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16: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佳婷
研究生(外文):Chen,Chia-Ting
論文名稱: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形成之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n Analysis of Education Policy Formation of Foreign-Immigrant Children
指導教授:林天祐林天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Tien-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4
中文關鍵詞:新移民子女政策形成
外文關鍵詞:new immigrant childrenpolicy form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22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4
本研究旨在探討目前臺灣地區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之源起與發展及分析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形成與影響因素,經由內容分析法,獲得以下結論:
一、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之源起與發展
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之源起與發展等方面,皆反映出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之必要性與及時性。
二、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形成過程
由於新移民子女人數增多所衍生各種問題,產生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之公共需求:針對文化層面所造成衝擊,專家學者及社會大眾皆認為是必要處理的議題,進而形成公共問題:而公共政策討論乃由學者專家主導:教育部舉辦的全國教育發展會議中,將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納入議程討論:透過教育部委託大專院校針對新移民子女教育的研究調查確定政策問題,並進而針對優生「優生保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民間社團」等方面擬定可行方案。
三、影響教育政策形成過程的主要因素
行政機關的影響方式以「行政決策者的態度與職責」與「法令賦予行政裁量權」為主:立法機關透過「審查行政機關提議的議案」與「提案」的途徑可以決定政策制訂之內涵與方向,影響政策制訂過程:專家學者則以「接受教育行政機關委託研擬政策、擔任教育行政機關諮詢顧問、「受聘於教育行政機關委託專案研究」、「參與研討會、座談會」、「發表文章」、「成立研究小組,提出報告書」:壓力團體以「遊說施壓」、「示威抗爭活動」、「參與座談會、研討會、訴諸媒體」、「組成聯盟」等方式:大眾傳播媒體以「提供政策形成過程及其內涵的報導」、「設定政策議題」、「彙整相關人士對政策的見解」、「提供大眾對政策表達意見之管道」、「媒體本身的評論」,影響政策形成過程,符合團體的訴求。 

依據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之形成過程分析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決策單位之參考。

關鍵詞:新移民子女、政策形成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discus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for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in Taiwan and analyze the formation and effects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for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Through the content analysis, we obtai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I.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for the new
immigrants childre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for the new immigrants children reflect the policy essentiality and immediacy.

II. Education policy formation for foreign-immigrant children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new immigrants children brought public needs. Experts and masses agreement 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cultural impact defined public problems for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The public issue discussions were directed by concerned experts. In the conference hel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educational issues of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were brought into agenda.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ntrusted university to do the research for delineating the policy issue, and then drafted a possible proposal focusing on “prenatal training,”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association.”

III.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cesses of the 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cesses of the 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includes administration, legislature, experts and scholars, pressure groups, and press. The ways the administration influenced the policy are ’’the attitude and authority of the policymakers” and ”the power of judgment endowed by laws”. By examining the bill that was put forward by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lacement or abolishment of the bill, the legislature decided the content and direction of the policy. The scholars and experts influenced it through “entrusted by administration to engage in project,” “attending conferences of police symposium,” “publishing the article,” and “grouping research team and making reports” The pressure groups influenced the policy by persuading, lobbying, participating in hearing, and grouping alliance. By setting policy issues, providing news about the contents and the processes of policy making, collecting the opinions about this policy through the parties, supplying the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 for masses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and commenting, the press influenced the processes of policy making to conform to group’s demand.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educational policy forming for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we bring up the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uthorities’ reference.

