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中時晚報(2001/04/05)。〈安麗盃女子撞球賽,眾佳麗比高桿前先比俏麗〉。
中時晚報(2004/05/01)。〈《安麗盃撞球賽》12金釵 比球技 秀清涼 拚性感 「黑寡婦」 深邃乳溝惹人遐思 丹佛美女 細肩帶露背裝夠辣 漂亮寶貝 收斂風情力爭六強 台灣新秀 斜肩無袖十分搶眼〉,版03。
中時晚報(2004/05/03)。〈安麗盃冠軍戰 240萬人盯著看〉,版07。
中時晚報(2005/05/02)。〈美麗的競技 撞球12金釵 飆人氣 比魅力 安麗盃女子撞球賽6日登場 國內新秀林沅君和張舒涵有備而來〉,版04。
中國時報(2000/04/03)。〈安麗盃女子撞球賽長髮美女敲桿 柔媚進袋〉
中國時報(2002/07/20)。〈可以撞出一片天〉,版15。
中國時報(2004/04/23)。〈拚球技 比清涼 安麗盃撞球賽記者會 陳純甄驚艷亮相 球迷屏息〉,版C7。
中國時報(2005/05/07)。〈《安麗盃撞球賽》12金釵 自尊心掛帥〉,版C6。
中國時報(2005/05/07)。〈《安麗盃撞球賽》黑寡婦 撞昏判官 爆奶裝當前 竟算錯比數 豔光付代價 咳嗽惹人憐〉,版C6。
中國時報(2005/06/05)。〈台灣撞球去污名 國際闖出一片天〉。《中國時報》,版C6。
中國時報(2005/07/11)。〈吳珈慶 16歲球王〉,版C6。
中國時報(2005/07/11)。〈撞球去汙名化 等到英雄〉,版C6。
中國時報(2006/01/19)。〈《WSBL》搶第二 電信扳倒台元〉,版A20。
王克武、賴姍姍(2001)。〈臺灣地區撞球運動初探〉。《大專體育》,期55,121-126。王宗吉 譯(2004a)。《運動社會學》。台北市:洪葉。
王宗吉(2004b)。〈媒體運動的社會歷程探討〉。《學校體育》。期85,97-111。王宗吉、洪煌佳(2002)。〈論運動產業發展的社會變遷〉。《國民體育季刊》,期135,17-22。王俊強(2001)。《運動頻道節目之播映考量因素研究-以緯來體育台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順民(2001/11/12)。〈另類的全民運動與社會奇蹟:從世界杯棒運到紅標米酒的集體性文化集叢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頁》。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0/SS-C-090-175.htm。(2006/09/16瀏覽)。
王樹黃(2001/04/05)。〈安麗杯撞球賽比準頭 比行頭 珍娜李最搶眼〉。《聯合晚報》,版11。
卡維波(2004)。〈全球慾望城市中缺席的女性主義身體〉。甯應斌 編。《身體政治與媒體批判》,197-204。
巧芸(1994)。〈起跑線-撞球〉,《兒童的雜誌》,93:40-43。民生報(1997/01/04)。〈《中華職業撞球賽》 郭宗清開球 俐落入袋〉,版02。
民生報(1998/04/06)。〈《安麗杯世界女子花式撞球賽 點將錄》珍納李 艷麗勤奮 名號響亮〉,版02。
民生報(1998/04/17)。〈安麗杯女子撞球邀請賽今起在台北體院競技〉,版02。
民生報(1998/12/16)。〈曼谷看亞運 兩大職業運動 教人傷心〉,版02。
民生報(1998/12/22)。〈亞運健兒 凱旋歸來〉,版01。
民生報(1999/04/21)。〈安麗杯女子撞球賽 明年再來〉,版12。
民生報(2000/01/30)。〈職撞大賽 走出自己的路 獎金回饋球員 賽事與賭博絕緣 電視轉播金突破千萬元〉,版26。
民生報(2000/05/30)。〈女子撞球人氣旺 職業賽6月開打 球技VS.美麗 緯來看得見〉,版28。
民生報(2001/01/17)。〈職撞5年 明燃戰火 硝煙味濃〉,版B2。
民生報(2002/04/04)。〈世界頂尖女高桿 球技、裝扮都有自我風格〉,版B1。
民生報(2002/12/06)。〈女子職撞 進軍大陸〉,版B2。
民生報(2004/03/04)。〈美不美 大有關係〉,版B1。
民生報(2004/07/10)。〈2004台灣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 世界大賽行銷台灣上國際舞台〉,版D4。
民生報(2004/07/10)。〈球星撞台北 看誰最高桿 歐美金牌拓版圖?適應台灣再談發揮〉,版D2。
民生報(2004/07/11)。〈撞球場外 千多張門票賣光光〉,版B4。
民生報(2004/07/19)。〈台灣第一次 全球都在看〉,版B2。
民生報(2005/01/07)。〈職撞 最寒冷的冬天〉,版B5。
民生報(2005/05/06)。〈中外12金釵 亮麗登場〉,版B4。
民生報(2006/08/03)。〈撞球運動終於回歸單純競技場〉,版B1。
