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09: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千智
研究生(外文):Chen Chien-Chih
論文名稱:東周楚墓"鎮墓獸"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Chu Tom Guardian During the Eastern Chou Period
指導教授:黃翠梅黃翠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eui-Mei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0
中文關鍵詞:東周時期 楚墓鎮墓獸楚墓楚墓形式組合分析鎮墓獸
外文關鍵詞:Eastern ChouChu Tomb Guardi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5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 要
本文旨在討論東周楚墓「鎮墓獸」圖像發展及其相關意涵。方法上以形式分析為基礎,觀察「鎮墓獸」的風格序列與演變,並描述「鎮墓獸」的形式組合關係。同時考察「鎮墓獸」的考古分佈情形與區域性的差異。藉由墓葬情境分析,考察漆器崛起與「鎮墓獸」的造形多樣化,並以量化方式分析「鎮墓獸」與墓主身份等級的相關性。此外,討論「鎮墓獸」與木俑的關係反映葬俗的變化。最後藉由鹿角與吐舌的圖範溯源來探討可能的葬俗淵源,淺議「鎮墓獸」的相關意涵。
由製器者的角度觀察,以鄂西為中心具有一系列的形式發展脈絡,從春秋中晚期到戰國早期,以A類為原型,B類為過渡型,C類為典型。C類盛行於戰國時期,其形式組合有特定的成規,而最後在戰國晚期朝向人面化或形式衰退的現象。湘江洞庭湖一帶的D類「鎮墓獸」有仿自的典型「鎮墓獸」的可能。而E類則常顯示出多樣的造形,但缺乏形式發展脈絡且無特定的成規。「鎮墓獸」隨著時間與地域的轉變,形式演變背後指陳著意涵的轉變,而此葬俗有著以鄂西為中心影響周邊的現象。
在小型墓群可見「鎮墓獸」有集中出土的現象,可能與特定族群或特殊葬俗有關。隨葬「鎮墓獸」的墓主身份皆在「士」階層以上,但並非每墓皆隨葬之,與性別也無必然關係。然而隨著不同的墓葬規模,「鎮墓獸」大小則會有所差異,墓主擁有的社會資源可能影響「鎮墓獸」的精緻度,隨著楚國國勢鼎盛期,戰國中期也是「鎮墓獸」葬俗的興盛期,因應大量的需求與尺寸加大,「鎮墓獸」也多以榫卯接合而成。「鎮墓獸」在墓葬中的位置以頭箱為主,邊箱次之。鹿角與吐舌經常是「鎮墓獸」重要的特徵。經圖範溯源顯示,鹿角崇拜的現象除了當地的史前傳統外,可能受到北方文化激發,而吐舌形象可能與南方的信仰有關。
Abstract
The main topic of this thesis is to illustrate and interpret the development of form on Chu ‘Tomb Guardian’ during the Eastern Chou. And the analysis on decoration reveal the visual effect and a set of rules. The craftsman and the clients influence how the form and style develop. And the belief on dieties, demon, and ancestor of clans on Chu territory may play a leading role on the form of the‘Tomb Guardian’.
Form analysis reveals that Chu Tomb Guardians could be classified into fives categories. Category A,B,C consist a formal sequence and transits slowly, the sequence occurs only in the core area—Hubei Jianling, Zhaojiahu. And the sequence of style goes from abstract, plain to gorgeous among Spring and Autumn to Warring state , the form become decade during late Warring State. While type C prevail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 type D2 may imitate from the idea of type C2 , for it came abruptly in Hunan ChangShai with a mature form. The rest of guardians that lacking context are classified to type E.
According to archaeology excavat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Tomb Guardian’ concentre in the specific cemetery area, especially among the Yutaishan,Zhaojiahu and Jiudian. The data shows that the custom with ‘Tomb Guardian’maybe related to specific clan. Besides, the result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Chu tomb reveal that tomb guardian isn`t universal, and there is no special connection with gender. The scale, delicacy of guardians may be related to the rank of the tomb master.
This research tries to trace the source of antler and tongue ,which is the important motif of ‘Tomb Guardian’. Overall ,the implication of the guardian could be multiply, and it changes with form.
