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獻
中文部分:
王琢著(1990)。《李可染畫論》,台北:華正書局。
王秀滿 譯(2003)。《現代藝術批判》,台北縣:韋伯。ISBN:986-7830-17-2。
王明輝 主編(2005)。《何謂美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ISBN:7-104-02009~8/C.149。
成耆仁(2003)。《中國紋飾極其象徵意義》,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ISBN:957-01-4610-9。
李可染 (1986)。《李可染畫論》,台北:丹青圖書。
李文吉 譯(1994)。《攝影的哲學思考》,台北市:遠流。ISBN:957-32-2129-2。V. Flusser. Towards a philosophy of photography.
佟景韓 易英 主編(1994)。《造型藝術美學》,台北市:洪葉文化。ISBN:957-8677-63-4。
李霖燦 (1996)。《中國美術史稿》,再版。台北市:雄獅。ISBN:957-9420-45-9。
克莉絲提安.齊格勒, 尚-律克.勃佛專文撰述(2003)。《永恆埃及》,台北:九觀。ISBN:957-29214-0-1。
李建祥 (2004)。《古代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美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ISBN:7-300-05316-5/J.101。
邱德修 主編(1990)。《簡明活用辭典》,台北市:五南。ISBN:957-11-0176-1。
林連祥 主編(2001)。《新世紀英漢辭典》,台北市:皇帝。ISBN:957-9634-35-1。
林雅琪 鄭慧雯 譯(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初版。台北市:麥田。ISBN:986-7413-10-5。
洪英聖 (2001)。《牛在台灣:耕出台灣拓荒史》,南投:投縣牛屎崎鄉土協會。ISBN:957-30393-0-3。
張彥遠 等著(1974)。《畫史叢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許綺玲 譯(1999)。《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ISBN:957-97256-1-6。Walter Benjamin. Walter Benjamin Essais.
張秋台(2001)。《張秋台「台灣耕耘」水彩畫系列專輯》,苗栗市:苗栗縣文化局。ISBN:957-02-8126-X
張秋台(2005)。《台灣農耕系列專輯:A Series of Paintings by Chang Chiu-Tai》,再版。苗栗縣:山水米實業公司。
陳芸芸 譯(2004)。《視覺文化導論 》,台北:韋伯。ISBN:986-7830-65-2。
陳瓊花(1994)。《自然.寫生.林玉山》,台北市:雄獅。
程巍 譯(2003)。《反對闡釋》,上海:譯文。ISBN:5327-3237-1/1.1886。Susan Sontag. 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
黃翰荻 譯(1997)。《論攝影》,台北市:唐山。ISBN:957-8900-77-5。Susan Sontag. On photography.
蒲慕州 (2001)。《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化史》,台北市:麥田。ISBN:957-469-350-3。
趙錫如 主編(1987)。《辭海》,台北縣:六統貿易。ISBN:957-755-105-x。
齊霞飛 譯(1998)。《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再版。台北市:志文。ISBN:957-545-376-x。
劉惠媛 譯(2002)。《影像的閱讀》,版2。台北市:遠流。ISBN:957-32-4673-2。John Berger. About Looking.
薛永年 主編(2002)。《中國繪畫欣賞》,台北市:五南。ISBN:957-11-2935-6。
謝里法(1998)。《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ISBN:957-9530-11-4藝術家(1988)。《張秋台水彩畫集》。台北市。
引用網路資料
台灣百合(?)。http://lamkek.oceantaiwan.com/forewords/twlily.htm。(2006/10/30瀏覽)。
南臺灣消遙遊(?)。http://www.ntut.edu.tw/~s8370026/f38.htm。(2007/1/20 瀏覽)。
陳吉斯的個人網頁(?)。
http://mail.tku.edu.tw/kiss7445/KissHomePage/pdf/01_heritage-goddess-02.pdf。(2007/1/20 瀏覽)。
陳東元(?)。藝術感言(二)。http://dondonchen.myweb.hinet.net/me.htm。畫家兼攝影家陳東元簡介。(2006/12/24瀏覽)。
國家文化資料庫網站(?)。http://nrch.cca.gov.tw。(2006/12/24瀏覽)。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9%9B。(2006/5/28瀏覽)。
嘉義縣觀光旅遊網(?)。
http://www.tbocc.gov.tw/upload/tw/info_apply_file_20061206080821_383.doc。(2007/1/20 瀏覽)。
WTO農業研究中心(?)。
http://www.arcwto.org.tw/default.asp?action=showSingleIssue&IssuesID=7(2006/4/13瀏覽)。
相關文獻
中文部分:
王天兵(2003)。《西方現代藝術批判》,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ISBN:7-300-04801-3。
由水常雄(2004)。《鏡子的魔術》,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ISBN:7-80622-873-X。
米歇爾.傅柯(2003)。《外邊思維》,台北市:行人。ISBN:957-30694-2-3。
冷杉、葉冰 譯(2006)。《靈魂與裸體的對話:西方現代十大藝術家與人體模特》,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ISBN:7-80713-210-8。
吳志翔(2006)。《肆虐的狂歡:傳媒美學談》,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ISBN:7-307-04849-3。
吳長鵬(1996)。《水墨造型遊戲》,台北市:心理。ISBN:957-7021-82-4。
吳長鵬(1998)。《國畫技法與教學》,台北市:心理。ISBN:957-7022-51-0。
吳琼 編(2005)。《視覺文化的奇觀-視覺文化總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ISBN:7-300-06951-7。
吳琼、杜予編(2005)。《形象的修辭:廣告與當代社會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ISBN:7-300-06952-5。
呂明穎(2000)。《動物的故事》,台北:聯經。ISBN:957-08-2116~7。
呂清夫(2004)。《造型原理》,版9。台北市:雄獅。ISBN:957-9420-37-8。
宋偉航 譯(2000)。《數位麥克魯漢》,台北市:貓頭鷹。ISBN:957-0337-56-7。Paul Levinson. Digital Mcluhan:a guide to the information millennium.
