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e11:74e4:2207:41a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6: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巧昀
研究生(外文):chiao-yun chang
論文名稱: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Policy Making Processes of the Diverse Teacher Education
指導教授:林天祐林天祐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制定過程
外文關鍵詞:diverse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policy making process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
張巧昀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制定之政策問題形成、政策規劃、政策法制化等過程,以及其影響因素。藉由文件分析的方法,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之制定過程包括「政策問題形成」、「政策規劃」、「政策法制化」三階段。
(一)「政策問題形成」起因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改革的風潮、世界先進國家思潮等因素影響下,導致「公共需求的形成」。教育部於民國七十七年二月舉辦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會中提出「師資多元化」的建議。教育部將此建議納入政府議程中,使政策問題得到了確認。
(二)「政策規劃」過程從教育部民國七十七年二月組成專家小組,舉行專家小組會議,蒐集相關資料以確認目標,並舉辦公聽會、研討會、小組會議,彙集專家學者的意見,使政策內涵更加周延。草案於民國八十年五月草報行政院審議
(三)「政策法制化」過程從行政院審議完成後,送至立法院審議,歷經一讀會、五次審查會議、二讀會、三讀會後,民國八十三年二月經由總統公布,政策得以施行。
二、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制定過程之影響因素包括「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學者專家」、「利益團體」、「大眾傳播媒體」。
(一)行政機關以「行政決策者的態度與權責」、「法令所賦予的行政裁量權」,影響政策之制定過程。
(二)立法機關以「審查行政機關所提的議案」與「擱置或廢除法案」,決定政策的名稱、內涵與通過與否。
(三)學者專家以「受聘於行政機關委託的專案」、「參加行政機關所舉辦的座談會」、「舉行研討會」與「發表文章」等方式,影響政策之制定過程。
(四)利益團體以「直接遊說」與「召開公聽會」等方式,影響政策之制定過程,以符合團體的需求。
(五)大眾傳播媒體以「提供政策制定過程及內涵的報導」、「彙整相關人士對政策的見解」、「提供大眾或傳播媒體本身對政策意見評論的管道」等方式,影響政策之制定過程。

藉由政策制定過程所得之結論與建議,以提供教育相關單位之參考,期對師資培育政策之改進或未來一般政策之制定有所裨益。

關鍵詞: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政策制定過程
Policy Making Processes of the Diverse Teacher Education
chiao-yun chang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explore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es of the diverse teacher education in terms of policy problem formation, policy formulation, policy legitimation, and related factors. Based on the methodology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several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Policy making processes of the diverse teacher education included three steps, namely, policy problem formation, policy formulation, policy legitimacy.

a. "The policy problem formulation" was originated from political, economical, social culture, education reform unrest, world advanced countries ideological trend, and so on, which caused "the public demand formation", hel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sixth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in 1,988 in February, proposed "the teachers multiplication" the sugges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rought into line with this suggestion in the government agenda and enabled the policy question to obtain the confirmation.
b. "During the policy problem formation" the process expert group meeting was hel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88 in February, to collect related data for confirming the goal. It also held public hearings, seminars, the group meetings, to collect experts' opinions, for the elaborate of policy contents. The draft reported to Executive Yuan in May, 1991.
c. "During the policy legitimation" forwarded to the Legislative Yuan, the Bill was through first reading, five examinations conferences, second reading, third reading. In February,1994, the Bill was enacted by the president.

2. Factors which would influence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es of the diverse teacher education include administration, Legislative Yuan, scholars and experts, interest groups, and press.

a. The administration influence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es of policy making through ”attitude and authority of the policymakers” and “power of judgment endowed by laws”.
b. By examining the bill that was put forward by administration and placement or abolishment the Bill, the Legislative Yuan decide the policy name, connotation and passage.
c. The scholar and experts influenced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es through the ways as follows:
(a) Entrusted by administration to engage in investigation.
(b) Attending conferences of police symposium.
(c) Participation in academic symposium.
(d) publishing the article.
d. By lobby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hearing, the interest groups influenced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es and conformed to group's demand.
e. By setting policy issues, providing news about the contents and the processes of policy making, collecting the opinions about this policy through the parties, supplying the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 for masses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and commenting the press itself, the press influenced the processes of policy making.

