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22.21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07: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潘翠雯
研究生(外文):Tsui-Wen Pan
論文名稱:晚近台灣撞球運動的轉變:媒體、性別與國族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cent Transformations of Billiards in Taiwan:Media, Gender and Nation.
指導教授:魏玓魏玓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i We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一般大眾傳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運動撞球媒體性別國家/國族
外文關鍵詞:SportBilliardMediaGenderN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8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論文主旨在探討晚近台灣撞球運動的發展與轉變,主要關懷的議題在於,從以前到現在,台灣撞球運動為何有如此大的轉變,當今社會的撞球運動又呈現出什麼樣的形貌,以及在撞球運動走向國際化過程中,國家的角色與態度為何。   
  研究發現,媒體對於撞球運動的涉入,促使撞球的社會形象產生很大的改變,從媒體運動複合體的觀點來看,媒體從撞球運動中獲取低成本的節目以滿足本身頻道的需求,撞球組織也從媒體得到轉播權利金以應付所有的開銷,而這樣的模式也使得撞球組織對媒體的依賴愈來愈深。再者,女子撞球雖然是國內曝光率最大的女性運動,但媒體所再現出來的女子撞球選手的形象除了再度深化社會對於女性運動的刻版印象,也形塑了社會觀看女性撞球的方式,美貌的強調為女性選手帶來許多偏見與性別階級化的再製,並忽略女性撞球選手公領域的表現。最後,政治的力量一如往昔般深嵌在運動裡,早期國家對撞球嚴格打壓控制,如今撞球成為國家攏絡的對象,因為它有效協助「國家認同」的建構;另一方面,透過大型國際撞球賽事,使得運動/媒體/觀光的複合體儼然成形,也讓國家換得世界舞台露面的機會。
The research aims to examine that how billiard has transformed in Taiwan recently. The main concerned subject lies in why the billiard culture in Taiwan converts dramatically and what role the national state plays in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of billiard. .
The social image of billiard has been changed substantially while the sport was in associated with the media.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media/sport complex, the media acquired billiard games as program in relatively low cost and to fill in the sport channels’ program time. For billiard sport organization, sports broadcasting rights fee from media can cover most costs and expen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and billiard sport organization is increasingly close and intense but also caused the billiard organization more dependent to the media. In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and sport, the women billiard is the most famous women sport in Taiwan, but the representations image of female billiard players on the media contribute to the perpetuation of gender stereotypes. The media also focus on sportswomen’s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in accordance with conventional standards, bias and myth however ignore female billiards players’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Finally, the political power remains deeply intervening