Keywords: new immigrant children, policy formation
謝誌 ……………………………………….………………………… 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v
目次 ……………………………………….………………………… vii
表次 ……………………………………….………………………… ix
圖次 ……………………………………….………………………… 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教育政策之意涵與影響因素
第一節 教育政策之內涵 ……………………………………… 11
第二節 教育政策之形成 ……………………………………… 19
第三節 影響教育政策形成因素 …………………………… 28

第三章 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之形成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相關問題 ………………………… 39
第二節 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公共需求產生」之分析 …… 43
第三節 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公共問題形成」之分析 …… 57
第四節 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公共政策討論」之分析 …… 60
第五節 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政策議程建立」之分析 …… 69
第六節 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政策問題確定」之分析 …… 72
第七節 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可行方案擬定」之分析 …… 79
第八節 綜合討論 …………………………………………… 86

第四章 影響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形成之因素
第一節 行政機關 ……………………………………….……… 91
第二節 立法機關 ……………………………………….……… 105
第三節 專家學者 ……………………………………….……… 114
第四節 壓力團體 ……………………………………….……… 122
第五節 大眾傳播媒體 ……………………………………….… 131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63
第二節 建議 ……………………………………….……………17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75
二、英文部分 ……………………………………….…………191
壹、中文部分
2005兩岸婚姻與家庭教育研討會【雲林訊】(2005年9月16日)。雲林縣政府新聞局。2006年4月11日,取自:http://www2.yunlin.gov.tw/information/
bulletin/bul2_02.asp?bull_id=8942
卜正珉(2003)。公共關係—政府公共議題決策管理。臺北市:揚智文化。
大紀元(2004)。離島澎湖外籍新娘漸多,遊客出國感覺。2005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 b5/4/5/18/n5 42186.htm
于慧蓮(2005年10月31日)。北市政府教育局公布國中小學生父或母為外籍者之統計資料。中華日報。2006年4月11日,取自:http://www.cdns.com.tw/20051101/news/dfzh/733290002005103118292166.htm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石番(1992)。傳播內容分析法。臺北市:幼獅文化。
王光宗(2003)。我是外籍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臺南縣東南亞外
籍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2006)。 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137-170。。
王宏仁(2001)。階層化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明輝(2004)。臺灣外籍配偶結構性弱勢情境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7,320-334。
王佩玲(2005)。幼兒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3,30-85。
王俊權(1998)。我國壓力團體與教育行政決策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超群、陳怡伶(2004年7月10日)。「不要生那麼多」周燦德發言惹反彈。中國時報。2006年4月21日,取自:http://220.130.161.21 /migrants/archives/cat_newspeper_clipping.php
王慧蘭(1999)。教育政策社會學初探。教育研究資訊,7(3),87-108。
立法院(2003a)。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2(45)。
立法院(2004a)。議事錄。立法院公報,93(34)。
立法院(2004b)。議事錄。立法院公報,93(40)。
立法院(2004c)。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42)。
立法院(2004d)。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3(43)。
立法院(2005a)。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4(14)。
立法院(2005b)。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4(17)。
立法院(2005c)。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4(22)。
立法院(2005d)。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4(26)。
