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資料
(一)專書
白錦門(1994)。個案法之研究。載於政大研究所(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43-52頁)。臺北:臺灣書局。
台南市勝利國小(2002)。飛躍的童年-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台北:南一書局。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ichael Quinn Patton)。臺北:桂冠圖書。(原著出版年:1990)
吳武典(2004)。特殊教育的基本原理。載於何英奇(主編),心理與特殊教育新論(194-220頁)。台北市:心理。
余漢儀(1995)。兒童虐待 : 現象檢視與問題反思。台北:巨流。
何英奇(主編)(2004)。心理特殊教育新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市:心理。
周麗端、唐先梅、曾敏傑主編(2002)。台灣兒童人權評估-以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為導向。台北:罕見疾病基金會。
余巧芸(1997)。從兒童手足關係探討促進家庭教育功能措施。載於謝秀芬(主編),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65-117頁)。臺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印編。
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瑞穗(1990)。社會問題理論。載於詹火生等(主編),當代社會變遷與問題(3-41頁)。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林坤燦(2001)。資源教室經營:理論與實務。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林瑞穗(譯)(1990)。社會問題導論:五種理論觀點(原作者:Earl Rubington & Martin S.Weingerg )。臺北:巨流圖書。(原著出版年:1988)
林寶山、李水源(2002)。特殊教育導論。台北:五南圖書。
林如萍(2002)。繼往開來-我國推動家庭教育之現況與展望。周麗端(主持人),婚姻與家庭教育策略。婚姻與家庭教育策略國際研討會,台北市天母國際會議中心國際會議廳。
李坤崇(2002)個案研究之研究歷程。台南市勝利國小飛躍的童年-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台北:南一書局。
徐宗國(譯) (1997)。質性研究概論(原作者:Anselm Strauss and Juliet Corbin)。台北:巨流圖書。(原著出版年:1990)
徐美(2000)。幼兒看護與婦女勞動供給之聯合決策分析,劉克智教授榮退研討會-台灣勞動市場相關問題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台北。
徐震、李明政、莊秀美(2000)。社會問題。台北:學富文化。
陳慧娟(譯)(1990)。社會問題導論-五種理論觀點(原作者:Earl Rubington &Martin S.Weingerg)。臺北:巨流圖書。(原著出版年:1971)
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委員會(1997)。公共衛生學。臺北:巨流圖書。
陳向明(2005)。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文化。
許木柱(1991)。弱勢族群問題。載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399-428頁)。台北:巨流。
郭為藩(1992)。特殊教育名詞彙編。台北:心理出版社
郭靜晃等/編著(1998)。社會問題與適應。台北:揚智文化。
張嘉育(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張善楠、黃毅志(1997)。原住民和族群、社區與弱勢學童學業成績關連性之因果機構。臺東:臺東師範學院少數族群國際學術研究會。
彭懷真(2001)。婚姻與家庭。台北:三民書局。
陽琪、陽琬譯(1995)。婚姻與家庭(原作者:Norman Goodman)。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1)
楊深坑(1999)。迎向新世紀的教育改革:方法論之省察與國際改革趨勢之比較分析。教育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各國經驗。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師範大學。
蔡漢賢(主編)(1993)。社會工作辭典。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蔡勇美、郭文雄(1984)。都市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 D. Jean Clandinin& F. Michael Connelly)。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0)
潘惠玲(2003)。緒論:教育改革的脈絡、理念與課題。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編),教育發展的新方向:為教改開處方(217-243頁)。台北市:心理。
顧瑜君(譯)(1998)。質性研究寫作(原作者:Harry F. Wolcott)。臺北: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1990)
謝秀芬(1984)。家庭與家庭服務。台北:五南圖書。
藍采風(1995)。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出版。
魏章玲(譯)(1988)。家庭社會學(原作者:William J. Goode威廉.古德)。台北:桂冠圖書。(原著出版年:1964)
(二)期刊論文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曾尹彥、廖翊君(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137-170。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增勇(2002)。從原鄉經驗看社會救助與原住民文化的相容性。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14,131-166。王永慈(2004)。失業家庭的經濟生活分析-以台灣兩次失業潮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59-192。王涵儀(2005)。質量兼容,樂在其中-丁興祥老師的質性研究心路歷程。教育研究月刊,118, 5-15。
白亦芳(2000)。教育時論-「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問題面面觀」座談會。教育研究月刊,79,4-11。
