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21: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肖梅
研究生(外文):Chen Hsiau Mei
論文名稱:司馬遷之儒學觀及其在政治思想上的實踐
指導教授:劉醇鑫劉醇鑫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語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7
中文關鍵詞:司馬遷儒學政治思想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247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一書為主要研究對象,透過書中各篇章之分析比較,針對司馬遷儒學觀的部分加以探討,對太史公的思想加以釐清,說明司馬遷的儒學思想在政治理念上的展現,以突顯司馬遷思想中的儒家色彩。文章主要藉由分析當代儒學背景,探究司馬遷儒學思想的形成,並從他的生長家庭及師承交遊切入,發掘其中儒家思想的成分並予以突顯之,最後從其政治理念的展現,與其儒家思想傾向相互印證,希望學界在關注司馬遷史學和文學之成就的同時,亦不忽視他在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
根據班固《漢書‧藝文志》一書,可歸納出所謂儒家學者具有幾個特徵:第一,助人君順陰陽;第二,助人君明教化;第三,游文於六經;第四,留意於仁義;第五,宗師仲尼。從司馬遷《史記》一書中不但處處可見司馬遷對於孔子及「六經」的推崇,對於心目中儒者形象,也立其標準,加以頌楊;反之,對於那些曲意奉承、趨炎附勢的當代儒者,他秉持孔子的「春秋筆法」,在書中毫不留情的加以斥責。
到漢朝為止,中國政治思想以儒家最有系統,也最為完整。古代的歷史記載
偏重於政教,司馬遷身為史官,關於「政權的興替」問題也就成為他最為關注的焦點。根據《史記》一書中司馬遷政治思想的展現,本研究歸納出他思想具備了仁政思想、德政法治思想、尚賢思想、重民思想、革命思想以及富民思想六大主軸,在司馬遷這些思想中都可找出他對於傳統儒家學說的繼承,他進一步以歷史為經驗,讓儒家政治思想主張得以驗證。也基於儒家仁政、愛民的觀念,對於武帝迷信封禪求仙、採用酷吏嚴刑、限制商業經濟以及濫用武力征伐等行為嚴加斥責。
從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史記》一書處處展現了司馬遷儒學思想,他以儒家的倫理政治思想為根基,藉由著史立說,展開大規模的歷史評價,書中處處表現他對君王德政愛民的嚮往,以及對暴君的強烈批判,可說是漢代思想學術時代特色的體現者,既對於儒家學說有所繼承,又與時並進,有著批判與革新。
司馬遷之儒學觀及其在政治思想上的實踐
目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6
第三節 文獻探討………………………………………………………………8

第貳章 司馬遷與《史記》…………………………………………13
第一節 漢初的儒學背景………………………………………………………13
一、政治背景…………………………………………………………………14
二、經濟背景…………………………………………………………………19
三、學術背景…………………………………………………………………24
第二節 司馬遷的生平與師友…………………………………………………28
一、司馬遷的世系生平………………………………………………………28
二、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影響…………………………………………………35
三、司馬遷的師承及交遊……………………………………………………40
第三節 《史記》的成書………………………………………………………50

第參章 司馬遷的儒學觀……………………………………………57
第一節 儒學概說………………………………………………………………57
第二節 司馬遷與孔子…………………………………………………………65
第三節 司馬遷對六藝的推崇…………………………………………………72
第四節 司馬遷眼中的漢儒……………………………………………………87
第五節 司馬遷心中的儒者形象………………………………………………95
一、 高尚的人格氣節…………………………………………………………95
二、 積極的救世精神…………………………………………………………98
三、 深厚的儒學素養…………………………………………………………100

第肆章 司馬遷儒學思想在政治上的展現…………………………101
第一節 仁政思想………………………………………………………………102
第二節 德政法治思想…………………………………………………………110
第三節 尚賢思想………………………………………………………………117
第四節 民本思想………………………………………………………………125
第五節 革命思想………………………………………………………………131
第六節 富民思想………………………………………………………………136