目 錄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一、 「鎮墓獸」的定名、功能與文化內涵 4
二、 「鎮墓獸」的形式、藝術表現與製作工藝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架構與研究限制 17
一、 研究範圍 17
二、 研究架構 21
第貳章 楚墓「鎮墓獸」的形式組合與演變規律 22
第一節 結構特徵與形制分類 22
一、 結構特徵 22
二、 形制分類 24
第二節 紋飾分析 35
一、 紋飾種類 36
二、 紋飾的組合原則 38
三、 紋飾與形制的組合關係 40
四、 紋飾的演變規律 49
第三節 風格的成立 61
一、 典型與多樣的形態 61
二、 形式演變趨勢—由簡而繁再簡 63
三、 傳統的習慣勢力與仿樣的趣味 67
第叁章 東周時期楚墓「鎮墓獸」的考古分佈與區域表現 70
第一節 出土分佈情況 71
一、 江漢地區 73
二、 湘江洞庭湖地區 76
三、 豫南鄂西北地區 77
四、 其他地區 78
第二節 各時期的形制類別及其空間分佈 79
一、 春秋早期(約770年~7th初) 80
二、 春秋中期(約7th中期至6th中期)—漆木「鎮墓獸」原型階段 81
三、 春秋晚期(約6th中期至5th中期) —漆木「鎮墓獸」過渡階段 81
四、 戰國早期(約5thB.C中期至4thB.C初) —典型「鎮墓獸」初始期 83
五、 戰國中期(4thB.C.初至4th末) —典型與多樣「鎮墓獸」盛行期 88
第三節 區域風格與發展 102
一、 核心區的典型發展與周邊區域變體的出現 103
二、 青銅與漆木器材質的組合、相互影響與不同母題的選取 105
第肆章 墓葬情境 111
第一節 「鎮墓獸」集中出土的現象 112
第二節 從漆器的崛起看楚墓(漆)木「鎮墓獸」的出現與變化 114
一、 春秋時期—漆器發展的緩進期 114
二、 戰國時期—漆器的發展期 116
第三節 「鎮墓獸」與墓主身份等級的關係—以雨台山為例 125
一、 「鎮墓獸」的等級意涵—以江陵雨台山楚墓為分析案例 127
二、 「鎮墓獸」的等級意涵—對其他楚墓的綜合觀察 137
三、 墓葬規模與空間影響「鎮墓獸」的尺寸 147
第四節 「鎮墓獸」的出土位置及其與木俑的關係 149
一、 「鎮墓獸」的出土位置 149
二、 「鎮墓獸」與木俑的共出及同化反映喪葬思想的轉變 160
第五節 楚地帛畫(書)與竹簡所反映的原始鬼神信仰 165
一、 圖像證據—帛畫(書) 165
二、 古典文獻—竹簡 168
第伍章 鹿角與吐舌的圖範溯源及「鎮墓獸」相關意涵 171
第一節 鹿(角)母題的考古分佈與使用功能 171
一、 新石器時代-側重於自然資源 171
二、 商、周有史時期-鹿類角色由祭祀性走向日用性與裝飾性 175
第二節 吐舌圖範溯源 192
一、 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 193
二、 戰國時期 197
第三節 「鎮墓獸」的相關意涵 199
第六章 結論 203
參考文獻……………………………………………………………………206
一、總論類

(一) 中日文(按筆劃順序)
﹝英﹞E.H.貢布里希著,范景中等人譯,《秩序感裝飾藝術與心裡學的研究》,長沙市: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
水野清一,〈長沙出土の木偶について〉,《東方學報.京都》,第八冊,1937,頁238。
王 琳,〈也說楚墓出土的鳥架鼓鎮墓獸及其他〉,西安: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期1,2003年,頁41-43。
王子今,〈“鎮墓獸”原始〉,《尋根》,期6,1996年,頁6-11。
王世襄,〈中國古代漆工藝〉,《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篇8》,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頁6。
王玉德,《長江流域的巫文化》,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王紅星等,〈包山楚墓所反映的楚文化特徵〉,《包山楚墓》,頁344。
王瑞明,〈“鎮墓獸”考〉,《文物》,期6,1979年,頁85-87。
皮道堅,《楚藝術史》,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吉村‧苣子,賈曉梅譯,〈楚墓鎮墓獸的產生和展開(續)〉,《南京藝術學院學報》,(藝苑.美術版),期4,1997年,頁26-30。
后德俊,《楚國的礦冶、髹漆和玻璃製造》,漢口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頁218。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淘珍—成都金沙村遺址出土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頁3-15。
江達智,《春秋、戰國時代生育及婚喪禁忌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3年,頁226-229。
吳俊德,《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2005年。
李 零,〈占卜體系與有關發現〉,《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8月,頁35-88。
李 零,〈說中國古代的鎮墓獸,兼及何家村銀盤上的怪鳥紋和宋陵石屏〉,《入山與出塞》,北京:文物,2004年,頁148-161。
李 宏,〈從新鄭大墓與淅川楚墓論鄭楚關係〉,《海峽兩岸春秋鄭公大墓青銅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1年。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1984年,頁287-288。
沈文倬,〈對“士喪禮”、“既夕禮”中所載的喪葬制度幾點意見〉,《考古學報》,期2,1958年,頁29-38。
