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資料
專書-台灣
1.王良能著,中共的世界觀(台北市:唐山出版社,2002年)。
2.王高成著,交往與促變(台北市:五南出版,2005年)。
3.王思粵著,台灣與南韓對大陸貿易與投資結構之比較(台北市:中經院,民國89年)
4.王緝思等著,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台北市:生智出版,2001年)。
5.朱松柏著,南北韓的關係與統一(台北市:台灣商務,民國93年)。
6.朱松柏編,新世紀亞太情勢與區域安全(台北:政大國研中心,民國92年)。
7.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11月)。
8.李明正等著、李明義等編,國際關係(台北市:五南出版,2006年)。
9.李明著,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安全(台北市:五南,1998年)。
10.李明譯,Joseph E. Stiglitz,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台北市:大塊文化,2002年)。
11.李育慈, 黃俊彥譯,Michael E. Brown,中國崛起(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民國91年)。
12.李雪莉、陳良榕、孫珮瑜等著,韓國,躍升中(台北:天下雜誌,2005 年)。
13.李登科等著,國際政治(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5年)。
14.吳家興著,韓國的經濟發展與政策(台北市:台灣商務,2005年)。
15.周育仁著,政治與經濟之關係(台北市:五南書局,民國82年)。
16.周煦著,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市:生智出版,1999年)。
17.林秋山著,韓國綜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98年)。
18.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民國86年)。
19.林添貴譯,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
20.邵毅平著,韓國的智慧(台北市:國際村,1996年)。
21.胡元梓、薛曉源編,全球化與中國(台北縣:創世文化2001年)。
22.洪鐮德著,當代政治經濟學(台北市:揚智文化,1999年)。
23.高安邦著,政治經濟學(台北市:五南書局,民國91年)。
24.耿慶武著,中國不平衡經濟發展,(台北市:喜馬拉雅基金會,民國92年)。
25.高崇雲著,中共與南北韓關係的研究(台北市:正中書局,民國78年)。
26.張五岳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縣中和:新文京,民國92年)。
27.張亞中、李英明著,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市:生智出版,2000年)。
28.張亞中、孫國祥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市:生智出版社,1999年)。
29.張啟雄編,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30.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1999年)。
31.張啟雄編,戰後東北亞國際關係(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民國91年)。
32.陳啟懋著,中國對外關係(台北市:吉虹資訊,民國89年)。
33.傅國良、曹炳揚著,懷柔的中國(台北:海鷗文化,2004年)。
34.趙明義著,國際政治論叢(台北:華泰文化,1998年)。
35.劉德海著,南韓對外關係(台北市:劉德海,1997年)。
36.蔡瑋主編,中國和平發展與亞太安全(台北市:政大國研中心,民國94年)。
37.蔡增家著,南韓轉型:政黨輪替與政經體制的轉變(台北:巨流,2005 年)。
38.盧曉衡編,中國對外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39.簡江作著,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台北:台灣商務,2005年)。
40.顧長永著,台灣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0年)。
專書-中國大陸
1.丁一凡著,大潮流-經濟全球化與中共面臨的挑戰(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8年)。
2.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3.王逸舟著,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4.何蘭編,冷戰後中國對外關係(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
5.胡鞍鋼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6.胡鞍鋼編,全球化挑戰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7.唐永勝、郭新寧著,角逐亞太(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8.宮少朋等編,冷戰後國際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9.耿協峰著,新地區主義與亞太區結構變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10.馬孆著,區域主義與發展中國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11.高等教育出版社譯,J. Habermas,論全球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12.高增杰著,日本與東亞經濟合作(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13.崔立如主編,東北亞地區安全政策及安全合作構想(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14.張東輝編,東北亞經濟合作研究文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
15.現代關係研究院編,東北亞地區安全政策極安全合作構想(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年)。
15.陳峰君 王傳劍著,亞太大國與朝鮮半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6.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編,韓國研究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17.黃安余著,新中國外交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18.楊雪冬等譯,D. Held,全球大變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19.葉自成著,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20.潘世偉著,投身亞太新合縱的韓國(香港:三聯,2002年)。
21.黎曉蕾、袁征譯,與中國接觸-應對一個崛起國,(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
22.蕭歡容著,地區主義:理論的歷史演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23.閻學通、金德湘編,東亞和平與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年)。
