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1 03: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文絹
研究生(外文):Huang,Wen-Chuan
論文名稱:越籍女性配偶來台後日常生活場域及家空間之建構歷程---以五位越南太太的故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building course of daily-life space and dwelling after migrantion :five case studies of the Vietnam female spouse’ stories
指導教授:關華山關華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wan,Hwa-S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學系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94
中文關鍵詞:越籍女性配偶日常生活場域家空間認同
外文關鍵詞:the Vietnam female spous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為承續了社會、心理學者的研究成果,將越籍女性配偶生活適應歷程中,心理層面之社會、文化、自我認同的變化,由空間環境的角度切入進行觀察討論。分析越籍女性配偶於婚後的生活適應歷程中,如何透過個人與建成環境間的互動來展現認同,建成環境的討論範圍則包含日常生活場域及家空間。
主要採取參與式觀察及開放式結構性訪談,選取五位居於城郊地區中的鄰近社區、行動自主權較高、表達自我意識較強、多為核心家庭型態的越籍女性配偶作為研究對象。首先對於她們婚前的空間經驗與空間使用方式進行瞭解,再觀察其婚後來台後面臨各種變化時的因應之道。
研究發現她們不論於日常生生活場域或家空間中,都會透過自身於空間中的行為表達出對於原鄉及移民後之主社會的雙面性認同。至於認同展現的方式,在日常生活場域的建構中,主要是透過休閒型消費空間來作為媒介。而在家空間方面,主要乃透過延續過去的空間使用慣性及價值觀、陳列對個人而言的重要之物、具有移民樣式的裝飾品或家具來展現。
This study continu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ociety, psychological subjects about the changing course of the Vietnam female spouses’ soci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after get married . The study is focused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se female migrants’ mentality and the behavior when they approach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s in Taiwan. By means of five selected case study observes the Vietnam female spouses in Taiwan how to express their identity through the house and daily-life space.
We choose five cases who live in the neighborhood of the outskirt of city .In addition, they also have stronger will to take action and have option to their life .And most of them have nuclear family. We adopt the way of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 and depth interview to approach them. At first, we make a comprehensive survey about their daily-life space and the behavior using their dwelling before got married. And then we compare with the condition after they got married.
It seems that no matter dealing with daily-life space or the dwellings, the Vietnam female spouses perform the two-side identification both to the original and the new culture. When they involved in the daily-life space, they often make use of the commercial space to be mainly medium of expressing their identity. In other way, when they involved in the dwelling, they often express identity through display furnishing with settlement pattern, important objects to individual, or extend the living expirences in the past.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1
第二節 理論與文獻回顧 14
壹、女性婚姻移民的相關研究 14
一、由巨視的結構性觀點探討女性婚姻移民的現象 14
二、由個人經驗瞭解女性婚姻移民與主社會的互動情形 15
三、影響女性婚姻移民者於移居地之建成環境中展現認同的可能因素 18
貳、家的相關論述 20
一、「家」的普同性意義 20
二、女性由家生活經驗衍生而出的「家」意義 21
