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ul Virilio(保羅‧維希留) 著,楊凱麟 譯,《消失的美學》。台北市:揚智文化。2001年。 Ben Highmore 著,周群英 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文化。1995年。 Arthur C. Danto(亞瑟‧丹托) 著,林雅琪、鄭慧雯 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4年。 方珊,《形式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 楊大春,《感性的詩學:梅洛‧龐蒂與法國哲學主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Kaprow, Allan(卡布羅) 著,Jeff Kelley 編、徐梓寧 譯,《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卡布羅論文集》,台北:遠流圖書。1996年。 司有侖 主編,《當代西方美學新範疇辭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一版二刷。 Jean Baudrillard(尚‧布希亞) 著,洪凌 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市:時報文化。1998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887年3月平版二刷。 余秋雨,《觀眾心理學》,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月第一版。 Susanne. K. Langer(蘇珊•朗格) 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 等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 Robert Sokolowski(羅伯•索科羅斯基) 著,李維倫 譯,《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年。 John Berger(約翰•柏格)著,戴行鉞譯,《藝術觀賞之道》,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9年初版七刷。 Gaston Bachelard(加斯東•巴舍拉) 著,龔卓軍、王靜慧 譯,《空間詩學》,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3年初版。 Michel Foucault(米歇爾•福柯)著,佘碧平 譯,《主体解釋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初版。 廖炳惠 編著,《關鍵詞200 : 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3年初版。 Susan Sontag(蘇珊•桑塔格) 著,陳耀成 譯,《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出版、城邦發行。2004年初版。 Husserl, Edmund(埃德蒙特•胡塞爾) 著,楊富斌 譯,《內在時間意識現象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一版。 Arthur C. Danto(亞瑟•丹托) 著,林雅琪、鄭慧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臺北:麥田出版、城邦發行。2004年初版。 Martin Heidegger(馬丁•海德格) 著,王慶節、陳嘉映 譯,《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年初版三刷。 Gilles Deleuze(德勒茲) 著,黃建宏 譯,《電影II:影像—時間》,台北市:遠流圖書。200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