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書籍
(一)諺語類專書
王仿:《中國謎語、諺語、歇后語》,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2月。
朱介凡:《諺語甲編》,台北,天一出版社,1957年4月。
朱介凡:《聽人勸》,台北,天一出版社,1961年10月。
朱介凡:《中國風土諺語釋說》,台北,新興書局,1974年11月。
朱介凡:《中國諺語論》,台北,新興書局,1964年12月。
朱介凡:《譬喻諺語集》,台北,天一出版社,1974年12月。
朱介凡:《中國諺語裡的歷史傳說》,台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7年6月。
朱介凡:《中華諺語志(一至十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8月。
吳瀛濤:《臺灣諺語》,台北,臺灣英文出版社,1996年5月。
呂自揚:《台灣民俗諺語析賞探源》,高雄,河畔出版社,1994年1月。
宋洪飛、王金永、周瑞林:《俗語諺語歇後語選粹》,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年2月。
李建新、羅新芳、樊鳳珍:《成語與諺語》,河南,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李赫:《台語的智慧》,永和,稻田出版社,1987年8月。
李赫:《台語的趣味》,永和,稻田出版社,1992年12月。
李赫:《台灣諺語的智慧》,永和,稻田出版社,1995年10月。
李繼賢:《鹿港諺語釋說》,彰化,鹿港文教基金會,1989年6月。
李盛發:《客家話諺語、歇後語選集》,屏東,安可出版社,1998年1月。
杜文靖:《古台諺現世說-台灣懷舊小語》,台北,臺原出版社,1993年6月。
杜文靖:《古台諺現世說-台灣懷舊小語續卷》,台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2月。
何典恭:《由諺語學臺語》,新店,圖文出版社,1999年2月。
周長楫、林鵬祥、魏南安:《台灣閩南諺語》,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3月。
周榮杰:《臺灣諺語詮編》,高雄,大舞台書苑出版社,1978年8月。
周盤林:《中西諺語比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3月。
周明德:《台灣風雨歲月-台灣的天氣諺語與氣象史》,台北,聯明出版社,1992年5月。
林衡道口述、徐明珠整理:《林衡道談俚諺》,台北,中國國民黨文化工作會中央月刊社,1996年3月。
武占坤、馬國凡:《諺語》,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武占坤、馬國凡:《漢語熟語大典》,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
洪惟仁:《臺灣哲諺典》,台北縣,台語文摘雜誌社,1993年4月。
洪敏聰:《澎湖風情話:諺語集》,澎湖,澎湖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6月。
胡萬川總編:《諺語、謎語篇》,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7月。
徐福全:《福全台諺語典》,台北,徐福全出版,1998年8月。
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陶思炎:《中國祥物》,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5月。
曹銘宗:《台灣歇後語》,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12月。
莊永明:《台灣金言玉語:台灣諺語淺釋(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98年4月。
莊永明:《台灣警世良言:台灣諺語淺釋(二)》,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99年9月。
莊永明:《台灣好言吉句:台灣諺語淺釋(三)》,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88年7月。
莊永明:《台灣俗語真言:台灣諺語淺釋(四)》,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98年6月。
莊永明:《台灣雅言巧語:台灣諺語淺釋(五)》,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90年2月。
莊永明:《台灣土話心話:台灣諺語淺釋(六)》,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91年1月。
莊永明:《台灣醒世智言:台灣諺語淺釋(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91年7月。
莊永明:《台灣妙言覺語:台灣諺語淺釋(八)》,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91年7月。
莊永明:《台灣勸世嘉言:台灣諺語淺釋(九)》,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92年1月。
莊永明:《台灣口語白話:台灣諺語淺釋(十)》,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股份公司,1993年2月。
許成章:《台灣諺語之存在》,高雄,河畔出版社,1997年7月。
許成章:《台灣諺語講義》,高雄,河畔出版社,1999年1月。
