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19: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沛伶
研究生(外文):Lin pei-ling
論文名稱:智能障礙者社區化支持性就業服務輸送系統之探討--以台中縣市就業服務員觀點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xploration of Service Delivery System of Community-Based Supported Employment for the Mental Disability--The Views of Employment Service Workers in Taichung Area, Taiwan
指導教授:吳秀照吳秀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9
中文關鍵詞:智能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服務輸送系統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4
  • 點閱點閱:31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8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5
摘 要
工作對於一個人來說除了具有謀求生存的意涵以外,它更具有使人達到自我實現的功能。然而,十九世紀工業化的結果,使得以工廠為主的生產模式,強調速度、紀律、時間控制與生產規範。大部分的身心障礙者由於其生理與心理方面的損傷,不易達到現代職場強調以生產力、效率為主的工作標準。
智能障礙者由於其智能方面的損傷導致形成某些心理與行為的特質(如:注意力不集中、短期記憶有缺陷、組織推理與自我檢核方面的困難、語言發展遲緩無法有效與人溝通…等),使其在工作職場上於產能與工作態度兩方面易受到質疑,而出現缺乏工作機會與工作適應問題以及低的薪資與福利給付等就業困境。
如果能在智能障礙者尋找工作初期,可以透過與其日常生活相關的家庭、醫療、特教、社會福利、勞政等次系統的協助與支持,將可以提高智能障礙者之就業與穩定率。支持性就業的精神便是一種可以滿足智能障礙者就業需求之輔導方法。
然而,目前國內雖有許多就業服務之相關制度或資源可以協助智能障礙者獲得於其就業時所需之相關支持與協助,但是仍有多數的智能障礙者徘徊流連於就業服務的各個體系之間,造成整個就業服務體系之回籠率高,或是到處尋求各機構的服務之現象。因此,本研究欲透過以下幾點問題之瞭解與探究,進而促進職業重建系統之建構,以提供更具整合性的智能障礙者就業服務。
(一)在目前的身心障礙職業重建體制下,就服員在提供智能障礙者就業服務時,其遭遇到哪些問題?
(二)現有體制下各系統間的連結與轉介機制運作情形如何?是否足以滿足就服員解決智能障礙者在就業問題上所需要的各方面支援?
(三)什麼才是滿足案主個別化需求與具整合性的就業服務,應如何改進現有的系統連結與服務?
本研究採以深度訪談之研究方法,訪談台中縣、市之支持性就業服務人員,共12位,瞭解其如何選擇與使用現行之社區化就業服務相關系統資源,綜合就服員對於目前就業服務體系中之相關資源的使用情形或困境之意見作整理,並提出可行方針與建議,以供參考。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問題陳述………………………………………..02
第二節 研究重點………………………………………...06
第三節 名詞定義………………………………………...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09
第一節 智能障礙者的定義與特質……………………...09
第二節 就業的意義……………………………………...14
第三節 影響智能障礙者就業相關因素………………...16
第四節 支持性就業的發展與內涵……………………...23
第五節 國內支持性就業服務各系統之介紹…………...30
第六節 服務系統與服務輸送相關因素討論…………..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43
第一節 研究概念………………………………………...43
第二節 研究方法………………………………………...45
第三節 研究對象………………………………………...46
第四節 資料收集………………………………………...50
第五節 資料分析………………………………………...50
第六節 研究效度………………………………………...51
第七節 倫理考量………………………………………...52
第八節 研究者於本研究中的角色反省……………….. 53
第四章 研究分析……………..……………………………...55
第一節 智能障礙者工作能力與就業困境分析………….56
第二節 雇主系統分析…………………………………….66
第三節 社區化就業服務現況分析(就服員)………….69
第四節 社區化就業服務現況分析(組織)…………….77
第五節 職業重建服務系統的運作與問題分析………….95
第六節 影響社區化就業服務輸送其他因素分析……...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2
第一節 結論……………………………………………..132
第二節 研究建議………………………………………..144
第三節 研究限制………………………………………..146
第四節 討論……………………………………………..148
參考書目……………………………………………………152
【附件一】訪談大綱………………………………………157
【附件二】訪談同意書……………………………………159

圖表次
表2-1智能障礙者適應行為之內涵………………………….10
圖2-1智能障礙的理論模式………………………………….10
表2-2衛生署智能障礙等級分類表………………………….11
圖2-2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之社區化就業服務表格作業流程圖……………………………………..………………..33
圖2-3組織系統圖……………………………………………40
圖2-4 組織內部系統的組成………………………………...41
圖3-1研究概念圖……………………………………………44
表3-1受訪機構服務性質與內容一覽表……………………47
表3-2受訪者基本資料一覽表………………………………48
表4-1智能障礙者就業之案主系統分析表…………………65
參考書目:
內政部統計處(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台閩地區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報告。內政部統計處。
尤舜仁(2002)。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現況介紹。就業安全,1(1),76-81。
王敏行(2002)。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服務模式探討。就業安全,1(2),95-98。
王國羽(2004)。世界衛生組織身心障礙人口定義概念之演進:兼論我國身心障礙人口定義系統問題與未來修正方向。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2),193-235。
王玲雅(2001)。從『喜憨兒烘焙屋』談智障者生涯議題中的職業教育與就業。特教園丁,17(2),22-26。
王育瑜(2004)。障礙者與社區照顧--議題與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06,230-236。
王欣宜(1998)。智能障礙者的工作社會技能與工作適應。特殊教育季刊,69,17-28。
王永金等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臺北:洪葉。
方韻珠(1998)。智能障礙者職業轉銜問題面面觀。特教園丁,14(3),28-32。