第伍章 司馬遷政治思想的時代批判與價值………………………145
第一節 司馬遷對武帝之治的批判……………………………………………145
一、迷信封禪求仙……………………………………………………………146
二、採用酷吏嚴刑……………………………………………………………151
三、限制商業經濟……………………………………………………………154
四、 濫用武力征伐……………………………………………………………158
第二節 司馬遷政治思想的價值………………………………………………162
一、 著青史立正說……………………………………………………………162
二、 察時政恤黎民……………………………………………………………167
三、 舉直義別善惡……………………………………………………………173
第陸章 結論…………………………………………………………179
參考書目………………………………………………………………183
參考書目:
一、司馬遷研究相關書籍(為求統一,出版日期皆以西元標示,依時間先後排列)
1.《司馬遷年譜》,鄭鶴聲,台北:商務印書館,1957年3月一版二刷
2.《史記評介》,徐文珊,台北:維新書局,1973年9月初版
3.《史記札記》,(清)郭嵩燾,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8月三版
4.《司馬遷研究》,劉偉民,台北:文景書局, 1975年2月出版
5.《司馬遷政治思想之研究》,鄧璞磊,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12
月初版
6.《司馬遷的世界》,鄭樑生,台北:志文出版社, 1977年6月初版
7.《史記新論》,白壽彝,北京:求實出版社,1981年8月初版
8.《司馬遷之學術思想》,賴明德,台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3月初版
9.《司馬遷與史記論集》,歴史研究編輯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4
月初版
10.《史記論文》,黃沛榮編,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9月初版
11.《司馬遷思想研究》,林雲龍,高雄:復文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
12.《史記管窺》,程金造,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初版
13.《史記述尚書研究》,古國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5月
14.《太史公書義法》,孫德謙,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10月三版
15.《司馬遷與史記新探》,張維嶽,台北:崧高書社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11
月初版
16.《史記菁華錄》,姚祖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11月初版六刷
17.《史記解題》,吳福助,台北:國家出版社,1986年6月三版
18.《史記探源》,(清)崔適,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9月初版
19.《史記論稿》,吳汝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年10月初版
20.《史記考索》,朱東潤,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87年1月臺四版
21.《史漢關係》,吳福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2月新一版
22.《司馬遷與其史學》,周虎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7月三版
23.《史記論文》,(清)吳見思,台北:中華書局,1987年10月臺二版
24.《史記政治人物述評》,汪惠敏,台北:師大書苑, 1991年1月初版
25.《司馬遷經濟思想及經濟著作注譯》,閻漢武、田化青、袁存恵著,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一版
26.《史記新探》,丘述堯,台北:明文書局,1992年1月初版
27.《補標史記評林》,(明)凌稚隆輯校,台北:地球出版社,1992年3月
28.《史記研究粹編(一)》,張高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4月初版
29.《史記研究粹編(二)》,張高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4月初版
30.《司馬遷與老莊思想》,劉光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中華民國1992年
9月二版一刷
31.《司馬遷的世界》,鄭樑生編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出版
32.《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陳桐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初版
33.《史記美學論》,何世華,台北:水牛出版社,1993年11月初版二刷
34.《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周先民,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出版
35.《司馬遷的創造思維》,徐興海,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一版一刷
36.《史記-偉大人格的凝聚》,程世和,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7月一版一刷
37.《司馬遷行年新考》,施丁,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一版
一刷
38.《司馬遷民族思想闡釋》,池萬興,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8
月一版一刷
39.《司馬遷教育思想述略》,楊生枝,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8
月一版一刷
40.《話說史記》,蔡信發,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41.《史記博議》,韓兆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一刷
42.《司馬遷評傳》,張大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二刷
43.《司馬遷評傳》,許凌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三刷
44.《史記文獻研究》,鄭之洪,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10月
45.《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李長之,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10月初版
46.《史家絕唱-史記與中國文化》,鄧洪光,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8月一版
47.《窮究天人通古今 : 司馬遷與史記》,田人隆,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0年6月初版
48.《史記題評》,韓兆琦,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初版
49.《史記與詩經》,陳桐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50.《史記八書與中國文化研究》,徐日輝,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
月一版一刷
51.《司馬遷和史記》,胡佩韋,台北:國文天地,2001年初版
52.《史記研究》,張大可,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1月一版一刷
53.《史記文獻學叢稿》,趙生群,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54.《司馬遷與史記—經驗築成的巨塔》,左海倫,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2月初版第一刷