in sporting fields from past to present. In the initial period, the state restricted billiard activities. While now, the billiards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sporting activity that the state eagerly like to incorporate with. Because it has contributed to construct “national identity" for the country. On the other hand, by way of international billiards sports event, sport/media/tourism complex could take form, and let the state exchange the opportunity of exposure on the world stag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國內相關文獻 4
第三節 國內撞球發展簡史 8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取徑 13
第二章 媒體與台灣撞球運動發展的關係 16
第一節 理論整理 16
第二節 台灣撞球運動與媒體的結合 22
第三節 媒體對撞球運動的影響 35
第三章 性別與撞球運動的發展 42
第一節 理論整理 42
第二節 女子撞球運動的發展與媒體的報導 48
第三節 媒體對於女子撞球運動的影響 62
第四章 撞球運動與國家/國族 69
第一節 理論整理 69
第二節 台灣國家對撞球運動的涉入 76
第三節 國際競賽中的國家角色與國族認同 81
第五章 結論 94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建議 94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發展 100
參考書目 103
附錄:訪談大綱 115



圖表目錄

表 1 我國職業撞球歷年比賽觀眾人次 3
表 2 我國參與撞球國際組織資料表 12
表 3  2006年安麗盃收視人數 28
表 4  2005年超級波爾盃觀眾人數 29
表 5  2005年超級波爾盃觀眾教育程度 30
表 6 2005年超級波爾盃觀眾工作狀態分析比較表 31
表 7  近年運動競賽比較獎金分配不公實例 50
表 8 1998年曼谷亞運各國撞球奪牌數 84
表 9 2002釜山亞運各國撞球奪牌數 85
表 10 2006杜哈亞運各國撞球奪牌數 85
表 11 1998-2006亞運撞球比賽我國選手成績表 86
表 12 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我國選手歷年成績 87
表 13 中華職棒歷年觀眾人數統計表 89

圖 1柳信美(1) 63
圖 2柳信美(2) 63
圖 3柳信美(3) 63
圖 4柳信美(4) 63
圖 5 Fisher(1)  64              
圖 6 Fisher(2) 64
圖 7 Fisher(3) 64  
圖 8 Fisher(4 ) 64
圖 9 Fisher(5) 64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中時晚報(2001/04/05)。〈安麗盃女子撞球賽,眾佳麗比高桿前先比俏麗〉。
中時晚報(2004/05/01)。〈《安麗盃撞球賽》12金釵 比球技 秀清涼 拚性感 「黑寡婦」 深邃乳溝惹人遐思 丹佛美女 細肩帶露背裝夠辣 漂亮寶貝 收斂風情力爭六強 台灣新秀 斜肩無袖十分搶眼〉,版03。
中時晚報(2004/05/03)。〈安麗盃冠軍戰 240萬人盯著看〉,版07。
中時晚報(2005/05/02)。〈美麗的競技 撞球12金釵 飆人氣 比魅力 安麗盃女子撞球賽6日登場 國內新秀林沅君和張舒涵有備而來〉,版04。
中國時報(2000/04/03)。〈安麗盃女子撞球賽長髮美女敲桿 柔媚進袋〉
中國時報(2002/07/20)。〈可以撞出一片天〉,版15。
中國時報(2004/04/23)。〈拚球技 比清涼 安麗盃撞球賽記者會 陳純甄驚艷亮相 球迷屏息〉,版C7。
中國時報(2005/05/07)。〈《安麗盃撞球賽》12金釵 自尊心掛帥〉,版C6。
中國時報(2005/05/07)。〈《安麗盃撞球賽》黑寡婦 撞昏判官 爆奶裝當前 竟算錯比數 豔光付代價 咳嗽惹人憐〉,版C6。
中國時報(2005/06/05)。〈台灣撞球去污名 國際闖出一片天〉。《中國時報》,版C6。
中國時報(2005/07/11)。〈吳珈慶 16歲球王〉,版C6。
中國時報(2005/07/11)。〈撞球去汙名化 等到英雄〉,版C6。
中國時報(2006/01/19)。〈《WSBL》搶第二 電信扳倒台元〉,版A20。
王克武、賴姍姍(2001)。〈臺灣地區撞球運動初探〉。《大專體育》,期55,121-126。
王宗吉 譯(2004a)。《運動社會學》。台北市:洪葉。
王宗吉(2004b)。〈媒體運動的社會歷程探討〉。《學校體育》。期85,97-111。
王宗吉、洪煌佳(2002)。〈論運動產業發展的社會變遷〉。《國民體育季刊》,期135,17-22。
王俊強(2001)。《運動頻道節目之播映考量因素研究-以緯來體育台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順民(2001/11/12)。〈另類的全民運動與社會奇蹟:從世界杯棒運到紅標米酒的集體性文化集叢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頁》。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0/SS-C-090-175.htm。(2006/09/16瀏覽)。
