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資料:
AAM (1984), ‘The Growing Museum Movement’, in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A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AAM.
Anderson, G. ed. (1998),‘Museum Survival: Building the Case for Developing Mission Statements That Make a Difference’, in Museum Mission Statement: Building A Distinct Identity. Washington D.C.: AAM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
Bennett, T. (1995),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Bloom, J. N. and Powell III, E. A. (1984), ‘Preface’, in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A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Washington DC: AAM.
Chambers, M. (1999), ‘Critiquing Exhibition Criticism’, in Museum News(Sep/Oct), pp31-7, 65. Washington, DC: AAM.
Davies, S. W. (1999),‘Visionary Leadership and Missionary Zeal’, in Moore K.(ed.), Management in Museums.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Mackay, G. L. (1895), edited by the Rev. MacDonald, J. A., 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1972 2nd ed. Taipei: Cheng Wen Pub.
Merriman, N. (1989), ‘Museum Visiting as a Cultural Phenomenon’, The New Museology. London: Reaktion Books.
Hooper-Greenhill, E. (1991), ‘A New Communication Model for Museums’, in Kavanagh, G. ed. Museum language: Objects and Text. Leicester Univ Press.
Hooper-Greenhill, E. (1994), ‘Museums: ide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in Museum and their Visitor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 E. (2001), 〈The Modernist Museum and Post-Museum; Communicative Style and Cultural Change〉,《博物館風格與特色館建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Vergo, P. ed. (1989),‘Introduction’, The New Museology. London: Reaktion Books.
中日文資料:
王淑燕等譯(1999),《東方主義》,Said, E. W.(1978)原著,Orientalism。台北:立緒。
王晶譯(1999),〈具體化〉,《後現代性的起源》,Anderson, P., (1998)原著,The Origins of Postmodernity。台北:聯經。
王雅各譯(1998),〈做為儀式的美術館〉,《文明化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Duncan, C. (1995)原著, Civilizing rituals:inside public art museum。台北:遠流。
王嵩山(2003),〈導言〉,《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台北:稻鄉。
朱玉芬(2003),《台灣醫院院史館管理體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密察等(2001),《馬偕博士收藏台灣原住民文物—沉寂百年的海外遺珍》。台北:順益原住民博物館。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南天。
呂紹理(2005),〈觀看文化的興起與浸透〉,《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
李尚仁(2000),〈醫學史與地方史的交融—沙克雷醫學博物館〉,《醫生的意外旅程》。台北:新新聞。
村上義彥(1997),《地域博物館概論》。東京:雄山閣。
周業謙等譯(1998),《社會學辭典》,Jary, D. & Jary, J. (1995)原著, Harper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y。台北:貓頭鷹。
林崇熙(2003),〈異時空的地方知識辯證—從潭南協力造屋談起〉,《技術、文化與家—潭南協力造屋知省思研討會論文》。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林寶祥(1997),〈院牧部的角色與功能〉,《馬偕院刊》,17(12):305-6。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松倉鐵藏(1926),〈台灣博物館的使命〉,《台灣博物館の手引》。台灣總督府博物館。