By analyzing the policy making processes,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is issue are provided for education authorities. We believe that such suggestions would profit policy making for teacher education and general policy in the future.

keywords: diverse teacher education policy, policy making processes
目次

致謝辭…………………………………………………………………………………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 次………………………………………………………………………………… ix
表 次………………………………………………………………………………… xi
圖 次…………………………………………………………………………………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重要名詞界定…………………………………………………………………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政策制定過程之理論模式 ……………………………………………………15
第二節 政策制定過程之意義與內涵 ………………………………………………21
第三節 政策制定過程中之影響因素…………………………………………………34
第三章 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制定過程分析與討論……………………………………45
第一節 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制定問題形成之分析………………………………45
第二節 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規劃之分析……………………………………………………58
第三節 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法制化過程之分析……………………………………74

第四章 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影響因素分析與討論……………………………………85
第一節 行政機關……………………………………………………………………………85
第二節 立法機關………………………………………………………………………………91
第三節 學者專家…………………………………………………………………………………98
第四節 利益團體………………………………………………………………………………103第五節 大眾傳播媒體 ………………………………………………………………………108
第六節 各影響因素之綜合討論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3
第一節 結論…………………………………………………………………………………123
第二節 建議…………………………………………………………………………………129

參考文獻………………………………………………………………………………………135
壹、中文部分……………………………………………………………………………………135
貳、英文部分…………………………………………………………………………………141

附錄…………………………………………………………………………………………………………………………………………143
附錄一 教育部成立專案小組之委員名單…………………………………………………143
附錄二 行政院所提師範教育法版本與立法院審查通過條文對照
…………………………………………………………………………………………………………………………144
附錄三 審查通過之師資培育法與師範教育法對照表………………………152
附錄四 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修正一覽表…………………………………………………158
附錄五 九十一年與八十六年師資培育法條文對照表………………………163
附錄六 五次審查會參與審查立委政黨背景分析…………………………………176
附錄七 教育部舉辦徵詢「師範教育法」修訂意見座談會……………177
附錄八 徵詢「師範教育法」修訂意見座談會辦理情形…………………178

表次

表2-1 政策制定過程之階段劃分……………………………………………………………………………20
表2-2 中長程計畫之項目……………………………………………………………………………………………30
表3-1 我國經濟成長率的趨勢…………………………………………………………………………………48
表3-2 大學校院畢業生就業狀況……………………………………………………………………………48
表3-3 台灣地區歷年來大學及獨立學院之校數與學生數………………………49
表3-4 82年大專院校畢業生就業待遇狀況 ……………………………………………………49
表3-5 已就業之大專校院畢業生未來更換工作之意願表………………………50
表3-6 教育部研擬之進度內容…………………………………………………………………………………59
表3-7 師範教育制度的檢討與改進研究之報告……………………………………………62
表3-8 師範教育修正草案之特色……………………………………………………………………………68
表3-9 座談會之建議………………………………………………………………………………………………………69
表4-1 有關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制定過程及其內涵之報導………………109
表4-2 彙整相關人士對政策之見解……………………………………………………………………110
表4-3 提供大眾媒體本身對政策意見評論之管道…………………………………. 112
表4-4 政策制定過程中各影響因素之觀點……………………………………………………115





































圖次

圖1-1 本研究之研究步驟……………………………………………………………………………………………11
圖1-2 本研究之架構………………………………………………………………………………………………………12
圖2-1 Anderson政策制定過程分析模式……………………………………………………………16圖2-2 Dunn政策制定過程分析模式……………………………………………………………………17
圖2-3 教育政策形成及制定過程之分析模式…………………………………………………18
圖2-4 吳定公共政策制定分析架構圖…………………………………………………………………19
圖2-5 政府機關對公共問題所持的態度……………………………………………………………23
圖2-6 立法機關影響政策制定之方式…………………………………………………………………39
圖3-1 政策問題的形成…………………………………………………………………………………………………58
圖3-2 張春興「中小學師資培育系統之構想圖」………………………………………66
圖3-3 師資培育政策修訂架構圖……………………………………………………………………………67
圖3-4 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規劃之過程……………………………………………………………73
圖3-5 多元化師資培育政策法制化之過程……………………………………………………..8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石番(民80)。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幼獅文化。
王振寰(民89)。權利與政治體系。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頁469-500)。臺北市:巨流。
立法院(民81a)。立法院公報,81(30),3。
立法院(民81b)。立法院公報,81(37),260-285。
立法院(民82a)。立法院公報,82(15),450-474。
立法院(民82b)。立法院公報,82(61),476-477。
立法院(民82c)。立法院公報,82(61),428-447。
立法院(民82d)。立法院公報,82(65),232-241。
立法院(民91)。立法院公報,91(45),211-232。
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庫(無日期)。師資培育法現行條文。民95年4月28日,取自http://lis.ly.gov.tw/lgcgi/lglaw?@56:18042
89383:f:NO%3DC701717*%20OR%20NO%3DC001717%20OR%20NO%3DC
101717$$4$$$NO
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庫(無日期)。師資培育法法條沿革。民國95年04月28日,取自: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庫: http:// lis.ly.gov.
tw/lgcgi/lglaw?@@846930886
羊公鶴(民79)。師範教育也要一國兩制嗎?師範教育法修正草案評議之一。師說,25,17-20。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第三期諮議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伍齊美(民74年9月24日)。師範教育的省思。聯合報,第2版。