王樹黃(2001/04/05)。〈安麗杯撞球賽比準頭 比行頭 珍娜李最搶眼〉。《聯合晚報》,版11。
卡維波(2004)。〈全球慾望城市中缺席的女性主義身體〉。甯應斌 編。《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197-204。
巧芸(1994)。〈起跑線-撞球〉,《兒童的雜誌》,93:40-43。
民生報(1997/01/04)。〈《中華職業撞球賽》 郭宗清開球 俐落入袋〉,版02。
民生報(1998/04/06)。〈《安麗杯世界女子花式撞球賽 點將錄》珍納李 艷麗勤奮 名號響亮〉,版02。
民生報(1998/04/17)。〈安麗杯女子撞球邀請賽今起在台北體院競技〉,版02。
民生報(1998/12/16)。〈曼谷看亞運 兩大職業運動 教人傷心〉,版02。
民生報(1998/12/22)。〈亞運健兒 凱旋歸來〉,版01。
民生報(1999/04/21)。〈安麗杯女子撞球賽 明年再來〉,版12。
民生報(2000/01/30)。〈職撞大賽 走出自己的路 獎金回饋球員 賽事與賭博絕緣 電視轉播金突破千萬元〉,版26。
民生報(2000/05/30)。〈女子撞球人氣旺 職業賽6月開打 球技VS.美麗 緯來看得見〉,版28。
民生報(2001/01/17)。〈職撞5年 明燃戰火 硝煙味濃〉,版B2。
民生報(2002/04/04)。〈世界頂尖女高桿 球技、裝扮都有自我風格〉,版B1。
民生報(2002/12/06)。〈女子職撞 進軍大陸〉,版B2。
民生報(2004/03/04)。〈美不美 大有關係〉,版B1。
民生報(2004/07/10)。〈2004台灣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 世界大賽行銷台灣上國際舞台〉,版D4。
民生報(2004/07/10)。〈球星撞台北 看誰最高桿 歐美金牌拓版圖?適應台灣再談發揮〉,版D2。
民生報(2004/07/11)。〈撞球場外 千多張門票賣光光〉,版B4。
民生報(2004/07/19)。〈台灣第一次 全球都在看〉,版B2。
民生報(2005/01/07)。〈職撞 最寒冷的冬天〉,版B5。
民生報(2005/05/06)。〈中外12金釵 亮麗登場〉,版B4。
民生報(2006/08/03)。〈撞球運動終於回歸單純競技場〉,版B1。
白書菁(2004)。〈美國花式撞球之觀賞行為探討〉,《休閒運動期刊》,期3,38-43。
朱元鴻 譯(2004)。《後現代理論》。臺北:巨流。
朱文忠(1992)。《運動的本質與異化-馬克思人本思想的觀點》,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自由電子報(2005/11/15)。〈《世界八號球錦標賽》吳珈慶 雙冠傳奇〉。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運動產業的推動發展方向〉。《國民體育季刊》,期135,5-7。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94年體育統計》。
余美慧(1997)。〈讓我們敲竿去智慧的運動-撞球〉。《新休閒世界雜誌》,35:52-56。
吳崇旗、王偉琴(2003)。〈淺析運動全球化的發展與爭議:傳播、經濟、政治與文化面向的探討〉。《大專體育》,期69,69-76。
李根芳、周素鳳(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
李晨寁(2001)。〈不景氣年代緯來玩球出頭天〉。《商業新聞》,13:68-69
林玉鵬(2005)。《全球化時代下的民族國家電影:文化公民權視野的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衢良(2003)。《大學生撞球參與者撞球場館滿意度''涉入程度與忠誠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繡霞(2001)。《媒體運動的全球策略──以NBA在台灣的發展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麗珍(2001)。〈解構女性雜誌中的美容手術論述〉。《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期1,97-125。
洪煌佳(2003)。〈大眾傳播媒體與運動商品化的省思〉。《台東大學體育學報》,期1,211-223。
洪嘉蔆(2003a)。《運動新聞文本的性別意涵分析》,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嘉蔆(2003b)。〈臺灣運動電視頻道的風雲再起〉。《運動管理季刊》,期4,33-41。
徐揚(2006)。〈運動產業的推手--運動行銷公司的專業能力〉。《國民體育季刊》,期35,72-77。
徐耀輝(2003)。〈從運動社會學觀點談臺灣女性與運動〉。《國民體育季刊》,期 136,7-11。
殷延泉(2002)。〈撞球簡介〉。《休閒運動期刊》,4(2),38-43。
翁宜寧(2001)。《奧運運動新聞文本分析:符號學觀點的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俊雄(2005)。〈創造運動休閒的新價值〉。《國民體育季刊》,期145,7-11。
高登第 譯(2000)。《科特勒談行销》。台北:遠流。
