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1.中文專書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2005。《教師的教學信念與專業標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宋鎮照,1997。《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天泰、張雯、周雀梅、李富美、劉維茵,2002。《教育人類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清山,1997。《有效能的學校》。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李郁文,1998。《團體動力—群體動力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李婉玲,2005。《教師發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林欽榮,2005。《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揚智文化。
林進材,2000。《國小教師教學效能的理論與實際》。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洪榮昭,2003。《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屏師國教所研究會主編,2002。《教育名詞彙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夏林清,1994。《大團體動力—理念、結構與現象之討論》。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教育部。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清濱,2002。《學校教育改革》。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張德銳等著,2000。《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張德銳等著,2002。《協同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有限股份公司。
郭丁熒,2004。《教師社會學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黃國彥總校閱,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曾慧敏、王佩玲、陳惠萍等著,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黃富順,1998。《學習型組織緣起、意義、特性與實施---學習型組織》。台北:師大師苑有限公司。黃富順主編,2002。《成人學習》。台北市: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楊紹強,2003。《團隊10項修鍊》。台北市:原動力國際開發有限公司。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廖森淼,2004。《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研究》。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劉玉玲,2003。《教育人類學》。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慶仁,2005。《美國新世紀教育改革》。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謝維和,2002。《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魏惠娟,2002。《學習型學校—從概念到實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簡茂發,200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之研究》。台北縣:財團法人李連基金會。
2. 翻譯圖書
Francisj.J. Buckley著,吳麗君譯,2003。《Team teaching : What, Why, and How?》。嘉義市:石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Thomas Gordon著,歐申談譯,1994。《教師效能訓練》。台北:新雨出版社。
Henry Mintzberg著,柯雅琪譯,2022。《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Nancy M. Dixon著,陳綉里譯,2004。《組織學習—我們如何共同學習》(Th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ycle : how we can learn collectively)。台北: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
Peter M. Senge著,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Peter M. Senge著,楊振富譯,2002。《第五項修練-----學習型學校、IV.教育篇》(School improvement programs-United States.,Organizational learning-United States)。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Stephen P. Robbins著,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譯,1994。《組織行為學》(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公司。
The Mescon Group著,翁明祥校閱,2000。《成功團隊》(The Mescon Group)。台北:洪葉文化出版公司。
3. 期刊文章
王思峰、黃家齊、鄭俐敏,2002。<團隊知識轉換與知識創造的實驗研究—知識螺旋理論的驗證>,《管理與系統》,第9卷第1期,頁29-60。江愛華,2004。 <團隊學習及團隊運作>,《人事月刊》,第38卷第4期,頁45-52。朱愛群,1997。<學習型組織意涵之探索>,《警學叢刊》,第27卷第5期,頁153-173。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第43卷第5期,頁1-7。吳璧如,2000。 <教師效能感之內涵>,《研習資訊》,第17期第5卷,頁57-66。
吳璧如,2002。 <集體教師效能感初探>,《教育與資料研究》,第49期,頁72-79。林于青,蔡雅玲,2002。<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效能--專訪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強華教授>。《教育研究》,第104卷,頁9-13。
林美英,趙振瑛,2003。 <教室知識管理:以知識螺旋理論增加知識的吸收能量>。《教學科技與媒體》,第66期,頁18-34。林進材,1998。<教師效能的研究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文摘》,第41卷第1期,頁134-147。俞國良、辛濤、申繼亮,2006。<教師教學效能感:結構與影響因素的研究>,《心理學報》,第37卷第2期,頁159-166。
孫志鵬,2002。< 教師效能---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應用>,《教育研究》,第104期,頁44-54。
陳金生,2003。<從教師效能談教育競爭力的提升>,《南縣國教》,第10卷,頁24-25。陳淑娟,2000。 <從學校組織變革談學習型組織與團隊學習>,《公教資訊》,第4卷第1期,頁24-31。郭淑珍,2003。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自主與教師效能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第17期,頁23-50。張吉成,2000。<團隊學習理論在組織之應用>,《泰山職訓學報》,第3期,頁73-90。張吉成,2000。<教師知識創造之意涵與實踐>,《南港高工學報》,第18期,頁27-46。黃儒傑,2004。<國小教師效能信念與成敗歸因對教學表現之關係>,《教育研究資訊》,第12卷第4期,頁83-104。黃淑馨,1998。<學習型學校之形成>,《國民教育》,第39卷第2期,頁31-35。
