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4 22: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孟儒
研究生(外文):Lin MengRu
論文名稱:「國家戲劇院」2001-2005年演出節目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n Analysis of the Programs Organized at the National Theater in the Years of 2001 to 2005
指導教授:劉文六劉文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Wun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4
中文關鍵詞:國家戲劇院表演藝術節目單
外文關鍵詞:the National Theaterperformance artprogram lis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劇場藝術的形式與發展趨勢,以國家表演藝術最高殿堂「國家戲劇院」的演出節目為主軸,採量化為主質性為輔的內容分析研究方法。由節目單的分析、文獻探討、節目的表演形式分類統計等面向,了解國家戲劇院節目的形式與內容、節目安排的趨勢、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文化演變的歷程、教育與觀光功能的發揮,以及音樂在劇場藝術中應用的情形等。
本研究發現:一、國家戲劇院演出節目類型可大致區分為五大類,以舞蹈類演出頻率最高,為國人最喜愛欣賞的表演形式;而其他類跨界的節目演出類型則有增加的趨勢;二、演出團體絕大部分為專業團體;話劇類幾為本國劇團演出、音樂類本國與外國檔次比約為2:1、舞蹈類約1:3、戲曲類約2:1、其他類約1:1.5;舞蹈與音樂類的外國演出以歐美佔大多數。三、國家戲劇院演出節目主題以愛情最多,反映社會自由開放程度;其功能的發揮主要呈現在社教與觀光方面,惟在學生展演的學校教育方面功能較弱,尚待加強。四、國內對表演藝術的定義不清,與劇場藝術概念混淆,此現象尚待釐清。五、音樂在不同類別的劇場藝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音樂劇場與戲曲類方面為最重要的元素,無則喪失其精神;在舞蹈類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惟與前述兩類音樂類型不同,而且有特異的應用;而在話劇類方面僅為依演出情境而有不同比重的配角。
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針對表演藝術研究者、欣賞者、文化觀察者、後續研究者及規劃演出單位等方面提出下面若干建議:一、表演藝術研究者除專注自身分工的專業領域外,應配合社會的脈動,發展並完成這個時代表演藝術的學理與論述。二、表演藝術欣賞者可嘗試不同的表演藝術類型,除擴大視野外,並可由藝術的形式與內容中,體察不同藝術間的感通。三、表演藝術為直觀且具感染力的藝術,其內容或嘲諷、或隱喻,皆與社會脈動息息相關,可做為社會觀察與文化研究的另一途徑。四、表演藝術領域待深入研究的地方甚多,後續研究者應以人類文化之視野與高度來探討,以避免成為象牙塔中的學人,失去與社會之間的互動。五、規劃演出單位應實現其「公共服務」理念,爲不同階層與族群觀眾,規劃不同性質的節目與活動,讓表演藝術與人民生活有更密切的結合,使劇院成為文化的表徵,真正成為名符其實的的「國家劇院」。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forms and changes of the theatrical productions in the National Theater. The study adopts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to analyze the programs performed in the theater. The analysis is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forms and content of the performance produc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grams, the relation with social changes,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volution, the functionality in education and tourist attra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music in performance art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clude:
1.The programs in the National Theater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major categories. The most popular category would be dances, even though the popularity of other categories is also on the rise.
2.Most of the performers do not belong to any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Dramas are limited to domestic troupes, whereas there are foreign productions performing in other categories. Foreigners take up one-third of the music performances, one-quarter of the dances, one-third of the musical productions and two-fifth of the miscellaneous category. The foreigners in the music and dances categories are mostly westerners.
3.The most popular topic chosen in the performance productions concerns about love, thereby reflecting the degree of openness of the society. The major functions of the National Theater can be found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public and contribution to tourist attraction. However, it has a weakness in providing a stage for students’ performance.
4.A definite, precise definition for the term “performance act”, which tends to be confused with another term “theatrical art”, appears to be lacking in our society.
5.Music plays a different role in different types of productions as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in both musical and theatrical productions and cannot be missing in dances as well.