涂永輝(2000)。〈撞球運動協會十年有成感言〉。《撞球運動雜誌網頁》。http://www.baroc.org/research/history/h020128-2.htm。〈2005/12/7瀏覽〉。
梁淑玲(1993)。《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形構-台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1895-1990〉》,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郭聰智(2002)。〈台灣地區撞球運動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期61,168-172。
陳怡安(2003)。《台灣媒體報導亞奧運之意識形態意涵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燕(2005)。〈國際運動經紀人專業發展概況分析〉。《國民體育季刊》,期145,83-89。
陳純甄(1998)。〈玩弄撞球漂亮的精靈!〉。《新新聞》,期569、570,83-86+89-90
陳鴻雁(2004)。〈運動產業與服務品質〉。《國民體育季刊》,期143,7-14。
麻爭旗 譯(2000)。《媒介事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
曾文誠(?)。〈台灣棒球史(十六)〉。《蕃薯藤運動網》。http://sports.yam.com/show.php?id=0000024214。〈2006/10/2瀏覽〉。
程紹同(2002)。〈韓國三星電子亞、奧運會之贊助贏家策略分析〉。《國民體育季刊》,期134,17-26。
程紹同、廖俊儒(2000)。〈企業贊助的嘉年華(下)--奧運會的贊助類型〉。《廣告雜誌》,期113,66-67
馮建三(1992)。《廣告的符碼:商品崇拜與消費社會的意義政治經濟學》。台北:遠流。
馮建三、程宗明 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
黃月桂、吳秀佳(2005)。〈提升大學女學生運動人口〉。《國民體育季刊》。期147,70-74。
黃羽淳(2001)。〈撞球英雄出列〉。《幼獅少年》,期294,46-49。
黃東治(2006)。〈運動與國家認同初探〉。2006年7月發表於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學術研討會。
經濟日報(1984/09/15)。〈專業座談 撞球業經營現況探討及發展之道 撞球為高尚室內休閒運動〉,版12。
經濟日報(1987/06/12)。〈高球、舞蹈等娛樂稅 台省十五日起降低〉,版10。
葉龍彥(2001)。〈百年體育,千禧曙光--體育、文化、史觀〉。《國民體育季刊》,期130,61-67。
廖俊儒(2001)。企業贊助之效益研究-以安麗盃世界女子花式撞球邀請賽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美貞(2004)。〈兩性平等與運動倫理〉。《學校體育》,期81,107-116。
劉昌德(1996)。《台灣運動商品化過程中的大眾傳播媒體角色》,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昌德(2003)。〈「西方宰制、媒體中心」的運動全球化〉。《傳播文化》,期10,69-96。
劉昌德(2005)。〈明天依然愛我?電視運動轉播權利金之發展與分(1990-2005)〉。台北,台灣:中華傳播學會。
鄭凱元(2001)。《境外衛星電視頻道國際行銷本土化策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棨元、陳慧慈(2005)。《最新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
聯合晚報(2000/04/05)。〈觀眾:看!美麗在敲桿〉,版14。
聯合報(1952/06/08)。〈體育短波 撞球協會定期成立〉,版02。
聯合報(1954/09/20)。〈求學好時光 何必去撞球〉,版03。
聯合報(1955/09/29)。〈澎湖縣禁止 新設撞球場〉,版03。
聯合報(1955/10/20)。〈禁設撞球場 措施欠合理〉,版05。
聯合報(1971/01/26)。〈玻璃墊上 端正撞球歪風〉,版09。
聯合報(1973/01/06)。〈特種營業範圍將縮小 僅以安全有關者為限〉,版03。
聯合報(1974/05/05)。〈各地撞球場 暫停發執照〉,版03。
聯合報(1978/11/14)。〈特種營業奢侈浪費 嚴重影響社會風氣〉,版03。
聯合報(1979/02/16)。〈台港撞球賽明舉行〉,版08。
聯合報(1982/09/29)。〈國際花式撞球 帕里卡獲總冠軍〉,版05。
聯合報(1983/12/30)。〈是運動?是娛樂?辯出「折中」辦法 撞球保齡高爾夫娛樂稅降為10〉,版06。
聯合報(1997/03/06)。〈菸害防制法三讀通過 職業高協向菸商說不〉,版30。
聯合報(19980/04/16)。〈中韓撞球交流第一桿〉,版05。
聯合報(2000/04/06)。〈安麗杯撞球賽 收視創紀錄〉,版29。
聯合報(2004/07/12)。〈冷面趙豐邦 呷意贏的感覺〉,版D8。
顏志宏(2005)。《高雄市撞球運動消費者生活型態與購買決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Bellamy,Jr.R.V.(1998). The Evolving Television Sports Marketplace..In Wenner, L.A. (ed.)MediaSport. (p.170-185).London: Routledge.