許英國:《青海藏民間諺語選》,西市,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諺語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卷一)-人生哲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5月。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卷二)-七情六慾》,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12月。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卷三)-言語行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7月。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卷四)-生活工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9年2月。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卷五)-婚姻家庭》,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1月。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卷六)-社會百態》,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8月。
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卷七)-鄉土慣俗信仰》,台北,前衛出版社,2003年9月。
陳正之:《台灣歲時記》,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7年3月。
陳正之:《智慧的語珠-台灣的傳統諺語》,台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8年6月。
陳松勇口述,曹銘宗整埋:《陳松勇訐譙》,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3年3月。
陳憲國、邱文錫:《實用台灣諺語典》,永和,樟樹出版社,1999年1月。
馮輝岳:《客家謠諺賞析》,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月。
楊兆禎:《閩南語諺語拾穗》,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1月。
楊青敔:《台灣俗語辭典》,高雄,敦理出版社,1997年9月。
溫端政、王樹山、沈慧雲主編:《諺海》,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1月。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俚諺集覽》,台北,南天出版,1914年。
鄧東濱:《台灣諺語的管理智慧》,台北,誠正出版社,1992年4月。
鄭煙樹:《台灣俗語數千句》,新竹,竹林印書局,1996年5月。
蕭新永:《台灣諺語的管理智慧》,台北,商周出版社,1992年2月。
謝貴安:《中國謠諺文化-謠諺與古代社會》,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
藍文良、藍文佶:《台灣諺語》,土城,鐘文出版社。
(二)修辭學類專書
王希杰:《漢語修辭學》,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修辭通鑑》,中和,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
宋振華:《現代漢語修辭學》,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
沈謙:《修辭方法析論》,台北,宏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3月。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1月。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洪範書局,1990年12月。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79年12月。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0年4月。
楊樹達:《漢文文言修辭學》,香港,大平出版社,1972年11月。
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0月。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5月。
蔡謀芳:《表達的技術-語法十七講》,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4月。
蔡謀芳:《表達的藝術-修辭二十五講》,台北,三民出版社。
蔡謀芳:《辭格比較概述》,台北,學生書局,2001年8月。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出版社,1991年8月。
關紹箕:《實用修辭學》,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3月。
(三)相關專書
丁邦新:《台灣語言源流》,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79年11月。
文孟君:《罵詈語》,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11月。
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0月。
王育德:《台灣語常用語彙》,台北,武陵出版社,1993年6月。
王德春:《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
王寧、鄒曉麗主編:《詞彙應用通則•詞彙的構成區別》,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王振輝、張家麟譯:《社會學入門》,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0年9月。
司馬雲杰:《文化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申俊:《中國熟語大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8月。
曲彥斌:《中國民俗語言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4月。
吳守禮:《綜合台灣閩南與基本字典初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月。
阮昌瑞:《中國婚姻習俗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出版部,1989年12月。
