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專書:
1.「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白皮書」,臺灣同胞百問解答(北京:華藝岀版社,2000年2月)。
2.「一個中國原則」,臺灣同胞百問解答(北京:華藝出版社,2000年2月)。
3.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紅葉文化,1997年8月)。
4.中華民國九93年國防報告書,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著(台北,國防部,2004年)。
5.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著,(台北,國防部,2006年)。
6.朱志宏,公共政策(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9月)。
7.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2月)。
8.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1月)。
9.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2月)。
10.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12月)。
11.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2月)。
12.金亨俊「國有企業中的腐敗問題」,丁樹範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年12月)。
13.金鑫、徐曉萍,中國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6月2版)。
14.紀欣,《反分裂國家法》立法大震撼,海峽學術出版社(臺北),2005年4月初版。
15.馬英九,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1992年3月)。
16.黃昆輝,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1991年12月)。
17.寇健文,「中國政治情勢:高層政局的演變」,丁樹範主編,中國大趨勢2003-2004,(台北:新新聞出版公司,2004年4月)。
18.張五岳等,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公司,2003年7月)。
19.張五岳等,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出版公司,2003年7月)。
20.葉劍英,「談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年12月)。
21.葉至誠,社會科學概念(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3月)。
22.童振源,「中國對台政策的演變、特徵與變數」,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年12月)。
23.楊開煌,崢嶸—兩岸關係之鬥爭與對策(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1年10月)。
24.鄧小平,「目前的形式和任務」,鄧小平文選(1975--1982)(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4年9月)。
25.趙小芒、鄧運、周炳欽,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2 月)。
26.閻學通,美國霸權與中國安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27.劉慶元,解析中共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11月初版)。
28.潘錫堂,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臺北:新文京出版公司,2006年3月)。
29.蘇起,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文化書坊,2003年12月第一版)。
30.譚力,我國國家公務員制度(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
二、一般資料:
1.丁樹範,「中國的『反分裂國家法』與亞太安全」,戰略安全研析(台北:政大國關係中心)2005年5月,第1期。2.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授權就當前兩岸關係問題發表聲明全文(五一七聲明),新華社(北京),2004年5月17日。
3.王高成,「確保兩岸與我國國防安全之原則與方法」,中華歐亞基金會(台北)2004年11月1日。
4.王律文,「《反分裂法》的關鍵問題」,爭鳴雜誌(香港),2005年4月。
5.王智盛,「全球視角下的兩岸關係—中共對台政策vs.台灣大陸政策」,展望與探索(台北),第3卷第7期,2005年7月。6.王高成,「胡錦濤北美行的談話內容分析」,戰略安全研析(台北:政大國關係中心),2005年11月,第7期。
7.田炳坤,「中國共產黨的反腐敗與法制化」,展望與探索月刊(台北),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8.吳新興,「從『一個中國』到『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大政策之分析,政策月刊,第51期,1999年10月。9.吳健民,「兩岸建立『信心建立措施』之立場與策略」,空軍軍官雙月刊(台北),2005年2月1日。
10.卲宗海,「中共十六大後兩岸政治關係之走向」,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台北)第十卷,第2期,2002年12月。
11.何忠偉、朱方長、陳艷芬,「『三農』問題的癥結與對策」,中國勞工通訊(香港)2003年7月18日。
12.李家泉,「『反分裂國家法』之我見」,中國評論(北京),2005年5月號。
13.李正修,「暗潮洶湧的台海情勢」,國政研究報告(台北),2006年4月22日。
14.金鑫、徐曉萍,中國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6月。