立法院(2005e)。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4(40)。
立法院(2005f)。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4(45)。
立法院(2005g)。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4(48)。
立法院(2005h)。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4(52)。
立法院(2005i)。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4(71)。
立法院(2005j)。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4(73)。
立法院(2006)。院會紀錄。立法院公報,95(04)。
內政部(2006年6月1日)。九十五年第二十二週內政統計通報【最新訊息】。臺北市:內政部。2006年10月11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內政部(2005年2月3日)。九十四年第五週內政統計通報(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最新訊息】。臺北市:內政部。2005年10月26日,取自:http: //www.moi.gov.tw/stat/index.asp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臺北市:巨流。
丘昌泰(2004)。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市:巨流。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66-89。
外偶子女屆學齡 學者探討教養問題【雲林訊】(無日期)。臺灣立報。2006年4月9日,取自: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 2005/09/17/05D09163/index.html
外籍配偶子女納弱勢族群(無日期)。中央日報文教報。2005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cdn.com. tw/live.htm
外籍配偶子女,優先讀公立幼稚園(2004)。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2005年12月4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2003/new/ nov/10/today-o.htm
外籍配偶家庭親子互動暨兒權推動計劃(無日期)。兒童人權協會。2006年4月9日,取自:http://www.children-rights.org.tw/home/6 /200606.doc
外籍新娘與子女的教育問題(2003)。人間福報電子報。2005年1月7
日,取自:http://www.wfdn.com.tw/9210/031009 /01-08/100107 -3.htm
外籍新娘小孩 成績比較差【教育】(2005年9月22日)。國語日報,第13版。
台南市新移民學習中心揭牌,許市長與外偶代表林氏嬌鶯啟鑰打開學習之門(2005年5月8日)。台南市政府電子報。2006年4月9日,取自:http://www.tncg.gov.tw/18a.asp?ID=940508001
朱志宏(1995)。公共政策。臺北市:三民。
朱蓓蕾(2005)。外籍勞工與配偶管理問題之探討。2005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IA/ 094 /IA-R-094-003.htm
行政院(2006年2月21日)。立法院第6屆第3會期行政院蘇院長施政方針書面報告。2006年4月5日,取自:http://www.ey.gov.tw/public/Attachment/62211451471.doc
行政院(2005年2月25日)。立法院第6屆第1會期行政院蘇院長施政方針書面報告。2006年4月5日,取自:http://www.ey.gov.tw/public/Attachment/20050225183757700.doc#_Toc96770091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2004年7月28日)。行政院第2900次院會決議。2006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ey.gov.tw/ct.asp?xItem =21628&ctNode=24&mp=1
行政院全球資訊網(2003年9月17日)。行政院第二八五七次院會決議。2006年5月15日,取自:http://www.ey.gov.tw/ct.asp?xItem =21585&ctNode=24&mp=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4)。全國教育發展會議。2005年
12月6日,取自:http://www.gov.tw/EBOOKS/TWANNUAL/ show_book.php?path=2_007_002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無日期)。『疼惜咱的媳婦─關心新台灣之子』外籍與大陸配偶聯誼會。2005年12月6日,取自:http://www5.www.gov.tw/ACTIVE/view.php3?id=27153&sub=9&main=05_LEISU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伍啟元(1991)。公共政策(上、下冊)。臺北市:商務。
吳定(1885)。我國政策制定之缺失及其改進之道。載於銓敘部主編:行政管理論文選輯第一輯。臺北市:編者。
吳定(1990)。公共政策。臺北市:華視文化教學部。
吳定(2002)。公共政策辭典。臺北市:五南。
吳定(2003)。公共政策。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吳芝儀、劉秀燕(2004)。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7-148。
吳政達(2003)。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
吳舒靜(2003)。台灣外籍新娘分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車達(2003)。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沈伶鎂(無日期)。新台灣之子集中教養親師不同調。臺灣立報。2006年4月9日,取自: 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4/ 11/17/ 04A11161/index.html