二、古籍(為求統一,出版日期皆以西元標示,依經、史、子、集順序排列,再各自依年代排序)
(一)經部:
1. 《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論語》,(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台北:台灣啟
明,1952年出版
2. 《尚書正義‧呂刑》,(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京都:中文出版社《十三經注疏》,1971年出版
3. 《論語集解義疏》,(梁)皇侃疏,台北:廣文書局,1977年7月再版
4. 《論語集釋》,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3月二版
5. 《論語類釋》,殷豫川編,台中:滄海出版社,1988年出版
6. 《論語章句新編》,嚴靈峰編,台北:水年圖書出版,1988年6月初版
7. 《毛詩正義》,鄭玄箋、孔穎達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
年1月十一版
8. 《禮記正義》,鄭玄注、孔穎達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9
年1月十一版
9. 《春秋左傳正義》,杜預注、孔穎達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1989年1月十一版
10. 《周禮、儀禮、禮記》,陳戍國,長沙:岳麓書社出版,1989年7月一版
11. 《論語正義》,(清)劉寶楠、衍恭冕等撰,台北:世界書局,1992年4月八

12. 《周易集解》,李鼎祚,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臺一版二刷
13. 《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台北:紅葉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10月增修一版二刷

(二)史部:
1. 《史記鈔》,(明)茅坤輯,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明萬曆乙亥(三年,1575)
原刊本
2.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5年6月初版
3. 《漢書補注》,(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台北:藝
文印書館,1958年初版
4. 《十七史商榷》,(清)王鳴盛,台北:廣文書局,1960年3月初版
5. 《二十二史劄記》,(清)趙翼,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3月初版
6. 《西漢會要》,(宋)徐天麟撰、(民國)楊家駱編,台北:世界書局,1963
年4月二版
7.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唐)李賢注、(民國)楊家駱編,台北:鼎文
書局,1979年11月初版
8. 《文史通義》四部備要本,(清)章學誠,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7
月臺三版
9. 《漢書》百衲本,(漢)班固,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1月臺六版
10.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錦、王永興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12月一版
11. 《史記會注考証》,瀧川龜太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12. 《史通》,(唐)劉知幾撰,瀋陽:遼寧出版社,1997年3月一版一刷
13. 《史記》百衲本,(漢)司馬遷,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1月臺一
版第八刷

(三)子部:
1. 《管錐篇》,錢鍾書,香港:友聯出版社,1981年出版
2. 《論語義理疏解》,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1984
年10月初版
3. 《孟子義理疏解》,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1984
年10月初版
4. 《莊子集解》,(清)王先謙撰,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第一版
5. 《鹽鐵論校注》,楊家駱,台北:世界書局,1987年11月四版
6. 《管子商君書》,楊家駱編,台北:世界書局,1990年6月十三版
7. 《四書集註》,(宋)朱熹撰,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3月再版
8. 《新語校注》,(漢)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7月第一版
9. 《新編荀子》上下冊,廖吉郎校註,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7月初版

(四)集部:
1. 《全漢文》,(清)嚴可均校輯,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出版
2. 《日知錄》,(清)顧炎武,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5月出版
3. 《欒城集》,(宋)蘇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
4. 《韓昌黎古文校注彙集》,(唐)韓愈著、羅聯添編,台北:國立編譯館,1993
年6月初版
5. 《古史辨偽與現代史學-顧頡剛集》,王煦華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年10月初版