三、女性於家中的空間權力 21
四、女性移民「家空間」的認同及營造 23
參、小結 24
肆、本研究切入之觀點 24
一、行為研究取向的空間觀點 24
二、著重東南亞女性配偶於建成環境中展現認同的方式與影響機制 25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6
第一節 研究目的 26
第二節 研究方法的建立 26
壹、訪談進行步驟 26
一、訪談頻率與進行之時機: 26
二、訪談時間及總時數: 27
三、語言溝通情形: 27
四、訪談資料的紀錄方式: 27
貳、研究分析步驟及架構 29
一、在日常生活場域方面 29
二、在家空間方面 30
第三節 研究議題與發問 32
壹、婚前婚後接觸日常生活場域的空間經驗 32
一、建立婚前涉入日常生活場域時的空間經驗 32
二、越籍女性配偶婚後來台建立日常生活場域的機制為何?是否出現了展現認同的情形? 32
貳、婚前婚後於家空間中的空間經驗 33
一、建立婚前於家中的空間經驗 33
二、越籍女性配偶婚後來台營造家空間的方式為何?是否有延續過去經驗以建立歸屬感的情形?透過空間展現自我認同的方式為何? 33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35
壹、研究流程 35
貳、分析架構 3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3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37
第三章 越南生活環境概況 40
第一節 越南概況 40
第二節 越南近年來的經濟改革 44
工業改革 44
農業改革 44
吸引國外資金的流入 44
第三節 五位受訪者家鄉的生活環境概況 46
頭頓省 47
隆安省 47
同塔省 47
永隆省 47
永隆省 48
第四章 五位越南太太台越兩地的生活 49
第一節 來自隆安省的阿鶯 49
第一節 來自隆安省的阿鶯 50
壹、阿鶯婚前的日常生活場域及家空間 50
一、阿鶯娘家的地理環境與營生方式 50
二、阿鶯婚前「家空間外」的日常生活場域 50
小結 51
三、阿鶯娘家當地的家屋形式及空間使用行為 52
貳、阿鶯婚後在台的日常生活場域及家空間 64
一、婚後之家庭形態與營生方式 64
二、婚後「家空間外」的日常生活場域 64
小結 67
三、婚後家空間之使用特性 69
參、婚前婚後日常生活場域的經驗延續與拓展 74
一、「家空間外」的日常生活場域 74
二、家空間的使用特性 78
第二節 來自同塔省的阿紅 83
壹、阿紅婚前的日常生活場域及家空間 83
一、阿紅娘家的地理環境及營生方式 83
二、阿紅婚前「家空間外」的日常生活場域 84
小結 86
三、阿紅娘家當地的家屋形式及空間使用行為 88
貳、阿紅婚後在台的日常生活場域與家空間 103
一、婚後之家庭形態與及營生方式 103
二、婚後「家空間外」的日常生活場域 103
三、婚後家空間之使用特性 109
參、婚前婚後日常生活場域的經驗延續與拓展 117
一、「家空間外」之日常生活場域的交叉比較 117
二、家空間之使用特性的交叉比對 123
第三節 來自巴第—頭頓省的阿春 128
壹、阿春婚前的日常生活場域與家空間 128
一、阿春娘家的地理環境與營生方式 128
二、阿春婚前「家空間外」的日常生活場域 129
小結 130
三、阿春娘家當地的家屋形式與空間使用行為 131
貳、阿春婚後在台的日常生活及家空間 139
一、婚後之家庭形態及營生方式 139
二、婚後「家空間外」的日常生活場域 139
小結 142
三、婚後家空間之使用特性 143
參、婚前婚後日常生活場域的經驗延續與拓展 151
一、「家空間外」之日常生活場域的交叉比較 151
二、「家空間」之使用特性的交叉比對 156
第四節 來自永隆省的阿琛 160
壹、阿琛婚前的日常生活場域與家空間 160
一、阿琛娘家的地理環境與營生方式 160
二、阿琛婚前「家空間外」的日常生活場域 160
小結 162
三、阿琛娘家當地的家屋形式與空間使用行為 162
貳、阿琛來台後日常生活的空間經驗 173
一、婚後之家庭型態及營生方式 173
二、婚後「家空間外」的日常生活場域 173
三、婚後家空間之使用特性 177
空間組織 177
空間內容詳述 177
參、婚前婚後日常生活場域的經驗延續與拓展 189
一、「家空間外」之日常生活場域的交叉比較 189
二、「家空間」之使用特性的交叉比對 195
第五節 來自巴第—頭頓省的阿蓮 200
壹、阿蓮婚前的日常生活場域與家空間 200
一、阿蓮娘家的地理環境與營生方式 200
二、阿蓮婚前「家空間外」的日常生活場域 200
小結 201
三、阿蓮娘家的家屋形式與空間使用行為 201
空間內容詳述 203
小結 205
貳、阿蓮來台後日常生活的空間經驗 207
一、婚後之家庭型態及營生方式 207
二、婚後「家空間外」的日常生活場域 207
小結 210
三、婚後家空間之使用特性 211
參、婚前婚後日常生活場域的經驗延續與拓展 220
一、「家空間外」之日常生活場域的交叉比較 220
二、「家空間」之使用特性的交叉比對 226
第五章 綜合討論與交叉比較 234
第一節 生活適應歷程中日常生活場域的建構機制及意義 234
壹、影響越南女性配偶建構家空間外之日常生活場域的變因 234
一、社會環境差異產生之變因 234
二、延續過去經驗而產生之變因 237
三、滿足現在生活之需求而產生之變因 239
貳、生活適應歷程中透過日常生活場域之建構中展現認同的方式 245
第二節 越南女性配偶來台後形塑家空間的過程、方式與意義 247
壹、因應台越兩地家空間建成環境之差異而生的空間使用方式 247
一、家空間與家屋涵蓋關係之差異 248
二、建材、家屋內部物理環境之差異 252
二、建材、家屋內部物理環境之差異 253
三、主要居住空間與污穢空間相對關係之差異 255
三、主要居住空間與污穢空間相對關係之差異 256
四、公共與私密空間特質之差異 259
五、空間主從關係序列之差異 265
六、家空間中母子主要活動空間預設分配的差異性 269
貳、透過佈置與擺設形塑家空間的方式 274
一、台越兩地家空間中女性的空間權力 274
二、延續婚前家空間中的使用慣性與價值觀 276
三、滿足婚後之生活需求或對於空間中記憶及感知的回應 283
參、影響婚後於家空間中展現自我之因素 28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288
第一節 建構日常生活場域及形塑家空間的歷程、方式與意義 288
第二節 研究方式之檢討與後續研究 291
參考書目 292
壹、東南亞女性配偶跨國婚姻形成的原因、發展歷程及生活適應