李正傑(2006年4月4日)。移盟赴立院抗議,要求懲處廖本煙。中華日報。2006年4月18日,取自:http://news01.cdns.com.tw /20060405/news/zyxw/733270002006040421272225.htm
李順德、黃雅詩(2004年8月9日)。游揆指示外籍配偶入籍要受義務教育。聯合報,第6版。
李淑容(2004年12月)。婚姻移民女性: 現況、問題與對策。婚姻移民—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及對策研討會,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際會議廳。
周仁尹(2004)。「新臺灣之子」代溝現象對教育政策與學校行政之啟
示。學校行政雙月刊,31,62-80。
林天祐、虞志長、張志毓、余瑞陽、邱春堂、楊士賢(1996)。教育政策形成及制定過程之分析。初等教育學刊,5,1-40。
林文達(1988)。教育計畫。臺北市:三民。
林水波、張世賢(2001)。公共政策(3版)。臺北市:五南。
林玉華(2002)。從五輕個案分析公共政策的過程。臺北市:瑞興。
林志成(2004年7月10日)。九月起外籍新娘子女優先就讀公幼。
中時電子報。2006年4月8日,取自: http://ccms.ntu.edu.tw/
~psc/pop_news9307/930716003.htm
林秀美(2004年3月20日)。新臺灣之子篇,教養混血兒難度更高。民生報,第1版。
林照真(2004年1月27日)。「新臺灣之子的心聲」。中國時報,第11版。
林閔政(1996)。論「民眾參與」在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理論與實踐:以師資培育法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
邱祖賢(1996)。哈伯瑪斯的批判理論在我國教育政策制定的應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范姜泰基(2006年4月5日)。丁守中推出婦幼新政策。中國時報,第2版。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段鴻裕(2005年5月17日)。雲林小一生1/4新臺灣之子。聯合報,第7版。
出生率創新低外籍配偶小孩占七分之一(無日期)。臺灣立報。2006年4月5日,取自:http://publish.lihpao.com/Gender/2005/12 /28/05K12272/index.html
杜正勝:學習落差不應貼標籤並可個別輔導(2005年9月12日
)。中國時報。2006年4月11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 com.tw/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forprint/0,4066,110107+112005091200949,00.html
孟祥傑(2004年7月13日)。「新台灣之子」讀小一,下學年破萬人,教部明年編九千萬預算因應。聯合報,第3版。
徐易男(2006)。外籍配偶相關教育措施之現況與未來—以高雄縣推動之實務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43,172-180。
高有智(2006年4月5日)。越娘餘毒說引發抗議婦團抨擊廖本煙歧視 台聯道歉。中國時報,第12版。
高有智(2006年4月5日)。形象大損性別平權憲章淪為空談。中國時報,第12版。
梁秀瓊(2004年1月16日)。屏縣/民代關心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籲規劃課後輔導。東森新聞報。2006年4月19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 2004/01/16/124-1574385.htm
《新台灣之子關懷系列》之一:疼惜新台灣之子,培育完整下一代世代(2004)。人間福報電子報。2005年1月7日,取自:
http:// www.wfdn.com.tw/9306/040613/01-08/061308-1.htm
新移民與移工,我們生活在這裡(2004)。中時新聞資料庫。2005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tol.com.tw/CT_NS/CTContent.aspx?
張芳全(1988)。教育政策導論。臺北市:五南。
張芳全(1999)。教育政策。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芳全(2000)。教育問題與教育改革—理論與實際(3版)。臺北市:商鼎。
張芳全(2001)。教育政策導論。臺北市:五南。
張芳全(2004)。教育政策分析。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2004年11月7日)。誰來關心外籍配偶與新臺灣之子。中央日報,第9版。
張世賢(1988)。公共政策析論。臺北市:五南。
張世賢、林水波(1990)。公共政策。臺北市:五南。
張志杰(2005年9月12日)。大專生輔導國中生課業試辦計畫。自立晚報。2006年4月9日,取自:http://www.idn.com.tw/article _content.php?catid=4&catsid=1&catdid=0&artid=20050912dd002
張明貴(1998)。政策分析。臺北市:五南。
張明貴(譯)(2005)。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與原則(原著者:Larry N. Gerston)。臺北市:五南。
張建成(1999)。教育政策。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鈿富(1985)。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鈿富(1996)。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錦弘(2006年1月15日)。沒錢吃午餐 國中小增至12萬人。聯合新聞網。2006年4月11日,取自:http://news.pchome.com.tw /life/udn/20060115/index-20060115033944037938.html
張錦華、黃浩榮(2001)。監督媒體DIY—抗爭媒體的六大實例。臺北:法蘭克福工作室。
國小附設安親班,將全面開放公辦民營(2002年9月11日)。臺北縣兒童保護協會。2006年4月9日,取自:http://cnat.pckids.com.tw/page/pagedis/page02.asp