三、思想、哲學相關書籍(為求統一,出版日期皆以西元標示,依時間先後排列)
1.《漢代土地制度》,王恆撰,上海:正中書局,1947年10月滬一版
2.《學術與政治之間》,徐復觀,台中:中央書局,1957年11月初版
3.《司馬談作史》,顧頡剛,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出版
4.《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梁啟超,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10月臺五版
5.《兩漢哲學》,周紹賢,台北:文景出版社,1972年8月出版
6.《漢唐史論集》,傅樂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9月
初版
7.《董仲舒與西漢學術》,李威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6月初版
8.《秦漢思想研究》,黃錦鋐,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1月初版
9.《中國政治思想史》,薩孟武,台北:三民書局,1979年8月三版
10.《中國思想通史》,侯外廬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2月二刷
11.《政道與治道》,牟宗三,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4月出版
12.《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賴慶鴻,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4月初版
13.《中國哲學大綱》,張岱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1月一版
14.《中國政治思想史》,蕭公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3月初版
15.《中國哲學思想史》,羅光,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11月初版
16.《中國通史》,傅樂成,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83年8月三版
17.《兩漢思想史》,徐復觀,台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85年3月增訂三版
18.《司馬光與資治通鑑》,劉乃和、宋衍申主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
19.《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5月出版
20.《先秦兩漢儒家教育》,俞啓定,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1987年9月一版
21.《中國哲學發展史》,吳怡,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4月出版
22.《漢武帝評傳》,羅義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初版
23.《西洋政治思想史稿》,鄒文海,台北:鄒文海先生獎學基金會,1989年7月初版
24.《新編中國哲學史》,勞思光,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9月增訂三版
25.《中國儒學思想史》,張豈之,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4月初版
26.《中國儒學史》,趙吉惠、趙馥潔、郭厚安、潘策編主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一版二刷
27.《中國歷代思想史》,周桂鈿,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28.《中國史》,林瑞翰,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5月初版
29.《中國哲學史》,馮友蘭,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5月增訂臺一版2刷
30.《兩漢儒家思想及其內在轉化》,陳福濱,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31.《賈誼新書集解》,漢‧賈誼撰、方向東集解,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4 年11月一版
32.《兩漢經學史》,章權才,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5年5月初版
33.《中國思想史》,錢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8月,初版九刷
34.《中國思想史》,韋政通,台北:水牛出版社,1996年10月十二版
35.《司馬光及其資治通鑒》,王錦貴,北京:大象出版社,1997年4月
36.《兩漢思想史》,金春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修訂二版
37.《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1997-2001)》,陳麗桂主編,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8年4月初版
38.《中國哲學發展史》,任繼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二刷
39.《中國儒學史》,李景明,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40.《漢代農業:早期中國農業經濟的形成》,許倬雲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一版一刷
41.《中國儒家教育思想》,劉蔚華等主編,青島:青島出版社,1999年12月一版
42.《秦漢思想史》,周桂鈿,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43.《漢武帝的政治權謀》,馬承五,臺北:笙易有限公司文化事業部,2000年
2月初版
44.《秦漢思想批判史》,趙雅博,台北:文景書局,2000年10月出版
45.《中國游俠史》,汪湧豪,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46.《漢朝典章制度》,蘇俊良撰,長春市:吉林文史初版,2001年12月初版