宗 懍著,譚 麟譯註,《荊楚歲時記譯註》,湖北:湖北人民初版社,1985年。
林 春,〈鄂西地區路家河文化的漁獵經濟及有關問題探析〉,《江漢考古》,期2,1995年,頁50。
林姿慧,《青銅壺之形制風格發展與禮制角色之演變—從商代至春秋時期》,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壽晉,《戰國細木工榫接合工藝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81年,頁111-114。
松崤つ權子著,陳 洪譯,〈關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木俑與「鎮墓獸」〉,《文博》,期1, 1995年。
邱東聯,〈“鎮墓獸”辨考〉,《江漢考古》,期2,1994年,頁54-59。
金忠群,〈略論楚國髹漆鎮墓獸〉,《中國藝術設計史論叢》,期7,2002年,頁54。
俞偉超,〈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內容考〉,《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頁154-156。
俞偉超,《古史的考古學探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7月。
俞偉超,《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頁220。
唐際根,〈殷墟一期文化及其相關問題〉,《考古》,期10,1993年。
孫作雲,〈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畫幡考釋〉,《考古》,期1,1973年。
孫作雲,〈信陽戰國楚墓—兼論「鎮墓獸」及其他〉,《孫作雲文集(第四集)美術考古與民俗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孫紅梅,〈中原地區鎮墓獸藝術造型探源〉,《華夏考古》,期3,2002年,頁78-82。
徐吉軍,〈名目繁多的葬具和隨葬品〉,季羨林主編,《長江流域的喪葬》,
浦慕州,《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頁29。
袁 靖,〈關於動物考古學研究的幾個問題〉,《考古》,期10,1994年。
院文清,〈江陵馬磚M1偏諸田獵圖案淺析〉,《考古與文物》,期5,1987年頁50-51。
院文清,〈春秋漆器概論〉,《楚文化研究論集 第五集》,合肥市:黃山書社,2003年,頁533-554。
院文清,《長江文化論集 第一輯》,1995年,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頁197-199。
高至喜,〈馬王堆漢墓的楚文化因素分析〉,《湖南博物館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91年。
高志喜,〈楚俑研究〉,《商周青銅器楚文化研究》,長沙市:岳麓書社,1999年,頁180-207。
高志喜主編,《楚文物圖典》,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2000年,頁335-337。
高蒙河,《長江下游考古地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246-253。
商承祚,〈戰國楚帛書略述〉,《文物》,期9,1964年。
商承祚,《長沙古物聞見記 續記》,中華書局出版,1996年,頁58。
張 軍,〈論楚國神秘器物鎮墓獸的文化內涵〉,《楚國神話原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張 榮,《古代漆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頁26。
張正明,〈第四章 鼎盛期的楚文化〉,《楚文化史》,台北:南天出版社,1990年, 頁191。
張志蕙,〈漢朝漆器紋飾初探--(四)鹿紋〉,《故宮文物月刊》,期64,1988年,頁67-75。
張肖馬,〈「祭祀坑」辨析〉,《四川考古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頁70-78。
張炳權,〈祭祀卜辭中的犧牲〉,《歷史語言研究所輯刊 第三十八本》,1968年, 頁181-232。
張曼濤編,梁啟超,〈翻譯文學與佛典〉,《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1981年,頁346。
張興國,《楚式鎮墓獸初探 》南京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盛和林等著,《中國鹿類動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許倬雲,〈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動〉、〈戰國的統治機構與治術〉、〈周代的都市發展與商業的發達〉,《求古篇》,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82年。
郭德維,《楚系墓葬研究》,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漢口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頁398-534。
陳 鍠,《古代帛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頁145-154。
陳久金著,〈從北方神鹿到北方龜蛇觀念的演變—關於圖騰崇拜與四象觀念形成的研究補充〉,《帛書及古代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台北市:萬卷樓,2001年,479-486。
陳久金著,《中國星座神話》,台北:台灣古籍出版,2005年,頁67-71。
陳公柔,〈“士喪禮”、“ 既夕禮”中所載的喪葬制度〉,《考古學報》,期11,1956年,頁67-84。
陳振裕,〈略論“鎮墓獸”的用途和名稱〉,《故宮文物月刊》, 13卷5期 (總14 9期) ,1995年。
