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日文部份
王志鏞(1997)。地震災害之形成條件及種類。保險資訊,146:40-44。
王秋原、徐美玲(1990)。影響基隆河流域居民對其住家環境之識覺及其因應行為因子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8,23-39。王景坤(2001)。臺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天文概念發展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財隱(2003)。中部地區國小學生環境災害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___以颱風、地震為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01)。史前中國:燧人氏的故事。台北市:作者。
內政部消防署(1996a)。各類場所消防安全設備設置標準。
內政部消防署(1996b)。消防法暨相關子法解說
內政部消防署(2001)。消防安全法令輯要。
內政部消防署(2005)。家庭防災手冊。
日本防災體制參考報告(1997)。台灣省政府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出國報告書。南投:1-80。
災害防救法(2000)。(2002修訂)。
災害防救法實行細則(2001)。
村上處直(1986)。都市防災計画論:時・空概念からみた都市論。同文書院。
李春生(1997)。校園防災教育—地震篇。台灣教育,554,37-48。
李景美(1984)。臺北市國民中學二年級學生防火安全知識態度調查研究。學校衛生,10,62-87。
邱昌泰(2000)。災難管理學。台北市:元照。
邱昌泰(2004)。重建區校園防救災問題與對策之研究:以南投縣與台中縣為例。教育研究資訊,12(6),141-172。
邱皓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4)。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岡。
吳榮平(2000)。環境災害分析及應變策略評估。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6,435-456。林利國(2002)。防災規劃與風險管理。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
林秀梅(2001)。國民中學防震教育課程概念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香吟(2003)。中學地理實習教師災害識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政毅(2006)。第1670期防災教育種子教師研習資料。台北。
洪明仕(2003)。天然災害對人類的重創。農委會漁業署出版品漁業推廣,198。
洪淑琳(2003)。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地震相關概念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自然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施邦築、李有豐、謝正倫(1998)。我國防災體系之檢討與建議。第二屆全國防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50。
施邦築、曾惠斌、李承翰、吳榮婷(2003)。災害防救工作執行績效評估之研究。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祝匡華(2003)。我國防救災體系之強化管理。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韋龍方(2000)。高職工科學生防火安全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馬士元(1999)。臺灣永續發展的困境與出路。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臺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28-38。
馬士元(2001)。整合性災害防救體系架構之探討。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陳火炎(1997)。什麼樣的住家環境最安全-居家安全寶典。臺北市:三民。
陳成恭(2003)。國民小學實施防震教育成效之研究-以台北縣清水國小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亮全(1997)。社會經濟結構與防救災系統—1996 賀伯颱風侵台災害分析及檢討。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陳亮全,賴美如(2000)。地區防災計畫研擬之初探。第四屆全國防災學術研討會:2-28。
陳漢興、林淑鈴、洪巧玲(2003)。國小學童防火安全認知之研究—以大崁國小為例。科學教育月刊,257,13-20。陳耀光(1997)。我國地震災變管理機制之探討。第一屆全國防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9-84。
教育部(2004a)。防災教育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b)。防災教育宣導手冊-國中小學生適用。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c)。防災教育宣導手冊-大專學生適用。台北市:教育部。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台北市:學富文化。
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指引(2006)。台北市: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指引(2006)。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指引(2006)。台北市:南一書局。
黃小玲(1999)。大規模災害後復建及居民生活變遷之探討-以賀伯風災南投縣信義鄉豐丘、神木兩村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城鄉所碩士論文。黃正義、施邦築、熊光華、簡賢文、王朝煌、陳偉堯(2000)。台北市政府處理地震災害現場處理標準作業手冊。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成果報告書。
黃朝恩(2000)。人類活動所激化的自然災害。環境教育季刊,41,49-56。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ack R Fraenkel,Norman E. Wallen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臺北市:心理。
詹文才(2005)。最新建築技術規則。臺北市:詹氏。
臺北市政府(2002)。臺北市民防災手冊。
臺北市政府(2004)。防災救命一○○招。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2004)。生死一線間~防災百寶箱。