四、學位論文(為求統一,出版日期皆以西元標示,依時間先後排列)
1.〈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阮芝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
論文,1974年6月
2.〈西漢與匈奴在西域爭戰之研究〉,郭光鋏,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
論文,1977年11月
3.〈太史公思想研究〉,謝大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2年6月
4.〈司馬遷思想研究〉,林雲龍,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年1月
5.〈司馬遷述儒道法三家關係之研究〉,李寅浩,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6.〈漢代崇儒政策的研究〉,洪神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6年5月
7.〈漢武帝攘匈奴之研究〉,曹英哲,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年5月
8.〈司馬遷之諸子學〉,葉淳媛,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
華民國1989年6月
9.〈西漢初年的黃老及其盛衰的考察〉,洪進業,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1年6月
10.〈先秦儒家政治理論研究〉,李宗定,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8年6月
11.〈司馬遷黃老理論研究〉,鄭圓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8年6月
12.〈先秦儒家的發展及其遭遇研究〉,陳政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13.〈太史公「成一家之言」研究〉,魏聰祺,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1年6月
14.〈《史記》悲劇人物與悲劇精神研究〉,蔡雅惠,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15.〈史記列傳之研究〉,吳峰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11月
16.〈《史記》「太史公曰」研究〉,張建葆,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3年6月
17.〈司馬遷與儒、道思想之關係───以《史記》為討論中心〉,鄧金城,國立
政治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4年1月
18.〈《史記.項羽本紀》研究〉,藍朗月,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4年6月
19.〈史記女性形象考述〉,李敏瑋,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4年6月
20.〈由《史記》列傳論太史公之創建〉,劉昶亨,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
班,碩士論文,2005年6月

五、期刊論文(為求統一,出版日期皆以西元標示,依時間先後排列)
1. 〈論司馬遷的思想〉,文崇一,《大陸雜誌》第二十四卷第十、十一期,1962
年5月、6月
2. 〈秦、漢的儒〉,沈剛伯,《大陸雜誌》第三十八卷第九期,1969年5月
3. 〈儒之釋名及儒家學說要義〉,吳康,《孔孟學報》第一期,1970年4月
4. 〈司馬遷的儒家思想〉,周虎林,《孔孟月刊》第十四卷第九期,1976年5

5. 〈孔子政治思想綜論〉,高明,《孔孟學報》第三十二期,1976年9月
6. 〈弘揚儒學的功臣--司馬遷〉,尤信雄,《孔孟月刊》第十八卷第一期,
1979年9月
7. 〈太史公思想之蠡測〉,蔡信發,《孔孟月刊》第十八卷第六期,1980年2

8. 〈司馬談之思想宗趣〉,傅武光,師大國文研究所《中國學術年刊》第四期,
1982年6月
9. 〈孟子與史記之關係〉,王基倫,《孔孟月刊》第二十四卷第三期,1985年11

10. 〈司馬遷及其成就〉,尤信雄,《師大國文學報》第十二期,1986年
11. 〈《史記‧刺客列傳》探析〉,吳惠珍,《台中商專學報》第二十四期,1992
年6月
12. 〈司馬遷儒道互補說〉,劉興林,《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一期
13. 〈論孔子對司馬遷及其《史記》的影響〉,李穎科,《唐都學刊》第十卷第六
期,1994年
14. 〈西漢初期儒學的發展演變〉,梁宗華,《哲學研究》,1994年第七期
15. 〈漢初道儒融合與相爭〉,陳廣忠,《船山學刊》,1994年第二期
16. 〈司馬遷師承董仲舒說質疑〉,陳桐生,《山西師大學報》第二十一卷第四期,
1994年
17. 〈司馬遷對匈奴問題處理的限制〉,逯耀東,《輔仁歷史學報》第六期,1994
年12月
18. 〈從「太史公曰」看漢武帝的人才觀〉,邱伯桃,《益陽師專學報》,1995年第三期
19. 〈試論漢初儒學的復興〉,方光華,《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五卷第一期,1995年
20. 〈論漢武帝的人才觀〉,齊韋深、靳維柏,《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四期
21. 〈《史記‧酷吏列傳》初探〉,陳儷文,《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五期,1995年9

22. 〈由〈酷吏列傳〉看太史公的吏治觀〉,郭慧娟,《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五期,
1995年9月
23. 〈從《史記》看司馬遷儒道思想〉,龐海珊,《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五期,
1995年9月
24. 〈史記的思想性及藝術特色〉,田博元,《人文學報》第十九期,1995年10

25. 〈劉向班固所見「太史公書」考〉,易平,《大陸雜誌》第九十一卷第五期,
1995年11月
26.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探微〉,仲崇親,《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996年5月第三期
27. 〈先秦儒法政治思想之探究〉,高文寧,《哲學與文化》二十三卷第五期,
1996年5月
28. 〈貨殖與禮義〉,阮芝生,台灣大學《台大歷史學報》第十九期,1996年6

