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6: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麗娜
研究生(外文):Chang Li-Na
論文名稱:繪畫語境與真實的多重性─席德進繪畫中的台灣圖像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text of Paintings and Multiple Realities ---A Study on Shiy De-Jinn’s Picture of Taiwan
指導教授:吳超然吳超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Chao-j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台灣圖像繪畫語境理解與詮釋多重現實存有詩意
外文關鍵詞:The Picture of Taiwancontext of paintingsmultiple realitiesbeingpoet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2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論文以席德進(1923-1981)為研究對象,從其繪畫創作的相關脈絡來分析「台灣圖像」如何被表現?並試圖詮釋繪畫表現與所在時空的對話語境,以及可能衍生的多重意義為何?
畫家席德進,其藝術生命的遊歷旅程,正好交錯著台灣美術自1945至1980年之間的本土與國際藝術發展歧異的路徑。席德進接受高等美術教育的1940年代,正值「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時期,林風眠「中西融合」的現代派風格與徐悲鴻「以西潤中」的寫實派風格分立兩方。席德進傳承於老師林風眠的繪畫風格, 追求「自然」和「傳統」的創作理念,相較於台灣日治時期美術發展的「地域色彩」,其呈現的「席德進風格」可能涵攝的繪畫脈絡語境,是台灣美術史重要的一頁。對於席德進所描繪的台灣圖像研究,將同時探討他在藝術表現上橫跨中西繪畫語言的演繹,以及他在個人日記和文稿中針對繪畫美學的論述觀點,兩者之間的內在意義關連性,而探討其一生藝術創作的轉折過程,不能忽略他內在同性之愛所誘導的藝術表現傾向。本論文嘗試解析他青少原真的年少時期,因於最初的同性間微妙情愛的察覺,而觸動其對文學與藝術於自身以外的外界視野,所欲表達與期待的情境,並且影響著日後其所有的藝術呈現結果。
關於「台灣圖像」的描繪,在不同歷史時期,可以見到不同時代風格與表現方式所呈現的多重面貌。本論文進一步探究,身歷其境的台灣人(例如定居者和遷移者)透過藝術作品所創造的圖景世界,開顯了何種存有(being)狀態?席德進的創作歷程所交織的歷史脈絡,在台灣追求的藝術表現可能具有的創造性與詮釋空間又是如何?畫家在現象世界的互動情境中,所意欲表現的藝術世界,保有著直接而豐滿的作品與現實性的關聯,而從「藝術」所顯現的開放與空白的空間,我們將思索探問海德格式的問題:在作品中,存有是什麼以及存有是如何被開啟出來?而「詩意」又如何表達其作品與存有的關係?本論文針對席德進創作歷程的「台灣圖像」研究,試圖擺置在歷史脈絡空間和創作者的藝術追問裡,來解析藝術思維生成衍變以及繪畫表現的圖景世界,並將透過(引借)海德格對於藝術作品本源分析理論,申論席德進的藝術追問,期能對其生命終極的創作探尋歷程予以釐清與註記。
The purpose for this thesis to study Shiy De-Jinn, and analyze how his painting, “The Picture of Taiwan” is presented from his creative mind and related context. The study also intend to interpret the performance and multiple meanings which may be derived from his paintings.
As an artist, Shiy De-Jinn, his artistic life experiences intersected with the divergent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art and the international art during 1945 to 1980. In 1949, the art education Shiy De-Jinn received was dur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Art” period, two of the important styles then were the modern style of Lin Feng Mian’s “Fusion of the East and West” and the realistic style of Xu Bei Hong’s “the East Enriched by the West”. Shiy De-Jinn followed his teacher, Lin Feng Mian’s painting style, pursuing “nature” and “traditional” creation beliefs, and compar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art in Taiwan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Shiy De-Jinn’s style has made an important page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s art. The research on The Picture of Taiwan done by Shiy De-Jinn is to also examine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 painting language across both the East and the West, his point of views on the esthetics of painting in his diary and manuscript as well as the inner meanings and their connectivity. To discuss his lifelong artistic creations procedure should not neglect the artistic performance which induced his love for same sex. This thesis is to try to analyze his real self during his teenage years, and how the discovering of his feelings towards same sex has activated his desire to express literature and art which eventually effected his performance in his later life.
The Picture of Taiwa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history reveals different kind of styles and provide multiple looks. This thesis is to further examine how the world of illustrations created by artistic objects created the conditions of beings. How the creativity and space of interpretations of Shiy De-Jinn’s context of creations may effect Taiwan’s pursuance of art performance? Artists are trying to express the realm of interactions of the world of art in the phenomenon world, and to keep the relationship of direct and fulfilling artwork with reality, and from the open and blank space displayed by the ‘art’, we shall think deeply of the Heidegger’s question about style:” in the art work, what is the being and how it is unsealed? How “poetry” can be expres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ing and the artwork?” This thesis is targeting on researching Shiy De-Jinn’s “The Picture of Taiwan” and to analyze the derivation of his artistic mind and the world of illustration displayed from his paintings as well as through Heidegger’s analytical theory on artistic mind. Moreover,by discussing and cross examining Shiy De-Jinn’s artistic mind, the thesis is hoping to clarify and annotate his lifelong road of creations.
第一章:緒論 01-12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文獻回顧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多重現實下的台灣圖像語境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第二章:席德進的藝術教育背景及其藝術探索 13- 28
第一節 探索藝術之路
第二節 林風眠與徐悲鴻-中國美術現代化的兩端
第三節 追求苦澀的愛慾藝術

