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美芬(1991)。自然科錯誤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2,367-400。
王美芬、熊召弟(1998)。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石再添(1997)。臺灣地理概論。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光復書局編輯部百科編輯組(1997)。大美百科全書。臺北:光復書局。
李媛祺(2002)。國小四、五年級學童對「礦物」相關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弘毅(1998)。職前及在職國民小學教師的天氣概念及其相關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林志誠(1998)。原住民學童在天氣現象的解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顯輝(1993)。國小兒童水循環概念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編號,NSC81-0111-S153-002-N。臺北:行政院國科會。
林顯輝(1994)。國小兒童蒸發與凝結概念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編號,NSC83-0111-S153-002-N。臺北:行政院國科會。
姜滿(1994)。國小學童對地球形狀及地心引力之另有概念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編號,NSC82-0111-S024-002-N。臺北:行政院國科會。
姜滿(1997)。國小學童地球運動之想法與概念改變歷程。臺南師院學報,30,217-243。張川木(1995)。促進概念改變教學法(I)。科學教育月刊,185,21-27。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敬宜(1996)。國小教師對「學童相的變化另有概念」瞭解之研究(2)。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編號,NSC85-2511-S152-002。臺北:行政院國科會。
張敬宜(1997)。國小高年級學童蒸發、凝結與沸騰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5(3),321-346。張敬宜(1998)。教師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蒸發、凝結與沸騰概念瞭解之研究。國立臺北師院學報,11,453-472。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a(2006)。臺北:牛頓開發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b(2006)。臺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c(2006)。臺北: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指引d(2006)。臺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指引a(2006)。臺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指引b(2006)。臺北:康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民小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指引c(2006)。臺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書局。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570。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發表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主辦單位: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陳俊璋(2001)。國小學童對氣團及其相關概念認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熙揚(1997)。學生對空氣運動:風的起源之概念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編號,NSC86-2511-S018-009。臺北:行政院國科會。
許民陽(1996)。國小學童對天氣變化概念發展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7,133-158。許民陽(1997)。國小學童對天氣變化概念發展之研究(二)。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57-84。許榮富、黃芳裕(1995)。當今科學概念發展研究賦予科學學習的新意義。科學教育月刊,178,3-13。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8)。國語辭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編。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25-56。
黃皇明(2002)。國小學童對颱風現象及其相關概念認知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素秋(2002)。國小四年級學生對雲、霧、露、霜、雪等天氣現象概念認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童進昌(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天氣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泰源(1998)。國小五年級學童力與運動概念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譯(1996)。科學學習心理。臺北:心理出版社。
歐用生(1999)。國民教育課程綱要的內涵與特色。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5-12。主辦單位: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歐陽鍾仁(1988)。科學教育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正湖(2000)。國中自然地理迷思概念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宏文(1996)。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193,8-26。劉雪華(2005)。國小五年級學童對氣團、鋒面等天氣變化概念之認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鄭麗玉(1995)。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麗玉(1998)。如何改變學生的迷思概念。教師之友,39(5)。28-36。樊雪春(1999)。學生科學迷思概念的法則分析與建構教學取向教學法之實驗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篁川(1994)。年長孩童的水循環概念和物質組成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謝青龍(1995)。從「迷思概念」到「另有架構」的概念改變。科學教育月刊,180,23-29。鍾聖校(1995)。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蘇育任(1993)。「兒童的科學」研究之沿革與其對國小自然科教學之啟示。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集刊,1,91-104。
蘇育任(1999)。職前及在職國民小學教師的天氣概念及其相關迷思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2),157-176。饒見維(1994)。知識場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二、英文部分
Bar, V.(1989). Children’s views about the water cycle. Science Education, 73(4), 481-500.
Bar, V. & Galili, I.(1994). Stage of children’s views about evapo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6(2), 157-174.
Beveridge, M.(1985).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evapor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5, 84-90.
Osborne, R. J. & Cosgrove, M. M.(1983). Children’sconceptions of the changes of state of water.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9),825-838.
Pearsall, N. R., Skipper, J. E. J., & Mintzes, J. J. (1997). Knowledge restructuring in the life scienc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nceptual change in biology. Science Education, 81(2), 19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