蔡琼英,2005。<如何建構學習型學校之探討>,《學校行政》,第28期,頁69-78。盧偉斯,2002。<組織學習理論發展評析>,《中國行政》,第71期,頁17-43。4. 博碩論文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王淑珍,2005。《國小教師教學行動研究及對其教師效能感影響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景錝,2003。《團隊學習與學校組織文化變革之行動研究-以屏東縣立高泰國中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湘栗,1997。《國民小學教師關注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朱有鈺,2002。《台北縣國民學教師團隊學習SWOT分析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隊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江秋玫,1997。《國小教師專業承諾、自我效能感與專業實踐關係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江展塏,1994。《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型式與教師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何郁玲,1999。《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教師效能感與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莉莉,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激勵策略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雲漳,2002。《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雪華,2005。《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紹歆,2004。《台北市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之研究—一所國小教師文化與制度的對話》。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春慧,2003。《國民小學團隊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勇輝,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和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漢政,2003。《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蘭櫻,200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策略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呂瑞香,2002。《變革之舞---團隊學習在Klapay國小的實踐與省思》。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周新富,199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瑞浲,2000。《台北縣市國小教師效能感與家長參與班級教師活動關係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嘉鴻,2003。《國民小學教師增權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梁淑惠,2003。《台北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志麟,1993。《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明德,1999。《國小教師自我信念、參與決定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芳懿,1997。《國民小學教師溝通型態、自我角色知覺與教師自我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雅惠,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輔導教師制度試辦現況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陳正義,2004。《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教師之學校績效責任信念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言,1998。《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娟,2004。《國民小學教師評鑑與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柏仁,2002。《團隊心智模式與對話深度關係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羽珊,2005。《組織學習為教師學習與學生學習》。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怡親,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建立團隊型組織策略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勝福,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感之研就。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67-171。陳麗雲,2005。《台中市國小教師學習型組織特性認知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倪士峰,2001。《國民小學團隊學習之個案研究---以花師實小為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美滿,2005。《學習型組織文化對教師學習與學生學習之影響》。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張俊紳,199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不同教學效能信念類型教師的教學表現及其教學生產力》。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張嘉亨,2005。《學校組織領導對教師團隊學習與學生學習之影響》。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鄒彩完,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對話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清海,1999。《國民小學建立學習型組織策略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
黃瓊容,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楊玉鈴,2004。《國民小學教師團隊學習歷程之研究—讀書會方式之應用》。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董素貞,2003。《台北市國小教師參與班群教學歷程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廖吳勇,1998。《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動機、參與決定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廖秀微,2001。《運用團隊學習促進教師STS教學實踐之行動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劉月娥,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決定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仲文,2004。《團隊學習在學校教師行動研究之應用—以台中縣大明國民小學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劉威德,1994。《國中教師教學成敗歸因、社會支持與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美姿,2006。《澎湖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家廷,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組織氣氛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班碩士論文。蔡志隆,2004。《雲林縣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謝明俸,2004。《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瑞榮,1999。《教師成長團體之協同行動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盧偉斯,1996。《組織學習的理論性探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賴豔琴,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協同教學現況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學教育所碩士論文。
顏淑惠,200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顏銘志,199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教師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二、 英文書目
Anderson, E.M., & Shannon, A.L.,1988. “Toward a conceptualizing of mentor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Vol.39,No.1, pp. 38-42.
Ann Lieberman.,2000. “ Networks as Learning Communitie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Vol. 51, No. 3, pp.221-227.
Ashton, Patricia T.,1986. Making a difference :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New York : Longman.
Bandura, Albert.,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84, pp.191-215.