姚大鈞譯(2005),《集體失回憶的年代》,Jane Jacobs(2004)原著,Dark Age Ahead。台北:大塊文化。
徐宗國譯(1997),〈導論〉,《質性研究概論》,Strauss, A. & Corbin, J. (1990)原著,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台北:巨流。
張世龍(2000),《專業轉化、社會認同與倫理詮釋—探索台灣醫療博物館之生命題材展示》,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瓊慧編(2001),《愛在台灣馬偕博士影像紀念輯》。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張譽騰(1986),〈我國科學博物館的回顧與展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開館紀念特刊》。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張譽騰(1998),〈博物館發燒,希望不是趕時髦〉,《中國時報》,1998/12/20第15版時論廣場。
張譽騰(1999),〈新世纪健康當家—博物館放眼未來〉,《聯合報》,1998/6/19第43版。
張譽騰等譯(2000a),〈博物館的定義〉,《博物館這一行》,Burcaw, G. E. (1997)原著,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台北:五觀藝術管理。
張譽騰(2000b),《當代博物館探索》。台北:南天。
張譽騰(2000c),〈現代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如何解讀博物館》。台北:文建會。
曹永洋(2001),《寧毀不銹—馬偕博士的故事》。台北:文經社。
畢恆達(2001),〈人與物的深情對話〉,《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郭功義(1999),《醫院博物館化之研究》,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輝編譯(2003),〈衛生〉,《日據下之台政》,井出季和太(1936)原著。台北:海峽學術。
陳永興(2002),〈台灣醫療史博物館—從構想到實現〉,《台灣醫療史工作坊研討會(2002/8/17)會議資料》。高雄:高雄市衛生局。
陳永興(2003a),〈籌建台灣醫療史博物館是我多年的夢〉,《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學生團隊導覽培訓營活動手冊》。高雄:高雄市政府衛生局。
陳永興(2003b),「成立紀要」。高雄: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展場面板)。
陳永興(2003c),「發現前輩的容顏˙踏著前人的足跡˙走向台灣醫界的未來」。高雄: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展場面板)。
陳永興(2003d),《台灣醫療傳奇人物》。高雄:春暉。
陳永興(2003e),〈自序—台灣醫界人物的光與熱〉,《台灣醫界人物誌》。台北:望春風。
陳俊宏(2000),《重新發現馬偕傳》。台北:前衛。
陳美玲(2000a),〈附錄〉,《百年彰基院史文物史料紀錄附錄》。彰化: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院史文物館。
陳美玲(2000b),〈序〉,《蘭大衛醫生與百年醫療宣教史》。彰化: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院史文物館。
陳美玲(2002),〈彰基院史館成立與現狀〉,《台灣醫療史工作坊研討會(2002/8/17)會議資料》。行政院衛生署高屏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
陳美惠(2002),〈英國史丁博士夫婦福爾摩沙尋根〉,《新樓院訊》,60:12-5。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樓醫院。
陳家詡(2003),〈讓醫學和人民對話〉,《書香遠傳》,第11期。台中:國立台中圖書館。陳逸婷譯(2002),〈序文〉,《馬偕博士收藏台灣原住民文物—沉寂百年的海外遺珍》,Thorsell, W. (2001)原著。台北:順益原住民博物館。
陳錦豐(2003),〈走向台前大聲說話—勞工博物館〉,《打造一做勞工博物館》。高雄:高雄市政府勞工局。
陸銘澤(2005),《台灣地區建制棒球博物館前置構想與芻議》,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傅大為(1990),〈基進與極端〉,《基進筆記》。台北:桂冠。
傅大為(2006),〈論科技史研究與科技博物館的本質性關聯〉,《回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別與科學哲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曾小英(1996),〈由博物館符號學看民族文物的詮釋〉,《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國立科學博物館。曾瑋莉(2003),《活化醫學倫理教育課程策略之探討—以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為例》,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椎名仙卓(1988),〈幕末の遣米使節團が見聞した博物館〉,《日本博物館發達史》。東京:雄山閣。
椎名仙卓(1993),《圖解博物館史》。東京:雄山閣。
程佳惠(2000),《一九三五年台灣博覽會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程佳惠(2004),《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台灣SHOW》。台北:遠流。
黃光男(1997),〈社會發展中博物館的角色〉,《博物館行銷策略》。台北:藝術家。