According to above results, this study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erformers, audience, cultural observers as well as future researchers. They are as follows:
1.In addition to improve one’s professional skills, performers should develop and carry out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art and theor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low of social changes.
2.The audience may broaden their views by attending various types of performance art in order to develop different sentiments for the arts through acquaintance with the forms and contents.
3.Performance art is an intuitive and affective type of art, and its content, including sarcasm or metaphors, is tightly connec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s a result, performance art can be a good source for social observation and culture study.
4.There are many aspects of performance art await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which should be investig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and altitude of human culture in order to avoid forming theories in a vacuum.
5.“Serving the public” should be the basis of program planning. Also, different types of programs and activities should be provided to target audience of different classes and clans.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theater to be become a symbol of culture by incorporating performance arts into people’s lives.
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v
表次........................ vii
圖次........................xvii
附錄次...................... x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劇場...................... 6
壹 表演的場所.................... 6
貳 劇場....................... 6
叁 國家劇院.....................14
第二節 劇場藝術....................19
壹 表演藝術.....................19
貳 劇場藝術.....................23
叁 各類主流劇場藝術簡介...............29
第三節 從分類學看表演藝術分類.............50
壹 分類簡介.....................50
貳 學術(知識)的分類................54
叁 圖書的分類(屬實用的分類)............59
肆 藝術分類.....................61
伍 結語.......................63
第三章 研究方法..............64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64
第二節 研究工具的編製.................67
第三節 主要研究方法..................69
第四節 資料蒐集方法..................71
第五節 資料處理方法..................72
第四章 節目演出形式與表演者之分析(表現方式)....74
第一節 表演形式分析..................74
第二節 表演者/團體性質分析..............98
第三節 演出節目的國別分析.............. 119
第五章 節目演出團隊與各類節目表演者國籍之分析..... 151
第一節 本國團體演出分析............... 151
第二節 外國演出分析................. 166
第六章 節目主題表現及作品內涵之分析............... 172
第一節 節目主題、題材(精神)............ 172
第二節 作品結構、體裁(骨架)............ 185
第三節 節目名稱(外形)............... 197
第四節 作品取材、音樂應用(皮肉).......... 209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214
第一節 結論..................... 214
第二節 建議..................... 219