一、期刊
1. 邱琡雯,1999.05,〈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23=141》,頁:108-117。
2. 夏曉鵑,2001.09,〈「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43期,頁:153-196。
3. 夏曉鵑,2000.09,〈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39 期,頁:45-92。
4. 劉湘吟,2002.08〈在資本主義洪水中,流離異鄉--「外籍新娘」在臺灣〉《新觀念》173期 ,頁36-37。

二、中文書籍
1. 邱琡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時英。
2. 吳舒靜,2002,《台灣外籍新娘分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博論。
3. 蕭昭娟,1999,《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論。
4. 鄭雅雯,1999,《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論。
5. 顏錦珠,200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論。
6. .李玫臻,200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論。
7. 莊玉秀,2002,《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台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活動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論。
8. 吳美菁,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在台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論。
9. 李桂松,2003,《跨海建構的父權文化:宜蘭地區東南亞外籍媳婦於家庭中的權力關係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論。
10.陳麗玉,2001,《來自東南亞的「新娘」--一個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的深度報導》,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論。
11.沈倖如,2002,《天堂之梯?----台越跨國商品化婚姻中的權力與抵抗》,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論。

貳、女性/移民者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一、期刊
1. 陳其澎,1999,〈身體與空間: 一個以身體經驗為取向的空間研究〉《中原設計學報》。第1卷,第1期。
2. 畢恆達,1996,〈已婚婦女的住宅空間體驗〉《本土心理學研究》。第6期。
3. 吳錦勳,2005,〈湄公河畔的台灣因仔〉《商業週刊》917期。
4. 王宏仁,2004,〈越南魚露調出台灣新文化〉《新新聞》925期,頁:70-71。
5. 王宏仁,2004,〈正在興起的跨國俱樂部〉《新新聞》916期,頁:54-55。

