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經
《大正新脩大藏經》,大藏出版株式會社,簡稱《大正藏經》。
《卍新篡續藏經》,株式會社國書刊會,簡稱《卍續藏經》
以上兩部藏經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簡稱CBETA )輸入CD光碟,稱為《CBETA電子佛典集成》,本文引用Version 2006年版。
任繼愈主編,《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
二、古籍文獻(排序依筆劃)
(1)佛典
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經》卷32。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刪般若波羅密經》,《大正藏經》卷8。
唐.般刺密諦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經》卷19。
唐.釋法海記,《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密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簡稱敦煌本《六祖壇經》),《大正藏經》卷48。
唐.釋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宗寶本《六祖壇經》),《大正藏經》卷48。
(2)古德作品
元.明本撰、慈寂編,《天目中山和尚廣錄.山房夜話》,《中華大藏經》第1輯10集,第74冊卷11,頁32121。
宋.大慧宗杲,《大慧普覺禪師.答呂舍人》,《大正藏經》卷47。
宋.道鏡、善道共集.《念佛鏡》,《大正藏經》卷47。
宋.希叟和尚編,《五家正宗贊.黃糵斷際禪師》,《卍續藏經》卷78。
宋.子文編,《佛果圜悟真覺禪師心要.示民知庫》,《卍續藏經》卷69。
宋.枯崖圓禪師,《枯崖和尚漫錄.國史陳公貴謙》,《卍續藏經》卷87。
宋.慧日(蘊聞)禪師編,《大慧普覺禪師書.答富樞院》,《卍續藏經》卷47。
明.雲棲祩宏輯,《皇明名僧輯略》,《卍續藏經》卷84。
明.交光真鑑,《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卷25,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
明.憨山德清,《楞嚴經通議》卷6,台中:台中市佛教蓮社,1997。
明.澫益智旭,《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6。
唐.慧日,《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淨土集》亦名《慈悲集》,《大正藏經》卷85。
唐.圭峰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藏經》卷48。
唐.圭峰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大正藏經》卷14。
三、近代高僧大德作品(排序依筆劃)
岑學呂編,《虛雲和尚年譜》,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74。
岑學呂編,《虛雲和尚年譜》第一版,香港:虛雲和尚法彙編印辦事處出版,1953。
岑學呂編,《虛雲和尚年譜》第二版,香港:虛雲和尚法彙編印辦事處出版,1953。
岑學呂編,《虛雲和尚年譜》第三版,香港:香港佛學書局,1957。
岑學呂編,《虛雲和尚法彙》初編,香港:虛雲和尚法彙編印辦事處出版,1953。
岑學呂編,《虛雲和尚法彙》二編,香港:虛雲和尚法彙編印辦事處出版,1961。
岑學呂編,《虛雲老和尚年譜法彙》增訂本,台北:佛教出版社,1987。
林遠凡編,《虛雲老和尚事跡》,廣州:廣州佛教分會,1949。
章太炎,〈儆十方佛弟子啟〉,收錄《海潮音文庫.整理僧伽制度(上)》,台北:新文豐出版,1983。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勤學篇》,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楊仁山,《等不等觀雜錄.支那佛教振興策一》,台北:新文學出版,1986。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第29冊。
釋印光,《印光大師文鈔》,台北:青蓮出版社,1999。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74。
四、當代專著(排序依筆劃)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三輯文化,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李炳南,〈重校新版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序文〉,收錄《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
何良棟輯,《皇朝經世文四編.中國創設學堂除流弊說》,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
何明棟,《虛雲和尚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吳立民,《禪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書新,〈開國時期的佛教與佛教徒〉,收錄《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馮 馮,《空虛的雲》,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84。
楊 訥,《元代白蓮教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陳榮捷著、廖世德譯,《現代中國的趨勢》,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
陳慧劍,《中國末代禪師》,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緬華佛教僧伽會編輯,《闢胡說集》,緬華佛教僧伽會,1960。
興 慈,〈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序文〉,收錄《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
戴京曾,《慈雲灌頂續法集.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引言》,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6。
蘇雲峰,〈張之洞的教育思想〉,收錄《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台北:時報出版社,1980。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8。
釋印謙,〈禪宗「念佛者是誰」公案起源考〉,台北:《圓光佛學學報》第四期,1992。釋淨空,〈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劉承符記錄,張貼在網址:http://book.bfnn.org。
釋淨慧,《虛雲和尚法匯續編》,河北:河北省佛教協會,1990。
釋惟升,《虛雲老和尚的足跡》,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2。
釋聖嚴,《法脈》,台北:法鼓山文化事業公司,1998。
釋聖嚴,《默照》,台北:法鼓山文化事業公司,1998。
釋聖嚴,《禪門修證指要》,台北:東初出版社,1980。
顧偉康,《禪淨合一流略》,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五、期刊論文(排序依筆劃)
李廣良,〈實踐與自由-虛雲法師與中國佛教的精神〉,收錄《中國賓川雞足山佛教文化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所,2003。
吳正榮,〈了脫生死,詩性人生-虛雲和尚頓悟詩解讀〉,收錄《中國賓川雞足山佛教文化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所,2003。
邵爽秋,〈廟產興學-一個教育經費政策的建議〉,收錄《現代僧伽》,閩南佛學學院第5期,1928。
易 金,〈虛雲的最後一封信〉,台北:《今日佛教》32期,1959.12。
麻天祥,〈返本開新,兼祧五宗的禪僧虛雲法師〉,收錄《中國賓川雞足山佛教文化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所,2003。
黃運喜,〈中國佛教法難的回顧(明-現代)〉,台北:《獅子吼月刊》,第28卷第11期,1989.11。黃運喜,〈清末民初廟產興學運動對近代佛教的影響〉,台北:《獅子吼月刊》,第16卷8期,1991.12。
陳 兵,〈虛雲和尚的禪學思想〉,收錄《中國賓川雞足山佛教文化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所,2003。
陳儀深,〈政權替換與佛教法師的調適.以一九四九年前後的明真、虛雲、道安、印順為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6期,1992.12。劉元春,〈虛雲和尚的禪法思想一讀「參禪要旨」〉,收錄《中國賓川雞足山佛教文化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世界宗教研究所,2003。
釋明復,〈中國佛教近代法難的瞻顧(一)〉,台北:《獅子吼月刊》,第16卷7期,1997.7。
釋明復,〈中國佛教近代法難的瞻顧(二)〉,台北:《獅子吼月刊》,第16卷8期,1997.8。
釋樂觀,〈虛雲和尚上生廿二週年紀念感言〉,台北:《海潮音》第61卷,1980.11。
六、學位論文(排序依筆劃)
林作嘉,《清末民初廟產興學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2000。張仙武,《李叔同與中國近代佛教》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1996。陳育民,《虛雲法師與近代中國佛教》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01。鄭宗熙,《默照禪與看話禪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2。
七、工具書
釋星雲修,《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