參考文獻.................... 221
附錄........................ 230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于平(2002)。舞蹈欣賞。台北市:五南。
王省吾(1989)。圖書分類法導論。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王俊、郭秋雯(1999)。韓國語語言學概論。台北市:水牛。
王琄(2002)。愛上表演課。台北市:幼獅。
王安祈(2002)。當代戲曲【附劇本選】。台北市:三民。
王衛民(2004)。戲曲史話。台北市:國家。
王凌莉、李立亨、林乃文、貧窮男、曾智寧(2006)。表演藝術達人祕笈—看表演破解問題百百招。台北市:中正文化中心。
方寸(1978)。戲劇編寫法。台北市:東大。
尹世英(1992)。劇場管理。台北市:書林。
包澄潔、曹娟(2004)。中國戲曲藝術。台北縣:和平圖書。
白先勇(2004)。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台北市:遠流。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世紀風華:表演藝術在台灣2。台北市:文建會。
伍曼麗(1999)。舞蹈欣賞。台北市:五南。
朱介國、李壽菊、李宗玉、林琦妙(2000)。中西戲劇欣賞。台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
李立亨(2000A)。Theater我的看戲隨身書。台北市:天下遠見。
李立亨(2000B)。Dance我的看舞隨身書。台北市:天下遠見。
李有祥、王立憲、周紀文、李群(2003)。著名劇作家和他的戲劇。台北市:牧村圖書。
吳士宏(2001)。舞蹈評析與身體觀。台北市:五南。
李小華(1998)。劉鳳學訪談。台北市:時報文化。
李天民、余國芳(2001)。世界舞蹈史。台北市:大卷文化。
李天民、余國芳(2005)。台灣舞蹈史。台北市:大卷文化。
何光國(1990)。圖書資訊組織原理。台北市:三民。
孟繁樹(1994)。中國板式變化體戲曲研究。台北市:文津。
邱慧齡(2000)。茶山曲未央-臺灣客家戲。台北市:商周編輯顧問。
邱瑗(2006)。Show Time ! 音樂劇的9種風情。台北市:音樂時代文化。
邱坤良、詹惠登主編(1998A)。「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台灣戲劇發展概說(一)。台北市:文建會。
邱坤良、詹惠登主編(1998B)。「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戲劇空間概說(二)。台北市:文建會。
邱坤良、詹惠登主編(1998C)。「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劇場製作(三)。台北市:文建會。
邱坤良、詹惠登主編(1998D)。「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導演(四)。台北市:文建會。
邱坤良、詹惠登主編(1998E)。「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表演(五)。台北市:文建會。
邱坤良、詹惠登主編(1998F)。「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舞台監督(六)。台北市:文建會。
邱坤良、詹惠登主編(1998G)。「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舞台設計(七)。台北市:文建會。
邱坤良、詹惠登主編(1998H)。「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燈光設計與操作手冊(八)。台北市:文建會。
邱坤良、詹惠登主編(1998I)。「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舞台服裝設計與製作手冊(九)。台北市:文建會。
邱坤良、詹惠登主編(1998J)。「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技術指導概說(十)。台北市:文建會。
邱坤良、詹惠登主編(1998K)。「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社區劇場工作手冊(十一)。台北市:文建會。
邱坤良、詹惠登主編(1998L)。「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青少年教育劇場工作手冊(十二)。台北市:文建會。
林河(1994)。儺史-中國儺文化概論。台北市:東大。
林幸慧(2004)。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台北市:里仁。
林谷芳(2005)。音樂美學上課筆記林孟儒整理。台北市:未出版。
姜龍昭(1991)。戲劇編寫概要。台北市:五南。
胡邦欣(2002)。藝術與人文藝術領域輕鬆上手。高雄市:高雄復文。
姚一葦(1992)。戲劇原理。台北市:書林。
施叔青(1976)。西方人看中國戲劇。台北市:聯經。
夏學理、陳尚盈、羅皓恩、王瓊英(2003)。文化市場與藝術票房。台北市:五南。
夏學理、鄭美華、陳曼玲、周一彤、方顗茹、陳亞平(2002)。藝術管理。台北市:五南。
容淑華(1997)。青少年表演藝術叢書/戲劇之旅(2):奇妙世界-劇場。台北市:藝術教育館。
孫惠柱(1993)。戲劇的結構-敘事性結構和劇場性結構。台北市:書林。
容世誠(1997)。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臺北市:麥田。
梁津南(1987)。國會分類法的應用。台北市:梁津南。
崔小萍(1996)。表演藝術與方法。台北市:書林。
郭乃惇(1991)。藝術行政管理【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樂韻。