國中小下學期教學生認識東南亞(無日期)。親子交流台。2006年4月18日。取自:http://www.100t.com.tw/2001100ti/family/detail. asp?ID=698
國教司(2005年5月6日)。認識東南亞多元文化,為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奠基礎。2006年4月9日,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 /940506/940506f.htm
教育部(2004a)。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五屆第五會期報告。教育部業務概況報告。臺北市:教育部。2005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 E0001/EDUIO N001/ menu01/sub04/930223.htm
教育部(2004b)。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五屆第五會期報告。臺北市:教育部。2005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4/930526.htm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無日期)。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實施計畫。2005年10月23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
SECRETARY/EDU8354001/2003/discuss/805.htm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無日期)。總結報告:黃部長榮村。2005年10
月23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 SECRET ARY /EDU8354001/2003/discuss/1104.htm
教育部統計處(2006)。94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分析。2006年10月12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report/son_of_foreign/son_of_foreign_94.doc?open
教育部電子報(2006)。教育部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2006年10月
13日,取自:http://epaper.edu.tw/211/main03.html
教育政策白皮書(無日期)。教育政策白皮書。2005年12月7日,
取自:http://www.cyut.edu.tw/~rtchang/93policy.doc
高淑清(2004)。外籍配偶在臺現象對社區家庭教育與政策之啟示。
社會發展季刊,105,150-158。
高雄市警察局全球資訊網(2005)。外籍配偶由來。2005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kmph.gov.tw/CmsLink.aspx?ID =3088&LI nkType= 2&C_ID=1340
翁翠萍(2006年3月18日)。教育部強調加強照顧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中央社。2006年4月9日,取自:http://www.gov.tw /news/cna/culture/news/200403/ 200403180285.html
翁翠萍(2004年2月22日)。教育部:國教面對少子化等人口結構變動挑戰。中央社。2006年4月9日,取自:http://www.gov.tw /news/can/culture/news/200403/200403180285.html
翁翠萍(2004年1月26日)。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 政府推出多項方案。中央社。2006年4月11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 /b5/4/1/26/n454411p.htm
韋宜青(2000)。國民小學教育選擇權政策規劃規準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郁淑華(2004年5月24日)。澎湖縣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之探討與展望。2005年12月13日,取自:
http://www.penghu.gov.tw/report/report_06_001_06.asp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21。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與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配偶」現象。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莫藜藜、賴珮玲(2004)。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孫蓉華(2005年3月23日)。外籍配偶子女未來3年成長3倍。聯合報,第7版。
曹俊漢(1989)。公共政策。臺北市:三民。
許俊偉(2006年3月24日)。新住民「籍」遇坎坷問題大。中國時報,第2版。
許朝信(2001)。我國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探討—以教育基本法為例。教育政策論壇,4(1),167-194。
許學政(2003)。我的媽媽是外籍新娘—跨國婚姻的親職協助與輔導,師友,434,74-78。
華夏經緯網(無日期)。台灣外籍新娘遭遇困境。2005年12月13日,取自:http://big5.huaxia.com/2003627/00018769.html
弱勢中的弱勢:老幼弱殘加外籍配偶家庭【中央社電】(無日期)。臺灣立報。2006年4月9日,取自:http://publish.lihpao.com /Aborigines/2005/05/03/05J05033/index.html