白書菁(2004)。〈美國花式撞球之觀賞行為探討〉,《休閒運動期刊》,期3,38-43。朱元鴻 譯(2004)。《後現代理論》。臺北:巨流。
朱文忠(1992)。《運動的本質與異化-馬克思人本思想的觀點》,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自由電子報(2005/11/15)。〈《世界八號球錦標賽》吳珈慶 雙冠傳奇〉。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運動產業的推動發展方向〉。《國民體育季刊》,期135,5-7。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94年體育統計》。
余美慧(1997)。〈讓我們敲竿去智慧的運動-撞球〉。《新休閒世界雜誌》,35:52-56。吳崇旗、王偉琴(2003)。〈淺析運動全球化的發展與爭議:傳播、經濟、政治與文化面向的探討〉。《大專體育》,期69,69-76。李根芳、周素鳳(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
李晨寁(2001)。〈不景氣年代緯來玩球出頭天〉。《商業新聞》,13:68-69
林玉鵬(2005)。《全球化時代下的民族國家電影:文化公民權視野的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衢良(2003)。《大學生撞球參與者撞球場館滿意度''涉入程度與忠誠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繡霞(2001)。《媒體運動的全球策略──以NBA在台灣的發展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邱麗珍(2001)。〈解構女性雜誌中的美容手術論述〉。《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期1,97-125。洪煌佳(2003)。〈大眾傳播媒體與運動商品化的省思〉。《台東大學體育學報》,期1,211-223。
洪嘉蔆(2003a)。《運動新聞文本的性別意涵分析》,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嘉蔆(2003b)。〈臺灣運動電視頻道的風雲再起〉。《運動管理季刊》,期4,33-41。徐揚(2006)。〈運動產業的推手--運動行銷公司的專業能力〉。《國民體育季刊》,期35,72-77。徐耀輝(2003)。〈從運動社會學觀點談臺灣女性與運動〉。《國民體育季刊》,期 136,7-11。殷延泉(2002)。〈撞球簡介〉。《休閒運動期刊》,4(2),38-43。翁宜寧(2001)。《奧運運動新聞文本分析:符號學觀點的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俊雄(2005)。〈創造運動休閒的新價值〉。《國民體育季刊》,期145,7-11。高登第 譯(2000)。《科特勒談行销》。台北:遠流。
涂永輝(2000)。〈撞球運動協會十年有成感言〉。《撞球運動雜誌網頁》。http://www.baroc.org/research/history/h020128-2.htm。〈2005/12/7瀏覽〉。
梁淑玲(1993)。《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形構-台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1895-1990〉》,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郭聰智(2002)。〈台灣地區撞球運動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期61,168-172。陳怡安(2003)。《台灣媒體報導亞奧運之意識形態意涵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燕(2005)。〈國際運動經紀人專業發展概況分析〉。《國民體育季刊》,期145,83-89。陳純甄(1998)。〈玩弄撞球漂亮的精靈!〉。《新新聞》,期569、570,83-86+89-90陳鴻雁(2004)。〈運動產業與服務品質〉。《國民體育季刊》,期143,7-14。麻爭旗 譯(2000)。《媒介事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
曾文誠(?)。〈台灣棒球史(十六)〉。《蕃薯藤運動網》。http://sports.yam.com/show.php?id=0000024214。〈2006/10/2瀏覽〉。
程紹同(2002)。〈韓國三星電子亞、奧運會之贊助贏家策略分析〉。《國民體育季刊》,期134,17-26。程紹同、廖俊儒(2000)。〈企業贊助的嘉年華(下)--奧運會的贊助類型〉。《廣告雜誌》,期113,66-67馮建三(1992)。《廣告的符碼:商品崇拜與消費社會的意義政治經濟學》。台北:遠流。
