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6 04: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莉婷
研究生(外文):Li-Ting Huang
論文名稱:台中市地景變遷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ase Study on Landscape Change in Taichung
指導教授:賴明洲賴明洲引用關係章錦瑜章錦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Jou LaiChin-Yu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景觀學系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景觀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地景變遷土地使用半馬可夫鏈模式
外文關鍵詞:Landscape changeLand useSemi-Markov chain mod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23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近年來人類社會之急遽發展使得全球環境變遷愈趨快速,然而變遷所引發問題目前已成為各個不同學科領域所共同關注的議題。人類意識到全球土地使用及土地覆蓋的改變,係造成全球環境變化之重要因素;而地景變遷研究是為了讓規劃者瞭解長期地景干擾(例如氣候改變、土壤質地改變或地殼隆起、下降等)及短期地景干擾(例如自然力導致之火燒山、人為土地開發、都市發展等擾動現象)之過程和所可能結果所造成土地使用大幅轉變。台中市為台灣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占有重要之地理戰略地位,而在台中地區近幾年急速的都市發展過程中,無論是自然力或人為開發與建設都對台中市之地景造成了極大的改變,故此地區之地景變遷研究實屬必要。透過本論文研究,俾瞭解到台中市歷年發展及自然力干擾,對台中市人文及自然生態環境及地景結構所造成之影響。本研究主要利用與前人不同之研究方法(半馬可夫鏈模式)進行地景變遷之研究,研究目的係為瞭解台中市因時間累積而改變土地使用之過程,並利用台中市在過去三個不同年期(1985年、1994年、2003年)中之土地使用變化狀況,來預測未來土地使用面積之比例,以利提供未來台中市區域規劃者及決策者定期監測其變遷之有效資訊。
The global environment has been changed faster and faster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 the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se problems caused by the change have already been concerned by different academic fields. People are aware of which the important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global environment being the uses of lands and land covers. This research of the change of landscape aims to help planners to realize the progress and the result caused by the long-term landscape disturbances (i.e., the change of the climate, the change of the soils, and the rise/ collapse of the Earth crust ), and the short-term landscape disturbances(i.e., burning mountain of the prime mover,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behavior and the blockage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These might change the use of land.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Taichung of the Taiwanese central part. Taichung, due to its important geological location was selected to be my study area which be Taiwanese important transportation pivot. Both prime mover and anthropogenic exploitation have been influenced on the Taichu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aichung in recent year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aichung is certainly necessary. Through the study, the impacts of the anthropogenic/natural environments, and the landscape structures which led by the human’s and prime mover’s disturbances of the Taichung area will be understood. The method of the study was adopted Semi-Markov chain model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changes of the land configur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the land-use changes of the Taichung which led by several year-rounds. In addition, three different years, of which the years of 1985, 1994, and 2003, were used to predict the ratios of land-use changes in the near-by future. The final results, certainly, were helped to assist the planners and the designer of Taichung area regularly monitor their effective data of the changes in the long ru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16