Bandura, Albert., 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lackman, C.A.,1989. “ Issues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continuing agenda,” In M.L. Holly & C.S. McLoughlin,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Boshier, R.,1971.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participants: A factor analytic exploration of Houle’s typology,” Adult Education, Vol.21,pp.3-26.
Charles C. Healy, Alice J., 1990/12 . “Welchert,” Mentoring Relations: A Definition to Advance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Vol. 19, No. 9 , pp. 17-21.
Coladarci, T., & Breton, W.,1997. “Teacher efficacy, supervision, and the special education resource-room teache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asearch, Vol.90,No.4,pp.230-239.
David, W.J. & Frand, P.J.,1996. Joining together :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 MA: Allyn & Bacon.
Denham, C. & Michael, J.,1984. “Teacher sense of efficacy: A definition of the construct and a model for further research,” Education Research, Vol.5,pp.40.
Deborah, B. R.,1998. “Using team learning in busines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classes.,” Busine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Vol. 61,pp.37-42.
Dona M. Kagan., “ Professional Growth among Preservice and Beginning Teacher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 62, No. 2 ,Summer, 1992, pp. 129-169.
Donelson R.,1998. Group Dynamics. Belmont . CA: Wadsworth.
Johnson, D.W. & Johnson, R.T.,1987. “Research Shows The Benefits of Adult Cooper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Vol.45, No.3, pp.27-30.
Elliot, D L; Hickam, D H.1991/4. “Medical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their preceptors' teaching in an introductory course,” Academic Medicine. Vol.66,No.4,l ,pp.243-244.
Feiman-Nemser,Sharon.,1998. “ Teachers as Teacher Educators,”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Vol.21, No.1, pp.63-74 .
Garvin, Gavid A.,1993,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71, No,4, pp.78-91.
Gibson, S., & Dembo, M. H.,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76,No.4,pp.569-582.
Greenwood, G.F., Olejnik, S.F. & Parkay, F.W.,1990.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ur teacher efficacy belief patterns and selected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Vol.23,pp.102-106.
Hoover-Dempsey, K.V., Bassler, O.C. & Brissie, J. S.,1977. “Parent involvement: Contributions of teacher efficacy, school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ther school characteristic,”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Vol.24,No.3,pp.417-435.
Huber, George ,1999. “Facilitating Project Team Learning and Contributions to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8 ,No.2,pp. 70-76.
Mark A. Smylie,1994/3. “Teacher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Decision Making: Assessing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Vol. 14, No. 1 , pp. 53-67
Megan Tschannen-Moran, Anita Woolfolk Hoy, Wayne K. Hoy,1998.. “Teacher Efficacy: Its Meaning and Meas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68,No.2 , pp. 202-248.
Leithwood K.; Jantzi D.; Steinbach R.,10/1995. “An Organis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 on School Responses to Central Policy Initiatives,” School Organization, Vol.15, No. 3, pp. 229-252.
Tschannen-Moran, M., Woolfolk Hoy, A. & Hoy, W. K. ,1998. “ Teacher efficacy: Its meaning and measur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68, pp.202 - 248.
Pedler, M.,1994. “Developing the Learnging Community.In Pedler, “ in M and Boydell, T., eds. Management Self-development:Concepts and Practices. London:Gower.
Schund, D.,1984. “Self-efficacy perspective on achievement behavior.,”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Vol.19,pp.48-58.
Senge, Peter M.,1993.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Doubleday.
Steven R. Bray, 2004/2. “Collective Efficacy, Group Goals, and Group Performance of a Muscular Endurance Task,” Small Group Research, Vol. 35, No. 2, pp.230-238 .
Somekh, B.,1991.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Working together toward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 Biott, eds.,Semi-Detached Teachers: Building Support and Advisory Relationships in Classrooms.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Soodak, L., & Podell, D.,1996. “Teacher Efficacy:Toward the understanding of a multi-faceted construc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Vol.12,No.4,pp.401-412.
Wohlstter, P,. Van Kirk, A.N., Robertson, P.J., & Mohrman,1997. Organization for Successful School-Based Management.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Woolfolk, A.E., Rosoff,B., & Hoy,W.,1990.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their beliefs about managing student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Vol.6,No.2,pp.13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