馮建三、程宗明 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
黃月桂、吳秀佳(2005)。〈提升大學女學生運動人口〉。《國民體育季刊》。期147,70-74。黃羽淳(2001)。〈撞球英雄出列〉。《幼獅少年》,期294,46-49。黃東治(2006)。〈運動與國家認同初探〉。2006年7月發表於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學術研討會。
經濟日報(1984/09/15)。〈專業座談 撞球業經營現況探討及發展之道 撞球為高尚室內休閒運動〉,版12。
經濟日報(1987/06/12)。〈高球、舞蹈等娛樂稅 台省十五日起降低〉,版10。
葉龍彥(2001)。〈百年體育,千禧曙光--體育、文化、史觀〉。《國民體育季刊》,期130,61-67。廖俊儒(2001)。企業贊助之效益研究-以安麗盃世界女子花式撞球邀請賽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廖美貞(2004)。〈兩性平等與運動倫理〉。《學校體育》,期81,107-116。劉昌德(1996)。《台灣運動商品化過程中的大眾傳播媒體角色》,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昌德(2003)。〈「西方宰制、媒體中心」的運動全球化〉。《傳播文化》,期10,69-96。劉昌德(2005)。〈明天依然愛我?電視運動轉播權利金之發展與分(1990-2005)〉。台北,台灣:中華傳播學會。
鄭凱元(2001)。《境外衛星電視頻道國際行銷本土化策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棨元、陳慧慈(2005)。《最新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
聯合晚報(2000/04/05)。〈觀眾:看!美麗在敲桿〉,版14。
聯合報(1952/06/08)。〈體育短波 撞球協會定期成立〉,版02。
聯合報(1954/09/20)。〈求學好時光 何必去撞球〉,版03。
聯合報(1955/09/29)。〈澎湖縣禁止 新設撞球場〉,版03。
聯合報(1955/10/20)。〈禁設撞球場 措施欠合理〉,版05。
聯合報(1971/01/26)。〈玻璃墊上 端正撞球歪風〉,版09。
聯合報(1973/01/06)。〈特種營業範圍將縮小 僅以安全有關者為限〉,版03。
聯合報(1974/05/05)。〈各地撞球場 暫停發執照〉,版03。
聯合報(1978/11/14)。〈特種營業奢侈浪費 嚴重影響社會風氣〉,版03。
聯合報(1979/02/16)。〈台港撞球賽明舉行〉,版08。
聯合報(1982/09/29)。〈國際花式撞球 帕里卡獲總冠軍〉,版05。
聯合報(1983/12/30)。〈是運動?是娛樂?辯出「折中」辦法 撞球保齡高爾夫娛樂稅降為10〉,版06。
聯合報(1997/03/06)。〈菸害防制法三讀通過 職業高協向菸商說不〉,版30。
聯合報(19980/04/16)。〈中韓撞球交流第一桿〉,版05。
聯合報(2000/04/06)。〈安麗杯撞球賽 收視創紀錄〉,版29。
聯合報(2004/07/12)。〈冷面趙豐邦 呷意贏的感覺〉,版D8。
顏志宏(2005)。《高雄市撞球運動消費者生活型態與購買決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英文部分:
Bellamy,Jr.R.V.(1998). The Evolving Television Sports Marketplace..In Wenner, L.A. (ed.)MediaSport. (p.170-185).London: Routledge.
Bernstein, A. and Blain, N.(2003).Sport and the Media:The Emergence of a Major Research Field. In Bernstein, A. and Blain, N.(eds.),Sport, Media, Culture: Global and Local Dimensions.( p.1-30). London: Frank Cass.
Billings, A.C., Angelini, J.R. and Eastman, S.T.(2005).Diverging Discourses : Gender Differences in Televised Golf Announcing.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8(2), 155-171.
