
第一節 為何會是社會工作者?.............................. 19
(一) 醫療社會工作的緣起背景............................ 19
(二) 管理與矯正案主的技巧............................. 19
(三) 為何會是社工員?――社會工作者在醫院的角色...........21
(四) 社會工作者與醫療之間的衝突.........................23
第二節 死亡教育對於死亡的反省.............................26
(一) 死亡教育何以成為一種教育?.........................28
(二) 死亡教育在國外...................................29
(三) 死亡教育與台灣民間死亡信仰.........................32
(四) 當死亡教育納入正式學科............................35
第三節 勸募的技藝.......................................39
(一) 技藝的訓練――器官勸募研討會.......................39
(二) 悲傷輔導在勸募中所扮演的角色.......................44
第四節 小結...........................................46

第三章 器官勸募做為一場談判..............................47
第一節 勸募的場域與器官捐贈流程........................... 47
(一) 醫院做為一個器官勸募的場域――田野介紹.............. 47
(二) 器官勸募的說服人員............................... 47
(三) 器官勸募的流程...................................49
第二節 尋找潛在性捐贈者..................................51
(一)腦死――勸募的開端............................... 51
(二)腦死的體驗.......................................52
(三)社工員開口的那一刻................................58
第三節 社工員的陪伴:無形的說服...........................62
(一) 最好什麼都別說:陪伴與安撫家屬.....................62
(二) 家庭關係的操作...................................65
(三) 信仰做為一種說服工具..............................68
(四) 經濟誘因對於器捐的影響 ............................71
第四節「這也許是做好事」?――家屬的自我說服................72
(一) 器官捐贈做為一種告別的死亡儀式 .....................72
(二) 當家屬面對殘缺的遺體 ..............................75
第五節 小結 .......................................... 75
第四章 社工如何說服「接受」死亡?――器官勸募的語藝學分析 77
第一節 從醫療論述到語藝學...............................77
(一) 器官勸募――「接受」死亡的新路徑....................78
(二) 「接受死亡」的論述轉折.............................80
(三) 死亡想像的多樣性..................................82
第二節 評估的技藝 ..................................... 85
(一) 對家屬的評估做為勸捐的線索.........................85
(二) 死亡觀念如何評估?................................87
(三) 悲傷情緒如何評估?................................87
(四) 接受捐贈是否就是接受死亡?.........................90
第三節 社工內心的衝突...................................91
(一) 當社工面對病人的死亡..............................91
(二) 當社工面對器官捐贈................................96
(三)我做的是一份神聖的工作:社工的自我說服...............97
第五章 結論..............................................99
第一節 無止盡的相互說服..................................99
(一)研究結果.........................................99
(二)研究限制........................................102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成令方,2002,〈醫「用」關係的知識與權力〉。《台灣社會學》,第三期, p11-71。

朱元鴻,1993,〈正當的(只不過是)語藝:從前蘇格拉底到後尼采〉。《傳播文化》,第一期。

余安邦、薛麗仙,1998,〈關係、家與成就:親人死亡的情韻現象之詮釋〉。《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論文》,85:1-51。

吳建昌,1999,〈死亡之重新定義:對與腦死之探討〉。《醫學教育》,88:3-19。

吳庶深,1988,《對臨終病人及家屬提供善終服務之探討》,私立東海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素真、史麗珠、廖美南、黃慈心、陳麗娟,2001,〈器官移植教育對護理人員器官捐贈觀念之影響〉。《台灣醫學》,五卷1期。

林忠義,2002,《從多元觀點省思器官捐贈制度的應有走向――以屍體器官捐贈為中心》。國立交通大學科學法律學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峪,1981,《台灣民間禁忌》。聯亞出版社。

林紋鈴,2001,《商品化的身體:從買賣市場的實際存在探討有關人體取得之管制政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龍溢,2003,《喪葬儀式在太平間之實踐――某醫院的個案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蔚如,1988,《醫務社會工作》。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尉遲淦,2000,《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淑美,1995,《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藜藜,1998,《醫務社會工作》。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妤嘉,2001,《現代醫療對臨終關懷的衝擊與省思》。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

陳來生,1993,《無形的鎖鏈――神秘的中國禁忌文化》。上海:三聯書店。

游任濱,2002,《現代巴別塔?---生命科技論述中的身體圖像及其倫理意涵》。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天策,1992,《信仰導論》。廣西人民出版社。