陳振裕,〈略論鎮墓獸的用途和名稱〉,《楚文化與漆器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497-508。
陳振裕,〈漆器研究〉,《楚文化漆器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282-520。
陳躍均、阮文青,〈“鎮墓獸”略考〉,《江漢考古》,期3,1983年,頁63-67。
彭錦華,〈沙市周梁玉橋商代遺址動物骨骼鑑定與研究〉,《農業考古》,期2,1988年。
湖北省考古文物工作隊〈湖北省江陵出土虎座鳥架鼓兩座楚墓的清理簡報〉,《文物》,1964年,期9,頁29。
黃永川,〈新鄭鄭公大墓出土的「豐侯」辨疑-兼談其在文化史上的意義〉,《海峽兩岸春秋鄭公大墓青銅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1年6月,頁119-136。
黃曉芬,《漢墓的考古學研究》,長沙:岳麓出版社,頁211。
楊 怡,〈楚式鎮墓獸的式微和漢俑的興起-解析秦漢靈魂觀的轉變〉,《考古與文物》,期1,2004年,頁54-60。
楊 寬,〈長沙出土的木雕怪神像〉,《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頁410-413。
楊 寬,《戰國史》,台北:台灣商務書印圖書館,2004年,頁270。
楊權喜,〈楚墓中的鹿角〉,《中國文物報》,1995.5.28,第3版。
楊權喜,《楚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頁74。
葉舒先,蕭兵、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 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鄒芙都,〈楚器「鎮墓獸」形制內涵探源〉,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1, 2003年,頁24-26。
蒲慕州,〈第六章 隨葬品分析〉,《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台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頁179,表6-24a。
劉彬輝,〈第五章:楚系青銅器紋飾研究〉,《楚系青銅器研究》,漢口:湖北教育 出版社,1995年。
劉敦愿,《美術考古與古代文明》,台北:允晨文化,1994年,頁202-212。
潔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著﹞,《中國古代的藝術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2年7月,頁29-30。
潘佳紅,〈“魔方”意義試析〉,《中國文物報》,1989.7.21.
潘佳紅,〈小議“鎮墓獸”〉—與《“鎮墓獸”意義辨》一文商榷,《江漢考古》,期2,1992年,頁82-84。
滕壬生編著,《楚漆器研究》,台北:兩木出版社,1991年。
蔣東衛,〈“鎮墓獸”意義辨〉,《江漢考古》,期2,1991年,頁40-44。
蔡季襄,《晚周繒書考證》,台北:藝文印書(翻印本),1972年。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古代鎮墓神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頁2-5。
鄭曙斌,〈楚墓帛畫、鎮墓獸的魂魄觀念〉,《江漢考古》,期1,1996年,頁81-85。
賽伊德.蔣.阿巴斯,阿默.夏克爾.薩爾曼著,廖純中譯,〈第三章 從伊斯蘭圖樣到不變量與群〉,《伊斯蘭的幾何藝術》,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4月, 頁66-69。
譚維四主編,《湖北出土文物精華》,湖北教育出版社,頁166。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年,頁83。

(二) 英文 (按字母順序)
Alfred Salmony, Antler and Tongue: An Essay on Ancient Chinese Symbolism and its Implications,1968, Artibus Asiae.Publishers .Ascona .Switzerland。
Alfred Salmony, Carved Jade of Ancient China, London: Han-Hsan Tang,1982,p60.
Alois Riegl, Problems of Style—Foundations for a History of Orna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Colin Mackenzie ,“The Chu tradition of wood carving,”Style in the East Asian Tradition
Colloquies on Art & Archaeology in Asia No.14,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1987.
Colin Mackenzie 另有討論「鎮墓獸」的文章發表於“Chu Bronze Work: A unilinear
Tradition or a Synthesis of Diverse Sources? ,”NEW PERSPECTIVES ON CHU CULTURE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東周楚文化討論會, Edited by Thomas Lawton. Arthur M.Sackler Galler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Distributed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pp.126-129.