29. 〈三司馬與漢武帝封禪〉,阮芝生,《台大歷史學報》第二十期,1996年11

30. 〈《史記》列傳及其與本紀的關係〉,逯耀東,《台大歷史學報》第二十期,1996
年11月
31. 〈滑稽與六藝〉,阮芝生,《台大歷史學報》第二十期,1996年11月
32. 〈略論司馬遷的富利觀〉,盧瑞容,《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十四期,1996
年12月
33. 〈胡兵胡將對漢武帝撻伐匈奴之影響試探〉,羅獨修,《華岡文科學報》,第二
十一期,1997年3月
34. 〈試論西漢初期儒學內容的變化〉,楊愛民,《昆明師專學報》第十九卷第一
期,1997年3月
35. 〈李陵案對司馬遷寫作史記的影響〉,魏聰祺,《進修學訊》卷三,1997年6

36. 〈論漢武帝的人才觀〉,吳剛,《史林》,1997年第一期
37. 〈試論漢初儒學發展的歷史地位〉,馬亮寬,《孔子研究》,1998年第二期
38. 〈史漢貨殖傳較析〉,李美慧,《輔大中研所學刊》,1998年9月第八期
39. 〈論司馬遷的儒學思想〉,許凌雲,《史學史研究》第一期,1999年
40. 〈漢初儒家對原始儒學的綜合與發展〉,丁原明,《孔子研究》,1999年第二期
41. 〈論西漢時期的義利思想〉,張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9年第三期
42. 〈司馬遷、班固著史宗旨比異〉,王萍,《山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四期
43. 〈論《史記》中的孔子與春秋〉,阮芝生,《台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三期,1999
年6月
44. 〈「史記‧外戚世家」命觀研析〉,梁淑媛,《輔仁國文學報》第十五期,1999
年10月
45. 〈西漢時期黃老思想與儒家學說的興衰浮沉〉,鮑新山,《西北第二民族學院
學報》,2000年第四期
46.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邪?非邪?〉,粟子菁,《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
第十九期,2000年6月
47. 〈司馬遷的心〉,阮芝生,《台大歷史學報》第二十六期,2000年12月
48. 〈由司馬遷筆下的儒生到《儒林外史》〉,吳鶯鶯,《明清小說研究》第五十九
期,2001年第一期
49. 〈漢初儒學發展的艱難歷程〉,劉德貴,《湖南商學院學報》第八卷第二期,
2001年
50. 〈儒家理想政治與西漢政權〉,胡克森,《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1年第五期
51. 〈從〈平淮書〉和〈貨殖列傳〉看司馬遷的自由經濟思想〉,加曉昕,《達縣
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十一卷第三期,2001年9月
52. 〈論漢初學術發展之因由〉,黃淑貞,《修平人文社會學報》,2001年9月第二期
53. 〈司馬遷史記:「究天人之際」試析〉,林崇智,《屏東學報》第九期,2001
年12月
54. 〈試析司馬遷的重商思想〉,楊華星,《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二十四卷第三期,2003年7月
55. 〈司馬遷思想中天人關係的對立與統一〉,羅永吉,《長庚科技學刊》第二期,
2003年11月
56. 〈淺談兩漢時期的諸子百家學〉,王繼訓,《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第二期,2003
年11月
57. 〈從《史記》看司馬遷經濟思想的進步性〉,聶翔雁,《白城師範學院學報》
第十八卷第三期,2004年
58. 〈試論司馬遷臨終遺命對司馬遷撰述《史記》的影響〉,王兆才,《山東教育
學院學報》,2004年第四期
59. 〈善者因之-司馬遷經濟倫理思想研究〉,唐凱麟、陳科華,《湖南師範大學
社會科學學報》第三十三卷第一期,2004年1月
60. 〈司馬遷文學思想對漢儒文學觀的繼承與超越〉,任群英,《洪河學院學報》
第二卷第一期,2004年2月
61. 〈司馬遷的法治理想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碰撞〉,宋嗣廉,《渭南師範學院學報》
第十九卷第四期,2004年5月
62. 〈由司馬遷任職狀況看漢武帝時期官制的變革〉,李彤,《咸陽師範學院學報》
第十九卷第三期,2004年6月
63. 〈論司馬遷的義利觀〉,梁建民,《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九卷第三期,2004
年6月
64. 〈究天人之際-司馬遷歷史哲學思想引論〉,崔存明,《北京印刷學院學報》
第十二卷第三期,2004年9月