行政院勞委會(2004)。九十三年度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資料來源網址:http://statdb.cla.gov.tw/html/svy93/9305menu.htm。
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2003)。促進身心障礙者就業中程計畫。資料來源網址:http://www.evta.gov.tw/lawevta/205059.htm。
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2004a)。胡若瑩、陳靜江、李崇信、李基甸整理,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手冊。資料來源網址:http://www.evta.gov.tw/balk/commser.htm。
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2004b)。台北縣政府九十三年度智能障礙者就業狀況與需求調查研究報告。資料來源網址:http://opendoor.evta.gov.tw/sub.asp?p=0000004&a=0000108。
江明志(2004)。臺北市身心障礙者支持性就業服務方案成本效益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江明曄(1996)。中重度智能障礙者之支持性就業。特教園丁,12(1),18-23。
江亮演、應福國(2005)。社會福利與公設民營化制度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8,54-71。
李基甸(2002)。開拓身心障礙者就業市場實務手冊。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87-91。
李崇信(2004)。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轉銜暨職業重建服務之發展方向。就業安全,3(1),10-15。
吳秀照(2004)。台中縣身心障礙者就業需求調查研究成果報告。台中縣政府勞工局。
吳秀照(2005)。從理論到實踐:身心障礙就業服務之理念與服務輸送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2,104-116。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
沈慶盈(2005)。談臺北市實施社會服務民營化的方向與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08,72-81。
沙依仁(1998)。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五南。
林宏熾(2003)。職業重建計畫與就業服務計畫演講講義。台中。
林千惠、徐享良(1996)。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就業能力與意願之研究調查。省政府勞工處。
林千惠等合譯(1994)。美國支持性就業—模式、方法與論題。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叢書就業輔導類第五十四輯。
林幸台(2002)。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模式之研究—組織與運作模式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189-215。
林世瑛(1999)。就業服務員及督導員對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意見之探討。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慶仁(2003)。由美國庇護工廠的發展看台灣推動的願景。就業安全,2(1),83-90。
邱永祥(2001)。影響高職特教班畢業生工作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花敬凱(1998)。自然支持:重度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的新趨勢。特殊教育季刊,69,8-16。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施教裕(1997)。民間福利機構團體因應民營化之現況、問題及策略。社區發展季刊,80,37-55。
財團法人台灣省私立啟智技藝訓練中心(2004)。智能障礙者就業服務工作手冊。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高馨玲(2004)。智障者維持就業階段工作適應之探討—以三位中度智能障礙女性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陳薈卉(2002)。自閉症者的職業適應—星兒的就業故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江(2002a)。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模式。就業安全,1(2),88-94。
陳靜江(2002b)。自然支持在支持性就業之應用情形分析。特殊教育學報,16,229-260。
陳玫玲(2004)。身心障礙者的社區照顧—社區支持性就業服務之困境與建議。社區發展季刊,106,245-259。
許銘秀(2001)。雇主與教師對智能障礙者工作社會技能看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協(2000)。社會工作管理。台北:揚智。
鈕文英(2003)。美國智能障礙協會2002年定義的內容和意涵。特殊教育季刊,86,10-15。
廖俊松(1997)。身心障礙者福利規劃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7,223-234。
潘大德(2002)。台中市身心障礙者就業現況、人力市場需求研究調查焦點座談會議紀錄。收錄在陶蕃瀛、李易駿合著之台中市身心障礙者就業現況、人力市場需求研究調查研究報告。台中市政府委託研究。
劉容孜、陳彥穎、洪秀主、楊淳雅(2000)。中美殘障者支持性就業之比較分析。兒童福利論叢,4,69-102。
戴玲容(2002)。身心障礙者就業過程中就業服務員所面臨的困境和因應之道—以台北市身心障礙者社區化支持性就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
簡宗佑(1997)。智障者支持性就業的模式之探討。竹縣文教,16,42-45。
蘇建文等(1991)。發展心理學。臺北:心理。
謝建全(1993)。智障者支持性就業模式之探討。就業與訓練,11(5),40-45。
Austin, D.M.(1991). Understanding the service delivery system. In R.L. Edward and J.A.Yankey (Eds.) Skills for effective human service management (pp.27-43). 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Babbie E.(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李美華、孔祥明等人和譯)。臺北:時英出版社。(原文第九版)。
Faubion C.W.& Andrew J. (2000). A systems analysis of the case coordinator model and an outcomes analysis in supported employment.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43(2), 75-83.
