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5 05: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向芳誼
研究生(外文):Fang-I Hsiang
論文名稱: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Adaptation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from South-East Asia in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林天祐林天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ien-You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6
中文關鍵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
外文關鍵詞:new immigrant childrenadaptation to scho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5
  • 點閱點閱:20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0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0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並分析臺北市不同背景變項之新移民子女對學校適應中學業成就、人際關係、常規適應及自我概念差異情形。以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為施測樣本,「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採立意抽樣方式,正式施測有效樣本196位,分別以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整體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人際關係、常規適應及自我概念等向度的表現良好,尤以學業成就及常規適應表現較佳。
二、臺北市國民小學不同性別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整體學校適應上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女生在語文、綜合活動、生活領域及人際關係、常規適應及自我概念等選項上的表現皆優於男生。
三、臺北市國民小學不同年級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整體學校適應上並未達到顯著差異。但在學業成就向度,六年級在健康與體育領域的表現優於四年級。
四、臺北市國民小學父親教育程度不同的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整體學校適應及各向度上,皆未達到顯著差異。
五、臺北市國民小學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整體學校適應及各向度上,皆未達到顯著差異。但母親教育程度大專以上之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語文、綜合活動、健康與體育及生活領域的表現,優於其他教育程度。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發現提出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研究者作為改進國小教育,或進行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find out the adaptation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from South-East Asia 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regular adjustment and self-concept according to their background during their adaptation to school. The samples of this study were based on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from South-East Asia at Taipei city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Adaptation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from South-East Asia in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s” was used as study tool and purposive sampling was applied. The official effective samples of this study contained 196 subjects. All the data collected was analyzed by using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and one-way ANOVA and etc.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overall adaptation to school and performance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regular adjustment and self-concept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from South-East Asia in Taipei city showed positive outcome. And the performanc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regular adjustment were better.
2. The gender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from South-East Asia in Taipei city did not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overall adaptation to school. But girls performed better than boys in language arts, integrative activities, life curriculu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regular adjustment and self-concept.
3.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from South-East Asia in Taipei city in different grad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overall adaptation to school, however, according to academic achievement, sixth graders performed better than forth graders in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4. The level of education that the fathers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from South-East Asia in Taipei city received did not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children’s overall adaptation to school and every dimension.
5. The level of education that the mothers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from South-East Asia in Taipei city received did not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ir children’s overall adaptation to school and every dimension. However, children whose mothers were college (or above) educated performed better in language arts, integrative activities,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life curriculum than those children whose mothers were less educated.
Finally,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education related administrations and researchers as references to further improv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or further proceeding of the related stud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04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 0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0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的發展與現況 …………………… 13
第二節 學校適應的內涵及影響因素 ………………… 22
第三節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新移民子女教育輔導措施… 41
第四節 新移民子女及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 ………… 4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7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7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8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8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8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9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3
第一節 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現況分析 …… 93
第二節 不同背景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學校適應之差異分析 …………………………………………… 97
第三節 綜合討論 ……………………………………… 1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9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 139
第二節 結論 …………………………………………… 143
第三節 建議……………………………………………… 147

參考文獻 ……………………………………………… 153
壹、中文部分 …………………………………………… 153
貳、英文部分 …………………………………………… 162

附錄 …………………………………………………… 165
附錄一 指導教授推薦函(建立專家效度問卷) …… 165
附錄二 專家效度問卷 ………………………………… 166
附錄三 專家效度問卷之意見分析……………………… 172
附錄四 正式問卷 ……………………………………… 183

表 次

表2-1 學校適應內涵彙整表……………………………………… 26
表2-2 新移民子女及學校適應相關研究結果彙整表…………… 74
表3-1 臺北市各行政區新移民子女調查人數表………………… 81
表3-2 正式問卷樣本數統計表…………………………………… 82
表3-3 專家審題名單……………………………………………… 84
表3-4 學者專家審題結果彙整表………………………………… 85
表3-5 學校適應之調查問卷向度及內容表……………………… 88
表3-6 正式問卷統計方法彙整表………………………………… 92
表4-1 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現況摘要表………………… 93
表4-2 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單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
析摘要表…………………………………………………… 94
表4-3 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向度個別選項摘要表……… 95
表4-4 東南亞新移民子女人際關係向度個別選項摘要表……… 95
表4-5 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常規適應向度個別選項摘要表……… 96
表4-6 東南亞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向度個別選項摘要表……… 97
表4-7 不同背景變項之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學校適應之差異比
較摘要表…………………………………………………… 98
表4-8 不同性別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各向度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99
表4-9 不同性別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學業成就各領域之差異比
較摘要表…………………………………………………… 99
表4-10 不同性別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人際關係各選項之差異比
較摘要表…………………………………………………… 101
表4-11 不同性別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常規適應各選項之差異比
較摘要表…………………………………………………… 102
表4-12 不同性別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各選項之差異比
較摘要表…………………………………………………… 103
表4-13 不同年級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各向度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104
表4-14 不同年級在學業成就各領域之差異比
較摘要表…………………………………………………… 105
表4-15 不同年級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人際關係各選項之差異比
較摘要表…………………………………………………… 106
表4-16 不同年級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常規適應各選項之差異比
較摘要表…………………………………………………… 107
表4-17 不同年級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各選項之差異比
較摘要表…………………………………………………… 108
表4-18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各向度之差異
比較摘要表………………………………………………… 109
表4-19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學業成就各領
域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110
表4-20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人際關係各選
項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111
表4-21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常規適應各選
項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112
表4-22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各選
項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114
表4-23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各向度之差異
比較摘要表………………………………………………… 115
表4-24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學業成就各領
域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117
表4-25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人際關係各選
項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118
表4-26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常規適應各領
域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120
表4-27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自我概念各選
項之差異比較摘要表……………………………………… 121
表4-28 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現況彙整表………………… 122
表4-29 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各選項內容現況差異情形彙
整表………………………………………………………… 138