65. 〈論司馬遷天命觀及神義論問題的解決〉,楊光熙,《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
文科學版〉第二十一卷第三期,2004年9月
66. 〈論司馬遷的德治與法治思想〉,劉軍華,《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第三十三卷專輯,2004年10月
67. 〈司馬遷心目中的孔子〉,李劍清,《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九卷第六期,
2004年11月
68. 〈司馬遷的人性論及其經濟觀點探析〉,米詠梅,《萊陽農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第十七卷第一期,2005年3月
69. 〈從關注「為人」到「心靈」大師-司馬遷對人心人性的探究〉,可永雪,《渭
南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卷第三期,2005年5月
70. 〈司馬遷研究的新亮點—評張強《司馬遷學術思想探源》〉,劉立志,《淮陰
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八卷第三期,2006年
71. 〈視角新穎考論精湛—讀《司馬遷學術思想探源》〉,林家驪,《淮陰師範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八卷第三期,2006年
72. 〈司馬遷對先秦儒家義利觀的繼承與創新〉,彭昊,《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
學報》第三十五卷第二期,2006年3月
73. 〈從司馬遷到梁啟超——兼析《史記‧貨殖列傳今義》的經濟思想〉,李秀麗,
《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3月第一期
74. 〈承繼與發展:司馬遷與董仲舒的學術關聯〉,宋馥香、石曉明,《鄭州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九卷第三期,2006年5月
75. 〈司馬遷《史記》引用《詩經》論略〉,淩朝棟,《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二
十一卷第四期,2006年7月
76. 〈試論司馬遷心中的君子儒〉,楊帆,《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年第六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55. 〈司馬遷思想中天人關係的對立與統一〉,羅永吉,《長庚科技學刊》第二期,
2. 52. 〈論漢初學術發展之因由〉,黃淑貞,《修平人文社會學報》,2001年9月第二期
3. 44. 〈「史記‧外戚世家」命觀研析〉,梁淑媛,《輔仁國文學報》第十五期,1999
4. 38. 〈史漢貨殖傳較析〉,李美慧,《輔大中研所學刊》,1998年9月第八期
5. 33. 〈胡兵胡將對漢武帝撻伐匈奴之影響試探〉,羅獨修,《華岡文科學報》,第二
6. 32. 〈略論司馬遷的富利觀〉,盧瑞容,《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十四期,1996
7. 27. 〈先秦儒法政治思想之探究〉,高文寧,《哲學與文化》二十三卷第五期,
8. 26.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探微〉,仲崇親,《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996年5月第三期
9. 25. 〈劉向班固所見「太史公書」考〉,易平,《大陸雜誌》第九十一卷第五期,
10. 24. 〈史記的思想性及藝術特色〉,田博元,《人文學報》第十九期,1995年10
11. 23. 〈從《史記》看司馬遷儒道思想〉,龐海珊,《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五期,
12. 22. 〈由〈酷吏列傳〉看太史公的吏治觀〉,郭慧娟,《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五期,
13. 21. 〈《史記‧酷吏列傳》初探〉,陳儷文,《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五期,1995年9
14. 17. 〈司馬遷對匈奴問題處理的限制〉,逯耀東,《輔仁歷史學報》第六期,1994
15. 10. 〈司馬遷及其成就〉,尤信雄,《師大國文學報》第十二期,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