趙鋼(1998)。災難事故危機管理。研考報導,43:52。潘建廷(1999)地震災害模擬及救援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歐陽鐘仁(1987)。科學教育概論。台北市:五南。
劉昌原(2002)。國內住宅大樓消防安全管理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劉金驥(2001)。直轄市政府之地震防救災策略-以台北市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俊昌、賴麗娟(2000)一群未來教師對自然災難的感受與行動之研究。2000年環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78-282
劉富連(1999)。從小溪頭度假村的火災事件—談國小的防火教育。師友,382,26-29。
蕭江碧、黃定國(1995)。都市與建築防災整體研究架構之規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編印。
蕭江碧、黃定國(1996)。都市計劃有關都市防災系統規劃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編印。
聯合報。1995年02月16日。
聯合報。2003年09月01日。
謝政穎(2002)。防災生活圈劃設之研究-以台中市震災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明通(1997)。防災教育與校園災害管理。台灣教育,554,2-10。
譚至皙(2002)台灣中部地區國小教師對自然災害的防備態度及因應行為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二、網路資源
方鴻源、李樹華(2001)。火災與消防安全。2006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yuntech.edu.tw/~leesh/15-fs.htm
內政部消防署防災宣導網—火災篇(2006)。2006年8月30日。取自h http://210.69.173.9/nfaweb/newprevent/index.aspx
內政部消防署網站(2006)。2006年9月2日。取自http://www.nfa.gov.tw/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8)。防災國家型科技計劃。2006年8月30日。取自http://ncdr.nat.gov.tw/。
防災e學院—教學資源。2006年9月4日。取自http://hazard-edu.nchc.org.tw/teaching_resources.php?type=man&level=1
防災科技教育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網站。2006年9月4日。取自http://hmedu.ncdr.nat.gov.tw/
吳豫州(2003)。構建「校園災害管理機制」。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中心。2006年8月20日。取自http://csrc.edu.tw/board/upload/1020.doc
國小防災教育教材—火災篇教師手冊(2006)。2006年9月2日。取自http://hmedu.ncdr.nat.gov.tw/teachbook/nfa/teacher/fire.pdf
國小防災教育教材—火災篇(2006)。2006年9月2日。取自http://hmedu.ncdr.nat.gov.tw/teachbook/fire.asp
游忠豪、莊慧玲(2004)。九年一貫天然災害及人為災害教材--打火小英雄。2006年9月4日。取自http://hazard-edu.nchc.org.tw/pdf/man_doc/004_2_001.pdf
維基百科(2006)。衛爾康餐廳火災事件。2006年8月30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
劉玉文(2004)。高職人為災害教材-人為災害概論。2006年8月26日。取自http://hazard-edu.nchc.org.tw/pdf/man_doc/012_4_001.pdf
三、英文部分
Barry Turner(1978) Man Made Disasters, London:Wykenham.
Burton, I., Kates, R.W. and White, G.F. (1978) The Environment as Haza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28-29, 34-36.
Kates,R.W.(1978).Hazard and choice perception in floodplain management. Res.Paper,No.78.Chicago:Univ.of Chicago.Katherine,M.E.(1997). 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al action:Reflection and revision through practical experien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9(1),34-44.
O’ Riordan,T.(1986).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ogress in Geography,3,175-231.
O’Leary, Z. (2004) . The Essential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London: SAGE.
Robert,G.(1996)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Principles and Practices(2nd ed.).
Slovic,P., Kunreuther,H., White,G.F.(1974).Decision processes, rationality, and adjustment to national hazards. Natural Hazards:Local, National, Global,187-205.
Smith,K.(1992).Human adjustment to the flood hazard. London : Longman .
Sorensen, J.H. (1983) Knowing How to Behavior under the threat of Disaster – Can it be explained?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5(4): 438-457.
White,G.F.(1974).Natural hazard Research:Concepts, Method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Natural Hazards: Local, National, Global,3-16.
Whitehead, P. (1996) National hazards education: a question of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about Hazards and Disasters, 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