何友輝、廖正宏(民58)。今日中國社會職業等級評價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刊,5,151-156。
李天健(民82)。台灣師資培育法的修正。人本教育札記,54,28-31。
吳定(民92a)。公共政策。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吳定(民92b)。政策管理。臺北市:聯經。
吳芝儀(譯)(民90)。質性分析。載於李奉儒等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219-264)。(原作者:R. C. Bogdan & S. K. Biklen)。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李建興(民85)。師資培育法與教師法的精神與內涵。教育實習輔導季刊,1 (2),1-4。
吳清山(民92)。師資培育法-過去、現在與未來。教育研究月刊,105,27-43。
吳鐵雄、李坤崇(民86)。師資培育與法令變革的省思。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瓊月(民81年8月2日)。師範教育重大變革,師資培育管道將擴及到各大學,國內三師大將朝綜合大學發展。自立晚報,第3版。
林天祐、虞志長、張志毓、余瑞陽、邱春堂、楊士賢等人(民85)。教育政策形成及制定過程之分析。初等教育學刊,5,1-40。
林水波、張世賢(民90)。公共政策(3版)。臺北市:五南。
林玉花(民80年11月16日)。師範教育法修正案被駁回,政院院會認為培育國教師資應以師院為主。中央日報,第5版。
林生傳(民92)。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明美(民82)。師範生看師範公費制度。人本教育札記,50,20-22。
林梢(民79年2月12日)。師範教育焉能改。中華日報,第14版。
林清江(民84)。多元與卓越,師友月刊,335,35-40。


