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21: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珮鈴
研究生(外文):Hsu Pei Ling
論文名稱:陶行知兒童教育觀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T’ao Hsing Chih.
指導教授:鄭玉卿鄭玉卿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Yu Ch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國民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3
中文關鍵詞:陶行知平民教育兒童教育
外文關鍵詞:T’ao Hsing Chihcommonalty educationchildren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9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論文的主旨,在探討陶行知對兒童的教育觀點,以及他如何透過教育的力量促使中國邁向現代化的發展。
首先,陳述中國晚清受到西方列強衝擊後,知識份子產生救國主張,間接促成平民教育的興起。陶行知作為宣揚平民教育的重要推手,以民主社會為最終訴求,透過教育的途徑培養民主社會的公民,尋求救國的途徑。他因為瞭解中國教育的缺失,遂提出改革的「新教育主張」,以生活教育為核心,展開對中國教育的改革。
其次,由於每個人對兒童的概念與看法不同,會影響其教育的方式。因此,本論文也以明清時期的教育狀況與杜威對兒童的看法為例,說明中西社會對兒童所抱持的概念。最後歸結出陶行知認為兒童具有主動學習、思考、個別差異、均等的受教機會以及是國家的主人等特點。並透過教育目的的擬定、教育材料的選擇、教學活動的安排與教學方法的使用,讓這些兒童在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不僅能發展個人潛力,亦能學習適應未來社會的能力,進而使國家社會趨於富強。
最後,從客觀的歷史事實來分析,陶行知的教育貢獻深植於大眾人民的內心。一股為社會國家犧牲、奉獻的熱忱,以及為教育所做的努力改革,時至今日,仍值得教育界人士景仰、效法或反思。
The study is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T’ao Hsing Chih’s educational concepts for children, as well as how does he urge China to step into modernization.
At first, the study is stated the last years of Ch’ing dynasty suffering impact from the Great World Powers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so intellectuals are aroused opinions to save their country. Thus that caused the education for commonalty indirectly. A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leader to promote commonalty education, T’ao Hsing Chih’s ultimate ideal is to establish a democratic society. And this ideal should be reached by cultivating people into citizen via commonalty educ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to save the country. He understood the abuse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refore proposed the new education position. He took life education as the core and carried on the reform to Chinese education.
Secondly, each person has different views to the definition to children, and therefore those views can affect the way of education for children. This study describing the educational condition in Ming Dynasty and Ch’ing Dynasty and John Dewey's concepts toward children is explained the views of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to children. This study is finally proposed T’ao Hsing Chih’s thoughts for child as fiv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active learning, think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qual rights to get education and being the future master in the country. To set the educational aims, to choose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o arrange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let children be influenced subtly via the education activity not merely developing individual potentials but learning the abilities to adopt oneself in the future society so that make country prosperous and powerful.
Finally, analyzing from the objective historical fact, T’ao Hsing Chih’s education contributes deeply plant in people's heart. His sacrifice and enthusiasm for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in his country are still worth admiring or reflect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中國近代平民教育的重要發展 ………………11
第一節 平民教育的重要發展 …………………………………11
第二節 杜威民主教育思想在中國的流傳 ……………………24

第三章 陶行知的教育主張 ………………………………35
第一節 批評傳統教育的缺失 …………………………………35
第二節 提出新教育的主張 ……………………………………45
第三節 陶行知的教育主張 …………………………………54

第四章 陶行知的兒童觀 …………………………………63
第一節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教育觀 …………………………63
第二節 杜威的教育觀 …………………………………………70
第三節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兒童概念 …………………………77

第五章 陶行知論兒童教育 ………………………………89
第一節 教育的目的 ……………………………………………89
第二節 基本生活教育內容 ……………………………………97
第三節 科學教育的設計 …………………………………120
第四節 教學方法與原則 …………………………………134