黃中天,1988,《死亡教育概論(上、下)》。台北:業強出版社。

黃姝文,1990,《器官捐贈家屬決策之經驗》。高雄醫學大學健康科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

黃琪麟,1990,《台北市综合醫院醫師對死亡及瀕死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學位論文。

―――,2000,《死亡教育課程介入對台東師院學生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學位論文。

楊國柱、鄭志明,2003,《民俗、殯葬與宗教專論》。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詹伊潔,1993,《社會工作死亡教育課程內涵之初探》。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 社會工作學系。

趙雨龍、黃昌榮、趙維生,2003,《充權---新社會工作視界》。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劉明松,1997,《死亡教育對國中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

蔡友月,1996,《現代社會對於死亡的省思──以癌症病人為個案剖析垂死歷程「醫療化」之影響》。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蔡鴻濱,2002,〈意識轉化的論述:511台灣正名運動之語藝策略〉。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91年度學生學術研討會。

謝文華,2000,〈理論語文本之間的對話實驗──批判語藝觀念與新女性主義〉,《世新傳播研究所質性研討會》,

瞿海源,1988,〈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出版社。

網站部份

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網站:
http://www.transplant.org.tw。

行政院衛生署,2004,〈腦死判定準則條例〉:http://dohlaw.doh.gov.tw/Chi/NewsContent.asp?msgid=341。

財團法人器官移植登錄中心網站:
http://www.torsc.org.tw/。

基督教論壇網站:
http://ct.org.tw/index2.asp?iContNo=75946&mbrseq。

聯合新聞網,2004,〈推動器捐,衛署利誘〉,(2004/5/30):
http:/140.134.32.60 /news/2004-05/2004-0530-0345.htm。

中譯部份

Bauman, Zygmunt.
1997,《生與死的雙重變奏》,陳正國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Epstein, Laura. Irving , Allan & Chambon, Adrienne S.
2005,《傅柯與社會工作》,王增勇等譯。台北:心理出版社。

Foster, George. M.
1992,《醫學人類學》,陳華、黃新美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Foucault, Michel.
1990,《性史》,謝石譯。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2,《規訊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4,《臨床醫學的誕生》,劉絮愷譯。台北:時報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998,《古典時代瘋狂史》,林志明譯。台北:時報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3,《不正常的人》,錢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傅柯說真話》,鄭義愷譯。台北:群學出版社。

Foss , Sonja .& Trapp , Robert.
1996,《當代語藝觀點》,林靜伶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Goffman, Erving.
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李姚軍譯。台北:桂冠圖書股有限公司。

Worden, J. William
1995,《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Grief Counseling & Grief Therapy)》,李開敏、林方晧、張玉仕、葛書倫譯。台北:心理出版社。

英文部分
Aries, Philippe (1981) The Hour of Our Death.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urchell, Graham. Gordon, Colin & Miller, Peter (1991) The Foucault effect: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with two lectures by and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t .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lark, David(1993) The Sociology of Death:theory, culture, practice . Oxford:Blackwell .

Dickenson , Donna. Johnson , Malcolm & Katz, Jeanne S.( 2000)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 London:SAGE Publication.

Feifel, Herman (1959) New Meaning of Death. New York:McGraw-Hill Inc.

Kubler-Ross, Elisabeth(1969) On death and dying. New York:Maxwell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Kaufmann, W. (1976) Existentialism, Religion and Death. London:New English Library

Lock, Margaret (2002)Twice Dead── Organ Transplants and the Reinvention of Death .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cDonald, G.W. (1976) “Sex, Religion,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as Correlates of death anxiety. ” Omega, 7(1), p.35-44.

Pearson, I. Y.,Bazeley, P.,Spencer-Plane, T.,Chapman, J. R. &Robertson, P. (1995) “A Survey of Families of Brain Dead Patients:Their Experience, Attitude to Organ Don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in 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23(1), p.88-95.

Rublee, D.A. & Yarber, W.L. (1983)“Instructional units of death education:the impact of amount of classroom time on change in death attitudes.”in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3(7), p.412-415.

Sudnow, David(1967) Passing On: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Dying.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Watts, P. R. (1977)“Evaluation of death attitude change resulting from a death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unit.”in Death Education, 1, p.187-193.

O’Connell, Laurence J. Fox , Renee C.& Youngner , Stuart J. ( 1996) Organ Transplantation:Meaning and Realities .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