陳文玉(1997)。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加再(2002)。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臺北縣開放教育政策個案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泱澤(2004)。跨國婚姻父母教育態度對子女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怡君(無日期)。教育優先成了問題兒標籤。臺灣立報。2006年4月9日,取自: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4/07 /13/04K07121/index.html
陳昭玲(2005年7月28日)。外籍配偶子女,人際關係不佳。國語日報,第2版。
陳清溪(2004)。從全國教育發展會議談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研習資訊,1,45-54。
陳曼玲(無日期)。外籍新娘子女入學教部優先輔導。中央日報文教報。2006年3月28日,取自:http://www.cdn.com.tw/live/2002/09 /06/text/ 910906e4.htm
陳恆光(2004年7月13)。教部次長發言失當不要生那麼多掀波,新移民抗議歧視,周燦德道歉。中央日報,第5版。
陳恆鈞、蔣麗君(譯)(2001)。政策分析:概念與實踐(原著者:David L. Weimer & Aodan R. Vining)。臺北市:韋伯文化。
陳恆鈞、王崇斌、李珊瑩譯(2001)。最新政策制定的過程(原著者:Charles E. Lindblom & Edward Woodhouse)。臺北市:韋伯文化。
陳佩足、陳小云(2003)。外籍新娘子女的語言發展問題。國小特殊
教育,35,68-75。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幼兒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源湖(2003)。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探析。載於教育部社教司(編),九十二年全國外籍新娘成人教育研討會手冊(頁75-85)。臺北市:教育部。
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瑞娟(2003年10月9日)。外籍配偶子女 四成課業適應不良。人間福報電子報。2005年12月16日,取自:http://www.wfdn.com.tw/9210/031009/01-08/100107-3.htm
陳鈞凱(2004年7月12日)。移盟強調教育應有教無類。中央社。2006年4月9日,取自:http://220.130.161.21/migrants/archives /cat_newspeper_clipping.php
陳榮裕(2002年8年22日)。教育部:請班導師提供外籍新娘子女第一線協助。2005年12月16日,取自:http://bat.tkblind.tku.edu.tw/cgi-bin/bbsanc?path=/Chinatimes/chinatimes.old/91/9108/910822/ONLINE/NATIONAL/C91822J0.TXT
葉郁菁(2006)。從英國「安穩起步」(Sure Start)計畫談外籍配偶子女的語言發展與輔導。教育資料與研究,69,285-292 。
葉郁菁(2005)。文化理解與國際教育課程在學前教育階段的實施。教師之友,46,38-43。
尊重與理解 避免孤立新移民【教育】(2005年10月6日),國語日報,第13版。
曾美惠(無日期)。扭轉新住民劣勢 親子共讀添希望。臺灣立報。2006年4月9日,取自:http://publish.lihpao.com/Education/2005 /11/04/05 A11031/index.html。
曾美惠(2005年9月23日)。學者:新臺灣之子應加強學前教育。國語日報,第2版。
溫貴香(2006年3月15日)。 蘇揆:照顧外籍配偶須讓他們感受台灣善意。中央社。2006年4月10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060315/43/2xwex.html
楊艾俐(2003)。臺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5-99。
楊昭瑾(2005年10月6日)。臺灣之子去標籤化,教育新課題。國語日報,第13版。
楊昭瑾(2005年10月6日)。協助新移民 社會一起來。國語日報,第13版。
楊昭瑾(2005年11月1日)。教局將專案輔導新移民子女。國語日報,第15版。
楊幸怜(2003)。正視「新臺灣之子」。2005年11月6日,取自:
http://www.ccf.org.tw/index/9210-127/03tbch/02.htm
楊泰順(1994)。利益團體政治。臺北市:民主文教基金會。
楊淑朱(2005)。外籍配偶來自國家數及外籍配偶子女人數現況。2006年3月21日,取自:http://epaper.edu.tw/154/
楊淑朱、邢清清、翁慧雯(2004)。探討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幼教簡訊,25,2-3。
楊淑朱(無日期)。我們都是一家人—關懷新臺灣之子的教育。2006年5月16日,取自:http://aecer.org/modules/news/ article.php?storyid=188
楊雅民(無日期)。3000台越混血兒流落越南。大紀元。2006年3月21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2/7/n806575 p.htm
楊聰玲(2004)。臺灣寶寶—外籍媽咪優生面面觀。2005年11月6
日,取自:http://www.mama123.com/e/eg/eg0307/eg03070401.php3
跨國婚姻,子女教養及文化認同 【文教新聞】(2005年7月2日)。國語日報,第2版。
黃乃輝先生的堅持與毅力~「我用20年讓腦性麻痺正常化,也要用若干年讓外籍新娘正常化!」(2005年1月28日)。外籍新娘成長及關懷協會。2006年4月19日,取自:http://gsh.taiwans choolnet.org /gsh2005/3950/chinese/society4.html
黃乃熒(無日期)。教育政策分析了解的可信度。2005年12月13日,取自:http://www.epa.ncnu.edu.tw/web91/y/hwang.html
黃秀慧(無日期)。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方式研討會。2006年4月19日,取自:http://aaawww.tolaku.com /akaunews/Show Article.asp? ArticleID=5808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