二、中文書籍
1. 關華山,1989,《民居與社會文化》。台北:明文。
2. 王志弘,1998 《流動、空間與社會》。台北:田園。
3.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1999,《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4. 畢恆達,1996尋找空間的女人。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
5. 畢恆達,1996物情物語。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
6.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
7.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
8. Coooer Marcas (著),徐思詩(譯),2000, House as a Mirror of Self《家屋, 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 張老師文化事業。
9. Jung C.G. (著),劉國彬、楊德友(譯),1961/1997 榮格自傳: 回憶、夢、省思。台北: 張老師文化。
10.Tuan Yi-Fu(著),潘桂成(譯),1998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11.W i t t o l d R y b c z y n s k i(著)譚天(譯),2 0 0 1 ,Home: A S h o r t o f a n I de a 《金窩、銀窩、狗窩- - -人類打造舒適家居的歷史》。台北:貓頭鷹出版。
12.陶曉萱,2004,《跨越邊界--跨國婚姻中越南女性的認同經驗》,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論。
13.李秀珠,2004,《嵌入、扭曲、覺知與行動--善用社會網絡的越南籍跨國婚姻女性》,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論。
14.陳若欽,2003,《文化適應與自我認同─以台灣的越南新娘為例》,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論。
15.陳麗珍,2002,《解讀居家中女性的自我與異己》,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論。
16.王君琳,2001,《流動的家:大陸台商女性配偶的家生活與認同》,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17.歐宇帥,2000,《台北都會區年輕高學歷女性居住處境以及家的認同》,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18.黃玉馨,2000,《東港漁村婦女的日常生活空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論。
19.林淑靜,1987,《阿美族婦女的城鄉遷移與定居:以台北縣境內一個阿美族移民社區為案例的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20.孫瑞穗,1996,《城市中的單身女人與家變:以八O年代以來台北單身城鄉移民女人的居住處境與經驗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21.林卉羚,2002,《女性流動經驗下身體與空間關係的轉化---以台灣女留學生在北美公共空間中身體經驗之轉變為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22.張佩瑜,1999,《傳統婦女之生命週期與生活空間建構--以澎湖地區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論。
23.顧愛如,1993,《住宅空間使用的性別差異: 三個家庭空間的個案經驗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24.吳瑾嫣,1999,《女性遊民研究-家的意義與城市生活經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25.林淑靜,1997,《阿美族婦女的城鄉遷移與定居:以台北縣境內一個阿美族移民社區為案例的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論。
26.詹瑞峰,1998,《從後頭厝(娘家)到阮家(婆家)---澎湖望安阿媽的生活空間》,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論。

三、外文書籍
1. Edited by Jacqueline Knorr,Barbara Meier,Writed by Ingeborg Philipper,2000,〈First generation Italian Female migrants in Germany〉《Women and Migration》,Campus Verlag/St.Martin’s Press.New York。P:235-248

2. Edited by James S. Duncan,Writed by Amos Rapoport,1982,〈Identity and environment: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Housing and Identity---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Holmes & Meier Publishers,Inc.New York。P:7-35

參、越南相關資料
1. 龔宜君,2003,〈東南亞電影初探─越南電影中的社會意象〉《文化研究月報》,第30期。
2. 黃蘭翔,1998,《越南會安與台灣鹿港傳統店屋建築之比較》臺北巿/中央研究院。
3. 林平祥(編著),1977,《東南亞風物》台北巿/樂群出版事業公司。
4. 西貢區議會(編著),2003,《西貢歷史與風物》西貢區議會出版。
5. 鄭志昇,2005,《越南的經濟轉型與政治發展—國家論的觀點》,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論。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 夏曉鵑,2001.09,〈「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43期,頁:153-196。
2. 1. 邱琡雯,1999.05,〈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23=141》,頁:108-117。
3. 3. 夏曉鵑,2000.09,〈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39 期,頁:45-92。
4. 4. 劉湘吟,2002.08〈在資本主義洪水中,流離異鄉--「外籍新娘」在臺灣〉《新觀念》173期 ,頁36-37。
5. 1. 陳其澎,1999,〈身體與空間: 一個以身體經驗為取向的空間研究〉《中原設計學報》。第1卷,第1期。
6. 2. 畢恆達,1996,〈已婚婦女的住宅空間體驗〉《本土心理學研究》。第6期。
7. 4. 王宏仁,2004,〈越南魚露調出台灣新文化〉《新新聞》925期,頁:70-71。
8. 5. 王宏仁,2004,〈正在興起的跨國俱樂部〉《新新聞》916期,頁:54-55。
9. 王佳真,徐辜元宏 (2004),風險值的應用與台灣共同基金績效指標之持續性,臺大管理論叢,14(2),23-47。
10. 張振山,包幸玉 (2004),我國資訊公開制度之探討,證券暨期貨月刊,22(4),15-24。
11. 曾炳霖 (2002),淺談公司治理機制-以安隆案為中心,會計研究月刊,(205),65-83。
12. 葉銀華 (2002),從台灣上市公司網站資訊揭露看透明度,會計研究月刊,(200)。
13. 薛明玲,蔡朝安 (2003),從資訊揭露看公司治理,月旦法學雜誌,(96),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