杜明城(1995)。偏遠地區的教育診斷。國教之聲,29,1- 4。
吳齊殷(2000)。家庭結構、教養實施與青少年的行為問題。台灣社會學研究,4,51-95。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對應策略。師友,441,6-12。
沈茂庭、曾憶玲(1997)。跨越山地離島的障礙---偏遠地區醫療改善試辦方案。全民健康保險雜誌,48,6-8。李淑容(2004)。婚姻移民女性:現況、問題與對策。婚姻移民研討會。
李安明(1999)。台灣地區國民教育資源分配之問題與改進建議。教育政策論壇,2,60-84。邱珍琬(2002)。台灣南部原住民隔代教養特色初探。九十一學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台東:台東大學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
林武佐(2006)。羅爾斯「正義理論」與康德倫理學的關係,孫效智(主持人),科技整合之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26-38,輔仁大學。
周月清(1997)。殘障「福利社區化」論殘障者、家庭、與社區三者之關係。載於謝秀芬(主編),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345-381,臺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印編。
洪泉湖(2000)。台灣原住民的教育問題與政策,政策月刊,58,17-21。倪履冰(2003)希望有人來愛__單親家庭青少年的輔導,學生輔導,88,17-26。胡勝川、高偉峰(2002)。高山暨偏遠旅遊地區的緊急醫療救護,慈濟醫學,14,299-309。馬信行(1992)。臺灣地區近四十年來教育資源之分配情形,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7:19-56。徐易男(2003)。偏遠與離島地區教育之困境與生機,國教之友,54,67-69。柴松林(2004)。婚姻移民的現況及其解析。婚姻移民-外籍配偶與大陸配偶問題及對策。台北:台大社會科學院國際會議廳,6-27。
胡夢鯨(1995)。臺灣地區城鄉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分冊,6,1-35。許玉玲(2001)。隔代教養弱勢學童的生活世界-一個個案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6,290-322。翁毓秀(2000)。二十一世紀台灣地區原住民學前教育的未來與展望,政策月刊,58,9-16。葉子超(2001)。偏遠離島師資問題及改進之道,師友月刊,18,44-46。曾善媛(2002)。從「特教法令」談普通班特殊學生的輔導。台南市勝利國小飛躍的童年-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11-23頁)。台北:南一書局。
莊豔妃、宋惠娟、林麗萍(1995)。偏遠礦區老人健康狀況及健康醫療資源之調查研究。慈濟護理雜誌,4,34-41。郭鐘隆(1995)。推動學校本位的健康促進學校。台灣教育,634,14-19。
郭靜晃,湯允一(2000)。台灣少年媒體使用之現況分析。社區發展季刊,90,286-291。郭添財(1994)。當代教育思潮(現象學、詮釋學、批判理論)在比較教育方法論上的應用。載於政大研究所(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177-183頁)。臺北:臺灣書局。陳鴻賢 (2003)。偏遠地區學校的發展與展望~古德曼的迷你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53,55-60。陳淑瑜(2004)。智能障礙見童的手足關係。載於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主編),超越與開展(137-154頁)。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
陳寶玉(1995)。 許學生一個健康的未來--共創一個以生活技巧為導向的健康促進學校:以宜蘭縣冬山國中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為例。台灣教育,634,31-37。
陳建州(2001)。原住民教育的省思。師友,408,25-29。
陳美珠(2005)。再造偏遠地區校園學習新動力。師友月刊,2005年1月號,54-56。張芳全(2005)。貧窮與教育之關係分析。教育與社會研究,9,73-120。張鈿富(1994)。從方法論的省思談質的研究。載於政大研究所(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1-14頁)。臺北:臺灣書局。張史如(1997)。父母親和教師在特殊兒童生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台東特教,23,19-23。
梁玉芳(民92年8月24日)。在台灣只有16萬窮人。聯合報,第2版。
黃惠娟(2004)。落跑父母激增。商業周刊,862,131-136。
黃義良(2002)。偏遠小學發展行銷的歷程、活動與困境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199-224。黃蘭雯(2003)。我不能住在自己家-寄養家庭孩童的題與輔導。學生輔導,88,48-55。彭百顯(2006)。提振經濟,消滅貧窮。新台灣新聞周刊,5,557。
曾世杰(1996)。偏遠地區的身心障礙教育--以臺東縣為例。臺東特教,3,32-39。曾端真(2005)。弱勢兒童的關懷與輔導。教師天地,137,28-33。蔡光昭(1998)。偏遠地區醫療問題的探討-以恆春地區為例。醫院期刊,32,29-36。魯俊孟(2005)。原住民高等教育的省思與建議。教育研究月刊,118,76-88。鄭居元(2005)。生命經驗與質性研究-專訪政治大學社會系馬藹萱教授。教育研究月刊,118,22-26。
劉春榮(1996)。教師專業自主權與學生受教權之關聯。教育資料與研究,5,42-44。曹愛蘭(1996)。身心障礙教育體系之建立,國家政策雙周刊,20,4-5。趙善權(2000)。教育時論-「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問題面面觀」座談會。教育研究月刊,79,4-11。
譚光鼎(2002)。新竹縣出外升學之原住民國中學生適應問題的探討。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2,1-24。譚秀芬、曾泓富(2003)。偏遠地區醫事能力解決方案之探討,醫務管理期刊,4,26-36。譚秀芬、曾泓富、蕭世槐(2002)。偏遠地區醫療照護模式探討--以阿里山醫療支援計畫為例,醫務管理期刊,3,118-131。謝明賢、李國明、李明憲(1995)。邁向部落健康促進學校之路:以花蓮縣春日國小檳榔防制教育計畫為例。台灣教育,634,38-45。謝健全(1999)。偏遠地區特殊教育師資培育問題之探討,台東特教簡訊,9,20-29。
薛承泰、林慧芬(2004)。台灣家庭變遷-外籍新娘現象,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2,3-10。
