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20: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美萍
研究生(外文):Chen Mei Ping
論文名稱:國小高年級學童梅雨相關概念認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Conceptual Cognition of “Mei-Yu and its Concerns”on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許民陽許民陽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梅雨現象迷思概念另有架構
外文關鍵詞:Mei-yumisconceptionalternative framework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44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調查國小高年級學童梅雨相關概念,並探討影響學童對梅雨概念認知差異的因子。研究樣本為臺灣臺北市、臺中市、高雄市三個區域國小高年級學童共1086位,研究過程中兼顧量化資料及質性資料分析,以自編「國小高年級梅雨相關概念」進行問卷調查,並從樣本中挑選15位學童進行晤談,以獲得與本研究有關之迷思概念或另有架構。資料的處理,以SPSS10.0進行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Scheffe事後比較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處理。
具體研究結果如下:
一、問卷整體平均得分為15.64分。
二、男女學童在國小高年級學童梅雨相關概念問卷表現有顯著差異,女學童分數優於男學童,尤其在「梅雨天氣特徵」、「梅雨的利與弊」、「梅雨天氣預報」、「相關知識」四主題上更達到顯著水準。
三、不同年級學童在國小高年級學童梅雨相關概念問卷表現有顯著差異,六年級學童分數優於五年級學童,尤其在「梅雨的成因」、「梅雨天氣特徵」、「梅雨的利與弊」、「梅雨天氣預報」、四主題上更達到顯著水準。
四、不同區域學童在國小高年級學童梅雨相關概念整體問卷表現並無顯著差異,但在「梅雨天氣特徵」、「梅雨的利與弊」、「梅雨天氣預報」三次主題上達到顯著水準。
五、不同區域國小高年級學童梅雨相關概念問卷上平均得分,以中部區域學童平均得分16.19分最高,南部區域學童平均得分15.94分次之,北部學童平均得分15.30分最低。
六、受訪學童存有的迷思概念或另有架構共有7種類型。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nceptual cognition of “Mei-Yu and its concerns”on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o discrepant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cognition of Mei-Yu and its concerns from the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participants were 1086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Kaohsiung city and Taichung cit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ere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The tools and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had an interview with 15 students from all objec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misconception or alternative framework which were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Research data had been analyzed by the statistic methods of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s method etc.
The main results of study were detailed in the following points.
(1) The average scores of the questionnaire is 15.64.
(2)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naire.The average score of femal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male. The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especially on the topics of“The weather characteristics of Mei-Yu”、“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ei-yu”、“The weather prediction of Mei-yu ”and “The related knowledge”.
(3)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grader 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naire. The average score of 5th grader is better than that of 6th grader.The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especially on the topics of“The causes of Mei-Yu”、“ The weather characteristics of Mei-Yu”、“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ei-yu”and“ The weather prediction of Mei-yu”.
(4) There a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area students 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naire.But the difference are significant on the topics of“ The weather characteristics of Mei-Yu”、“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ei-yu”and“ the weather prediction of Mei-yu”.
(5) The average scores of different areas in the questionnaire,the highest is the midland area ,next is the south area,the lowest is the north area.
(6) There are 7 misconceptions or alternative frameworks from the interview students.