第三章:台灣美術發展與台灣圖像的形構 29-47
第一節 日本殖民想像與台灣文化意識
第二節 日治時期台灣風景畫中的台灣圖像
第三節 戰後至席德進來台初期的文化意識轉折

第四章:1950-1960年代席德進的台灣圖像 48-62
第一節 台灣場域的藝術初探
第二節 1950年代:尋找描繪台灣的視角和色彩
第三節 1960年代:從鄉土推向現代

第五章:1970-1980年代席德進的台灣圖像 63-77
第一節 記憶與情感:尋找文化符碼的當代
第二節 轉譯‧詮釋:尋找返鄉之路
第三節 詩意‧安居:尋找他鄉家園

第六章:結語:席德進的藝術追問 78-82
參考文獻 83-87
附圖 88-116
專書
1.台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席德進紀念全集Ⅰ水彩畫》,台灣省立美術館出版,1993。
2.台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席德進紀念全集Ⅱ油畫》,台灣省立美術館出版,1994。
3.台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席德進紀念全集Ⅲ水墨畫》,台灣省立美術館出版,1995。
4.台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席德進紀念全集Ⅳ素描》,台灣省立美術館出版,1995。
5.台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編,《席德進紀念全集Ⅴ席氏收藏珍品》,台灣省立美術館出版,1997。
6.席德進,《台灣民間藝術》,雄獅圖書公司,1974年初版、1998年十版四刷。
7.席德進著,鄭惠美編,《上裸男孩-席德進四O至六O年代日記選》,聯合文學出版,2003。
8.席德進著,鄭惠美編,《孤飛之鷹-席德進七O至八O年代日記選》,聯合文學出版,2003。
9.席德進,《席德進書簡-致莊佳村》,聯經公司出版,1982。
10.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下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11.海德格著,孫中興譯,《林中路Holzwege》,時報出版社,1994。
12.海德格著,孫周興譯,《林中路》〈藝術作品的本源〉,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13.海德格著,陳嘉應、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上海:三聯書店,1996。
14.海德格著,孫周興譯,《路標》,時報文化出版,1998。
15.高達美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下冊,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16.舒茲著,盧嵐蘭譯,《社會世界的現象學》,桂冠圖書,1997。
17.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淑馨出版社,2000年二刷。
18.嚴平著,《高達美》,東大發行,1997。
19.顏娟英<日據時期台灣美術史 大事年表--西元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四年>,《藝術學》,藝術家雜誌社,8期,1992年9月,頁56-97。
20.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書林出版,1993一版 2002年再版,頁94。
21.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文學界雜誌出版,2000年再版。
22.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果實出版社,2001。
23.顏娟英,《石川欽一郎》,文建會、雄獅圖書公司策劃出版,2005。
24.顏娟英,《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雄獅圖書公司,1998。
25.蕭瓊瑞,《島嶼色彩:台灣美術史論》,東大圖書公司,1997。
26.林育淳,《陳澄波》,行政院文建會、雄獅圖書公司策劃出版,1998。
27.李欽賢,《郭柏川》,行政院文建會、雄獅圖書公司策劃出版,1997。
28.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1992
29.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30.《中國美術學院七十年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
31.馬諦斯著,蘇美玉整理翻譯,《馬諦斯畫語錄》,藝術家出版社,2002。
32.楊秋林編著,《林風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3.《中國美術學院七十年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
34.林風眠百歲誕辰紀念畫冊文集編輯委員會,《林風眠之路》,中國美術學院,1999。