戴伯芬(1999)。台灣原住民的網絡大夢,城市與設計學報,7-8,256-275。
譚秀芬、曾泓富(2000)。經濟合作暨開發組織(OECD)部分國家偏遠地區醫療照護模式之探討。行政院衛生署八十九年委託研究計畫,未出版。
戴肇洋(2006)。正視台灣社會貧窮循環對經濟之影響。全球台商e焦點,57,3-5。
(三)政府、機關團體出版品
內政部(2004)。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
中正大學(2004)。衛生保健組自我評鑑報告書。新竹:中正大學學務處。
行政院衛生署(1995)。中華民國公共衛生概況。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1993)。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85年至125年人口推計。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2001)。原住民族部落多元福利四年計畫。台北:行政院。
吳嫦娥、張淑慧、樂洋如、黃韻如(2002)。從少年生活狀況探討台北市政府少年服務措施內涵。台北市政府九十一年度計畫研究。台北: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
吳清山(2004)。國民教育政策與問題調查報告。台北:國立教資料館。
杞昭安(1999)。定向行動能力檢核手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孫健忠、萬育維、王增勇(2001)。建構原住民社會救助制度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
陳立容(2001)。單親兒童家庭服務方案。載於單親家庭之政策與現況。台灣單親家庭之政策與現況研討會,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張玉珠、楊嘉琳(2003)。八十九年戶口及住宅普查-原住民族人口概況之研析。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5)。全國身心障礙教育會議分組討論結論報告。台北:教育部。
曾燦金(2005)。教育決策規準初探:以臺北市都會區弱勢學生教育決策之規準為例。但昭偉(主持人),如何幫助都會區中的弱勢學生。現代教育論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1993)。臺灣地區各縣市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分配的探討報告。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鄭石岩(1995)。如何培養青少年自我調適季因應壓力的能力與態度。載於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編),跨世紀的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專輯(48-65頁)。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鍾宛君(2005)。「教育資源」總論。2005青年國是會議-教育資源青年公民共識會議。教育部。
薛承泰(2005)。台灣的低收入戶與脫貧政策 (編號:社會(研)094-005號 )。台北市:社會局。
(四)學位論文
全中鯤(2000)。少數民族兒童學校教育問題探討-以花蓮縣某泰雅(德魯固)族國小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李玉齡(2000)。低收入戶女性單親家庭的困境與突破之探究-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實驗方案參與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佩玲(2002)。國中少年生活風格、父母參與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偏遠地區國中生為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明憲(1997)。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花蓮縣宜昌國民小學、宜昌國民中學二所學校為例。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榮生(2001)。台北市不同社經背景家庭飲食健康與消費型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彩盆(2001)。台東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校長學校經營的困境與轉機。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洪毓璟(2003)。青少年家庭概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柯美妦(1994)。偏遠地區國中學生中途輟學問題之探究-以六龜鄉六龜國中、寶來國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施束鍾(2002)。擺渡人生-從優勢觀點看都市原住民單親婦女的生活世界-以台北縣市阿美族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胡韶玲(2003)。四位低收入戶單親母親的復原歷程-論親子力量的影響。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添明、廖鳴鳳(1997)。我國教育優先區計畫問題與對策-以花蓮縣第一年實施經驗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黃毓芬(2001)。探討貧窮青少年生活經驗及因應之道。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育晟(2002)。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管理與服務之探討。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黃淑容(1991)。生命的嫁接—隔代教養家庭祖孫生活重要事件與依附關係之敘說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黃信誠(2002)。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張坤鄉(1998)。原住民國中生中輟學相關因素與形成過程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魏玉容(1999)。台灣山地離島地區醫療政策分析。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五)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學校護理人員協進會(2005年6月16日)。「教育部學校衛生委員會」94年第1次委員會議會議紀錄。民2005年11月16日,取自:
