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明潔(2003)。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瑪麗(1985)。人際問題解決訓練對國中女生人際問題解決能力、態度與人際適應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雅奇(2003)。六頂思考帽訓練課程對提高國小資優生問題解決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4,106-117。王英婷(2006)。高中資優生熱情樣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呂素雯(2002)。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態度及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杜明城(譯)(1998)。創造力(原作者:Mihaly Csikszentmihalyi)。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6)
杜風(譯)(2005)。態度決定一切。臺北市:喬木出版社。
李淑媛(1995)。高一學生問題解決態度、生涯不確定源與生涯決定狀態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李嘉峰(2004)。資訊科技融入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態度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李澄賢(2004)。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調節焦點、樂觀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珍梅(1993)。問題解決訓練團體對國小教師問題解決態度與工作壓力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清山、林天祐(2005)。社會資本。教育研究月刊,140,159。
吳相儀(2006)。樂觀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樂觀信念、因應策略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清湫(1999)。性別、年級、道德推理、同理心與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南(2004)。教育制度與社會資本。教育研究集刊,50(4),1-16。林茂森(2004)。國小學童自我覺察、生涯覺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后泰(2005)。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設計創造傾向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佳瑩(2006)。國小資優生利社會行為與情緒智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胡金枝(1994)。國小資優生的學習動機、批判思考與其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周啟東(2002年11月18日)。態度決勝負。商業周刊,782,112-117。
季永明(2003)。資訊科技融入問題解決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及態度的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連煌(2000)。「浮流」:內在動機的泉源。初等教育學刊,8,47-80。
邱連煌(2005)。學習之樂在浮流。國教天地,160,1-9。洪蘭(譯)(1997)。學習樂觀,樂觀學習(原作者:Martin E. P. Seligman)。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1)
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原作者:Martin E. P. Seligman)。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2)
唐偉成、江新合(1998)。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屏師科學教育,8,12-28。高長志(2004)。MST教學模式對國中生問題解決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徐安盧(2005)。不只是天才。臺北市:商周。
教育部(1997)。特殊教育法。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十四日華總(一)義字第8600112820號令修正公佈。
教育部(1998)。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十月十九日教育部臺(87)特教字第87115669號函頒布。
常雅珍(2004)。激發心靈潛能—以正向心理學內涵建構情意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莊安祺(譯)(2006)。逆境商數(原作者:Paul G. Stoltz)。臺北市:時報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許永芳(2002)。國小學童同理心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怡琪(1999)。國小高年級學童實施問題解決教學之實驗研究─以家庭垃圾清理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一珊(譯)(2004年9月1日)。勇氣。天下雜誌,306,58-68。
陳美芝(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書筆(2006)。合作學習運用在高職專題製作課程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郭伯銓(2001)。應用全球資訊網培養國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郭乃菁(2002)。高雄地區高中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郭玉燕(2006)。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風格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安邦(編譯)(1988)。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黃幸美(2003)。兒童的問題解決思考研究。臺北市:心理。
黃淑娟(2003)。商職學生創造力傾向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秀惠(2004)。國小兒童父母依附關係、社會興趣、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黃大峰(2006)。國小學童自尊、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彭秀玲(1986)。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自我強度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程炳林(1991)。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游孟玲(1995)。國小兒童內在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傅佩榮(譯)(2003)。創造的勇氣。(原作者:R. May)。臺北縣:立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969)
楊惠婷(2005)。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趙明德(2003)。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人格特質與問題解決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劉安彥(1984)。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劉惠玲(1996)。臺北市國小資優生、一般生、學障生工作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劉蘊芳(譯)(2000)。7 Brains。(原作者:M. Gelb)。臺北市:大塊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劉南坤(2004)。STS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問題解決態度之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蔣明珊(1997)。臺北市國小資優資源班課程內容之調查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5,331-350。鄭麗鳳(2003)。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盧淑華(2000)。「得勝課程-問題解決」對國中生問題解決態度與行為困擾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戴美雲(2004)。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羅苑華(2002)。正面心理學簡介。2005年10月30日,取自:http://www.pppower.org/mambo/images/stories/pdf/introduction_on_positive_psychology.pdf
蘇麗雲(2005)。國小學生資優行為觀察量表之編製與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蘇蕙芳(2006)。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情緒管理、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英文部分
D’Zurilla, T. J., & Goldfried, M. R. (1971). Problem solving behavior modific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78(1), 112-119.