第二章 文獻回顧…………………………………………………………………19
第一節 相關名詞解釋……………………………………………………………19
第二節 地景變遷…………………………………………………………………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49
第二節 土地使用變遷資料的建立………………………………………………50
第三節 地景變遷與地景指數 ……………………………………………………51
第四節 地景變遷與半馬可夫鏈…………………………………………………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9
第一節 地景指數分析與討論 ……………………………………………………65
第二節 半馬可夫鏈分析…………………………………………………………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9
第一節 結論………………………………………………………………………109
第二節 研究檢討及後續研究建議………………………………………………111
引用文獻 ……………………………………………………………………………113
附錄1 ……………………………………………………………………………121
附錄2 ……………………………………………………………………………123
1.丁志堅。1997年。運用馬可夫鏈模式度量土地使用變遷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方梅萍。2002年。台中市地景格局的變遷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東海大學地景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方琮雅。2001年。桃園台地水域用地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4.王素芬、陳永寬、鄭祈全。1999年。地理資訊系統和碎形維度於森林地景空間變化上之應用。航測及遙測學刊4(2):33-53。
5.王筱雯。2006年。蘭陽平原地景生態決策與評估支援系統之研究。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6.史瓊雯。2003年。應用地景生態計量方法探討集水區河川沿岸土地利用變遷-以德基水庫集水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台中市都市發展局。2006年。台中市地景綱要計畫期中簡報。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8.吳守從。2003年。南仁山生態保護區森林植群動態變化及其經營管理策略之探討。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9.吳守從、陳永寬。2002年。結合航測資訊與地景指數探討南仁山生態保護區之干擾因子。航測及遙測學刊7(2):3-22。
10.吳綱立。1993年。從建構全球地方話之永續農村地景的角度論農村地景規劃的意涵及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機制在管理農村地景資源上的角色與功能。全球衝擊與鄉村調適研討會論文集。台灣鄉村社會學會。
11.呂仲耿。2002年。利用空間資訊探討水源涵養保安林地景變遷。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2.李吳嘉、賴明洲、薛怡珍。2005年。台灣地區地景變遷研究發展現況與進展。2005地景論壇-永續地景研討會論文集。
13.李振泉。1984年。人地關係論。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4.李國忠、黃德銘。2001年。陳有蘭溪流域土地利用變遷與社經發展之實證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15(3):157-176。
15.廖怡雯。2003年。運用馬可夫鏈模式於台中市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6.杜昌柏。1993年。都會區土地使用變遷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7.肖篤寧。1993年。地景生態學:理論、方法及應用。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8.肖篤寧、趙羿、孫中偉、張國樞。1993。瀋陽西郊地景格局變化的研究。地景出版社。
19.周朝富。1985年。大地衛星資訊探測台北地區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
20.周學政。1986年。地理地景變遷偏好之分析-以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為個案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林于尊。2001年。農地重劃地景生態變遷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林士強。2006年。利用地景生態指數分析墾丁國家公園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3.林育佳。2004年。台中市都市林變遷趨勢之研究。東海大學地景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4.林佩佩。1995年。關渡自然公園預定地地景變遷對鳥類群聚結構的影響。台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5.林明志。1993年。關渡地區鳥類群聚動態與地景變遷之關係。輔仁大學生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6.林裕彬、林怡君。1999年。以地景生態觀點探討蘆竹地區之農田地景結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2:107-129。
27.林裕彬、曾正輝、鄧東波。2002年。地景生態指數於集水區整體地景時空間型態變遷探討。農業工程學報48(1):64-81。
28.林裕彬、鄧東波、吳振發。2001年。地景生態計量方法於農業地景生態系統之空間結構探討。農業工程學報47(2):74-91。
29.林裕彬、鄧東波、張尊國。2004年。以地景生態方法分析桃園台地埤塘變遷之研究。桃園大圳水資源暨營運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0.林裕彬、鄧東波、鄭瑞鈞。2000年。以嵌塊體形狀指數與統計方法於埤塘地景變遷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3:95-125。