沈錫倫:《民俗文化中的語言奇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
武占坤、馬國凡:《諺語•諺語的定義》,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林金鈔:《閩南語探源》,新竹,竹一出版社,1980年4月。
林美容:《台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8月。
林宗勳:《台灣閩南語概論》,國立編輯館主編,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10月。
城淑賢、張屏生編著,董忠司總編:《台灣閩南語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1月。
洪乾祐:《閩南語考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2月。
洪惟仁:《台灣河佬語聲調研究》,台北,自立晚報,1985年11月。
洪惟仁:《台語文學與台語文字》,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2月。
洪惟仁:《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前衛出版社,1992年2月。
洪惟仁:《台灣禮俗語典》,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7月。
馬林諾斯基:《文化論》,商務印書館,1945年。
徐國慶:《現代漢語詞彙系統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孫順霖:《中國罵文化趣談》,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孫本文:《社會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35年。
凌志四:《台灣人民俗-民俗工藝、寺廟神祇》,台北,橋宏書局,2000年1月。
凌志四:《台灣人民俗-民間信仰、神明寺廟》,台北,橋宏書局,2000年1月。
梁實秋:《罵人的藝術》,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77年3月。
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4月。
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5月。
張勝彥:《台灣史研究》,台北,華世書局,1981年2月。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張家銘等 譯:《社會學(上)》,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7月。
戚雨村:《語言學引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
常敬宇:《漢語詞彙與文化》,台北,文橋出版社,2000年11月。
符准青:《現代漢語詞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2月。
陳原:《語言與社會生活》,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2月。
陳奎熹:《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院有限公司,2001年6月。
陳益源:《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10月。
陳運棟:《客家人》,台北,東門出版社,1978年2月。
陳憲國、邱文錫:《實用華語台語對照典》,永和,樟樹出版社,1996年7月。
馮作民:《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出版社,1989年3月。
黃政傑:《教育學透視》,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11月。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葉啟政:《臺灣社會的人文迷思》,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1月。
奧格本:《社會變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楊青矗:《國台雙語辭典》,高雄,敦理出版,1992年。
楊秀芳:《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4月。
楊秀芳:《閩南語字彙》,台北,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出版,2001年。
楊素芳:《閩南語彙學》,台北,教育部委員會,2000年2月。
鄒曉麗、王寧:《詞彙應用通則》,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臧汀生:《台灣閩南語歌謠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0年10月。
臧汀生:《台語書面化研究》,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5月。
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彙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11月。
鄭良偉:《台語與國語字音對應規律的研究》,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79年3月。
鄭良偉:《從國語看台語的發音》,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87年2月。
鄭良偉:《走向標準化的台灣語文》,台北,自立晚報,1989年2月。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台北,明倫書局,1971年6月。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中國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年10月。