D'Zurilla, T. J., &Nezu, A. M. (1990).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the social problem-solving inventory.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2), 156-163.
Gottfried, A. E., &Gottfried, A. W.(1996).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cademic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intellectually gifted children:Childhood through early adolescence. Gifted Child Quarterly, 40(4), 179-183.
Harter, S. (1981).A new self-report scale of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orientation in the classroom: Motivational and informational component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17(3), 300-312.
Heppner, P. P., & Petersen, C. H. (1982).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a personal problem-solving inventor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9, 66-75.
Jackson, M., &Tisak, M. S. (2001). Is prosocial behaviour a good thing?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hildrens evaluations of helping, sharing , cooperating, and comforting.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3), 349-367.
Katz, J. H. G., & Ivey, A. E. (1977). Developing the counselors as a teacher: A systematic Program. Canadian Counsellor, 11, 176-181.
Maker, C. J. (1993). Creativity, intelligence, and problem solving: A definition and design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nd measurement related to giftedness. 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9, 68-77.
Mayer, R. 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2nd ed.). New York: Freeman.
Mayer, R. E., & Wittrock, M. C. (1996). Problem-solving transfer. In D. C. Berliner & R. C. Calfee (Eds.), Handbook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pp. 47-62).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Peterson, C. (2000). The future of optimism.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1) , 44-55.
Putman, D. (1997). Psychological courage. Philosophy, Psychiatry, & Psychology, 4(1), 1-11.
Reis, S. M. (1995). Older women’s reflections on eminence: Obstacles and opportunities. Roeper Review, 18, 66-72.
Renzulli, J. S. (1986). The three-ring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 A developmental model for creative productivity. In R. J. Sternberg & J. E. Davidson(Eds.),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pp.53-92).New York: Cambridge.
Renzulli, J. S. (2002). Expanding the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 to include co-cognitive traits and to promote social capital. Phi Delta Kappan, 84(1), 33-58.
Renzulli, J. S. (2003).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apital. In N. Colangelo & G. A. Davis(Eds.), 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 (3rd ed.)(pp.75-87). Boston: Allyn&Bacon.
Renzulli, J. S., Koehler, J. L., & Fogarty, E. A. (2006). Operation houndstooth intervention theory : Social capital in today’s schools. Gifted Child Today, 29(1),15-28.
Scheier, M. F., & Carver, C. S. (1985). Optimism, coping, and health: Assess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generalized outcomes expectancies. Health Psychology, 4(3), 219-247.
Seligman, M. E.,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1) , 5-14.
Snyder, C. R. (1995).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nurturing hope.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3, 355-360.
Sytsma, R. E. (2003). Co-cognitive factors and socially-constructive giftedness: Distribution, abundance, and relevance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Van Tassel-Baska, J. L.(1989).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al path of eminent and gifted adults. In J. L. VanTassel-Baska & P. Olszewski-Kubilius (Eds.), Patterns of influence on gifted learners: The home, the self, the school (pp.146-162).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Vallerand, R. J., Gagn'e, F., Sen'ecal, C., & Pelletier, L. G. (1994). A comparison of the school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perceived competence of gifted and regular student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8(4), 172-175.
Vallerand, R. J., Blanchard, C., Mageau , G. A., Koestner, R., Ratelle, C., Léonard M., Marylène, G., & Marsolais, J. (2003). Les Passions de l'Âme : On obsessive and harmonious pa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4), 756-767.
Woolfolk, A. (199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