岑家梧(1996)。《圖騰藝術史》,台北市:地景。ISBN:957-8976-35-6。
李文吉(2004)《紀實攝影》,台北市:遠流。ISBN:957-32-5192-2。
李福臻(1998)。《 日本名畫文物展導覽手冊:日本美術400年史﹒桃山時代至近代》,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出版部。ISBN:986-8979-80-0。
李福臻(2005)。《 華岡美宴:李福臻教授作品集:works of professor Fu Chen Lee》,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ISBN:986-7558-59-6。
阮義忠(2000)。《攝影美學七問》,台北市:攝影家。ISBN:957-0328-03-7。
范靜嘩 譯(2005)。《第二媒介時代》,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ISBN:7-305-03537-8/C.91。
秦小淇(2005)。《畫布上的母親》,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ISBN:7-80678-381-4。
耿幼壯(2005)。《破碎的痕跡-重讀西方藝術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ISBN:7-300-06513-9。
高千惠(2003)。《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領域閱讀》,台北市:藝術家。ISBN:986-7957-87-3。
高宣揚(1999)。《後現代論》,台北:五南。ISBN:957-11-1957-1。
常寧生 譯(2003)。《現代藝術的意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ISBN:7-300-04892-7。John Russell.Significance of Modern Art.
常寧生、邢莉、李宏 譯(2006)。《後現代的轉型-西方當代藝術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ISBN:7-5343-7157-0。
笛卡兒(2003)。《我思故我在》,台北:志文。
陳秋瑾 (2003)。《水彩材料與表現》,台北市:華泰。ISBN:957-609-472-0。
陳秋瑾(1988)。《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空間表現之研究》,台北市:藝風堂。
游本寬(2003)。《美術攝影論思》,台北市:北市美術館。ISBN:957-01-4842-x。
游本寬(2003)。《論超現實攝影-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版3。台北市:遠流。ISBN:957-32-2518-2。
游惠貞 譯(2000)。《誰在詮釋誰-紀錄片的政治學》,台北市:遠流。ISBN:957-32-4181-1。Paula Rabinowitz. The Must be Represented:The Politics of Documentary.
黃琪(2004)。《賈珂梅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ISBN:7-300-05320-3/J.105。
潘耀昌 等譯(2004)。《造型藝術中的形式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ISBN:7-300-05554-0/J.143。
蔡秋來(1977)。《宋代繪畫藝術成就之探研》,台北市:文史哲。
蔡秋來(1999)。《英文字彙拼組典則》,版3。台北市:智庫媒體公關。ISBN:957-9796-91-2。
懷宇 譯(2005)。《顯義與晦義》,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ISBN:7-5306-4257-X。Roland Barthes. L’obvie et l’obtus.
顧燕翎 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ISBN:957-99204-1-9。
展覽或表演:
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年11月3日至12月24日)。【林玉山百歲紀念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視聽媒體資料:
段孝萱(1963)。﹝牧笛﹞,錄影帶。上海: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網路資料:
周宇(?)。風生水起-畫說水彩。http://tw.epochtimes.com/bt/6/6/13/n1349798p.htm。(2006/12/24瀏覽)。
陳英偉(?)。台灣七○年代水彩畫部分現象外一章。http://www.tmoa.gov.tw/journal/mag49/3.htm。(2006/12/24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