盧國屏:《爾雅語言文化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12月。
盧幼春:《武進民間文學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鍾香琳:《中國成語大辭典》,台南,世一書局,1986年10月。
簡榮聰:《台灣農村民謠與歌詠》,台北,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1994年6月。
譯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7月。
二、 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朝聞:<諺語、歇後語的藝術效果>,《國文天地》第9卷第3期,1993年8月。尹群:<漢語詈語的文化蘊含>,《漢語學習》第2期,1996年4月。
任訪秋:<諺語之研究>,《禮俗》第6、7期合刊,1931年4月。
朱介凡:<說台灣風土諺>,《台灣文獻》第31卷第2期,1980年8月。
江結寶:<詈罵的動機和作用>,《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1期,1999年2月。
江結寶:<詈罵的構成與分類>,《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0年2月。
吳俐雯:<俗諺、歌曲、寶卷中的土地公>,《臺北文獻直字》第140期,2002年6月。吳懷宇:<艋舺俗語掌故>,《台北文物》第9卷第2、3期,1960年11月。
呂祝義:<中國人的命運觀>,《中國文化月刊》第193期,1995年11月。李朵:<古代漢語詈語中的文化蘊含>,《黔南民族師專學報》第2期,1999年。
李紹林:<談新式用典>,《修辭學習》第4期,1999年3月。
李富林:<反問式設問>,《修辭學習》第3期,1997年2月。
李景新:<後事前用—典故使用的一種有趣現象>,《修辭學習》第5卷第6期,2000年6月。
李獻璋:<中國諺語概念的形成(上)>,《大陸雜誌》第66卷第4期,1983年4月。李獻璋:<中國諺語概念的形成(中)>,《大陸雜誌》第66卷第5期,1983年5月。李獻璋:<中國諺語概念的形成(下)>,《大陸雜誌》第66卷第6期,1983年6月。李繼賢:<台灣戲曲諺語釋說>,《台灣風物》第35卷第4期, 1985年12月。
李繼賢:<鹿港諺語釋說-菜園豬、街尾戲>,《台灣風物》第41卷第2期,1991年6月。
何素花:<台灣諺語對婦女的規範>,《台灣風物》第51卷第3期,2001年9月。
沈祥和:<矛盾的和諧—談對偶修辭的理據>,《修辭學習》第5卷第6期,2000年。
阮昌銳:<從諺語看台灣的婚姻觀念>,《史聯雜誌》第1卷第1期,1980年12月。阮昌銳:<臺灣民俗研究的過去與未來>,《臺灣文獻》第36卷第3、4期,1985年12月。孟建安、柳金殿:<詈語與社會文化>,《修辭學習》第5期,1997年。
東華:<農曆七月的俗信>,《台北文物》第7卷第2期,1958年7月。
周榮杰:<細說台灣諺語>,《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6卷第1期,1987年6月。
周榮杰:<從諺語看台南府城>,《台南文化》第25期,1988年6月。
周榮杰:<台灣諺語的雙關>,《台南文化》第26期,1988年12月。
周榮杰:<從台灣諺語來談分類械鬥>,《史聯雜誌》第15期,1989年12月。周榮杰:<從台灣諺語看戲曲下集>,《民俗曲藝》第62期,1989年9月。周榮杰:<從台灣諺語看戲曲上集>,《民俗曲藝》第61期,1989年11月。周榮杰:<台灣諺語之社會觀的探討>,《台南文化》第29期,1990年6月。
周榮杰:<台灣諺語的對偶>,《台南文化》第32期,1991年12月。
林美容:<草屯地區傳說諺語>,《台灣風物》第36卷第1期,1986年3月。
林美容:<與彰化媽祖有關的傳說、故事與諺語>,《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2期,1990年3月。林瑞明:<現階段台語文學之發展及其意義>,《文學台灣》第3期,1992年6月。
林瑞明:<國家認同衝突下的台灣文學研究>,《文學台灣》第7期,1993年7月。
邱耀初:<矛盾性的中文諺語與權變思維關係之初探>,《應用心理研究》第1期,1999年1月。金周生:<平仄對俗諺語反義詞用法之影響>,《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24期,1995年7月。
金家�琚G<互文辭語義功能略說>,《修辭學習》第1期,1994年2月。
姚榮松:<閩客共有詞彙的同源問題>,《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1998年3月。姚漢秋:<台灣俗諺採擷錄(上)>,《台灣文獻》第31卷第1期,1980年5月。
姚漢秋:<台灣俗諺採擷錄(中)>,《台灣文獻》第31卷第2期,1980年6月。
姚漢秋:<台灣俗諺採擷錄(下)>,《台灣文獻》第31卷第3期,1980年9月。
洪惟仁:<從諺語看台灣人的宗教觀>,《台語文摘》第5卷第3期,1992年6月。
孫文慧:<中英諺語定義的闡釋>,《華學月刊》第118期,1981年10月。徐福全:<以數字開頭的台灣諺語>,《台北文獻直字》第102期,1992年12月。
徐福全:<與飲食有關的台灣諺語-兼論台灣的傳統飲食文化(上)>,《台北文獻》第115期,1996年3月。
徐福全:<與台北地區有關的臺灣諺語>,《台北文獻直字》第120期,1997年6月。
高萬雲:<並重雙關>,《修辭學習》第4期,1999年1月。
張廷興:<民間詈詞詈語初探>,《民俗研究》第3期,1994年。
張禮、郭祖彬:<從王朔的小說看豐富多彩的詈語世界>,《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卷第6期,2003年。
張學謙:<由台灣諺語談台語文學之美學>,《文化視窗》第20期,2000年5月。張學謙:<台語口語及書面語體的多面向分析>,《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第1卷第1期,2000年1月。
曹甲乙:<台北有關男女的諺語>,《台北文物》第8卷第4期,1960年2月。
曹甲乙:<有關婚姻、夫妻兒女的俚諺>,《台灣風物》第18卷第2期,1968年4月。
許成章演說、陳其勇紀錄:<台灣歇後語>,《台語文摘》第3卷第27期,1992年6月。
許達然:<從俗語看台灣史>,《文學台灣》第26期,1988年4月。