15.周育仁,「支持公投 反對違法」,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評論(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4年2月7日,專論。
16.林文程,「從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看北京對臺政策之發展」,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第1期,2005年1月,頁24。
17.卓慧菀,「『反分裂法』的政治與法律意涵」,歐亞基金會,和平論壇,2005年3月16日。
18.邵宗海,「建立依法涉台原則--反分裂國家法的分析與評估」,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遠景基金會,2006年4月)。19.周志懷,「『反分裂國家法』與新時期大陸對台政策」,台灣研究,2005年第2期。
20.周繼祥,「中共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挑戰與對策」,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4期,2005年4月。21.邵宗海,「建立依法涉台原則--反分裂國家法的分析與評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七卷,第2期,2006年4月。22.郭瑞華,「評錢其琛在中共紀念『江八點』六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2期,2001年2月。
23.郭天勇,「對中國『反分裂國家法』之研析」,戰略安全研析(台北:政大國關係中心),2005年5月,第1期。24.施大千,「中共『和平崛起』的國際反應與台海安全」,國防雜誌(台北),第20卷第11期。25.洪儒明,「中共近期對台交流政策評析」,中華歐亞基金會(台北),2005年6月。26.馬英九,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1992年3月修訂版)。
27.徐博東、陳星,「『反分裂國家法』頒布後的兩岸關係」,現代台灣研究雙月刊(北京),2005年6月。
28.高孔廉,「台灣不能錯將罩門當籌碼」,中國評論(香港),2005年6月號。
29.高朗,「後冷戰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變與不變」,政治科學論叢,第21期,2004年9月。30.高孔廉、鄧岱賢、吳銘彥,「『連胡會』、『布胡會』後之美中台三邊關係分析」,國政研究報告(台北),2006年5月5日。
31.徐遙,「反對『台獨』決不妥協:專家學者解讀反分裂國家法」,黨建(北京),第5期,2005年5月。
32.徐郁芬,「對外洽簽自由貿易協定策略與進展之分析」,中華歐亞基金會(台北),2006年8月9日。
33.張五岳,「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月刊(台北),第2卷第2期,2004年2月。34.章念馳,「兩岸關係:現在與未來的反思」,中國評論(香港),2003年3月號。
35.張五岳,「未來四年兩岸關係與中共對台政策之分析」,中華歐亞基金會(台北),2004年5月21日。
36.張五岳,「中共『兩會』各項報告透露之意涵及其之觀察」,中共研究(台北),第39卷第3期,民國2005年3月。
37.許光泰,「從法律層面評中國『反分裂國家法』」,展望與探索月刊(台北),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38.陳銘顯,「中國大陸觀察」,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2005年5月6日。
39.張五岳,「應以新思維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中國評論(香港),2005年6月號。
40.童振源、陳碩廷,「九二共識的形成、實踐與瓦解」,展望與探索月刊(台北),第2卷第12期(2004)。41.童振源,「中共『十六大』後對台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42.葉劍英,「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一國兩制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5月)。
43.董立文,「十六大後的兩岸關係」,中華歐亞基金會(台北),2002年11月。
44.楊開煌,「當前兩岸關係的法律戰」,展望與探索月刊(台北),第3卷,第1期,民國2005年1月。45.楊劍、信強,「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必要性和法理依據」,中國評論(香港),2005年1月號。
46.楊開煌,「『反分裂國家法』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展望與探索月刊(台北),第3卷,第4期,2005年4月。47.楊開煌,「綜評『反分裂國家法』」,海峽評論月刊(台北),第172期,2005年4月1日。48.趙小芒、鄧運、周炳欽,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2月)。
49.廖文義,「中共的『反分裂國家法』及其影響之分析」,國防雜誌(台北),第21卷第1期,2005年。50.蔡瑋,「從中共反分裂國家法的內容分析」,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第2期,2005年3月。
51.鄭舜元,「中共軍事武力發展與其武力犯台作戰方式之研究—2005∼2010」,國防雜誌,(台北),第20卷第2期。52.劉博文,「兩岸直航對澳門的影響」,澳門理工學報(澳門),2005年第3期,頁2。53.鄭家慶,「九六台海危機:決策、教訓及展望」,中華歐亞基金會(台北),2006年7月。
54.嶽浩天,「胡錦濤對臺『四條紅線』」,財訊(臺北),第274期,2005年1月。
55.潘錫堂,「『三農』問題是江澤民留給胡錦濤的爛攤子」,國政評論(臺北),2002年7月5日。
56.潘錫堂,「連宋大陸行後的兩岸新局」,中國評論(香港),2005年6月號。
57.潘錫堂,「扁廢統論爆爭,兩岸添變數」,國政研究報告(台北),2006年2月9日。
58.潘錫堂,「國共論壇、連胡二會政經意涵」,國政研究報告(台北),2006年4月24日。
59.謝郁,「兩岸關係出現難得的契機」,中國評論(香港),2005年6月號。
60.謝文卿,「廢國統會不具民意基礎」,國政研究報告(台北),2006年2月21日。