陶慶梅、侯淑儀(2003)。剎那中-賴聲川的劇場藝術。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麥麟屏、林國強(1989)。美國國會圖書館主題編目。台北市:三民。
陳和琴、吳瑠璃、江绣瑛(1996)。圖書分類編目。臺北縣:空大。
陳正熙(1999)。青少年表演藝術叢書/戲劇之旅〈4〉:想像的空間-如何賞析一齣戲。台北市:藝術教育館。
陳龍(2002)。中國近代通俗戲劇。台北市:東大。
陳和琴(2003)。資訊管理。臺北縣:空大。
張夷等(2005)。音樂劇魅影。台北市:明天國際圖書。
張炫文(1998)。歌仔調之美。台北縣汐止市:漢光文化。
黃淵泉(1986)。中文圖書分類編目學。台北市:台灣學生。
黃譯瑩(2003)。統整課程系統。台北市:巨流。
黃英雄(2003)。編劇高手。台北市:書林。
馮翊綱(2000)。相聲世界走透透。台北市:幼獅。
馮翊綱、宋少卿(2000)。這一本瓦舍說相聲。台北市:揚智。
馮翊綱、宋少卿(2004)。第二本瓦舍說相聲。台北市:揚智。
曾道雄(1997)。歌劇藝術之理念與實踐。台北市:揚智。
曾永義(1975)。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市:聯經。
曾永義(1998)。我國的傳統戲曲。台北縣汐止市:漢光文化。
曾永義(2000)。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曾永義(2004)。戲曲與歌劇。台北市:國家。
曾焜宗(2006)。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市:高雄復文。
鄒之牧(2001)。行草-一齣舞蹈的誕生。台北市:木馬文化。
詹棟樑(1983)。社會教育學。台北市:五南。
詹棟樑(1988)。社會教育理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國賜(1987)。社會教育的理念。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惠玲(1995)。表演藝術之中介組織-兩廳院與藝術推廣公司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雲玉(1998)。青少年表演藝術叢書/戲劇之旅〈3〉:角色人物的創造-如何表演。台北市:藝術教育館。
楊馥菱(1999)。台灣歌仔戲。台北市:漢光文化。
楊龍立、潘麗珠(2001)。統整課程的探討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楊馥菱(2001)。臺閩歌仔戲之比較研究。台北縣深坑鄉:學海。
楊馥菱(2002)。臺灣歌仔戲史。台中市:晨星。
楊建文(2003)。戲劇概要。台北市:五南。
董育任(2000)。觀賞者對表演藝術節目與設施評估之研究—以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音樂廳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怡均(2000)。有趣的說唱:大陸系說唱在台灣。台北市:商周編輯顧問。
慕羽(2004)。百老匯音樂劇:美國夢和一個恆久的象徵。台北市:大地。
歐建平(2005)。你不可不知道的世界頂尖舞團及歷史。台北市:高談文化。
劉志明(1995)。西方歌劇史。台北市:全音。
劉君王告(2002)。戲曲概論。台北縣深坑鄉:學海。
劉兆祐(2002)。中文編目學。台北市:五南。
劉彥君(2003)。圖說中國戲曲史。台北市:揚智文化。
鄭德淵(1993)。樂器分類體系之探討。台北市:全音。
鄭向恒(1997)。中國戲曲的創造與鑑賞。台北市:文史哲。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駱正(2006)。中國京劇二十講。台北市:聯經。
謝柏梁(1994)。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台北市:臺灣商務。
謝俊逢(1994A)。民族音樂論集1。台北市:全音。
謝俊逢(1994B)。印度傳統音樂之研究。台北市:全音。
謝俊逢(1996A)。民族音樂論集2。台北市:全音。
謝俊逢(1996B)。日本傳統音樂與藝能。台北市:全音。
謝俊逢(1998)。民族音樂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全音。
鍾傳幸(1990)。國劇之旅。台北市:文建會。
韓幼德(1987)。戲曲表演美學探索。台北市:丹青。
譚達先(1988)。中國民間戲劇研究。台北市:台灣商務。
嚴明(1994)。京劇藝術入門。台北市:業強。
蘇國榮(1987)。中國劇詩美學風格。台北市:丹青。
蘇桂枝(1998)。青少年表演藝術叢書/戲劇之旅〈1〉:繽紛青春躍舞台-製作觀念與技巧。台北市:藝術教育館。
蘇秀婷(2005)。台灣客家改良戲之研究。台北市:文津。

二、翻譯書目
Christine Ammer(2004)。音樂辭典(貓頭鷹編譯組譯)。台北市:城邦文化。
Dorothy M. Cambell, Linda S. Harris(2002)。統整課程發展:協同合作取向(徐愛婷、賴寶蓮、陳淑茗、許育健、陳怡君、陳怡君、徐麗棻、宋秋美譯)。台北市:心理。
Francois Laroque(1997)。莎士比亞:人間大舞台(施康強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Goode tony, Neelands Jonothane(2005)。建構戲劇:戲劇教學策略70式(舒志義、李慧心譯)。台北市:成長基金會。
James A. Beane(2000)。課程統整(單文經、林佩璇、陳美如、周珮儀、蔡清田、游進年、游家政、王秀玲譯)。台北市:學富。
Michael Billington etc. (1989)。表演的藝術(Performing Arts)—藝術活動欣賞指南(蔡美玲譯)。台北市:桂冠。
Mack Owen(1995)。表演藝術入門(郭玉珍譯)。台北市:亞太。
Oscar G. Brockett(2001)。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胡耀恆譯)。台北市:志文。
