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 Alasdair McAndrew, “Introduction to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with Matlab”, United States America, Thomson Course Technology, 2004.
[2] H. Suaw, T. Yamakoshi and K. Sato, “Relationship between debris-flow discharge and ground vibration”, Taipei: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bris-flow hazards mitigation, 2000, pp.311-318.
[3] Wolf, P.R. , “Element of Photogrammetry”, McGraw-Hill, Inc, 1983¸pp.351-390.
[4] 尹孝元、黃清哲、連惠邦、李秉乾、周天穎、王晉倫,「自動化土石流觀測系統之發展及應用」,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三十七卷,第二期,2006,第91-110頁。[5] 何維信,航空攝影測量學,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5。
[6] 吳成柯、戴善榮、程湘君、雲立實,數位影像處理,台北:儒林圖書有限公司,2001。
[7] 吳建興,機械視覺應用於土砂災害監測之可行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台北,2004。[8] 吳榮峰,大尺度質點影像量測法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台南,2003。[9] 呂珍謀、賴泉基、李明靜、林國暉、李宜靜,「影像辨識法於土石流表面速度估算之研究-PIV與STDSM之比較」,桃園:第十五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2006,第I106-I111頁。[10] 李明靜,河川表面流速與流量非接觸式量測方法之發展及應用,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台南,2003。
[11] 李璟芳,機械視覺應用於土石流監測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台北,2003。[12] 邱鴻瑋,雷射掃瞄系統於水利防災與土砂災害監測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台北,2005。[13] 范正成、張守陽,土石流危險區道路橋涵偵測警報系統之研究(三),台北:交通部專題研究計畫報告,2001,第4-12頁。
[14] 張守陽,機械視覺監測土石流發生之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90-2627-Z-027-001),2002,第1-62頁。
[15] 張守陽、李伯亨,「土石流事發偵測方法之初步研究」,成都:中國青年學者山地科學與中國中西部開發學術研討會,2000,第76-85頁。
[16] 張守陽、李璟芳,「機械視覺判識土石流流動之研究」,昆明:第三屆兩岸山地災害與環境保育研討會論文集,2002,第154-161頁。
[17] 張守陽、林志平、游勝任,「影像處理應用於土砂災害判識之研究」,台南:電子計算計於土木水利工程應用研討會論文集,2005,第13-18頁。[18] 張守陽、林志平、黃榮堂,機械視覺判識土石流發生與特性之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SC-93-2625-Z-027-001),2005。
[19] 張守陽、黃榮堂,土石流流速量測方法之研究,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坡地災害警戒值訂定與土石流觀測示範站之研究期末報告(計畫編號:SWCB-91-63-10),2002。
[20] 張守陽、黃榮堂、李璟芳,「機械視覺之土石流影像分析」,台南:第十二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2001,第J6-J13頁。
[21] 張守陽、黃榮堂、李璟芳,「機械視覺判識土石流發生之初步研究」,台北:第十一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2000,第K5-K10頁。
[22] 張守陽、黃榮堂、李璟芳,「機械視覺判識土石流發生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三十六卷,第一期,2005。
[23] 許銘峰,攝影測量在離心模擬試驗之應用-以離心隧道模型之地表沉陷量量測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桃園,2000。[24] 連惠邦,「水土保持局土石流之雨量警戒及監測成果探討」,台北:94年度土石流潛勢溪流防災業務管理研習會,2005,第39-46 頁。
[25] 陳孝宇,雷射掃描系統開發與土石位移監測之可行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台北,2004。[26] 游勝任,機械視覺應用於土石流監測之整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台北,2006。
[27] 游勝任、張守陽、林志平、梁仲志,「防災監測影像前處理之研究」,桃園:第十五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2006,第B96-B101頁。
[28] 詹錢登,土石流及其防治對策,台北:教育部(88-土木防災教材-教材-05),1999,第2-5頁。
[29] 詹錢登,土石流概論,台北:科技圖書,2000,第8-10頁。
[30] 劉虹妤,數位相機率定之自動化,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工程研究所,台南,2000。[31] 劉浚育,電腦輔助建築攝影測量之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中,2004。[32] 劉榮斌,機械視覺與攝影測量判讀土石流特性參數之初步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台北,2006。[33] 劉榮斌、林志平、張守陽,「機械視覺判識土石流特性之初步研究」,桃園:第十五屆水利工程研討會論文集,2006,第B149-B154頁。
[34] 謝瑞斌,低價位數值相機空間量測實用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台北,2000。[35] 謬紹綱,數位影像處理,台北:台灣培生教育,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