Bernstein, A. and Blain, N.(2003).Sport and the Media:The Emergence of a Major Research Field. In Bernstein, A. and Blain, N.(eds.),Sport, Media, Culture: Global and Local Dimensions.( p.1-30). London: Frank Cass.
Billings, A.C., Angelini, J.R. and Eastman, S.T.(2005).Diverging Discourses : Gender Differences in Televised Golf Announcing.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8(2), 155-171.
Boyle, R. & Haynes, R.(2000).Power play: Sport, the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 Harlow, England ; New York : Longman.
Capranica, L. Minganti, C., Billat, V. et al.(2005). Newspaper Coverage of Women''s Sports During the 2000 Sydney Olympic Games: Belgium, Denmark, France, and Italy.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 76(2), 212-223.
Creedon, P.J.(1994).From the Feminine Mystique to the Female Physique: Uncovering the Archetype of Artemis in Sport. In Creedon, P.j.(ed.), Women,media and sport: Challenging Gender Values.(p.275-299).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Daddario, G.(1998).Women’s Sport and Spectacle:Gendered Television Coverage and the Olympic Games. Westport, Conn : Praeger.
Duncan, M.C. & Messner, M.A. (1998). The Media Image of Sport and Gender .In L.A. Wenner (ed.)MediaSport. (p.170-185).London: Routledge.
Golding, Peter and Murdock, Graham (1991) 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J. Curran and M.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Arnold.
Hall, S. (1992).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S.Hall, D.Held & T. McGrew (eds.).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p.274-316). Cambridge: Polity.
Hargreaves, J.(1994).Sporting Females: Critical issues in the history and sociology of women’s sports .London :Routledge.
Horne, J., Tomlinson, A. & Whannel, G..(1999).UNDERSTANDING SPORT. New York: Routledge.
Kane, M. J. & Greendorfer, S.L.(1994).The media’s Role in Accommodating and Resisting Stereotyped Images of Women in Sport. In Creedon, P.J.(ed.), Women,media and sport: Challenging Gender Values.(p.28-44).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Kane, M.J. & Lenskyj, H.J.(1998). Media Treatment of Female Athletes: Issues of Gender and Sexualities. In L.A.Wenner (ed.)MediaSport. (p.186-201). London: Routledge.
Kaufman, J. & Patterson, O.(2005).Cross-National Cultural Diffusion: The Global Spread of Cricke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0(1), 82-110.
McChesney, R. (2001) Global media, neo-liberalism, and imperialism. Monthly Review, 52(10), 1-19.