Gilmore, D. S., Schuster J. L., Timmons J. C. & Butterworth J.(2000). An analysis of trends for people with MR, cerebral palsy, and epilepsy receiving services from state VR agencies: Ten years of progress.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ctin, 44(1), 30-38.
Germain C. B.(1997).社會環境中的人類行為(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楊語芸、張文堯譯)。臺北:五南。
Hagner D., McGahie K. & Cloutier(2001). A model career assistance process for individual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38, 197-206.
Lagomarcino, T. R. & Rush, F. J.(1990).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job separations in relation to disability, placement, job type, and length of employment. U.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31235).
Maxwell J. A.(2004).質性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An interactive approach)(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臺北:心理。(原著1996年出版)
Pamela C Baker, Patricia Ainsworth (2004). Understanding mental retardati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Patton M. Q.(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吳芝儀、李奉儒譯)。臺北:桂冠。(原著1990出版)
Payne Malcolm Stuart (1995).當代社會工作理論:批判的的導論(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周玟琪、葉琇姍譯)。台北:五南。(原著1991出版)
Reitman D., Drabman R. S., Speaks L. V., Sherrel B. & Rhode P. C.(1999). Problem social behavior in the workplace: An analysis of social behavior probiems in a supported employment setting.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3), 215-228.
Rachel Forrester-Jones, Samantha J., Sophie H. & Michele D.(2004). Supported employment: A route to social networks.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17, 199-208.
Rose J., Saunders K., Hensel E.& Stenfert K. B.(2005). Factors affecting the likelihood that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will gain employment.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9(1), 9-23.
Roselyn M. Dixon & Catherine A. Reddacliff (2001). Family contribution to the vocational lives of vocationally competent young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48(2), 193-206.
Salzberg, C. L., Lignubar Kraft, B.,& McCuller, G. L.(1988). Reasons for job loss: A review of employment termination studies of mentally retarded worker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9, 153-170.
Shearn J., Beyer S. & Felce D.(2000).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supported employment for people with sever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nd high support needs: a Pilot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13, 29-37.
Schur L.(2002). The difference a job makes: The effects of employment among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36(2), 339-347.
Wehman P., Gibson Karen, Brooke Valerie & Unger Darlene (1998). Transition from school to competitive employment: Illustrations of competence for two young women with severe mental retardation.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13(3), 130-143.
Wehman P., Revell G., Kregel J.(1998). Supported employment: A decade of rapid growth and impact. American rehabilitation, 24(1), 31-43.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謝建全(1993)。智障者支持性就業模式之探討。就業與訓練,11(5),40-45。
2. 簡宗佑(1997)。智障者支持性就業的模式之探討。竹縣文教,16,42-45。
3. 劉容孜、陳彥穎、洪秀主、楊淳雅(2000)。中美殘障者支持性就業之比較分析。兒童福利論叢,4,69-102。
4. 鈕文英(2003)。美國智能障礙協會2002年定義的內容和意涵。特殊教育季刊,86,10-15。
5. 陳玫玲(2004)。身心障礙者的社區照顧—社區支持性就業服務之困境與建議。社區發展季刊,106,245-259。
6. 陳靜江(2002b)。自然支持在支持性就業之應用情形分析。特殊教育學報,16,229-260。
7. 陳靜江(2002a)。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模式。就業安全,1(2),88-94。
8. 施教裕(1997)。民間福利機構團體因應民營化之現況、問題及策略。社區發展季刊,80,37-55。
9. 花敬凱(1998)。自然支持:重度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的新趨勢。特殊教育季刊,69,8-16。
10. 林慶仁(2003)。由美國庇護工廠的發展看台灣推動的願景。就業安全,2(1),83-90。
11. 林幸台(2002)。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模式之研究—組織與運作模式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189-215。
12. 沈慶盈(2005)。談臺北市實施社會服務民營化的方向與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08,72-81。
13. 吳秀照(2005)。從理論到實踐:身心障礙就業服務之理念與服務輸送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2,104-116。
14. 李崇信(2004)。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轉銜暨職業重建服務之發展方向。就業安全,3(1),10-15。
15. 江亮演、應福國(2005)。社會福利與公設民營化制度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8,5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