31.邱顯立。2000年。棲蘭山地區森林空間分佈與變遷。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2.金恆鑣。2001年。國家公園的生物多樣性保育。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之研究與生物多樣性保育策略研討會論文集。頁69-89。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33.俞孔堅。1987年。論地景概念及其研究的發展。北京林業大學學報9(4):433-438。
34.姜聖華。2000年。花蓮地區都市擴張行為之研究。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5.施明元。1995年。台中市土地利用空間發展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6.洪于婷、鄒克萬。2001年。由生態地地景點探討都市空間發展結構。中華地理資訊學會2001年學術研討論文集。
37.張彤、蔡永立。2004年。生態學研究中的尺度問題。生態科學23(2):175-178。
38.張啟德(譯)。1994年。地景生態學。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9.張慧如。2007年。台中市都市生態區劃之研究。東海大學地景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40.張曜麟、鄒克萬。2002年。土地使用變遷空間動態模型之研究。2002中華地理資訊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地理資訊學會。
41.莊健源。2005年。以碎形與地景指標探討河川棲地特性。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42.陳正華。2002年。南仁山生態保護區地景變遷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3.陳永寬、吳守從。2001年。應用馬可夫鏈模式預測南仁山生態保護區地景變遷。台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15(4):317-328。
44.陳美心。1998年。土地利用變遷對水源涵養效益之影響-以大埔水庫集水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5.陳惠滿。1998年。北投聚落地景變遷的研究-人文生態觀點之探討。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46.陳朝圳、陳正華、吳守從。2002年。人為干擾對南仁山生態保護區地景之影響。林業研究23(2):25-34。
47.陳意昌。2003年。農地重劃地區土地使用與地景變遷之研究。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論文。
48.陳駿賢。2003年。遙測及地景分析技術於崩塌地判釋與變化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49.傅伯杰。2002年。地景生態學原理及應用。科學出版社。
50.曾正輝。2002年。地景生態計量方法於集水區生態水文之研究-以淡水河流域為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1.馮豐隆、黃志成。1997年。惠蓀林場土地利用之地景排列和變遷。中華林學季刊30(4):387-400。
52.黃書禮、蔡靜如。2000年。台北盆地土地利用變遷趨勢之研究。都市與計劃27(1):1-23。
53.黃凱易。2002年。九九峰自然保留區地覆變遷之監測與分析。林業研究季刊24(3):35-48。
54.黃慈愛。2005年。農地休耕對鄉村地景格局變遷影響之研究-以台東縣關山地區為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5.楊沛儒。2001年。地景生態城市規劃-基隆河流域1980~2000的都市發展、地景變遷及水文效應。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56.楊婉如。2004年。金門島地景變遷監測與分析-1995、2000、2001年。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7.詹喬嵐。2000年。集水區土地利用變遷對地表逕流之影響。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58.鄒國信。2001年。台北都會郊區土地使用變遷研究-以樹林市為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9.廖亞禎。2002年。校園土地使用之地景變遷-以中興大學台中校區為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
60.廖信誠。1996年。都市邊緣地區土地利用變遷與逕流特性關係之研究。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1.劉少陽。2003年。空間分析應用於海岸地區土地利用規劃之研究-以花蓮溪口水鳥保護區規劃為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2.劉儒淵、曾家琳、賴明洲。2001年。溪頭地區地景結構對細蝶族群在嵌塊體中分佈之影響。台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15(3):177-189。
63.劉國華、傅伯傑。1998年。生態環境區劃的原則及其特徵。環境科學進展6(6):67-72。
64.蔡靜如。1997年。台北盆地土地利用變遷趨勢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65.鄭祈全。1999年。森林地景變遷之監測研究。台灣林業科學14(4):493-507。
66.鄭祈全、吳治達、王素芬。2005年。應用Markov和Logit模式監測地景變遷之研究。台灣林業科學20(1):29-36。
67.鄭祈全、許立達、賴玉菁。2001年。應用地理資訊系統監測森林地景變遷之研究。台灣林業科學16(1):1-9。
68.鄭祈全、詹進發、許立達。1999年。應用碎形維度監測森林地景結構與變遷之研究。台灣林業科學14(4):397-407。
69.鄭曉昀。2003年。鄉村地景資源評估與規劃-以平溪、雙溪地區為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0.鄧東波。2001年。從地景生態學觀點探討都市綠地-以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1.鄧國禎。2001年。鯉魚潭水庫集水區地景變遷之研究。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
72.賴明洲、薛怡珍。2001年。大肚溪口野生動物保護區地景安全格局及生物多樣性之研究。台中縣政府農業局。
73.薛怡珍。2004年。地景動態變遷預測模式之研究-以台大實驗林和社地區為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74.薛怡珍、李國忠、邱祈榮、賴明洲、劉淑芬。2002年。陳有蘭溪流域地景變遷之分析。中華林學季刊35(4):375-386。