http://www.schoolnurses.org.tw/bulletin.php?pid=4
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2006)。重畫貧窮線給弱勢者希望。民95年12月25日,取自:
http://www.peace.org.tw/Content.asp?Board=Command&ID=425
縣市發展綜合計畫報告書(無日期)。民95年04月20日,取自台大城鄉所http://www.bp.ntu.edu.tw/cpis/cprpts/index.htm /
全國偏遠地區國中小統計概況(93學年)【資料檔】。台灣省教育部。2005年11月15日,取自教育部統計處資料網頁: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user1/py094.htm?open
林清江(1998)。邁向新世紀的教育政策。94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minister/issure/0923.htmL
李家伶(2005)。原因的誕生到面臨的困境---談祖孫家庭的形塑過程。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4。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曾憲政(2002)。修改公費制度,一面倒。聯合報報導。民95年2月7日。取自:http://pro.udnjob.com/mag/pro/storypage.jsp?f_ART_ID=20925
黃旭昇(1998)。結合民間資源鼓勵回鄉提昇原住民醫療品質。民95年2月18日,取自:http://www.taiwanroot.org/htm/020-09.htm
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2004)。民94年11月15日,取自教育部: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5147002/94first/data/01.doc
劉富舜(無日期)。寒假兒童居家時間長慎防幼童燙傷。民95年4月20日,取自:
http://www.cych.org.tw/OA/NEWS/.htm
羅育吟(2005)。淺談隔代教養。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4。民96年5月10日,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二、外文資料
Ainsworth, M. D. & Bowlby, J. (1991). An ethological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Burke,D.M., & Streek,L.V.D.(l989).Children of divorce:an application of hammond's group counseling for children.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24,l56-162.
Burton, M. L. (1992). Black grandparents rearing children of drug-addicted parents:Stressors,outcomes,and social service needs. The Gerontologist, 32(6), 744-751。
Clingempeel, W. G., Colyar, J. J.,Brand, E., & Hetherington, E. M.(1992). Children’s relationships with maternal grandpare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pubertal status effects.Child Development ,
Coleman, J.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leman, J.S.(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 J.S. (1994).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capital. In T.Husen&T.N Postlethwaite(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2272-2274. Oxford: Pergamon Press.
Clausen, J.A. (1993). American lives: Looking back at the childre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New York: Free Press,
Dewey, J.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 New York: Free Press.
Dubowitz, H., Feigelmam, S, Harrington, D.,& Starr, R. H. (1994). Children in kinship care:How do they fare? Journal & Youth Services Review, 16 (1-2), 85-106。
Dye,T.R.(2002).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tenth edition).New Jersey :Upper Saddle River.
F.C.Feldman & F.H.Scherz,(1967)Family Social Welfare,New York:Atherton Press , 44-45.
Fossett, M. A.(1991). A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the sex ratio: Alternatives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Judith B. Buzzell & Robert Piazza(1994) Case Studies or teaching special needs and at-risk students.New York:Delmar Publishers Inc.
Garvin, V.,Leber,D., & Kalter,N.(l99l).Children of divorce: Predictors of change following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61,438-447.
World Bank (1980), Education Sector Policy Paper, Washington, 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