24.閻學通著,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25.蘇浩著,亞太合作安全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期刊-
1.丁偉,「朝鮮半島形勢與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亞洲研究,2002年43期。2.于有慧著,「後冷戰時代中國大陸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民國90年2月。3.于美華,「朝鮮半島形成與中國政策分析」,現代國際關係,1996年10期。
4.王勇,「論中國新安全觀」,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年01期。
5.石源華,「論新中國週邊外交政策的歷史演變」,中國外交,2001年01期。
6.朱昕昌,「論中國睦鄰政策的理論與實踐」,國際政治研究,2001年02期。
7.朱松柏,「北韓飛彈外交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29卷第2期,2000年 2月。8.朱松柏,「南北韓軍備競賽與區域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4期,1996 年4月。9.朱松柏,「兩岸交流與兩韓關係之比較」,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6期,2001年12月。10.朱松柏,「兩韓和解與東北亞新秩序」,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1期,2001年2月。11.朱景鵬,「區域主義理論基礎與相關學說」,國際政治研究,2000年01期。
12.朱鋒,「區域主義與東亞安全」,當代亞太,1998年04期。
13.朱鋒,「論區域主義與東亞安全」,國際政治研究,1998年01期。
14.朱鋒,「關於區域安全與全球主義」,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09期。
15.汝信,「從政治、經濟、文化看近年來中韓兩國關係的發展」,當代韓國,2005年01期。
16.吳玲君,「中國與東亞區域經貿合作:區域主義與霸權之間的關係」,問題與研究, 第44卷第5期,民國94年9月。17.吳家興,「韓國對外直接投資之研究」,經濟研究,2003年第3期。18.李明,「北韓核武危機的意義與發展」,海峽評論,2003年147期。19.李英武,「中韓經貿合作現狀與發展前景」,東北亞論壇,2005年第5期。
20.李琮,「論經濟全球化」,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01期。
21.李銀珩,「韓國對中國投資的現狀及展望」,東北亞論壇,第15卷第4期,2006年7月。
22.李曉敏,「中國的新安全觀」,和平與發展,2002年02期。
23.沈定昌,「中韓經濟合作的現況與前景」,當代韓國,2005年03期。
24.邱坤玄,「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亞洲研究,2000年04期。25.邱坤玄,「中共對冷戰後美日安全關係的認知與新安全觀的形成」,東亞研究,第35卷第2期,民國93年7月。26.林秋山,「盧武炫執政後的南韓」,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期,民國92年1 月。
27.金英姬,「韓國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及對中韓經貿關係的影響」,經濟研究參考,2001年14期。
28.胡慶山,「北韓核武問題與東北亞情勢發展-日本與中共的戰略意圖」,國防雜誌,第19卷第5期,民國93年5月。29.范振洪,「21世紀初期中韓經濟合作展望」,當代亞太,1999年02期。
30.常欣欣、劉綿勇,「經濟全球化對國際關係的影響」,當代世界,1999年02期。
31.張玉和,「中韓貿易模式的變遷:從互補到競爭」,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32.張瀾濤,「經濟全球化與國加經濟安全」,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33.曹云華、徐善寶,「睦鄰外交政策與中國」,國際關係,2004年02期。
34.曹異美,「論日本爭取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席位」,問題與研究,第33卷第12期,1994年12月。35.郭力,「關於中韓投資合作新趨勢的探討」,黑龍江社會科學,2004年03期。
36.都永浩,「中韓經貿關係的發展趨勢(2002-2010年)」,黑龍江民族叢刊,2002年04期。
37.陳寒溪,「新安全觀實踐:中國的建立信任措施政策及其影響」,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38.陳寶森,「經濟全球化與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太平洋學報,1994年02期。
39.黃仁偉,「新安全觀與東亞地區合作機制」,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增刊。
40.楊志恆,「中共及日本在東北亞的角色」,遠景季刊,第2卷第4期,2001年 10月。41.楊志恆,「東北亞安全與預防外交」,戰略與國際研究,第3卷第1期,民國90年1月。42.蔡裕明,「北韓核武變局與東北亞安全」,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3期,民國92年8月。43.劉金質,「全面發展的中韓合作伙伴關係」,國際政治研究,2002年03期
44.劉國新,「論中國新安全觀的特點及其在周邊關係中的運用」,當代中國史研究,第13卷第1期,2006年1月。
45.劉德海,「南韓與中共經貿關係之研究」,工業簡訊,第28卷第8期,民國87年8月。46.劉德海,「90年代中共朝鮮半島政策與兩韓研究」,韓國研究,第13期,民國84年6月。
47.劉德海,「冷戰時期北韓的外交及對東北亞的影響」,亞洲研究,2001年40期。48.劉賽力,「合作共贏的中韓經濟關係」,國際問題研究,2006年03期。
49.魯桐、鄭俊圭,「韓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與中韓經貿關係展望」,世界經濟與政治,2005年02期。
50.閻學通,「中國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997年01期。
51.戴士權,「中韓關係及其對東北亞局勢的影響」,長春大學學報,第16卷第1 期,2006年1月。
52.薛嵛蘭,「試論中韓貿易合作的現狀及對策」,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17卷第9期,2005年9月。
學位論文-
1.卞金峰,「美韓關係之研究1979~1990-小國與大國之權力互動」,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2.王群豪,「後冷戰時期中共之亞太安全戰略」,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33,民國91年。3.朴起徹,「中共和南韓建交及其影響」,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頁51,民國86年。4.江淑琴,「東亞經濟整合之發展:東協加三政經因素之分析」,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碩士論文,頁95,民國91年。5.吳瑟致,「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對東亞區域主義發展之影響」,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6.吳懿峰,「冷戰後美日安保合作與中美日三角關係」,政治大學外交系碩士論文,頁28,民國92年。7.李妍慧,「柯林頓政府時期美國國內對中國大陸政策之爭論」,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8,民國94年。8.