Childs-Johnson, “The Metamorphic Image:A Predominant Theme In The Ritual Art of Shang China,”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es (Qstasatiska musseet Stockholm),1998,No70.
Gombrich, Ernst Hans.,“The Edge of Chaos”, The Sense of Order:A study of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Art, London: Phaidon Press Limited, 1979.
Gombrich, E.H., “Formula and Experience”, Art And Illusion: A Study in the
Psychol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George Kubler, The Shape of Time: Remarks on the History of Things, New Hava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
Jenny So, Ea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 VolIII,
Published by the Arthur M.Sackler Foundation,1995,p67.
Jessica Rawson ,Ancient China Art and Archaeology, Publisher by Britsh Museum
Publications Ltd., 1980, pp166.
Jessica Rawson and Emma Bunker, Ancient Chinese and Ordos Bronzes,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1990,p50.
Jenny E.So,“Chu Art:Link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 Defing Chu:Image and Reality in Ancient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olo,1999,p37.
Jenny So and Emma Bunker, Traders and Raiders on China`s Northern Frontier, Published by the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p27.
Max Loehr, Ancient Chinese Jades, Cambridge, Mass.:Fogg Art Museum, Harvard
University, 1975.
Robert W. Bagely. “Meaning And Explanation,”in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Early Chinese Ritual Bronze, edited by Roderick Whitfield, London: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School of Oriented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c1993,pp34-55.
Sarah Allan,“Art and Meaning,”in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Early Chinese Ritual Bronze, edited by Roderick Whitfield, London: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School of Oriented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c1993,pp9-33.
Wu Hung, Art In A Ritual Context: Rethinking Mawangdui,Early China,17,1992

二、考古報告

(一) 專書 (按筆劃順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 兩周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2003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嶺虢國墓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輝縣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
朱延平,〈小山尊形器“鳥獸圖”試析〉,《考古》,期4,1990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陽賈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淅川縣博物館編著,《淅川和尚岭與徐家岭楚墓》,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4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3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仰韶文化二期早期墓葬登記表〉,《淅川下王岡》,北京文物 出版社1989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頁93-9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登封王城崗與陽城》,北京:文物 出版社,1992年。
長江水利委員會編著,《宜昌路家河遺址—長江三峽考古發掘報告》,北京:科學 出版社,2002年。
南京博物院,《北陰陽營》,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一,《安陽發掘報告》第四期,1933年。
湖北考古文物所,《赤壁土城—戰國西漢城址墓地調查探勘發掘報告》,北京:科學 出版社,2004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門市博物館編著,《荊門羅坡崗與子稜崗》,北京:科學 出版社,2004年。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編著,《江陵九店東周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年。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編著,《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編著,《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湖北省宜昌地區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系,《當陽趙家湖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雨台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肖家屋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編,《棗林崗與堆金台---荊江大堤荊州馬山段考古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編著,《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湖北省潛江博物館、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潛江龍灣—1987~2001年龍灣遺址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楚墓》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湖南博物館,《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 第一卷 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黃岡市博物館,吳曉松主編,《鄂東考古發現與研究》,1999年。