目次
頁次
中文摘要----------------------------------------------------------Ⅰ英文摘要----------------------------------------------------------Ⅱ目次--------------------------------------------------------------Ⅳ附錄--------------------------------------------------------------Ⅵ圖目次------------------------------------------------------------Ⅶ表目次------------------------------------------------------------Ⅷ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待答問題----------------------------------------------5
第四節 研究假設----------------------------------------------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六節 名詞解釋----------------------------------------------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認知論發展與探討--------------------------------------9
第二節 概念的發展與探討-------------------------------------15
第三節 迷思概念之相關研究-----------------------------------21
第四節 梅雨相關概念之研究-----------------------------------29
第五節 國小課程梅雨相關概念探討比較與相關研究---------------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48第二節 研究樣本---------------------------------------------50
第三節 研究流程---------------------------------------------53
第四節 研究工具---------------------------------------------5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受試樣本在梅雨相關概念問卷得分分析-------------------71
第二節 不同性別國小高年級學童梅雨相關概念問卷表現差異-------76
第三節 不同年級國小高年級學童梅雨相關概念問卷表現差異-------82
第四節 不同區域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梅雨相關概念問卷表現差異-----88
第五節 晤談結果與討論--------------------------------------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105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9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112
二、英文文獻-----------------------------------------------116
一、中文部分
王美芬、熊召弟(1996)。國小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任立渝(2002)。四季風情。臺北:如田傳播有限公司。
成映鴻(1994)。國民小學氣象教材研究。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朱敬先(1993)。教學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江丙森、江采梅主編(1998)。變化莫測的氣象。臺北:護幼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余民寧(1997) 。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心理。
吳明進(1998)。淺談夏季季風。地球科學園地,5,32-43。
呂銀山(1994)。臺灣的天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宋子才主編(1994)。難以捉摸的氣候和天氣。臺北:瑞生文化圖書事業有限公司。
李欣怡(2003)。國中學生天氣概念之迷思概念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周仲島(1998)。臺灣梅雨期之豪雨。地球科學園地,6,22-33。
林振霖(1993)。國中學生的分子概念為基礎的化學反應概念學習與診斷教學的研究。中華民國第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頁147-176。
林寶源(2003)。國小中年級學童天氣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顯輝(1995)。國小兒童蒸發與凝結概念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83-0111-S-153-002-N。
邱弘毅(1998)。職前及在職國民小學教師的天氣概念及其相關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木利(1994)。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運作及輔導國民中學環境保護小組計畫報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涂建翔、余嘉裕、周佳(2003)。臺灣的氣候。臺北:遠足文化。
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2005)。臺北: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2005)。臺北:南一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2005)。臺北:康軒文教出版社。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泉湧(1995)。普通氣象學。臺北:國立編譯館。
張新仁(1993)。 教學心理學的發展趨勢。教育研究雙月刊,34,7-9。
許民陽、殷炯盛、鄭紹隆、曾坤輝(1996)。國小中年級學童對雲和雨兩天氣變化概念的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月刊,3,12-34。
許民陽(1997)。國小學童對天氣變化概念發展之研究(Ⅱ)。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57-84。
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書局。
郭重吉(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1-379
郭重吉、江武雄和謝志仁(1992)。國中學生化學變化相關概念另有架構之探究。中華民國第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409-437。
郭重吉、吳武雄(1989)。利用晤談方式探查國中學生對重要物理概念的另有架構之研究(Ⅰ)。國科會專題計畫研究成果報告。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陳正政(1998)。臺灣梅雨面面觀。地球科學園地,5,12-21。
陳來發、鄭師中(2000)。臺灣梅雨季降雨氣候分析。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2(8),163-178
陳俊璋(2001)。國小學童對氣團及其相關概念認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珊珊(1993)。我國國三學生酸鹼概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泰然(2000)。臺灣天氣變變變。臺北:遠流出版社。
陳啟明(1991)。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一學生對直流電路的迷思概念。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筠(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童進昌(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天氣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鵬年(1988)。我們看雲去。臺北:華一書局有限公司。
馮鵬年(1988)。風從哪裡來。臺北:華一書局有限公司。
馮鵬年(1988)。氣象預報員的一天。臺北:華一書局有限公司。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6。
黃皇明(2002)。國小學童對颱風現象及其相關概念認知的研究。市立師院科教所碩士論文。
黃素秋(2003)。國小四年級學生對雲、霧、露、霜、雪等天氣現象概念認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寶鈿、黃湘武(1989)。學生之比熱及熱平衡概念發展的研究。中華民國第五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209-232。
楊文金(1993)。多重現象與電學概念理解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135-160。
楊明達、王靜如(2000)。兒童雲和雨概念。課程與教學季刊,3(3),137-154。
董正玲、郭重吉(1992)。利用晤談方式探究國小兒童運動與力概念的的另有架構。科學教育,3,92-123。
劉宏文(1996)。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以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193,8-26。
劉俊庚(2002)。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建華(2005)。國小學童颱風豪雨等天然災害知識及態度調查之研究。市立師院科教所碩士論文。
劉雪華(2005)。國小五年級學童對氣團、鋒面等天氣變化概念之認知研究。市立師院科教所碩士論文。
劉復誠(2000)。科學臺灣颳風下雨我先知---天氣預報。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鄭湧涇(1998)。生物認知偏好與教學能力相關屬性的關係。師大學報,43(1),47-61。
盧靖華(2003)。國三學生地球科學「天氣」單元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惠珠(2001)。應用概念改變教學策略在颱風常識學習的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2(3),89-110。
鍾聖校(1997)。認知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鍾聖校(2000)。自然與科技教材教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臺北:五南出版社。
蘇育任(1993)。「兒童的科學」研究之沿革與其對國小自然科教學之啟示。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集刊,1,91-104。
蘇育任(1999)。職前與在職國民小學教師的天氣概念極其相關迷思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2),157-176。















二、英文部分
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Bar, V. (1989). Children’s views about the water cycle. Science Education, 73(4), 481-500.