圖 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 09
圖3-1 研究架構圖………………………………………………… 7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內政部統計處,統計資料服務網,九十五年第三週內政統計通報。2006年1月26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王慶齡(1992)。少數族群青少年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鍾和(1994)。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雅萍(2004)。學童依附關係與社交地位相關性之研究:外籍配偶與本地配偶子女之比較。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雅芬(2005)。臺北市外籍配偶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王宏仁、龔宜君、李美賢(2005年3月)。東南亞與臺灣的關係。論文發表於教育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聯合主辦之東南亞文化教學參考資料編纂及教師研習營第一場手冊。
王世英、溫明麗、黃乃熒(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國立教育資料館,臺北市。
朱淑棉(2002)。氣喘學童學校適應自我調整歷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朱惠瑜(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暫緩入學學生學校適應情形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若蘭(2005年6月23日)。拉越南兒一把,伊甸給補助。聯合報,C5版。
李亦園(1979)。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臺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五個村落的初步比較研究。中研院民族研究所集刊,48,1-29。
李曉晶(2001)。臺灣慈輝班學生在校生活狀況及學校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怡慧(2003)。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類型及其相關因素初探。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怡璇(2006)。社會支持課程對學習適應、人際關係與自我效能之實驗研究-以外籍配偶子女為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余思靜(1999)。幼稚園大班的畢業生真的準備好上一年級了嗎?國小新生的同儕適應與學校適應。臺東師院學報,10,124-153。
余淑貞(2006)。臺北縣新移民女性的國中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武典(1978)。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1,87-104。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50。
吳清山、劉春榮、陳明終(1995)。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市:五南。
吳柏珊(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毓瑩、夏曉鵑(2005)。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之子女教育處境與改進策略研究。教育部94年委託研究,臺北市。
吳宜錞(2005)。外籍配偶子女之家庭學習環境對其國語文能力發展的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杜偉安(2004)。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之學校適應調查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家儀(2003)。國小一年級新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何福田(2004)。儘快培育「新族群」師資。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簡訊月刊,28。
邢清清(2004)。實習教師面對幼稚園新生學校適應之歷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武曉霞、徐文濤(2004)。臺北縣外籍配偶基本教育學習需求評估之研究。臺北縣教育局外籍配偶專案研究報告。未出版,臺北縣。
林生傳 (1985)。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清江(1987)。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進材(1996)。青少年問題檔案:個案與對策。臺北市:商鼎。
林秀貞(2000)。復學生的學校適應--以花東地區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文聰(2003)。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雅婷(2004)。外籍配偶子女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金蓮玉(2003)。學校適應與自我概念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03),176-181
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高雄市:復文。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施清嵐(2003)。臺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施奈良(2004)。異文化交融的危機?基隆市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國民學校適應之研究。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姜明義(2004)。原住民高中學生的文化認同與學校適應--以花蓮高中「原之社」的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柯宇玲(2004)。兒童心理如何面對異國文化結合的婚姻。外籍(大陸)配偶家庭兒童文化適應、家庭關係座談會會議手冊(頁15-18)。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丁熒(1988)。教師使用權力類型、學生參與心態與學生學校適應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唐文慧、蔡雅玉(2000)。全球化下的臺灣越南新娘現象初探。「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II)(頁1-26)臺北市: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國科會東亞區域研究成果發表研討會論文集,(頁45-4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東亞研究所。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 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
孫育智(2003)。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翁文峰(2004)。全國高中職羽球代表隊學生之學校適應調查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翁慧雯(2004)。搭起學習的另一座橋-以外籍配偶子女進行課後輔導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教育部(2006)。重要教育統計資訊─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2006年06月05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
STATISTICS/EDU7220001/data/serial/fomas.xls?FILEID=145498&UNITID=137&CAPTION=94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
張曉春(1972)。臺灣地區山胞大專學生社會調適之研究。臺大社會學刊,8,63-98。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慧敏(1992)。不同氣質類型國小新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宏哲、林哲立編譯(1999)。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原作者:J.B. Ashford, C.W. Lecroy & K. Lortie)。臺北市:雙葉書廊。
張慧貞(2004)。外籍配偶子女數感表現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張淑猜(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本國國語文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家樂(2005年6月28日)。三對結婚就有二對說再見,外籍配偶調查,沒尊嚴最難受。聯合報,C2版。
許木柱(1987)。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陳仕宗(1995)。偏遠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麗華(1997)。國小教師對原住民的認知印象及對都市原住民學童的接納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159-186。