李奎泰,「中共對韓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論文,頁149,民國81年。9.李峻鏞,「韓國四大企業對中國大陸之投資策略」,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10.林宗翰,「後冷戰時期美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核武危機始末」,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11.林慶昌,「冷戰後北韓核武問題研究」,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12.金祐亨,「中共對朝鮮半島政策之研究(一九八0年∼一九九0年)」,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95,民國80年。13.金鉉玉,「韓國與中國大陸經濟貿易關係發展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8,民國93年。14.禹鍾淏,「韓國北方政策之研究(一九八八∼一九九三)」,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頁53,民國82年。15.張文富,「中共改革開放與外交政策之關連(1978—1990年)」,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23,民國80年。16.梁英子,「中國大陸對外開放後與韓國經貿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3年。17.許云甄,「後冷戰時期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促成六方會談的戰略抉擇」,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9,民國94年。18.許政中,「冷戰後美國的朝鮮半島政策對南北韓之影響」,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19.陳光炳,「中共在北韓核武危機之角色」,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20.陳佑珍,「中國大陸韓商直接投資區位選擇之實證分析」,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21.傅有敏,「後冷戰時期北韓核武危機飛彈發展與東北亞安全:1991-1999」,民國89年。
22.黃旭民,「中國外交區域主義的發展:以上海區域組織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23.黃忠榮,「從國際因素看中共八0年代外交政策」,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88-89,民國81年。24.黃金湯,「後冷戰時期中日外交關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25.黃虹堯,「中共參與亞太多邊安全機制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26.黃鴻博,「後冷戰時期中共東北亞外交政策」,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52,民國84年。27.歐陽文山,「後冷戰時期北韓研發核武之意義與影響:1993-2003」,政治大學外交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論文,民國92年。28.蔡明宗,「冷戰後美國與中共間信心建立措施之發展」,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6,民國91年。29.盧敬銘,「後冷戰中共外交政策之研究-以北韓核武危機為例」,政治大學外交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論文,民國94年。30.賴振生,「後冷戰時期東北亞區域安全體制建立之研究」,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1年31.謝亦旭,「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亞太戰略-權力平衡的觀點」,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頁56-57,民國92年。
二、英文資料
1.Brown, Michael E, Owen R. Cote, Jr., Sean M. Lynn-Jones and Steven D. Miller, eds.,Theories of War and Peace(Cambridge:The MIT Press)。
2.Brzezinski, Zbigniew,Out of Control(New York:Scribner,1993)。
3.Giddens, A.,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0)。
4.Kim, Samuel S.,China’s Quest for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Carlisle: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U.S. Army War College,1996)。
5.McGrew, Anthony & Brook, Christopher, eds.,Asia-Pacific in the New World Order(Landon:Routledge,1998)。
6.Morgenthau, Hans J.,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U.S.A: Alfred A. Knope, Inc,1954)。
7.Roberson, R.,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London: Sage Publication,1992)。
8.Ross, Robert S.,After the Cold War: Domestic Factors and US-China Relation(New York:Sharpe, M.E. Incorporated,1998)。
9.Swaine, Michael D.,The Role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i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Santa Monica:RAND,1998年)。
10.Waltz, Kenneth 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New York:Random House,1979)。
三、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mofa.gov.tw/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http://www.fmprc.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
http://www.cofortune.com.cn/moftec_cn/。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大韓民國大使館
http://www.chinaemb.or.kr/chn/
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網
http://www.cistc.gov.cn/
韓國貿易協會
www.globe.kotis.net
韓國進出口銀行
http://www.koreaexim.go.kr/
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
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