許蓓苓:<台灣諺語中特殊的婚姻形態>,《歷史月刊》第141期,1999年10月。郭沈青:<漢語詈語及其文化底蘊>,《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2年12月。
郭安:<思乎?仇乎?-傳統俗諺中的婚姻觀>,《台灣月刊》第174期, 1997年6月。
郭安:<聖聖佛抵著狂憨子弟-台灣諺語中的人神關係>,《台灣月刊》第178期,1997年10月。
郭安:<煉仙打嘴鼓-台灣諺語中的仙與鬼>,《台灣月刊》第179期,1997年11月。
郭安:<台灣諺語中的飛禽走獸:四獸之首-虎>,《台灣月刊》第181期,1998年1月。
郭安:<台灣諺語中的家畜-差豬差狗不值家己走>,《台灣月刊》第182期,1998年2月。
郭安:<台灣諺語中的虫豸-芒種蛾討無食>,《台灣月刊》第183期,1998年3月。
郭安:<台灣諺語中的魚介-烏仔魚箭水>,《台灣月刊》第184期,1998年4月。
郭安:<台灣諺語中的植物觀-紅柿好食誰人起蒂>,《台灣月刊》第185期,1998年5月。
郭紹虞:<諺語的研究>,《小說月報》第12卷第2號,1921年2月。
陳主顯:<台灣俗語的特色與解釋>,《神學與教會》第17卷第1期,1986年6月。
陳汝東:<修辭的社會心理性質及其功能>,《修辭學習》第3期,1997年2月。
陳應柱:<關於「對偶」定義之再認識>,《修辭學習》第4期,1999年1月。
陶陽:<諺語界說>,《民間文學論壇》第3期,1988年2月。
賀顯斌:<民族文化個性與英漢罵詈語差異>,《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1年12月。
彭增安,張少雲:<比喻創造的幾個原則>,《修辭學習》第5期,2002年1月。
趙雪:<慎用罵詈語>,《語文建設》第6期,1999年。
廖漢臣:<台灣歷史與諺語>,《文獻專刊》第3卷第1期,1952年5月。
廖漢臣:<台灣諺語的形式與內容>,《台灣文獻》第6卷第3期,1955年9月。
廖漢臣:<台北市之特殊諺語>,《台北文物》第5卷第1期,1956年4月。
劉龍岡:<台諺類集(一)>,《台北文物》第7卷第4期,1958年12月。
劉龍岡:<台諺類集(二)>,《台北文物》第8卷第1期,1959年4月。
劉龍岡:<台諺類集(三)>,《台北文物》第8卷第2期,1959年6月。
劉福根:<漢語詈語文化意蘊例析>,《浙江社會科學》第3期,1998年5月。
劉文婷:<金瓶梅中詈語的文化蘊含與明代市民文化>,《寧夏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2000年。
歐宗智:<聽《陳松勇訐譙》-兼談台灣諺語問題>,《書評》第6期,1993年10月。
潘孟玲:<由台灣俗諺看傳統社會的宗教思想特色>,《高市文教》第57期,1996年6月。
蔡宗陽:<臺灣閩南諺語的修辭藝術>,《語象》第33期,1998年9月。
蔡宗陽:<臺灣諺語真美妙>,《語象》第34期,1998年12月。
蔡輝炯:<養生格言及諺語之研究>,《勤益學報》第15期,1997年11月。鄭志明:<從台灣俗諺談傳統社會的宗教思想>,《史聯雜誌》第8期,,1986年6月。鄭志明:<台灣文化與文化台灣>,《鵝湖月刊》第21卷第3期, 1995年9月。
鄭志明:<台灣鬼信仰文化發展的檢討與展望>,《鵝湖月刊》第22卷第1期,1996年7月。戴景尼:<黃春明小說中的台灣俚語>,《國文天地》第18卷第3期,2002年8月。薛誠之:<諺語的探討>,《燕京大學文學年報》第2期,1936年4月。
關英偉:<詈語中動物詞語的文化含義>,《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6卷第1期,2003年3月。
關湘:<從粵語方言歇後語看漢語修辭的方言性>,《修辭學習》第4期,1999年6月。
譚志詞:<越語詈語及其文化意蘊>,《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1999年11月。
蘇旭珺、高輔霖:<衫著新、人著舊-台灣民俗諺語中的服裝意象>,《聯合文學》第12卷第11期,1986年9月。(二)學位論文
王崇憲:《臺灣閩南諺語的鬼神文化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林寬明:《台灣諺語的語言研究》,輔仁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紀東陽:《台灣諺語之傳播思想初探》,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7月。徐子晴:《客家諺語的取材和修辭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高芷琳:《澎湖諺語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張復舜:《台灣閩南語歇後語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2月。許蓓苓:《台灣諺語反映的婚姻文化》,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許筱萍:《台灣閩南諺語修辭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許雪芬:《三言詈罵語探討》,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1月。陳昌閔:《台灣諺語之社會教化功能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游淑珺:《基隆地區俗語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12月。黃飛龍:《論台灣諺語之修辭美學實踐》,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2月。楊冬英:《台灣客家諺語研究》,新竹師範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蔡蓉芝:《從台華諺語看語言與文化》,台灣師範大學華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韓孝婷:《台灣閩南諺語反映的親子文化》,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簡正崇:《臺灣閩南諺語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三、網路資料
http://www.ntnu.edu.tw/tcsl/Teaching-Resources/pin-yin-contrast-tw.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