陳俞余(1999)。國小一年級兒童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碧容(2003)。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臺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金蓮(2005)。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雅雯(2005)。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生活適應之研究 ---以宜蘭縣蘇澳鎮某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玉娟(2005)。臺灣地區外籍配偶子女教育政策及其執行之研究-以國民教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清花(2005)。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智龍(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良好個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冠盈(2000)。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婉玲(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雅芳(2005)。新移民女性親師互動與子女學校生活感受之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新維(2004)。臺北市外籍配偶基本教育現況及需求之研究。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九十三年度政策規劃方案。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叢書(18)。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曾清一(1999)。教師教學信念、學生主觀知覺對學生學校適應之預測模式研究---階層線性模式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政昌(2000)。高職特教實驗班學生之學校適應研究。特殊教育季刊,75,21-29。
莊明貞(1984)。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家欣(2006)。外籍配偶之子女族群認同及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楊憲明(1988)。國中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及學業成就與師生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素珠(1996)。教師口語行為、國中學生自尊與學校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詹文宏(2004)。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因應策略.學校適應及其因果模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廖正宏(1995)。人口遷移。臺北市:三民。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臺北市教育局(民92)。大陸及外籍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94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edunet.taipei.gov.tw
鄭雅雯(2000)。南洋到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婚姻與生活探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葉川榮(2002)。都市原住民國中生學校適應之殖民論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焜輝(1984)。青少年不良適應行為-形成原因及輔導策略。臺北市:天馬。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佳玫(2001)。導師異動對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一個國小班級學童的個案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劉祐彰(2001)。鄉鎮原住民學童文化參照架構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芳玲(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學業成就與家長參與之關聯分析。元智大學管理就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盧 強(1986)。山地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習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盧秀芳(2004)。在臺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錢宗忻(2004)。澎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蔡雅玉(2001)。臺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蔡瑞全(2006)。臺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顏錦珠(200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簡茂發、蔡玉瑟、張鎮城(1992)。國小資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學習行為、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學刊,8,225-247。
簡茂發、蔡玉瑟(1995)。國小資優生的認知型式、內外控信念與學習
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研究學刊,13, 81-112。
簡千惠(2006)。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彩琴(2004)。臺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蘇建文(1997)。幼兒與母親間依附關係與其學校社會能力表現之研究。 教心學報,26,23-51。
蘇明輝(2003)。原住民學童學風格.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貳、英文部份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Hill.
Chen, X., Rubin, K. H., & Li, Z. (1995). Social functioning and adjust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A longitudinal study. Development Psychology, 31(4), 531-539.
Ishii, Y. K. (1996). Forward to a better Life: The situation of Asian women married to Japanese men in Japanese men in Japan in the 1990s. Asian women in migration (pp.147-164). Quezon City Philippines: Scalabrini Migration Center.
Klein, H. A. (1991). Temperament and childhood group care adjustment: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6, 211-224.
Ladd, G. W. (1989).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nd social supports: Precursors of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In B. Schneider, G.Attili, J. Nadel , & R. Wissberg(Eds.), Social competence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pp. 277-292). Amsterdam, Holland: Kluwer Academic.
Lerner, R. M., & Lerner, J. V. (1977). Effects of age, sex,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on child-peer relation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elementary school adjustment. Development Psychology, 13(6), 585-590.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4, pp.1-10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Ogbu, J. U. (1986). Origins of human competence: A cultural-ecological perspective. Child Development, 52, 413-429.
Piaget, J. (1980). Adaptation and intellige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erry, K. E., & Weinstein, R. S. (1998). 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schooling and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 177-194.
Shek, D. T. L. (2002). Family function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economic disadvantage.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63, 497-502.
Wright, C. A. (2000). Early maternal depression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to school. Child Study Journal, 30, 153-16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