35.顧丞峰主編,黃丹摩、劉曉陶著,《徐悲鴻與林風眠》,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
36.徐伯陽‧金山合編,《徐悲鴻年譜》,藝術家出版社,1991。
37.彼得‧蓋依(Peter Gay)著,劉森堯譯,《威瑪文化── 一則短暫而燦爛的文化傳奇》,立緒出版,2003。
38.徐伯陽、金山合編,《徐悲鴻年譜》,藝術家出版社,1991。
39.紀德著,李玉民譯,《地糧》,商周出版,2006。
40.史作檉,《尋找山中的塞尚》,典藏雜誌,2006。
41.Michel Hoog著,林志明譯,《塞尚》,時報文化出版,2003。
42.鄭蕙美,《獻祭美神》,聯合文學,2005。
43.Paul Johnson著,黃中憲等譯,《新藝術的故事》,木馬文化,2006。
44.Peter Gay著,劉森堯譯,《威瑪文化── 一則短暫而燦爛的文化傳奇》,立緒出版,2003。
45.詹明信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合志文化事業,2001。
46.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麥田出版,2005。
47.李家祺,《安迪.渥荷Andy Warhol》,藝術家出版社,2002。
48.倪再沁,《台灣美術的人文觀察》,雄獅美術,1995。
49.盧非易,《1949~1994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遠流公司,1998。
50.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春暉出版社,2004。
51.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下篇,玉山社,1999年。
52.遠流台灣館編著,《台灣史小事典》,遠流出版,2005年4月三版八刷。
53.劉紀蕙、周英雄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麥田出版,2000。
54.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允晨文化出版,1996。
55.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麥田出版,1998。
56.吳晟,<詩畫有緣 人無緣>,《一首詩一個故事》,聯合文學,2002。
57.鄭樑生編著,《日本史》,三民書局,2003。
58.倪再沁、廖瑾媛合著,《台灣美術全集──席德進卷》,藝術家出版,1999。
59.尤昭良,《塞尚與柏格森》,宜高文化,2003。
60.魏伶容等譯,世界美術全集《德國表現主義藝術》,藝術家策劃出版,2004。
61.何政廣,《歐美現代美術》,藝術家出版社,2006年3月七版。
62.《朝倉雕塑館》,日本:財團法人台東區藝術‧歷史協會,昭和63年3月再版。
63.《朝倉文夫》,日本:朝倉雕塑館,1983。
64.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東大圖書出版,1992。
65.黃漢青,《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五南圖書出版,2007。
66.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商鼎文化出版,1991。
67.Clement Greenberg著,張心龍譯,《藝術與文化》,遠流出版,1993。
68.林宜靜,《台灣當代風景畫》,玉山社,2004。
69.Jeff Lewis著,邱誌勇‧許夢芸譯,《文化研究的基礎》,韋伯文化國際,2005。
70.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聯合文學出版,2000年初版三刷。
71.矛鋒,《同性戀文學史》,漢忠文化事業出版,1996年。
72.P.L.Berger&T.Luckmann合著,鄒理民譯,《知識社會學-社會實體的建構》,巨流圖書公司,2002年一版。

學術論文
1.陳秀珠,《席德進(1923-1981)人物畫研究》,中央大學藝術學所碩論,2001年。
2.連俊欽,《席德進繪畫中的同性情慾》,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論,2002年。
3.陳雲鈞,《漂泊的現代性:從政治、審美與鄉愁看席德進的繪畫》,台北市立師院視覺藝術所碩論,2004年。
4.林芳瑩,《藝術家席德進研究》,東海大學歷史所碩論,2004年。
5.黃文宏,<海德格「轉向」Kehre的一個詮釋-以真理問題為探索>,刊載於《歐美研究》第三十一卷第二期,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1年6月,頁287-323。
6.顏娟英,<一九三O年代美術與文學運動>,《日據時期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歷史系,1993,頁535-554。
7.邱貴芬,<「在地性」的生成:「從台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刊載於《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年3月。

