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松霖(1995)。國小五、六年級兒童「傳達」及「解釋資料」能力與天文概念架構之關係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82-0111-S003-069-N。
王子華(2002)。網際網路教學環境之後設認知策略設計對於大學生學習效益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王俊財(2002)。大桃園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童生態概念形成的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智姚(2002)。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對能源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嘉德(2004)。以動態評量探究國小五年級學童「電與磁」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中平(1996)。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對學習力與運動概念之分析研究。台北師院學報,9,405-426。
朱文華(2004)。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網路化適性教學系統的發展與評估。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淑卿、郭生玉(1997)。不同學習過程的概念構圖策略對促進知識結構專家化與理解能力之效果研究。師大學報,42,1-16。
何治鈴(2002)。概念構圖與合作學習應用於綜合高中會計科目教學成效之研究。中學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43,195-212。
余民寧、陳嘉成(1996)。概念構圖:另一種評量方法。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3,161-200。余民寧、陳嘉成、潘雅芳(1996)。概念構圖法在測驗教學上的應用。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195-212。吳偉碩(2001)。網路合作概念構圖系統之發展。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宋德忠、陳淑芬、張國恩(1998)。電腦化概念構圖系統在知識結構測量上的應用。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5(2),37-56。李秀娟(1998)。不同教學策略對國中生學習生物的影響。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進寶(1983)。電腦輔助教學的現況與展望。中學工藝教育,16(1),17-27。
林建有(2004)。符合SCORM標準之概念圖軟體設計與實作。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淑慧(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地球環境的知覺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筱雯(2002)。運用概念構圖為後設認知工具於國小二年級自然科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顯輝(1993)。國小兒童水循環概念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NSC81-0111-S-153-002。
邱上真(1989)。知識結構的評量:概念構圖技巧的發展與試用。特殊教育學報,4,215-254。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施自宜(1998)。高低後設認知能力國三學生閱讀地球科學說明文之差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兆正(2002)。以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態概念的概念學習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耿筱曾(1997)。為什麼概念構圖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科學教育與研究,9,76-78。
耿筱曾(1999)。從建構主義的觀點談診斷性評量的意義。國民教育,39(4),23-25。張春興、林清山(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盛嘉惠(2006)。概念圖教學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月亮空間概念的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自然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莊嘉坤(1992)。近代科學教育發展的認知心理學基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4,159-188 。
許榮富、楊文金、洪振方(1990)。學習環的理論基礎及其內涵分析—物理概念教學理念的新構思。物理會刊,5,375-398。郭重吉(1990)。學生科學知識結構的評估與描述。彰化師範大學學報,1,279-319。郭重吉、吳武雄(1990)。利用晤談方式探查國中學生對重要物理概念的另有架構之研究〈二〉。國科會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陳志欣(2003)。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李綢(1999)。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俊源(2002)。概念構圖式網路學習環境對認知結構影響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岩石概念為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陳得和(2004)。運用概念圖輔助學生電腦概念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惠菁(2002)。以概念圖探究國小二年級學童溫度概念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嘉成(1998)。合作學習式概念構圖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學報,21,107-128。游曉惠(2004)。繪本融入國小自然科生態保育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馮慈苓(2005)。行動學習輔助應用於校園植物之學習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44-56。
黃台珠(1995)。概念構圖在國中生物教學上的成效研究(Ⅱ)。國科會計畫,NSC84-25511-S-017-003。
黃永哲(2002)。合作學習建構概念圖之成效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玉佳(2003)。概念構圖與摘要策略對不同性別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萬居(1992)。師範學院學生的概念構圖和化學成就、科學過程技能、邏輯思考能力和性別相關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345-356。
黃萬居(1993)。國小學生的概念構圖和自然科學習成就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4,47-66。
黃福興(2003)。概念構圖應用於科學文章閱讀教學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喬媚(2003)。文章結構圖示軟體的設計與評估。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楊龍立(1997)。建構主義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41-56。
楊龍立(1998)。建構教學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9,21-37。
葉慈清(2004)。利用概念構圖教學策略探討國三學生經濟概念的學習—以「政府的收入」概念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俊庚(2002)。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家銘(2003)。概念圖在以本體論為基礎的知識管理系統上的應用。國立中正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潘同泰(2003)。國小自然科網路化教材設計與評估之研究─以資源利用與環境單元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天民(2002)。概念構圖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學習態度及概念改變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藝蔆(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創造性思考教學之試驗研究─以水資源教育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蕭建嘉(2001)。以概念構圖的動態評量(CMDA)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概念改變-以「地球的運動單元」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阿福(1999)。二十一世紀資訊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國小數理科教學研討會論文彙編,1-25。
謝真華(1999)。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富榮(2003)。概念構圖策略與認知型態對自然科網路化教學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鍾聖校(1992)。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鍾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2(3),89-110。簡文偉(2004)。網路多媒體概念構圖學習系統之建置與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蘇秋紅(2002)。知識構圖應用於教育之實證研究─以數位電子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Edmondson, K. M. (1999). Assessing Science Understanding through Concept Maps: A Human Constructivist View.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ashweh, J. K. (1988). Descriptive Studies of Students’ Conceptions in Scienc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5(2), 121-134.
Horton, P. B. et al. (1993).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cept mapping as an instructional tool. Science Education, 77, 95-111.
Inman, A., & Zeitz. (1993). Computer-based concept mapping: Active studying for active learners. The Computer Teacher, 21(1), 1-5.
Inman, A., Ditson, L., & Ditson, M. T. (1998). Computer-based concept mapping: Promoting meaningful learning in science for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isabilities. Retrieved May.15, 2004. From http://www.rit.edu/~easi/itd/itdv05n1-2/article2.html.
Novak, J. D. (1990). Concept mapping: A useful tool for scie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10), 937-949.
Novak, J. D. (1991). Clarify with concept maps. Science Teachers, 58(7), 44-49.
Novak, J. D., & Gowin, D. B.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vak, J. D., & Musonda, D. (1991). A twelve- 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science concept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8, 117-153.
Paris, S.G., Oka, E.R., & Debritto, A. M. (1984). Beyond decoding: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Educational Leardership, 41, 78-83.
Pines, A. L., & West, L. S. T. (1986).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and science learn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research within a source-of-knowledge framework. Science Education, 70(5), 583-604.
Ritchie, D., & Volkl, C. (2000). Effectiveness of two gener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science classroom. School science & Mathematics, 100(2), 83-90.
Strike, K. A., & Posner, G. J. (1985). Conceptual change and science teaching.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4(3), 231-240.
Taylor, I. J. (1996). Illuminating lunar phases. The Science Teacher, 1, 39-41.
von Glasersfeld, E. (1983). Learning as a constructive activity. In Bergeron, J. C., & Hevscovics, N.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annual meeting of PME-NA. Montreal.
von Glasersfeld, E. (1989). Cognition,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teaching. Synthese, 80, 121-140.
von Glaserfeld, E. (1990). An exposition of constructivism: why some like it radical. In R. B. Davis, C. A. Maher, & N. Noddings (Eds.). Constructivist Views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Vosniadou, S., & Brewer, W. F. (1987). Theories and knowledge restructuring indevelopmen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7(1) , 51-67.
Wellman, H. M. (1985). The origins of metacognition. In D. L. Forrest-Pressley, D. Mackinnon, & T.G. Waller. (Eds.), Metacognition, Cognition, and Human Performances. (pp. 1-31). SanDiego: Academic Press.
Wittrock, M. C. (1985). Learning science by generating new conceptions from old ideas. In L.H.T. West & A.L. Pines (Eds.).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Conceptual Change, 261-262.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