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01: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戴克非
研究生(外文):Tai ko-fei
論文名稱:遊戲迷宮-戴克非創作論述
指導教授:黃海雲黃海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遊戲創作論述文藝復興不確定性現成物象徵性生命感媒介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4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的內容主要以我畢業創作的作品作為探討題材,並就創作時所受影響作一分析。「遊戲迷宮—戴克非創作論述」為題目,探討我所做的作品中企圖創作的趣味,作為主要的論述。

我的主要創作起源,與本身的生活息息相關,第一部分的地毯系列,以商業性的地毯、有踩踏動作的腳與象徵性的圖像來創造出一種情境,主要想營造出荒謬的遊戲感。第二部份的迷宮系列,以網路中的虛擬人物,和現實中的人物結合,更以兒時所玩的迷宮創造如謎霧般的生命感。

普普藝術由漢彌敦揭開序幕,發展至今日仍然可以說是方興未艾,幾經曲折轉向融合,個人以為仍舊是不斷的演化中,商業性的廣告和宣傳已經隨著所謂的置入性行銷,生活、廣告分不清了,而現成物的使用更是讓挪用、轉借得以正當化,也使得技巧並不是唯一表達的方式。

例如杜象的現成物的概念、普普藝術的流行趣味來觀察、藝術中的反叛精神與流行文化的影響,且更進一步以今日的虛擬世界--網路「媒體乃人之延伸」指向「虛擬即真實」。

我描繪著各式動畫,網路遊戲等,就如同文藝復興時期的達文西描寫蒙娜麗莎或十九世紀末社會的不確定性氛圍下梵谷反覆繪畫著自畫像一般,我創作的圖像核心乃源自當今真實的生活面貌,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網路的關係。並利用簡化的畫面,將畫面中的空間及實物,利用線條將之拆解重組,重構畫面,再使用高明度少色差的線條構成,形成如霧般完全不同的畫面效果。
論文摘要---------------------------------------------------------------------------------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創作研究方法與步驟-------------------------------------------------4
第三節 研究範圍----------------------------------------------------------------6
第二章 創作理論基礎
第一節 現代藝術中的反叛與變化-------------------------------------------8
第二節 媒體的力量-------------------------------------------------------------8
第三節 西方的遊戲理論------------------------------------------------------10
第三章 創作理念探討
第一節 從杜象到普普---------------------------------------------------------10
第二節 藝術的遊戲畫---------------------------------------------------------12
第三節 點線面------------------------------------------------------------------12
第四章 畢業作品風格解析
第一節 地毯系列---------------------------------------------------------------13
第二節 迷宮系列---------------------------------------------------------------18
第五張結論------------------------------------------------------------------------------27
參考書目---------------------------------------------------------------------------------28
黃文叡,《現代藝術啟示錄》〈藝術家出版〉,2002年
高千惠,《當代文化藝術澀相》〈藝術家出版〉1996年
王受之,《世界現代美術發展》〈藝術家出版〉2001年
馬歇爾.麥克魯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商務印書館〉2001年
張晴文,《台灣美術大戲—遊戲、互動》〈藝術家出版社〉2003年
克力多夫哈洛克,《麥克魯漢與虛擬世界》〈貓頭鷹出版社〉
路況,《犬儒圖》〈萬象圖書〉
馬場雄二,《美術設計的點、線、面》〈大陸書店〉1981年
藝術家132期5月號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