湯絢章(1993)。公共政策。臺北市:華泰。
劉力仁(2003)。外籍配偶子女,將納教育弱勢族群。2005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sep/15/ today-life2.htm
劉金山(2004)。淺談外籍配偶教育學習體系政策之規劃。2005年12月16日,取自:
http://fcu.org.tw/~cblee/foreignpartner/ article/ jsliu.html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劉春榮、陳俐吟(2005)。國民教育。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3,86-136。
劉振仁(2003)。公共政策。臺北市:考用。
劉開元(2004年4月8日)。新台灣之子遲緩易受排擠。蜂報。2006
年5月29日,取自: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
/003305.html
劉嘉韻(2004年11月29日)。馬英九:少用弱勢字眼 可避免外籍配偶污名化。2006年4月11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11/29/n732263p.htm
鄭緯武(2003)。外籍配偶孩子發展遲緩多。2005年11月7日,取自:http://cc.chiinatimes.co/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國立嘉義大學,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8-239。
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25-31。
薛曉華(1995)。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分析。臺北市:前衛。
薛承泰、林慧芬(2003)。臺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2005年10月4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2/SS- B-092-019.htm
濟助外偶家庭 讓台灣囡仔在台灣長大(無日期)。臺灣立報。2006年4月9日。取自:http://publish.lihpao.com/Gender/2005/06/23/ 05K06222/index.html
關於我們(無日期)。賽珍珠基金會。2005年9月24日,取自:http://www.psbf.org.tw/index.htm
關懷外籍配偶公益系列活動(無日期)。賽珍珠簡訊。2006年4月9日,取自:http://www.psbf.org.tw/news/news04.htm
簡竹書(2004年2月4日)。為弱勢學生課輔 教育部補助鐘點費。2005年12月16日,取自:http://www.mlt.org.tw/modules/news /index. php?storytopic=0&start=385
謝卓君(2002)。教育基本法制定過程之個案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謝卓君(2004)。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描繪:以我國教育基本法為例。教育研究資訊,2(5),3-32。
謝惠如(2005)。國民教育向下延伸一年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蕙蓮(2005年8月26日)。外籍配偶國中小子女2年增2倍。聯合報。2006年4月11日,取自:http://times.hinet.net/news/20050826 / headline/64b56b5511d2.htm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校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鍾重發(2003)。支援協助涉入外籍新娘家庭子女學齡前之兒童發展。
兒童福利期刊,4,251-257。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7。
顏國樑(2002)。我國教育政策合法化的過程、影響因素及其啟示-以「師資培育法」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5,1-36。
顏國樑(2003)。影響我國教育政策合法化過程的因素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6,1-36。
顏國梁(2003b)。我國地方教育政策立法過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教學報,15,289-328。
魏鏞(1996)。行政研究與政策的結合。行政管理文選輯,1,473-503。
翰羽(2004)。公共政策:理論實務與分析。臺北市:高點文化事業。
羅瑞玉(2005)。多元文化觀點談外籍配偶的親職教育。屏縣教育季刊,22,4-7。
羅隆錚(2003)。誰來送她們康乃馨?2005年11月6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may/11/today-o7.htm
蘇清朝(無日期)。外籍與大陸配偶之照顧輔導。2005年12月20日,
取自:www.cares.org.tw/Workshop/Immigration/Treatise/回應稿-外
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蘇清朝.doc
蘇麗美(2002)。不利學生的認識與輔導策略。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
通訊,13(3),135-142。
寶貝臺灣囝子(無日期)。寶貝咱的臺灣囝仔 攜手扶持新住民家庭。 2006年4月11日,取自:http://blog.eden.org.tw/blog/eca/04cee /2005/10/17/ecca_a

貳、英文部分
Anderson, J. E. (1990). Public policy-making. New York: CBS College.
Anderson, J. E. (1994). Public policymaking: An introduc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Ball, S. J. (1990). Politics and policy making in education. London, UK: Routledge.