Robert L. Lee(2001)。劇場概論與欣賞(葉子啟譯)。台北市:揚智文化。
Robin Fogarty(2003)。統整課程的十種方法(單文經、黃惠雯、陳宜宣、梁文蓁譯)。台北市:學富。
新掘通也編著(1991)。社會教育學(黃振隆譯)。台北市:水牛。
蘆原英了著(1970)。舞劇與古典舞蹈(李哲洋譯)。台北市:全音。
三、工具書目
呂懿德主編(2001~2005)。月節目簡介(共55冊)。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1~2005)。單場節目單(共202冊)。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2)。中華民國九十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3)。中華民國九十一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4)。中華民國九十二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5)。中華民國九十三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6)。中華民國九十四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徐桂峰(1984)。藝術大辭海。台北市:華視出版社。
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1991)。大美百科全書。台北市:光復。
周何總主編(1990)。國語活用辭典。台北市:五南。
江金智發行(1981)。百科國語辭典。屏東市:現代教育。
台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美國大英百科全書公司(1988)。簡明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台北市:台灣中華。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1993)。中國大百科全書正體版。台北市:錦繡。

四、期刊
胡耀恆(1992)。兩廳院五年回顧與前瞻-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表演藝術雜誌,0,27-28。
胡耀恆(1992)。兩廳院巡禮。表演藝術雜誌,0,29-41。
施如玉(1993)。重整「賣相」,軋上觀光「藝」角—從台灣觀光現況看觀光劇場的可能性。表演藝術雜誌,5,129。
饒嘉齡(1992)。飛簷下的現代-兩廳院建築與聲光。表演藝術雜誌,0,24-26。
賴秀峯(1993)。佛朗明哥的詠嘆。表演藝術雜誌,11,26-28。
韓國金黃(1993)。滄桑的歷史,痛苦的呼聲-佛朗明哥音樂。表演藝術雜誌,13,96-98。

五、網路資源
大英線上http://wordpedia.britannica.com/
中國大百科全書http://www.wordpedia.com/search/query.asp?query=1&category=search
智慧藏百科全書網http://www.wordpedia.com/
維基百科中文版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6%E9%A1%B5&variant=zh-tw
中正文化中心http://www.ntch.edu.tw/
分類理論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16586
表演藝術http://en.wikipedia.org/wiki/Performance_art

六、影音資料
101相聲劇團(2004)。大宅,門都沒有。台北市:立昇影音多媒體。
大風音樂劇場(2005)。梁祝音樂劇。台北市:音樂時代文化。
表演工作坊(2004)。一婦五夫。台北市:群生出版、木棉花國際。
表演工作坊(2004)。千禧夜,我們說相聲。台北市:群生出版、木棉花國際。
表演工作坊(2004)。威尼斯雙胞案。台北市:群生出版、木棉花國際。
表演工作坊(2004)。亂民全講。台北市:群生出版、木棉花國際。
國立國光劇團(2002)。牛郎織女天狼星。台北市:國立國光劇團。
國立國光劇團(2002)。閰羅夢。台北市:國立國光劇團。
國立國光劇團(2004)。王熙鳳大鬧寧王府。台北市:國立國光劇團。
國立國光劇團(2005)。梁山伯與祝英台。台北市:國立國光劇團。
雲門舞集(1999)。流浪者之歌。台北市:麗音影音。
綠光劇團(2004)。人間條件精華版。台北市:圓神出版。
The Really Useful Group TLD(2004)。貓音樂劇。台北市:得利影視。

七、西文書目
Baumo, W. J. & Bowen, W. G.(1966). Performing Arts ---The Economic Dilemma. New York : Twentieth Century Fund, Inc.
Becker, H. S. (1982). Art Worl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rane, D. (1992).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 Media and the Urban Arts.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 Inc.
Helbo, A.(1987). Theory of Performing Art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B. V.
Thomas, W. (1983). Presenting Performances---A Handbook for Sponsors. New York: The New England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