61.顏建發,「民進黨執政以來中國對臺政策的鬆緊變化」,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卷,第3期,2005年秋季號。
62.藍天虹,「中共制定『反分裂國家法』之研析」,陸軍月刊(台北),第41卷,第479期,2005年7月1日。三、報紙:
1.「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允許回避和模糊」,人民日報(北京),2000年5月22日。
2.「大陸立法旨在抗衡『台灣法』」,文匯報(香港),2005年3月18日。
3.「反分裂國家法,日本明確表態反對」,中國時報(台北),2005年3月12日。
4.王高成,「以法制法,對抗台灣制憲」,聯合報(台北),2004年12月20日。
5.仇佩芬,「溫家寶:認真考慮訂『統一法』」,聯合報(台北),2004年5月11日。
6.「『尼克森震撼』改變中美關係走向—尼克森密訪北京二十五週年」,中國時報(臺北),1996年7月16日。
7.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人民日報(北京),1995年1月30日。
8.江澤民,「江澤民警告共軍勿太自信」,聯合晚報(台北),2000年5月13日。
9.朱建陵,「江澤民十六大報告有關對台工作論述,陳雲林:具重大指導意義」,中國時報(台北),2002年11月12日。
10.李家泉,「法理台獨不能容」,文匯報(香港),2004年5月6日。
11.「防中共、北韓威脅,美日將修改防衛指針」,青年日報(台北),2005年3月14日。
12.吳玉山,「震動2005,衝擊2006連戰登陸 帶出台灣新政治」,中國時報(台北),2005年12月29日。
13.「汪道涵在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在2000年3月29日對臺工作內部談話」,明日報(台北),2000年4月6日。
14.林中彬,「認清分裂法的真正面目」,蘋果日報(台北),2006年3月14日。
15.「制定臺灣新憲法主張」,聯合報(台北),2003年9月29日。
16.胡錦濤,「兩岸關係四點意見全文」,聯合報(台北),2005年3月5日。
17.美國國務卿萊斯在2005年3月20日訪問「中國」時表達了美國的疑慮,彭志平,綜合外電報導「萊斯強調反分裂法不受歡迎」,工商時報—兩岸財經(台北),2005年3月22日。
18.「扁宋會十點聯合聲明」,聯合報(臺北),2005年2月24日。
19.唐彥博,「解析中共『反分裂國家法』系列一:炮製『反分裂法』就是改變臺海現狀」,青年日報(台北),2005年3月3日。
20.「連胡會新聞公報: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聯合報(台北),2005年4月30日。
21.「張正修:新中間路線可能超越統獨嗎?」,民眾日報(台北),1999年4月18日。
22.張宗智,「反分裂法『中』美微妙互動」聯合報(台北),2004年12月20日。
23.陳世昌,「日相:對兩岸帶來負面影響」,聯合報(台北),2005年3月15日。
24.許世銓,「一部維護兩岸和平的法律」,人民日報(北京),2005年3月17日。
25.「萊斯強調反分裂法不受歡迎」,工商時報(台北)2005年3月22日。
26.楊珮玲,「反分裂法-日本明確表態反對」,中國時報(台北),2005年3月12日。
27.楊永明,「美頂多強硬聲明 不會攤牌」,聯合報(台北),2005年3月10日。
28.楊永明,「台海安全進入結構性變化」,中國時報(台北),2005年3月15日
29.「臺灣正名訴求」,聯合報(台北),2004年12月8日。
30.潘錫堂,「三一八一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檢測」,中華日報(台南),2001年3月19日。
31.潘錫堂,「中共『人大』暴露大陸經濟與社會問題積弊日深」,青年日報(台北),2003年3月13日。
32.「錢其琛:大陸臺灣同屬『一中』包容性非常大」,聯合報(臺北),2000年9月11日。
33.「歐盟反對任何武力行為」,中時晚報(台北)2005年3月15日。
34.謝文卿,「反分裂法五大面向不可輕忽」,中央日報(台北),2005年3月6日。
35.「贊不贊成大陸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的實際效應」,聯合報(台北),2004年3月15日。
36.嚴家褀,一部「維持現狀法」,聯合報(台北),2005年3月15日。
四、學位論文:
1.王繁賡,中國崛起與美國亞太地區安全戰略之研究:地緣政治理
論之觀點,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高階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5年6月。
2.吳國樑,「特殊國與國關係」對兩岸關係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 月。3.林顯金,中共「十六大」後對臺政策之持續與變遷,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 月。4.洪儒明,民進黨執政後的中共對臺政策,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5.蔡成聖,從人民日報對臺報導之變化檢視中共對臺政策--以兩國 論與一邊一國論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五、英文部份:
1.Alan C. Isaak, 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Inquiry(Homewood : Dorsey Press,1985).
2.Aldred G.Meyer,〝Communism and Leadership〞, 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Vol.16,No.3,(Autumn,1983).
3.Chen-yuan Tung , China’s Economic Leverage and Taiwan’ s Security Concerns with Respect to Cross-Strait Economic Relations, Ph.D.Dissertati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2002.
4.Daniel C.McCool , Public Policy Theories , Model , and Concepts(Englewood Cliffs , N. J.:Prentice-Hall ,1995)。
5.Lucian W Pye , The Spirit of Chinese Politics(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