Messner, M.A., Dunbar, M. and Hunt, D.(2004).The Televised Sports manhood formula. In Rowe, D.(ed.),Critical Readings: Sports, Culture and the media.(p.229-245).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T., Lawrence, G., Mckay, J. et al.(2001).Globalization and Sport: Playing the world. London : Sage.
Nauright, J.(2004).Global games: culture, political economy and sport in the globalised world of the 21st century. Third World Quarterly, 25(7), 1325-1336.
Real, M.R. (1998).Mediasport: Technolog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Postmodern Sport .In Wenner, L.A. (ed.)MediaSport. (p.14-26).London: Routledge.
Schiller, H. I. (1991) Not yet the post-imperialist era.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8(1),13-28.
Wearden, S.T.& Creedon, P.J. (2003).”We Got Next”: Images of Women in Television Commercials during the Inaugural WNBA Season. In Bernstein, A. and Blain, N. (eds.), Sport, Media, Culture: global and local dimensions. London: Frank Class.
Wenner, L.A.(1989).Media, Sports, and Society: The Research Agenda.In Wenner, L.A.(ed.).Media, Sports, & Society. London : Sage.
Whitson, D. (1998).Circuits of Promotion: media, Marketing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Sport..In Wenner, L.A. (ed.)MediaSport. (p.57-72).London: Routledge.
網站資料:

ESPNSTAR Sports(2006)。http://www.espnstar.com.tw/
Matchroom Sport(2006)。http://www.matchroomsport.com/
中華職棒大聯盟官方網站(2006)。http://www.cpbl.com.tw/
安麗盃官方網站(2001)。http://sport.videoland.com.tw/event/amway/anway.asp
安麗盃官方網站(2005)。http://sport.videoland.com.tw/event/05_amway/default.asp
安麗盃官方網站(2006)。http://sport.videoland.com.tw/event/06_amway/
撞球運動雜誌(2006)。http://www.baroc.org/
緯來體育台(2006)。http://sport.videoland.com.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廖美貞(2004)。〈兩性平等與運動倫理〉。《學校體育》,期81,107-116。
2. 葉龍彥(2001)。〈百年體育,千禧曙光--體育、文化、史觀〉。《國民體育季刊》,期130,61-67。
3. 王宗吉、洪煌佳(2002)。〈論運動產業發展的社會變遷〉。《國民體育季刊》,期135,17-22。
4. 黃羽淳(2001)。〈撞球英雄出列〉。《幼獅少年》,期294,46-49。
5. 黃月桂、吳秀佳(2005)。〈提升大學女學生運動人口〉。《國民體育季刊》。期147,70-74。
6. 程紹同、廖俊儒(2000)。〈企業贊助的嘉年華(下)--奧運會的贊助類型〉。《廣告雜誌》,期113,66-67
7. 程紹同(2002)。〈韓國三星電子亞、奧運會之贊助贏家策略分析〉。《國民體育季刊》,期134,17-26。
8. 王宗吉(2004b)。〈媒體運動的社會歷程探討〉。《學校體育》。期85,97-111。
9. 陳鴻雁(2004)。〈運動產業與服務品質〉。《國民體育季刊》,期143,7-14。
10. 陳純甄(1998)。〈玩弄撞球漂亮的精靈!〉。《新新聞》,期569、570,83-86+89-90
11. 陳美燕(2005)。〈國際運動經紀人專業發展概況分析〉。《國民體育季刊》,期145,83-89。
12. 郭聰智(2002)。〈台灣地區撞球運動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期61,168-172。
13. 高俊雄(2005)。〈創造運動休閒的新價值〉。《國民體育季刊》,期145,7-11。
14. 殷延泉(2002)。〈撞球簡介〉。《休閒運動期刊》,4(2),38-43。
15. 徐耀輝(2003)。〈從運動社會學觀點談臺灣女性與運動〉。《國民體育季刊》,期 13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