Boyle, R. & Haynes, R.(2000).Power play: Sport, the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 Harlow, England ; New York : Longman.
Capranica, L. Minganti, C., Billat, V. et al.(2005). Newspaper Coverage of Women''s Sports During the 2000 Sydney Olympic Games: Belgium, Denmark, France, and Italy.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 76(2), 212-223.
Creedon, P.J.(1994).From the Feminine Mystique to the Female Physique: Uncovering the Archetype of Artemis in Sport. In Creedon, P.j.(ed.), Women,media and sport: Challenging Gender Values.(p.275-299).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Daddario, G.(1998).Women’s Sport and Spectacle:Gendered Television Coverage and the Olympic Games. Westport, Conn : Praeger.
Duncan, M.C. & Messner, M.A. (1998). The Media Image of Sport and Gender .In L.A. Wenner (ed.)MediaSport. (p.170-185).London: Routledge.
Golding, Peter and Murdock, Graham (1991) 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J. Curran and M. Gurevitch (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Arnold.
Hall, S. (1992).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S.Hall, D.Held & T. McGrew (eds.).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p.274-316). Cambridge: Polity.
Hargreaves, J.(1994).Sporting Females: Critical issues in the history and sociology of women’s sports .London :Routledge.
Horne, J., Tomlinson, A. & Whannel, G..(1999).UNDERSTANDING SPORT. New York: Routledge.
Kane, M. J. & Greendorfer, S.L.(1994).The media’s Role in Accommodating and Resisting Stereotyped Images of Women in Sport. In Creedon, P.J.(ed.), Women,media and sport: Challenging Gender Values.(p.28-44). Thousand Oaks, Calif. : Sage.
Kane, M.J. & Lenskyj, H.J.(1998). Media Treatment of Female Athletes: Issues of Gender and Sexualities. In L.A.Wenner (ed.)MediaSport. (p.186-201). London: Routledge.
Kaufman, J. & Patterson, O.(2005).Cross-National Cultural Diffusion: The Global Spread of Cricke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0(1), 82-110.
McChesney, R. (2001) Global media, neo-liberalism, and imperialism. Monthly Review, 52(10), 1-19.
Messner, M.A., Dunbar, M. and Hunt, D.(2004).The Televised Sports manhood formula. In Rowe, D.(ed.),Critical Readings: Sports, Culture and the media.(p.229-245).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T., Lawrence, G., Mckay, J. et al.(2001).Globalization and Sport: Playing the world. London : Sage.
Nauright, J.(2004).Global games: culture, political economy and sport in the globalised world of the 21st century. Third World Quarterly, 25(7), 1325-1336.
Real, M.R. (1998).Mediasport: Technology a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Postmodern Sport .In Wenner, L.A. (ed.)MediaSport. (p.14-26).London: Routledge.
Schiller, H. I. (1991) Not yet the post-imperialist era.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8(1),13-28.
Wearden, S.T.& Creedon, P.J. (2003).”We Got Next”: Images of Women in Television Commercials during the Inaugural WNBA Season. In Bernstein, A. and Blain, N. (eds.), Sport, Media, Culture: global and local dimensions. London: Frank Class.
Wenner, L.A.(1989).Media, Sports, and Society: The Research Agenda.In Wenner, L.A.(ed.).Media, Sports, & Society. London : Sage.
Whitson, D. (1998).Circuits of Promotion: media, Marketing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Sport..In Wenner, L.A. (ed.)MediaSport. (p.57-72).London: Routledge.
網站資料:
ESPNSTAR Sports(2006)。http://www.espnstar.com.tw/
Matchroom Sport(2006)。http://www.matchroomsport.com/
中華職棒大聯盟官方網站(2006)。http://www.cpbl.com.tw/
安麗盃官方網站(2001)。http://sport.videoland.com.tw/event/amway/anway.asp
安麗盃官方網站(2005)。http://sport.videoland.com.tw/event/05_amway/default.asp
安麗盃官方網站(2006)。http://sport.videoland.com.tw/event/06_amway/
撞球運動雜誌(2006)。http://www.baroc.org/
緯來體育台(2006)。http://sport.videoland.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