Berry, J. M. (1997). Lobbying for the people: The political behavior of public interest group.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obb, R. W., & Elder, C. D. (1972).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 The dynamic of agenda-building. Boston: Allyn & Bacon.
Codd, J. A. (1988). The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docum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3(3), 235-247.
Cochran, K. F., & DeRuiter, J. A., & King, R. A. (1993).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4(4), 263-272.
Dallmyar, F. R. (1986). Critical theory and public policy. In W. N. Dunn (Ed.), Policy analysis: Perspectives, concepts, and methods (pp. 41-67). Greenwich, CO: JAI.
Dery, D. (1984). Problem definition in policy analysis. Lawrence, K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Dunn, W. A.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Gaynor, A. K. (1997). Analyzing problems in school and school systems: A theoretical approach. Boston: Boston University Press.
Guba, E. G. (1984). The effect of definition of policy on the nature and outcomes of policy analysi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2(2), 63-70.
Healey, P. (1990). Policy process in planning. Policy and Politics, 18(1), 91-103.
Howlett, M., & Ramesh, M. (1995). Studying public policy: Policy cycles and policy subsystem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ill, M., & Glen, B. (1986). Analyzing social policy. Great Britain, UK: Harvester/Wheatsheaf.
Ishii, Y. (1996). Forward to a better life: The Situation of Asian Women to Japanese Men in Japanin the 1990s. In G. Battistella & A. Pagannon(Eds.), Asian women in migration (pp.147-167). Quezon City: Scalabrini Migration Center.
Jones, C. O. (1984).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 3rd ed.). Monterey, CA: Brooks/Cole.
Kingdon, J. W. (1995).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2n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Lasswell, H. (1971). A preview of policy science. New York: American Elsevier.
Lindblom, C. E., & Woodhouse, E. J. (1993).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New York: Prentice-Hall.
MacRac, D. J., & Wilde, J. A. (1979). Policy 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 North Scituate, MA: Duxbury.
Palumbo, D. J. (1988). Public policy in American: Government action.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avanovich.
Patton, C. V., & Sawicki, D. S. (1993).Basic method of policy analysis and plann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Quade, E. S. (1975). Analysis for public decisions. New York: American Elsevier.
Ranney, A. (1968).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Chicago: Markham.
Rushefsky, M. E. (1990). Public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Pacific Grove, CA: Books/Cole.
Smith, D. G. (1964). Pragmatism and the group theory of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8, 607-610.
Sharkansky, I. (1972).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making in government agencies. Chicago: Markham.
Starling, F. (1988). Strategies for policy making. Chicago: The Dorsey Press.
Stokey, E., & Zeckhauser, R. (1978). A primer for policy analysi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Walton, R. E. (1969). Interpersonal peacemaking: Confrontations and
third- party consultation,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蕭新煌,1995,〈新人類的社會意識與社會參與〉,《勞工之友》535:6-9。
2. 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168:10-25。
3. 劉興漢,1992,〈台灣地區國民休閒需求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1:215-240。
4. 馮祥勇,1992,〈農民休閒需求相關因素之研究〉,《農業推廣學報》9:95-123。
5. 唐先梅,1998,〈從家庭發展觀點探討雙薪家庭兩性工作、家事及休閒時間之分配〉,《社會文化學報》6:75-103。
6. 石計生,2001a,〈都市與現代生活〉,《當代》168:40-53。
7. 羅瑞玉(2005)。多元文化觀點談外籍配偶的親職教育。屏縣教育季刊,22,4-7。
8. 顏國梁(2003b)。我國地方教育政策立法過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教學報,15,289-328。
9. 顏國樑(2003)。影響我國教育政策合法化過程的因素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6,1-36。
10. 顏國樑(2002)。我國教育政策合法化的過程、影響因素及其啟示-以「師資培育法」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5,1-36。
11.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7。
12. 謝卓君(2004)。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描繪:以我國教育基本法為例。教育研究資訊,2(5),3-32。
13. 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25-31。
14.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169。
15. 楊艾俐(2003)。臺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