期刊
1.王白淵,<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文物》,1955:3,頁20、22、28-29。
2.席德進,<我的最經濟旅行>,《旅行雜誌》8期,1966年1月,頁59-61。
3.席德進,<我學畫的故事>,《幼獅文藝》193期,1970年1月,頁190-193。
4.席德進,<歐普畫之父─瓦沙雷>,《幼獅文藝》197期,1970年5月,頁39-46。
5.席德進,<我的藝術與台灣>,《雄獅美術》2期,1971年4月,頁16-18。
6.席德進,<羅丹美術論>,《雄獅美術》4、5、6、7、8、10、11期,1971年6月-1972年1月,頁20-23,17-19,35-37,22-24,13-15,22-25,14-17。
7.席德進,<永恆的生命製造者─許武勇>,《雄獅美術》11期,1972年1月,頁36-41。
8.席德進,<漫談歐美各國美術館觀後感>,《雄獅美術》18期,1972年8月,頁28-44。
9.席德進,<培養創作的原動力>,《藝術家》1期,1975年6月,頁6。
10.席德進,<近百年來的國畫改革者>,《藝術家》66期,1980年11月,頁54-57。
11.席德進,<與趙二呆對話>、<與陳其寬對話>、<與吳學讓對話>、<與李祖原對話>,《雄獅美術》117期,1980年11月,頁97-103。
12.顏娟英,<台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一)>,《藝術家》168 期,藝術家雜誌社,1989年5月,頁142-165;顏娟英,<台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二)>,《藝術家》169 期,藝術家雜誌社,1989年6月,頁140-161。
13.倪貽德,<決瀾社宣言(1932~1935)>,原載於《藝術旬刊》1932年10月1卷5期。引自謝佩霓<決瀾社與三O年代的上海--兼寫中國美術現代化第二期的歷程 >,《台灣美術期刊》1999年7月第45期,頁79。
14.鄭惠美,<席德進-中國水墨的本土化探索>,台灣美術期刊45期第12卷1期,1999,頁69。
15.席德進,<台灣古建築體驗>,《席德進全集-水彩畫》,席德進基金會,1993。
16.席德進,<掌握了這塊土壤的真實>,《席德進全集-席氏收藏珍品》,席德進基金會,1997,頁70。

報紙
1.席德進,<現代畫壇大師瑪諦斯>,《聯合報》六版,1953年10月13日。
2.席德進,<巴西國際藝術展覽、我國藝術界應踴躍參加>,《聯合報》六版,1957年1月27日。
3.席德進,<看,那古屋!>,《聯合報》十二版,1974年3月27日。

網站
1.李乾朗,<細說恩師──席德進的古建築緣>及<古建築像老朋友>,網站:台灣古蹟的守護者-李乾朗http://www.ylib.com/author/lan。
2.國立台灣美術館http://www.tmoa.gov.tw/。
3.席德進藝術之美ttp://www2.ntmofa.gov.tw/skl/shiy/index.html。
4.賴明珠,<永恆的南海赤焰-陳進百歲紀念展赴日巡迴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雜誌,2006年。http://www.artouch.com/story。
5.中國文化研究院「漢畫像石與畫像磚」http://hk.chiculture.net/。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5.黃文宏,<海德格「轉向」Kehre的一個詮釋-以真理問題為探索>,刊載於《歐美研究》第三十一卷第二期,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1年6月,頁287-323。
2. 31.馬諦斯著,蘇美玉整理翻譯,《馬諦斯畫語錄》,藝術家出版社,2002。
3. 28.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1992
4. 19.顏娟英<日據時期台灣美術史 大事年表--西元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四年>,《藝術學》,藝術家雜誌社,8期,1992年9月,頁56-97。
5. 26. 錢玉蘭、鄭凱倫(1998),「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第36期,頁14-22。
6. 24. 盧世昌(1998),「淺談垃圾費隨量徵收」,《環境教育季刊》,第36期,頁53-57。
7. 22. 黃瓊如、何艷宏、沈美惠(2005),「台中市垃圾處理的願付價格之研究」,《財稅研究》,第37卷,第1期,頁132-150。
8. 4. 吳東燿(2004),「臺中縣政府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之可行性探討」,《市師環教》,第56期,頁1-17。
9. 7.邱貴芬,<「在地性」的生成:「從台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刊載於《中外文學》第34卷第10期,2006年3月。
10. 3.席德進,<我學畫的故事>,《幼獅文藝》193期,1970年1月,頁190-193。
11. 9.席德進,<培養創作的原動力>,《藝術家》1期,1975年6月,頁6。
12. 10.席德進,<近百年來的國畫改革者>,《藝術家》66期,1980年11月,頁54-57。
13. 12.顏娟英,<台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一)>,《藝術家》168 期,藝術家雜誌社,1989年5月,頁142-165;顏娟英,<台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二)>,《藝術家》169 期,藝術家雜誌社,1989年6月,頁140-161。
14. 4.賴明珠,<永恆的南海赤焰-陳進百歲紀念展赴日巡迴的時代意義>,《典藏今藝術》雜誌,2006年。http://www.artouch.com/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