75.薛怡珍、陳麗惠、李國忠、邱祈榮、賴明洲。2004年。應用灰色馬可夫模式預測森林地景變遷。 中華林學季刊37(1):49-59。
76.簡炯欣。1999年。關刀溪長期生態試驗地之地景變遷及其代表性分析。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碩士論文。
77.簡炯欣、馮豐隆。2002年。關刀溪長期生態試驗地之地景格局代表性分析。特有生物研究4(1):75-85。
78.顏怡璇。2002年。運用細胞自動化理論模擬森林地景變遷之研究-以南仁山生態保護區為例。東海大學地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9.羅家強。1987年。航照判釋應用於桃園市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台灣都市化地區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0.嚴科偉。2002年。大規模自然擾動對地景空間結構影響之探討。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81.Aaviksoo, K. 1993. Changes of plant cover and land use types(1950’s to 1980’s)in three mire reserves and their neighborhood in Estonia. Landscape Ecology 8(5): 287~301.
82.Acevedo, M.F., D.L. Urban, and H.H. Shugart. 1996. Models of forest dynamics based on roles of tree species. Ecological Modeling 87: 267-284.
83.Anselin,L. 1995.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association – LISA. Geographical Analysis. 27(2): 93-115.
84.Binkley, C.S. 1980. Is succession in hardwood forests a stationary Markov process. Forest Science 26(4): 566-570.
85.Brown A. A. and K. P. Davis. 1973. ”Forest Fuel” in Forest Fire Control and Use (second editi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pp.79-111.
86.Dramstad, W.E. , Olson, J. and Forman, R. 1996.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Land-Use Planning.
87.DORNEY, R.S. and P.W. McLELLAN. 1984. The urban ecosystem: its spatial structure, its subsystem attributes. Environments 16(1): 9-20.
88.Doxiadis, C.A . 1968. A City for Human Development, Existics. p.374.
89.Elkie, P. C. and R. S. Rempel. 2001. Detection scales of pattern in boreal forest landscapes.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47: 253-261.
90.Finder, R. A., J. L. Roseberry, and A. Woolf. 1999. Site and landscape conditions at white-tailed deer/vehicle collision locations on Illinois. Landscape and Urban.
91.Forman, R. T. T. and M. Godorn. 1986. Landscape Ecology. 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619 p.
92.Forman, R.T.T. 1995. Land Mosaics: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93.Griffith, J. A., A. M. Edward, and P. P. Kevin. 2000. Landscape structure analysis of Kansas at three scal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52: 45-61.
94.Hough, M. 1984. 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 : towards a new urban vernacular,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95.Hulshoff, R.M. 1995. Landscape indices describing a Dutch landscape. Landscape Ecology 10(2): 101-111.
96.Jenerette, G.D. and J. Wu. 2001.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land-use change in the central Arizona-Phoenix region ,USA, Landscape Ecology 16(8): 611-626.
97.LaGro, J. A. Jr. and S. D. DeGloria. 1992. Land use dynamics within an urbanizing non-metropolitan county in New York State(USA). Landscape Ecology 7(4): 275-289.
98.Marcucci, D. J. 2000. Landscape history as a planning tool.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49: 67-81.
99.McGarigal K. and B. J. Marks. 1994.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program for quantifying landscape structure. Dolores(CO.). P.O.Box606. p.67.
100.Muller, M.R. and J. Middleton. 1994. A Markov model of land-use changes dynamics in the Niagara Region, Ontario, Canada. Landscape Ecology 9(2): 151-157.