Bar, V., & Travis, A. S. (1991). Children’s views concerning phase chang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8(4), 363-382.
Blosser, P. E. (1987). Science misconceptions research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ERIC Document No. ED 282776.
Bruner, E.M. (1961). Urbaniz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in North Sumatra. American Anthropologis, 63, 508-521.
Claxton, G. (1987). Mini-theories: a modular approach to learning applied to sci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Cohen, G. (1983).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Driver, R., Squires, A., Rushworth, P., & Wood-Robinson, V. (1994). Making sense of secondary science: Research into children's idea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ead, J., (1986). Research into “alternative frameworks”: promise and problems. Research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4(2), 203-11.
Helm, H., & Novak, J. (1983).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Misconceptions in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ew York, U.S.A.
Lawson, A. E. & Renner, J. W. (1975). Piagetian Theory and Biology Teaching.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37(6), 336-343.
Pella, M. O. (1975). Concept of concept, Universityof Wisconsin-Wedison.
Reif, F. (1987). Instruction design,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to the Research, 56, 411-436.
Shuell, T. J. (1986). Cognitive Conception of Learning.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56, 411-436.
Spiropoulou, D., Kostopoulos, D. & Jacovides, C. P. (1997). Greek children’s lternative conceptions on weather and climate. School Science Review, 81(294), 55-59.
Taiwo, A. A., Ray, H., Motswiri, M. F. & and Masene, R. (1999). Perceptions of the water cycle among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n Botswa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1(4), 413-429.
Viennot, L. (1979). Spontaneous learning in elementary dynamics.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 205-221
Vosniadou, S. (1994). Capturing and modeling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change. Learningand Instruction, 4, 45-69.
Vygosky, L. 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age, MA: The MIT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8.蕭乃沂、陳敦源、黃東益(2003),「網路民主政府-台北市「市長信箱」的評估與前瞻」。研考雙月刊,27卷1期,頁100-110。
2. 37.蕭乃沂(2001),「電子化政府便民應用服務的評估架構」。研考雙月刊,25卷1期,頁75-81。
3. 35.葉俊榮(2005),「提昇政策執行力的挑戰與展望」。研考雙月刊,29卷2期,頁3-16。
4. 22.周家慧、張善斌、范垂仁、顧為元(2004),「綜合所得稅網路結算申報系統的接受度之研究」。電子商務研究,第2卷第4期,頁359-380。
5. 19.林水波、王崇斌(1996),「公共政策論述的倫理」。中國行政評論,第6卷第1期,臺北:公共行政學會。
6. 8. 王怡舜、鍾明佐、廖奕雯(2005),「探討影響民眾電子報稅意願之因素」。中國行政,第76期,頁29-51。
7. 蘇育任(1999)。職前與在職國民小學教師的天氣概念極其相關迷思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2),157-176。
8. 鍾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2(3),89-110。
9. 劉宏文(1996)。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以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193,8-26。
10. 董正玲、郭重吉(1992)。利用晤談方式探究國小兒童運動與力概念的的另有架構。科學教育,3,92-123。
11. 楊明達、王靜如(2000)。兒童雲和雨概念。課程與教學季刊,3(3),137-154。
12. 楊文金(1993)。多重現象與電學概念理解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135-160。
13. 陳來發、鄭師中(2000)。臺灣梅雨季降雨氣候分析。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2(8),163-178
14. 郭重吉、江武雄和謝志仁(1992)。國中學生化學變化相關概念另有架構之探究。中華民國第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409-437。
15. 郭重吉(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