黃旭(1994),〈博物館中全景模型《Diorama》的文化表現〉,《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黃桂冠(1998),〈歡喜一棟古蹟的新生〉http://teacher.sljh.tp.edu.tw/t415/peitoe/newborn.htm。(2006/8/7瀏覽)
黃崑巖(1992),〈Caduceus 蛇杖〉,《成大醫學中心通訊》,3(18):5。台南:成大醫學中心。
黃榮洛(1989),〈日軍的大謊言—探討乙未戰爭日軍戰死人數〉,《渡台悲歌》。台北:台原。
楊中信(1997),〈以溝通模式為架構之系統性展示手法理論〉,《博物館學季刊》,11(2):1-10。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廖炳惠編著(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
漢寶德(2003),〈台灣博物館往哪裡去?〉,《聯合報》,2003/6/16第E7版。
漢寶德(2000),〈博物館的功能〉,《博物館管理》。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趙祐志(1997),〈躍上國際舞台:清季中國參加萬國博覽會之研究(1866-191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5:287-345。台北:師大史研所史研系。樊聖(2001),〈蛇杖醫學標誌的起源〉,《臨床醫學》,47(5),303-6,台北:台北榮總月刊社。潘稀祺編著(1998),《新樓情˙舊相簿—全台第一間西醫病院 歷史腳跡》。台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樓醫院。
潘稀祺(2000),〈從蘇格蘭到福爾摩沙〉,《新樓院訊》,53:7-8。台南:新樓醫院。
潘稀祺(2002),〈新樓醫院馬雅各醫學紀念館成立與現況〉,《台灣醫療史工作坊研討會(2002/8/17)會議資料》。行政院衛生署高屏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
鄭志敏輯錄(2004),《日治時期《台灣民報》醫藥衛生史料輯錄》。台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鄭頌苑(2002),〈馬偕紀念醫院院史館簡介〉,《台灣醫療史工作坊研討會(2002/8/17)會議資料》。行政院衛生署高屏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
蕭翔鴻譯(2006),《展覽複合體—博物館展示的理論與實務》,Dean, D. (1996)原著, Museum Exhibition - Theory and Practice。台北:藝術家。
戴東原(1995),「院史室興建誌」。台北:台大醫院院史室(展場面板)。
謝英皆(1999)。〈新世紀 新馬偕〉,《馬偕院刊—1999年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醫療行政大樓落成紀念特刊》,19(3):75-7。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醫界與民間醫療史工作小組(2000),《籌建台灣醫療史料館可行性研究》。高雄:高雄市衛生局。
魏聰洲(1999),《地方博物館的操作與其間的權力:以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為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網路及其他資料:
文化研究學會網站http://hermes.hrc.ntu.edu.tw/csa/。
台大醫院網站https://ntuh.mc.ntu.edu.tw/。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服務學習網電子報 http://service-learning.nyc.gov.tw/epaper/epapercontent.asp?Minor=57。
沙克雷醫療博物館網站http://www.thackraymuseum.org。
林啟禎醫師網站http://ortho.clmed.ncku.edu.tw/~cjlin/othernote/067.html。
美國博物館協會網站http://www.aam-us.org/aboutmuseums/whatis.cfm)。
英國博物館協會網站http://www.museumsassociation.org/faq&search=2.2:。
財團法人醫療改革基金會網站:http://www.enpo.org.tw。
馬偕醫院網站http://www.mmh.org.tw/。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網站http://www3.nstm.gov.tw/chinese/home/1。
國家健康與醫療博物館網站http://nmhm.washingtondc.museum。
國際博物館協會網站http://icom.museum/statutes.html#2。
教育部網站http://www.edu.tw/。
新樓醫院網站http://www.sinlau.org.tw/slh2a.htm。
彰化基督教醫院網站http://203.75.23.4/html/intro.html。
衞康信託網站http://www.wellcome.ac.uk。
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簡介(2004),VCD資料。高雄:高雄市衛生局。
「行政院衛生署健康照護計畫(2005)」之「護理政策論壇」,於2005/11/11(台北場)與2005/11/13(高雄場)護理人文座談會與會人員發言之錄影資料。高雄:高雄醫療史料文物中心,未出版。
馬偕紀念醫院(2000),馬偕紀念醫院120週年紀念光碟。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慕德醫院十九世紀醫療史話展」折頁簡介(2006)。高雄市: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