第六章 結論與評述 …………………………………………143
第一節 陶氏兒童教育觀綜論 ………………………………143
第二節 陶氏兒童教育觀評述 ………………………………146
第三節 陶行知教育理論對今日教育的啟示…………………149
中時電子報(2007)。國教向下延伸比往上更急迫。96.6.7,取自:
http://w114.news.tpc.yahoo.com/article/url/d/a/070520/4/em8u.html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1989)。中國教育史。台北:五南。
王炳照主編(1994)。中國近代教育史。台北:五南。
王淑怡(2006)。五四運動時期胡適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
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鳳喈(1990)。中國教育史。台北:正中。
丘為君、張運宗合著(2003)。走入近代中國。台北:五南。
伍振鷟校訂(1995)。中國教育發展史。台北:師大書苑。
江明淵(2003)。民初陶行知、晏陽初教育理論與民間文學之關係研究。花
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秀煌(1988)。文化、哲學與方法。台北:東大。
吳清山(2004)。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呂西忠、夏陽(1994)。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探要。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一卷第六期。頁121~124。
李貴生(2004)。傳統家訓與現代兒童教育。國文天地,第二十卷第二期。頁
23~44。
李園會(1977)。杜威的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文史哲。
周水珍(1997)。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改革對當前教育之啟示。花蓮師範
學報。第七期。頁161~181。
周愚文(2001)。中國教育史綱。台北:正中。
林火旺(1994)。對當前我國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些看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
通訊,第五卷第二期。頁11~17。
林寶山譯(1989)。民主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邱秀珍(1989)。五四時期平民教育運動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
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秀香(2000)。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與實踐---以新式小學堂創辦
為中心的探討。台北:政大歷史系。
胡曉風、金成林、張可行、吳琴南編(2005)。陶行知教育文集。成都:四川
教育出版。
徐宗林(1990)。現代教育思潮。台北:五南。
徐宗林(1980)。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文景。
徐宗林、周愚文編著(1997)。教育史。台北:五南。
海華文庫(2007)。黑旗軍劉永福與中法戰爭。96.5.14,取自:http://edu.ocac.gov.tw/ocac_ebook/show-chap.asp?chap=100049-002-0014
袁剛、孫家祥、任丙強編(2004)。民治主義與現代社會:杜威在華講演集。
北京:北京大學。
張玉法(1988)。中國近代現代史。台北:東華。
張建仁(1993)。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台北:文津。
張倩儀(1997)。另一種童年的告別。台北:商務。
張從汝(2003)。杜威民主教育理念之探討。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曹常仁(2000)。陶行知社會教育思想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曹常仁(2000)。陶行知社會教育思想與實踐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第十一
卷。頁1~19。
陳奎熹(1998)。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迺臣(1978)。清末民初教育思潮。台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十
期。頁251~280。
陳啟天(1969)。近代中國教育史。台北:臺灣中華。
陶行知著(1984)。《陶行知全集》(第1至第7冊)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
研究所主編。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著(1992)。《陶行知全集》(第8冊)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
主編。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陶行知著(2002)。《陶行知全集》(第十一、十二冊)胡曉風、金成林主
編。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傅樂成(1986)。中國通史(下冊)。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喻本伐、熊賢君著(1995)。中國教育發展史。台北:師大書苑。
曾蕙雯(2000)。清代台灣啟蒙教育之研究(1684~1895)。台北: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茂如(1927)。平民教育運動的經過。教育雜誌。第十九卷,第九號。頁
1~8。
陽紅(1994)。陶行知教育思想之啟示。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
十八期。頁52~57。
馮敏(1994)。試析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民國檔案。第二期。
頁113~119。
楊亮功(1972)。中國教育思想之演進與交流。台灣商務。
楊國樞主編(1994)。兒童發展。台北:桂冠。
董寶良主編(1993)。陶行知教育學說。湖北教育出版社。
熊秉貞(2000)。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
維基百科(2007)。林紓生平。96.1.24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7%B4%93
鄭世興(1981)。中國現代教育史。台北:三民。
戴自俺、龔思雪主編(1987)。陶行知幼兒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成都:四川教
育出版社。
薛化元、李福鐘、潘光哲編著(2003)。中國現代史。台北:三民。
蘇雲峰(2005)。中國新教育的萌芽與成長。台北:五南。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