101.Naveh, Zen and Lieberman, A.S. 1984. Landscape Ecology.【中譯本:李團勝、傅志軍、劉哲民。2001。地景生態學-理論與應用。西安地圖出版社。西安。】
102.Nick Spedding. 2003. biophysical processes: biophysical forms, Landscape and non-metropolitan county in New York State(USA). Landscape Ecology 7(4): 275-289.
103.Steiner, Frederick. 1999. The Living Landscape: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Landscape Plan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04.Stearns, F. and Montag T. 1974. The Urban Ecosystem: A Holistic Approach. Dowden, Hutchinson and Ross. Stroudsburg, Pennsylvania., Inc.
105.Turner, M. G. 1990. Landscape changes in nine rural counties of Georgia. Photogrametry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56: 379-386.
106.Turner, M. G., R. H. Gardner., and R. V. O’Neill. 2001.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ory and practice-pattern and process. Springer- Verlag New York, Inc. New York. USA.
107.Usher, M.B. 1992. Statistical models of succession. Chaper13 in: D.C. Glenn-Lewin. R.K. Peet and T. T. Veblen(Editors), Plant Succession: Theory and Prediction. Chapman and Hall, London. pp. 215-248.
108.Zooneveld, I. S. 1995. Land Ec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Landscape Ecology as a Base for Land Evaluation, Land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Amsterdam: SPB Academic Publishing.【中譯本: 李秀 珍 2003) 地生態學,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09.內政部營建署網站-縣市綜合發展計畫資訊系統-台中市。2002。
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
110.台中市政府網站。2006。
http://www.tccg.gov.tw/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7.林裕彬、曾正輝、鄧東波。2002年。地景生態指數於集水區整體地景時空間型態變遷探討。農業工程學報48(1):64-81。
2. 9.吳守從、陳永寬。2002年。結合航測資訊與地景指數探討南仁山生態保護區之干擾因子。航測及遙測學刊7(2):3-22。
3. 4.王素芬、陳永寬、鄭祈全。1999年。地理資訊系統和碎形維度於森林地景空間變化上之應用。航測及遙測學刊4(2):33-53。
4. 28.林裕彬、鄧東波、吳振發。2001年。地景生態計量方法於農業地景生態系統之空間結構探討。農業工程學報47(2):74-91。
5. 30.林裕彬、鄧東波、鄭瑞鈞。2000年。以嵌塊體形狀指數與統計方法於埤塘地景變遷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3:95-125。
6. 51.馮豐隆、黃志成。1997年。惠蓀林場土地利用之地景排列和變遷。中華林學季刊30(4):387-400。
7. 52.黃書禮、蔡靜如。2000年。台北盆地土地利用變遷趨勢之研究。都市與計劃27(1):1-23。
8. 53.黃凱易。2002年。九九峰自然保留區地覆變遷之監測與分析。林業研究季刊24(3):35-48。
9. 74.薛怡珍、李國忠、邱祈榮、賴明洲、劉淑芬。2002年。陳有蘭溪流域地景變遷之分析。中華林學季刊35(4):375-386。
10. 75.薛怡珍、陳麗惠、李國忠、邱祈榮、賴明洲。2004年。應用灰色馬可夫模式預測森林地景變遷。 中華林學季刊37(1):49-59。
11. 77.簡炯欣、馮豐隆。2002年。關刀溪長期生態試驗地之地景格局代表性分析。特有生物研究4(1):75-85。
12. 王燕玲,〈談詩集的包裝與出版〉,《文訊》第39期,1988年12月,頁152。
13. 林瑞景,〈由名家小詩孕育少年詩〉,《國文天地》第133期,2006年6月,頁46-51。
14. 馬立鞭,〈微型小詩的虛與實〉,《葡萄園詩刊》第170期,2006年5月,頁45-47。
15. 張窈慈,〈論趙元任樂歌結合胡適《小詩》的創作手法〉,《藝術論文集刊》第6期,2006年4月,頁10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