楊鍾鍵,劉東生,〈安陽殷墟之哺乳動物群遺補〉,《中國考古學報》第4冊,1949年。
襄樊市考古隊,《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二)期刊 (按筆劃順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1984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幾座墓葬〉,《考古》,期4,198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隊,〈湖北江陵秦家嘴發掘簡報〉,《江漢考古》,期2,1988年,頁36-4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隊,〈湖北棗陽市雕龍碑新石器時代遺址試掘簡報〉,《考古》,期7,1992年,頁589-59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敖漢旗趙寶溝:新石器時代聚落》,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9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1967年長安張家坡西周墓葬的發掘〉,《考古學報》,期4,1980年,頁457-502。
六安縣文物管理所,〈安徽省六安縣城北楚墓〉,《文物》,期1,1993年,頁29-39。
六安縣文物管理所,〈安徽省六安縣城西窯廠2號楚墓〉,《考古》,期2,1995年,頁124-140。
四川省博物館,〈巴蜀銅器紋飾圖錄〉,《文物資料叢刊》,期7,1983年頁1-12。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水睢)溪縣石山子遺址動物骨骼與研究〉,《考古》,期3,1992年。
江陵縣文物局,〈湖北江陵武昌義地楚墓〉,《文物》,期3,1989年,頁35-50。
江陵縣博物館,〈江陵棗林鋪楚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期1,1995年,頁19-24。
李 零,〈馬王堆漢墓“神祇圖”應屬避兵圖〉,《考古》,期10,1991年。
周世榮,〈馬王堆漢墓的“神祇圖帛畫”〉,期10,《考古》,頁925-928。
宜昌地區博物館,〈曹家崗5號墓〉,《考古學報》,期4,1988年。
宜昌地區博物館,〈湖北宜昌姚家港高山廟楚墓發掘簡報〉,《考古》,期11, 1991年,頁983-986。
宜昌地區博物館,〈湖北當陽趙巷4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期10,1990年, 頁25-32。
河南信陽地理位置文管會,〈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掘報告〉,《考古》,期4, 1984年,頁302-332。
保定地區文物管理所,〈河北徐水縣南莊頭遺址試掘簡報〉,《考古》,期11, 1992年。
益陽地區文物工作站,〈益陽羊舞岭戰國東漢墓清理簡報〉,《湖南考古輯刊 第二集 》,湖南:岳麓出版社,1984年,頁70-79。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馬山磚廠二號楚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期3,1987年,頁30-34。
荊州地區博物館,〈湖北江陵藤店1號墓發掘簡報〉,《文物》,期8,1973年, 頁7-17。
荊州地區博物館,〈湖北荊州磚瓦廠2號楚墓〉,《文物》,期1,1984年,頁32-37。
荊門市博物館,〈湖北荊門黃付廟楚墓發掘報告〉,《江漢考古》,期1,2005年,頁24-44。
高中曉,袁家榮,〈湖南慈利官地戰國墓〉,《湖南考古輯刊 第二集》,湖南:岳麓出版社,1984,頁78-80。
常德市博物館,〈湖南常德跑馬崗戰國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期3,2003年,頁36-48。
連劭名,〈馬王堆帛畫太一避兵圖與南方楚墓中的鎮墓神〉,《南方文物》,期2,1997年,頁109-110。
陳 偉,〈荊門包山卜筮竹簡上可見神祇系統與享祭制度〉,《考古》,期4,1999年,頁51-59。
陳夢家,〈戰國楚帛書考〉,《考古學報》,期2,1984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宜城羅崗車馬坑〉,《文物》,期12,1993年,頁1-1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荊州紀城一、二號楚墓發掘簡報〉,《文物》,期4, 1999年,頁4-17。
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北松滋縣大岩嘴〉,《考古》,期3,1966年,頁122-132。
湖北省博物館,〈湖北江陵太暉觀50號楚墓〉,《考古》,期1,1977年,頁56-61。
湖北省博物館,〈湖北江陵太暉觀楚墓清理簡報〉,《考古》,期6,1973年,頁337-344。
湖北省博物館,〈湖北江陵雨台山21號戰國楚墓〉,《文物》,期5,1988年,頁35-38。
湖北省博物館,〈襄陽山灣東周墓葬發掘報告〉,《江漢考古》,期2,1983年,頁1-27。
湖北省博物館,〈襄陽蔡坡戰國墓〉,《江漢考古》,期1,1985年,頁1-37。
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縣文物工作組發掘小組,〈湖北江陵拍馬山楚墓發掘簡報〉,《考古》,期3,1973年,頁151-161。
湖北省博物館、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州擂鼓墩二號墓發掘簡報〉,《文物》,期5, 1985年,頁16-36。
湖北省博物館江陵工作站,〈江陵馬山十座楚墓〉,《江漢考古》,期3,1988年,21-35。
湖北省博物館江陵工作站,〈江陵溪峨山楚墓〉,《考古》,期6,1984年,頁515-527。
湖北省鄂城縣博物館,〈鄂城楚墓〉,《考古學報》,期2,1983年,頁223-254。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慈利石板村36號戰國墓發掘簡報〉,《文物》,期10, 1990年,頁37-47。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瀏城橋一號墓〉,《考古學報》,期1,1972年,59-72。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湘鄉牛形山一,二號大型戰國木槨墓〉,《文物資料叢刊 第三輯》,1980年,頁98-112。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韶山灌區湘鄉東周墓清理簡報〉,《文物》,期3,1997年,頁36-54。

三、圖冊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篇8》,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年。
中國漆器全集編委會,《中國漆器全集 第二卷 戰國-秦》,福建美術出版社,1997年。
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 湖北分冊(上)》,西安市:西安地圖出版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