林閔政(民85)。論「民眾參與」在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理論與實踐─以師資培育法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曉萍(民91)。師資培育之理念追求:一所大學國小教育學程之實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麗文、黃幼芬(民83年1月19日)。師範教育體系將採公自費並行,立院院會通過將國民教育法第八條修正案付委討論。台灣新生報,第5版。
邱素卿(民92)。師資培育制度的理論與實際。台灣教育,631,54-61。
柯正峰(民88)。我國邁向學習社會政策制定之研究─政策問題形成、政策規劃及政策合法化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柯錦慧(民81)。「馬信行、陳伯璋、吳文星、秦夢群談:由現況看未來─修正師範教育法能解決中小學師資問題嗎?」。師說,46,24-33。
徐正光(民80)。社會運動的理性運作。載於祝萍(主編),社會重建(頁29-47)。臺北:時報文化。
師資培育法草案,立法院初審通過。(民82年11月11日)。國語日報,第1版。
師資培育邁向多元化,師範教育草案完成修訂,具有四大特色,如獲通過將打破以師範院校為主流的一元化管道(79年7月16日)。中華日報,第1版。
翁福元(民85)。九0年代初期台灣師資培育制度改革的反省:結構與政策的對話。載於中國教育協會、中華民國比較協會、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制定的新課題(頁1-24)。臺北市:師大書苑。
師範生公自費制並行,教長認為問題很多(民73年12月4日)。聯合報,第2版。
師範生該不該檢定?學者說利弊看法成兩極(民78年4月15日)。中央日報,第12版。
師範教育向國外看齊,養成多元化,資格檢定更嚴格(民78年3月9日)。中央日報,第12版。
師範教育走向多元化,學者多認識敝人趨勢(民73年11月25日)。聯合報,第2版。
師範教育法修訂草案擬具,二十四起展開徵詢座談(民79年2月14日)。中央日報,第12版。
師範教育改革有方向,師資開放多元化,正式實習與檢定(民78年3月16日)。中央日報,第12版。
師範教育制定僵化,施治明籲徹底檢討(民78年6月30日)。台灣新生報,第8版。
師範教育無法發揮功能,師大教授提出改進建議(民78年7月20日)。新生報,第9版。
國立台北師院學校進修推廣部(民84)。師範培育法規資料選集。臺北市:作者。
張芳全(民90)。教育政策導論。臺北市:五南。
張芳全(民92)。當前我國師資培育的重要問題。國民教育,44(1),6-11。
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秘書室(民77)。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臺北市:作者。
陳文玉(民86)。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台北縣開放教育政策個案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莊玉如(民94)。師資培育制度變革與制定過程之分析。教育研究,13,57-68。
陳光輝(民83)。台灣地區師範教育的演進概況及其問題。台灣教育,157,42-49。
陳伯璋(民85)。教育改革與師資培育制度的省思。師大校友雙月刊,283,9-16。
教育部(民77a)。教育部公報,163,27-28。
教育部(民77b)。教育部公報,164,30-31。
教育部(民79)。教育部公報,169,30。
陳香蘭(民82年10月27日)。師資培育一但開放多元化,大學院校將爭設教育系所。中時晚報,第4版。
陳香蘭(民82年10月27日)。師範教育法下午審議,教部同意大幅讓步,師資培育可望走向多元化。中時晚報,第4版。
陳琦瑋(民92)。變革之舞:新修師資培育制度之探討。國民教育,44(1),19-24。
張啟楷(民83年1月19日)。師資培育改採多元化,今後「師資培育法」完成三讀具有教育學程的大學院校都可培養師資。中國時報,第2版。
張瑛(民79年1月13日)。師資培育教育成敗關鍵,良好體制留住優秀人才。台灣新生報,第21版。
張翠芬(民82年10月28日)。郭為藩:未來師資培育將以「自費」為原則,師資培育管道亦將走向多元化,凡設有教育院系的大學均可以培育師資。中國時報,第5版。
曹翠英(民92)。論中小學師資培育與素質提升。國民教育,44(1),12-18。
郭碧純(民82年11月11日)。師資培育多元化,將以「自費」為主。台灣時報,第4版。
陳碧華(民78年7月16日)。師範教育走向多元化,學者看法跟著多樣化。聯合報,第6版。
張德銳(民87)。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臺北市:五南。
舒緒緯(民87)。師資培育法制定過程及其內涵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光雄(民84)。我國師資培育的動向。師大校友雙月刊,227,2-4。
黃光雄(民84)。我國師資培育的動向。師大校友雙月刊,277,2-7。
黃妙菁(民94)。九年一貫教育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怡(民82)。從「師範教育法」到「師資教育法」。人本教育札記,50,15-17。
楊正敏(民82年10月21日)。部分立委主張廢除,師範學院不知所措,師大動員學者,保住師範生。聯合報,第5版。
楊百士(民89)。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市:高雄復文。
毆用生(民85)。芳蘭鐸聲-邁向師資培育的新紀元。台北縣:康和出版有限公司。
蔡依琦(民94)。國民小學英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分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蔡淑萍(民81)。我國公共利益團體影響教育政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淑玲(民81)。「修正師範教育法能解決中小學師資問題嗎?」座談會。師說,45,13-25。
鄭淑玲(民82)。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師說,59,1-17。
鄭淑玲(民83)。「師資培育法實施後,師範院校應如何因應?」。師說,66,24-31。
賴清標(民92)。師資培育開放十年回顧與前瞻。師友,425,8-17。

薛光祖(民69)。當前師範教育問題之研究,載於中華學術院(主編),教育學論集(頁466-475)。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薛曉華(民84)。八0年代中期後台灣的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社會」的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卓君(民91)。教育基本法制定過程之個案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謝卓君(民93)。我國師資培育法之政策文本分析。教育政策論壇,7(2),1-28。
謝惠如(民94)。國民教育向下延伸一年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茂發(民92)。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研究。臺北縣:財團法人李連教育基金會。
顏艾珏(民83年1月26日)。師資培育多元化,師範院校凋萎,郭為藩:一般大學增設教育科系希望84年學年度實施。台灣立報,第21版。
顏國樑(民93)。我國教育政策合法化過程模式建構與應用分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嚴玉玲(民84)。我國師資培育制度變革的社會背景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Anderson, J. E. (2000). Public policymaking: An introduction(4th ed.).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bb, R. W. & Elder, C. D. (1983).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 The dynamics of agenda-building (2nd ed.). Baltimore, M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unn,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Dye, T. R. (1995).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8th ed.). Englew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Eyestone, R. (1978). From social issues to public policy. New York : Wiley.
Fowler, F. C. (2000). Policy studies for educational leaders : An introduc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 Merrill.
Kaplan, A. (1973). On the strategy of social planning. Policy Sciences, 4(1), 53-56.
Mayer, R. R. (1985). Policy and program planning: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